地黄 基本简介 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炮制后用。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 中文学名 地黄 别称 怀地黄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唇形目 科 玄参科 属 地黄属 种 地黄 分布区域 长江以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采集时间 10~11月 贮 藏 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 干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 毒性 无毒 分类 No.1 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鲜地黄
干地黄(生地黄)
熟地黄
No.2 三者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生地黄 【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有光泽,具黏性,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 【颜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断面棕 黑色或乌黑色。 【气味】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 【形状】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 【颜色】表面乌黑色,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气味】气微,味甜。 鲜地黄 【形状】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疤痕,叶1部有放射状纹理,长9~15厘米,直径1~6厘米。 【颜色】表面浅红黄色,肉质、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 【气味】气微,味微甜、微苦。 相关方剂 No.1 六味地黄丸 处方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炮制 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 No.2 知柏地黄丸 处方 知母40g 黄柏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 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苦。 炮制 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 帮忙点个在看,感谢各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