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24)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9

二十四,五行与河图

位于天赤道两旁的二十八星宿整体处于北天恒显圈之外,所以二十八星宿每年多多少说总有一段时间里是不见于夜空中的。若以黎明和黄昏时所处的状态为依据进行划分,可得到5种状态:晨现东南(天空)、晨现西南、昏现东南、昏现西南、不现。这正是《管子》等文献中所提的“五时”的由来。

在前文中分析二十八星宿起源时讲道,二十八星宿很有可能是沿海的东夷部落先哲发明的(尧王城遗址与其南天台山最为可能),因此五行来自于东夷先民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根据近代考古考据的研究成果来看,商人应该是东夷的一支,商部落所祭祀星宿正是被称为“大火”的心宿二。而且心宿不仅是当时黄赤道的交点所在,在《尚书·尧典》中也被列为四仲星之一,其文化地位之重要也可见一斑。从这两方面来看,心宿被作为二十八星宿的总代表,并用于“研发”五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若确定了以心宿二为基准来制作五行,那么就需要追踪心宿二在全年的运动轨迹。而要追踪心宿二全年的运动轨迹的话,就必须观测黄昏和黎明时刻、心宿在太阳附近时的轨迹变化——这对天文观测技术的要求就高很多了,只有在能测出黄道之后(黎明时观测太阳初升时所对应的星宿位置),才有能力追踪心宿全年的运动轨迹。所以从观测技术上看,追踪心宿二全年运动轨迹的工作应该不早于《夏小正》的成文年代。考虑到《夏小正》的星象观测重点还在参宿,并且其中也看不出丝毫与“五行”相关的信息;而心宿是商人的崇拜,并且通过“十二次”可以看出商代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黄道观测法——所以五行起源于殷商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是“十二次”发明时的殷商中后期最为可能。

心宿二全年的视运动轨迹有五个时间节点、可大致分为五段(在此以公元前1200年为例来说明,作为参考的节气为推算所得):首先,在立冬的时候,大火星在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然后在小寒的时的黎明时刻,出现在南天正中;当进入谷雨时节时,在黎明时大火星下落至西方地平线上,而在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然后大火星在黎明时不再出现、仅出现于黄昏,直到夏至前,大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南天正中;最后在白露与秋分中间的时候,大火星下落到西方地平线上、然后隐入地平线下;直到立冬后,大火星才会在黎明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再次出现。由此可大致总结出大火星的五段运动轨迹,见下表:

在察明了大火星全年的运动轨迹后,就需要结合当时的历法相来制作预测模型,这同先天八卦的发明是采用的手法是一样的、并且还继承了先天八卦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

制定历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定岁首,显然这个岁首应该被定在冬至,因为冬至是立竿测影法岁首的起点;而立冬后大火星出现在黎明时的子午线以东半球,直到小寒时节左右——所以将历法与大火星的运动轨迹相结合,把1定位在以冬至为中心的冬季就是理所当然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段轨迹依次放入相对应的二分二至节气,就大致得到下图所示次序:

但其实,昏现南中天的时候是在夏至前5天左右,所以第3段昏现东南的轨迹其实是涵盖不到夏至的;同理,在秋分前大火星已经入伏了7天左右、而不再昏现西南,第4段中也不包括秋分的。不过考虑到其实这两段的节点其实和夏至秋分也差的不远、并为了保持整体结构的流畅,就模拟认为此两段运动轨迹分别对应夏至秋分。并且由此可进一步推理,大火入伏的这段时间不对应二分二至、为空,故将其放入中央虚配。

以上安排基本涵盖了大火星全年运动和二分二至的关系,但还有一小段运动轨迹没反映——在立夏前后约6天的时间里大火星晨现西南地平线、昏现东南地平线。于是为了体现这段特殊的运动轨迹,就将象征晨现西南的2与昏现东南的3对换位置,如下图所示:

在安置完了1-5这几个数后,剩余的6-10怎么安排呢?这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数学运算的表达方式——“算筹”的表达。

如上图所示,算筹的表达中1-56-9的各数差别其实不大、可以视为两个循环表达:6-91-4的表达差别仅在于多了一根竖置或横置的的算筹以示区别。另外,考古证明秦汉前还没有0的概念、只以空位表达,这恰好与大火入伏所寓意的空相对应。因此,洪范五行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同样只需表达1-5的五行属性,然后依次跟进排列6-10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何“洪范五行”只罗列数字1~5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大家看上图是否觉得眼熟?其实这就是“河图”的排列格式:

这也是为何《尚书·洪范》要借殷商遗民箕子的口来表述“五行”理念的主要原因:因为五行本就是殷商时期由历法专家发明的,没有像后世越传越玄的那样可追溯到黄帝、大禹等等五帝时代帝王。河图模型建立后,就像打开了一个数学的魔方,能演化出各种排列组合。所以当后世由河图演化出的数列越来越多时,仅凭数列组合则无法判断谁先谁后,最后谁都无法辨认出河图真正的源头所在,才不得不编程各种玄乎其玄的神话来解释河图的起源。但“河图”之命名缘由本与殷

边远乡村),表示无疆边界,造字本义为“古代在皮、纸、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示意资料”。结合安阳殷墟当时所处的位置来看,除了西部的太行山外,北有漳河,东、南有黄河,都是不借助工具就无法度过的大河——可见殷国当时三面环水,“河图”就是殷国以河为界的国界图。这张地图后来被引用于标注五行的数与位;而在殷商灭亡后,河图也失去了其作为地图的本义,而以五行的名义被后人所认知。

为了能形象直观的表达河图中数与时节、数与方位的关系,当时的先哲采用了5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来标注河图各数。这正是《尚书·洪范》中所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命名逻辑也简明扼要:

一代表冬季,冬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漫天飞雪与冰天雪地,所以作为比冰的更常见同形态物质“水”,就自然成为冬季的象征,故“一曰水”。二代表夏季,赤日炎炎如同火烧是夏季的特征,“火”因此成为夏季的象征,故“二曰火”。三代表春季,春季是草木发芽茁壮成长的季节,所以“木”成为春季的象征,故“三曰木”。四代表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战争最高发的季节,无论收割还是打仗都需要金属农具和兵器,所以“金”成为秋季的象征,故“四曰金”。五不代表任

事符号 表示溅泥灰尘,造字本义为“耸立在地面的泥墩”。而在当时所立的土台,多为部落首领所用、其他成员只能围绕土台四周围观。“土”被比作中心、中央,而5也恰好被其他数环绕、并位于中央,故“五曰土”

 “河图数列矩阵以及洪范五行的出现,标志着易学占卜的数学根基的奠定。按西方哲学体系的观点来看:数学是自然逻辑的体现,是高于一切自然科学的先验存在;数学虽然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体现,但数学是人类探索和表达自然规律的基础工具——没有数学的支撑就没有科学,数学是科学体系中各分支能存在的前提。

河图洪范五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河图洪范五行构筑了易术占卜的数学公理,是一切易术推算的出发点,其地位相当于欧式几何中的五大公理、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说等等。今天有不少学者试图从易学数理本身来解释八卦与五行,这就好比用欧式几何五大公理推导出的定理,来论证欧式几何五大公理的合理性那样——这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是无效论证,河图洪范五行就是易学的数理公理。

至此,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形成。整个五行体系建立完毕。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因为如何将八卦与五行相结合也是一个重大命题,只有把各主要天文现象与历法相结合,才能使人信服此预测体系是可用于预测天地间所有自然与人事。为了将圭表法测日影、北斗纪时、二十八星宿这三大主要天文历法体系统一在同一占卜预测体系中,洛书”—“后天八卦体系由此诞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