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痰核(脂肪瘤)特效验方

 图书 馆员 2019-10-19

朱进忠治痰核(脂肪瘤)特效验方

朱进忠,1933年5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77年毕业于全国中医研究班。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二部一局遴选的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何谓痰核?朱丹溪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刘河间说:“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二者阐明了痰核流注的表现和原因是因火气热甚郁结,结核不散形成的如核状物,发生的部位在颈、项、臂、身之皮里膜外,无明显的红、肿、热、痛。治疗原则是消散痰热。朱氏据此理论。创制一方,试用于颈、项、腋下的淋巴结核,慢性炎症和臂部、下肢、躯干的脂膜炎,风湿结节、脂肪瘤等无红肿热痛的核状物,常常使结核好转或消退。有病例为证。

01、雷××,女,成。半年来两肩、臂发现20多个黄旦大的结节,两臂酸痛,持续低热不退,疲乏无力。经北京某医院病理切片确诊为脂膜炎。先用氯奎等治疗3个多月不效。

诊时除上述主诉症状外,察其结核皮色不变,按压时有轻微疼痛感,手心热,神色无异常,舌苔薄白,脉弦滑

证脉合参,诊断为痰热阻滞经络,凝结为核,方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钩藤30克,地龙13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30克。连进4剂,结核有的开始缩小,上肢疼痛明显减轻,又继服20剂后,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又服30剂,以上症状及结核全部消失,数年来一直没有复发。

02、周XX,女,成。3年多来,两小腿特别是踝关节附近,反复发生结节,开始为紫红色,以后紫红色逐渐消退,形成皮色不变的如杏仁或黄豆大的疼痛性结节,数个医院病理切片检查均为风湿结节。经泼尼松(强的松)、青霉素和中药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清热之剂等反复治疗无效,察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综合脉证,诊为风痰入络,凝结为核。

乃拟上方7剂,10个月后来诊云:结核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乃

续服用原方20剂,结节竟大部消失,又连续服用40剂而愈。

案03、麻××,女,成。数月来低烧不退,下肢出现广泛的出血点和结节,关节肌肉酸痛。××医院病理检查诊为嗜酸性肉芽肿。通过激素治疗已经基本控制,但停药后又复发如前,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治之非但无效,反而症状更加严重。经察舌苔薄白,舌尖红,脉象弦滑。

余云:痰热阻滞,凝结成核之证。乃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上方递进,10剂后身痛、结节、出血点、低烧等竟明显改善,又续服20剂而症状消失。

停药20天后,患者恐怕以上症状复发,又请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之剂治之,以上症状又复出现,但较前为轻,乃改为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两月而愈。

以上三案均用同一方治愈,即:钩藤30克,地龙13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30克10味药组成,惜作者未定方名。为便记忆,不妨以消核汤名之,痰热阻滞,脉象弦滑,为本病辨证要点

诀曰:

消核勾桑量最多,龙橼佛枳木瓜芍。

丝络连翘十克共。弦滑痰热细斟酌。

岳美中医案:一个治脂肪瘤的有效方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主要在皮下,称为浅表脂肪瘤,也可见于肢体深部和肌腹之间,称为深部脂肪瘤。脂肪瘤的病因目前并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变性、脂肪组织代谢异常和障碍、脑垂体前叶性腺激素水平分泌异常、先天性发育不良、肠道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约1/3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可有家族史。

从“痰核”论治多发性脂肪瘤及慢性淋巴结炎

作者/岳美中

患者林某,男性,34岁,军人,1975年1月25日初诊。

主诉:皮下发现多数结节半年余。

病史及治疗经过:缘于半年前发现皮下有针刺样疼痛,自己可以触及许多小疙瘩,按、摸均疼痛,初发自胸开始,逐渐向上肢尺侧发展。四肢疼痛,每于午后2?10时尤甚,有时在睡中痛醒,易出汗,不时心慌气短,善太息,手足热而乏力。大便先干后溏,每2?3天1次。检查其大腿内侧及上肢内侧有米粒大至小豆大之多数结节及索条状物。经病理检查:大腿内侧切除物为“多发性脂肪瘤”;上肢切除之结节为“淋巴结慢性炎症”。经中西医药治疗不效。

舌苔白腻,脉短。其脉证阴有余而阳不足,肠胃功能不佳,影响于外,以其以睡眠时发生疼痛多,先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加减,从阴入手,以“滋阴润便法”调理大便,多用黄芪有助于皮下结节之消散,再加麻仁、苁蓉润肠胃。

当归15克,白芍6克,赤芍6克,川芎4.5克,生地12克,白蒺藜12克,何首乌15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胡麻仁9克,肉苁蓉9克。7剂。

7剂后,至1975年2月1日2诊,大便已不干,四肢及胸痛减轻。舌苔薄白稍黄,脉象仍短,改投王肯堂的荣卫返魂汤加味:

何首乌15克,白芷9克,乌药(炒)6克,小茴香(炒)6克,当归12克,木通6克,炒赤芍9克,枳壳6克,生草6克,独活6克,天南星9克,水酒各半煎服。

图:白芷

2月19日3诊:上方服14剂后,皮下结节变小,痛减轻,且较前易于活动,左背、胁部时痛,二便饮食正常,体力增加,精神好转。舌苔腻象减,脉象转滑,前方加半夏12克,再服14剂。

至3月1日4诊:舌脉同前,自觉全身发凉。前方去木通,再服14剂。

至3月19日5诊:背胁及身痛减轻,自觉皮下结节减少。舌苔减少,脉象柔和。

此方加减服至1975年4月22日6诊:又服22剂,身痛基本消失未发,皮下结节已基本消失,只偶触及一二个。体力增加且已能参加半日劳动。只于第2方药后,腹稍痛,大便稍稀且有少量粘液,脉之滑象亦减。前方何首乌改9克,再服7剂。

至1975年5月7日7诊:身痛已消失,皮下结节消失后未发,别无其他症状,舌苔薄腻,改用《证治准绳》十宣散为之善后。

黄芪60克,党参60克,当归60克,姜厚朴30克,桔梗30克,川芎30克,防风30克,白芷30克,甘草30克,桂心9克。

共为细末,早晚各服6克。

中药当归

按:痰之为病,既顽且幻,痰核乃其一例。《丹溪心法附余》指出:“凡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宜随处用药消之。”总因素体阴虚,邪热内生,津血被烁,不得泄泽,凝聚于皮肉关节间,而成有形之物。肾主津液,津液凝聚,肾不为无责;而本例患者已现心慌、气短、善太息,大便先干后溏,手足热而无力,显系肾与心、肺、肝、脾五脏俱病。由于痰核起病急,发展迅速,为数众多,严重阻碍气血周流,遂致疼痛剧烈,诸症蜂起。初诊时脉短,苔白腻,中气已是大虚。此时之治,虽有《内经》“结者散之”“损者益之”可遵,而攻邪则恐伤正,扶正又畏助邪,选方用药,稍有不当,即成抱薪救火。故开始以当归饮加减调和营卫。

《医宗金鉴》当归饮系治小儿初生无皮之方。即圣愈汤加白鲜皮、白蒺藜、何首乌、甘草,以四物合何首乌养血,参芪草补气,白蒺藜去风散结,白鲜皮去风通血脉。取其具营卫兼补,补中有行之妙,去人参、白鲜皮加赤芍、胡麻仁、苁蓉,意在速补营阴。因营分为贼所在,实之则邪不能据。然后以营卫返魂汤加减消除失道宿痰。

营卫返魂汤又名通顺散、何首乌散,首见于明·杨清叟著《仙授外科集验方》,后收入王肯堂《外科准绳》中,遂得广为流传。作者自论原方方义为“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此药扶植胃本,不伤元气,荡涤邪秽,自然通顺,不生变证;并列举本方主治之十五证,失道宿痰即其所擅。岳老认为本方对痰核、流注疗效可靠,故参原书所载加减之法,令患者守服56剂,终收身不痛,核全消、体力渐增之绩。

最后以十宣散温养气血。

十宣散又名托里十补散,原系《局方》,亦为《外科准绳》所收。汪昂《医方集解》谓本方为“此手足太阴、足厥阴、阳明药也。参芪补气,芎归活血,甘草解毒,桂心、白芷、桔梗排脓,厚朴泻实满,防风散风邪,为表里气血之药,共成助阳内托之功也”。投以本方,即取其有助阳内托之功,温养气血,以防旧疾复陷。

从“痰核”论治多发性脂肪瘤及慢性淋巴结炎
摘自《岳美中医案集》
患者林某,男性,34岁,军人,1975年1月25日初诊。
主诉:皮下发现多数结节半年余
病史及治疗经过:缘于半年前发现皮下有针刺样疼痛,自己可以触及许多小疙瘩,按、摸均疼痛,初发自胸开始,逐渐向上肢尺侧发展。四肢疼痛,每于午后2~10时尤甚,有时在睡中痛醒,易出汗,不时心慌气短,善太息,手足热而乏力。大便先干后溏,每2~3天一次。检查其大腿内侧及上肢内侧有米粒大至小豆大之多数结节及索条状物。经病理检查:大腿内侧切除物为“多发性脂肪瘤”,上肢切除之结节为“淋巴结慢性炎症”。经中西医药治疗不效。
舌苔白腻,脉短。其脉证阴有余而阳不足,肠胃功能不佳,影响于外,以其在睡眠时发生疼痛多,
先用《医宗金鉴》 【当归饮】加减,从阴入手,以“滋阴润便法”调理大便,多用黄芪有助于皮下结节之消散,再加麻仁、苁蓉润肠胃。
当归15克 白芍6克 赤芍6克 川芎4.5克 生地12克 白蒺藜12克 何首乌15克 黄芪24克 炙草6克 胡麻仁9克 肉苁蓉9克  7剂。
7剂后,至1975年2月1日二诊,大便已不干,四肢及胸痛减轻。舌苔薄白稍黄,脉象仍短,改投王肯堂的荣卫返魂汤加味:
何首乌15克 白芷9克 乌药(炒)6克 小茴香(炒)6克 当归12克 木通6克炒赤芍9克 枳壳6克 生草6克 独活6克 天南星9克 水酒各半煎服。
2月19日三诊:上方服14剂后,皮下结节变小,痛减轻,且较前易于活动,左背、胁部时痛,二便饮食正常,体力增加,精神好转。舌苔腻象减,脉象转滑,前方加半夏12克再服14剂。
至3月1日四诊:舌脉同前,自觉全身发凉。前方去木通,再服14剂。
至3月19日五诊:背胁及身痛减轻,自觉皮下结节减少。舌苔减少,脉象柔和,此方加减服。
至1975年4月22日六诊:又服22剂,身痛基本消失未发,皮下结节已基本消失,只偶触及一二个。体力增加且已能参加半日劳动。只于第二方药后,腹稍痛,大便稍稀且有少量黏液,脉之滑象亦减。前方何首乌改9克,再服7剂。
至1975年5月7日七诊:身痛已消失,皮下结节消失后未发,别无其他症状,舌苔薄腻,
改用《证治准绳》 【十宣散】为之善后。
黄芪60克 党参60克 当归60克 姜朴30克 桔梗30克 川芎30克 防风30克 白芷30克 甘草30克 桂心9克
共为细末,早晚各服6克。
按:痰之为病,既顽且幻,痰核乃其一例。《丹溪心法附余》指出:“凡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宜随处用药消之。”总因素体阴虚,邪热内生,津血被灼,不得泄泽,凝聚于皮肉关节间而成有形之物。肾主津液,津液凝聚,肾不为无责。而本例患者已现心慌,气短,善太息,大便先干后溏,手足热而无力,显系肾与心肺肝脾五脏俱病。由于痰核起病急,发展迅速,为数众多,严重阻碍气血周流,遂致疼痛剧烈,诸症蜂起。初诊时脉短、苔白腻,中气已是大虚。此时之治,虽有内经“结者散之”、“损者益之”可遵,而攻邪则恐伤正,扶正又畏助邪,选方用药,稍有不当,即成抱薪救火。故开始以当归饮加减调和营卫。《医宗金鉴》当归饮系治小儿初生无皮之方。即圣愈汤加白鲜皮、白蒺藜、何首乌、甘草,以四物合何首乌养血,参芪草补气,白蒺藜去风散结,白鲜皮去风通血脉。取其具营卫兼补,补中有存之妙,去人参、白鲜皮加赤芍、胡麻仁、苁蓉,意在速补营阴。因营分为贼窟所在,实之则邪不能踞。
然后以荣卫返魂汤加减消除失道宿痰。荣卫返魂汤又名通顺散、何首乌散,首见于明·杨清叟著《仙授外科集验方》,后收入王肯堂《外科准绳》中,遂得广为流传,作者自论原方方义为“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此药扶植胃本,不伤元气,荡涤邪秽,自然通顺,不生变证;并列举本方主治之十五证,失道宿痰即其所擅。岳老认为本方对痰核、流注疗效可靠,故参原书所载加减之法,令患者守服56剂,终收身不痛,核全消,体力渐增之绩。
最后以十宣散温养气血。十宣散又名托里十补散,原系《局方》,亦为《外科准绳》所收,汪昂《医方集解》谓本方为“此手足太阴、足厥阴、阳明药也。参芪补气,芎归活血,甘草解毒,桂心、白芷、桔梗排脓,厚朴泻实满,防风散风邪,为表里气血之药,共成助阳內托之功也”。投以本方,即取其有助阳内托之功,温养气血,以防旧复陷。
【当归饮】
何首乌制、白鲜皮、白蒺藜、甘草、当归、生地黄、白芍药、人参、黄芪、川芎
水煎服
【方歌】当归饮治儿无皮,面白肢冷服最宜,首乌鲜皮白蒺藜,甘草四物共参芪。

关于痰核流注-朱进忠医案的问题

朱丹溪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刘河间说:“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阐明了痰核流注的表现和原因是因火气热甚郁结,结核不散形成的如核状物,发生的部位在颈、项、臂、身之皮里膜外,无明显的红、肿、热、痛。治疗原则是消散痰热。余宗其意,试用于颈、项、腋下的淋巴结核,慢性炎症和臂部、下肢、躯干的脂膜炎,风湿结节、脂肪瘤等无红肿热痛的核状物,常常使结核好转或消退。
      例如:雷××,女,成。半年来两肩、臂发现20多个黄旦大的结节,两臂酸痛,持续低热不退,疲乏无力。经北京某医院病理切片确诊为脂膜炎。先用氯奎等治疗3个多月不效。
    诊时除上述主诉症状外,察其结核皮色不变,按压时有轻微疼痛感,手心热,神色无异常,舌苔薄白,脉弦滑。证脉合参,诊断为痰热阻滞经络,凝结为核,方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钩藤30克,地龙13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30克。连进4剂,结核有的开始缩小,上肢疼痛明显减轻,又继服20剂后,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又服30剂,以上症状及结核全部消失,数年来一直没有复发。
    周XX,女,成。3年多来,两小腿特别是踝关节附近,反复发生结节,开始为紫红色,以后紫红色逐渐消退,形成皮色不变的如杏仁或黄豆大的疼痛性结节,数个医院病理切片检查均为风湿结节。经泼尼松(强的松)、青霉素和中药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清热之剂等反复治疗无效,察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综合脉证,诊为风痰入络,凝结为核。乃拟上方7剂,10个月后来诊云:结核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明显缩小。乃继
    续服用原方20剂,结节竟大部消失,又连续服用40剂而愈。
      又如麻××,女,成。数月来低烧不退,下肢出现广泛的出血点和结节,关节肌肉酸痛。××医院病理检查诊为嗜酸性肉芽肿。通过激素治疗已经基本控制,但停药后又复发如前,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治之非但无效,反而症状更加严重。经察舌苔薄白,舌尖红,脉象弦滑。余云:痰热阻滞,凝结成核之证。乃拟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上方递进,10剂后身痛、结节、出血点、低烧等竟明显改善,又续服20剂而症状消失。停药20天后,患者恐怕以上症状复发,又请某医以祛风除湿,清热凉血之剂治之,以上症状又复出现,但较前为轻,乃改为清热化痰.软坚通络之剂两月而愈。其他如脂肪瘤,淋巴结核,因有专篇论述,不再多论。

瘰疬从痰瘀论治

2015-3-19中国中医药报

赵有利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临床上,通常将发于耳后、颔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处的淋巴结结核称作瘰疬。常表现为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初起如豆,不痛不热,坚而可移;中期皮核粘连,融合成块,皮色暗红,微热,或有波动感;后期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难敛,此愈彼溃,易成窦道。回顾性分析本院瘰疬科30多年临床观察得出结论:瘰疬初、中期多具有痰瘀互结性质,也是其久治不愈、易复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瘰疬病机论

痰瘀作为病机可概括为:诸核漫肿,积渣败絮,皆属于痰;诸血凝结,青紫刺痛,皆属于瘀。陈士铎谓未有不郁而生痰,无痰而生瘰疬。瘰疬多因郁、痰、瘀、毒、虚。初期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后期肝郁化火,下灼肾阴,热胜肉腐成脓。脓水淋漓,耗伤气血转为虚损。

总之,患者因气滞郁结,肺肾阴虚;或外邪所染,禀体素虚,瘵虫所侵;肝肾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阴虚火旺,津液失于输布;灼津为痰,痰火、湿痰、瘀血凝结于颈项而发为瘰疬。

对瘰疬核质坚硬难消者,常采用化痰软坚与活血化瘀法联合应用,达到化痰祛瘀、消肿散结目的。适用于痰瘀互结证。

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寒性包块,或肿块坚硬难消,活动度差,触痛不明显;皮温如常或偏高,或脓成较慢,波动感不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边尖或有瘀斑,脉象弦滑或弦细涩。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祛瘀。自拟方药化痰祛瘀浓煎剂。该方系本院协定处方。

组成:夏枯草15克,猫爪草20克,梓木草20克,浙贝母15克,煅牡蛎30克,三七3克,丹参15克,羊乳15克,玄参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砂仁20克等药物经浓煎而成。

方解:梓木草、猫爪草、夏枯草化痰、解毒、消肿散结为主药;玄参清肺热,解毒消火;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牡蛎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羊乳补虚、润燥、和胃解毒共为辅药;砂仁化湿;治痰先行气,党参、黄芪、茯苓补气行气、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凉血消痈;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祛瘀而不伤正,气行则血行共为佐药。全方攻补兼施共奏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作用。

验案赏析

夏某,女,27岁,20130924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发现颈右侧寒性肿块,初如白果大小,无触痛,未加重视,最近加重,到本院门诊就诊,经针吸细胞学穿刺示:考虑结核感染。为系统治疗,由门诊拟颈右侧淋巴结核收入院。刻诊:无发热,无头痛,体倦乏力,食少纳差,二便调,夜寐安,未见明显消瘦,舌质淡,舌苔白,脉象弦涩。结核抗体阳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全胸片:左肺结核?复查胸部CT:左上肺结核伴两肺播散可能。专科检查:颈右侧区可触及多枚淋巴结肿大,大者直径约2.5厘米,质地中等,活动度差,皮色如常,皮温不高,无触痛,未及明显波动感。西药抗结核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利福平0.45/静滴1/日,异烟肼0.3,1/日,乙胺丁醇0.75克,1/日,口服。

中医辨证:患者以颈右侧肿块一年余,寒性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差,无压痛,舌质淡,舌苔白,脉象弦涩。为主证,四诊合参,结合胸部CT报告,当属中医之瘰疬”“肺痨范畴。患者病程较长,平素体质较差,腠理不固,易感外邪,反复发作。外感之邪,从口鼻而入,循经而行,阻滞局部气血经络,津液失布,聚而为痰,气滞血瘀,痰凝与瘀血相互搏结,成核为患,发于颈侧。舌质淡,苔白,脉弦涩均为痰瘀互结之象。本病病位在颈侧,病性属实证,证属痰瘀互结。

中医诊断:瘰疬、肺痨(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颈右侧淋巴结核、肺结核(播散型)。

因肺结核具有传染性,转院至江苏省南京市胸科医院继续抗痨治疗,配合本院中药化痰祛瘀浓煎剂口服,处方如下:党参15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梓木草20克,羊乳15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猫爪草20克,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三七3克。一日两次,每次25毫升,口服。

嘱每月复查一次肝肾功能,注意观察视力有无变化,忌食发物。

二诊(20131020日):复诊化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未见异常,自觉食少纳差,肿块较前明显缩小,直径约2.0厘米,质中,活动,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滑。前方加白及15克,五味子20克,白术20克,继服一个月。

三诊(20131124日):化验生化各项指标未见异常,无视力模糊,原来多枚肿块可触及到一枚,直径约1.5厘米,质中偏软,活动,无触痛,月经量多,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前方减三七为2克,继服3个月。

半年后随访颈部肿块已完全消散,胸部CT示肺结核稳定。

治瘰疬秘方(3首)

1、清瘰汤

  功用:解毒散结,行气和胃。主治瘰疬(淋巴结核)。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一般一个半月左右可愈。

  2、消瘰丸

  功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治瘰疬痰核,未溃,已溃各期均可。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3、清热化痰软坚汤

  功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治瘰疬、痰核、症见颈项瘰疬,或乳房结核,或腋下,或四肢内侧皮下结核立串。舌质红刺,脉弦大而滑。

  疗效:多年使用,屡用屡验,效果颇著。一般连服5-10剂即可见效。坚持服用,可获痊愈。总有效率可达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