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六点半起床,顺手喂了下我的鸡。 看着不断变大的鸡,我再次陷入沉思,一如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的蚂蚁森林。    
首先是关于为什么每天能够领取4次粮食的思考; 因为每天最多获得三张道具卡,这样4次粮食最快需要吃4*3+5也就是17小时,剩下的7小时或许是留给大家休息的。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比起当时的蚂蚁森林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初的蚂蚁森林能量是早上五点开放的,无形中增加可玩性的难度; 其次是关于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思考; 每次粮食要是不被人吃的话可以成长33%个蛋,理论上来说一天一个蛋不是问题。我ZFB目前养鸡最勤快的是Marco基,大概140个蛋。理论上来说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个周期也足以让人对互联网的一个支线产品产生疲惫。这也是为什么道具卡阶段性地出,而不一次性出。等到全出完后,估计又会退出一个新的互联网+公益产品,这段时间估计也是新产品调适周期吧。
~~~扯犊子结束,下面说正经的~~~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每天叫醒我的是蚂蚁森林。 那个时候的能量从早上五点开始,起早摸黑地收偷能量坚持了几个月。 突然有一天,我把二马的产品做了一个对比: 十年前的抢车位,QQ农场; 今天的蚂蚁森林; 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公益性。 公益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加上某宝的用户基数庞大,蚂蚁森林能够迅速实现产品投放。从而实现多赢: 某宝赢得口碑; 用户赢得心理满足; 沙化的环境得到改善 。。。 这里不质疑某宝投放这类型产品的商业性,一来资本逐利天性使然;二来自掏腰包利国利民等等。我就说说我对这类型产品的一个理解,大概分为三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产品? 这里先说说360,业界口碑有好有坏。我觉得它是早期国内科技界的搅屎棍,率先用不盈利产品吸引客户,宣布永久免费使用杀毒软件,后面的3Q大战突围企鹅,在当年几乎一家独大的科技界里也算是一股清流; 再说说小米,08年貌似还没有没有小米这个品牌,那时候只有MIIUI。 我把它看作国产手机界的搅屎棍,突破标准化的安卓1.5系统,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OS,但是差不多十年如一日的UI确实让人审美疲劳,纵使Almost全面屏,陶瓷身,各种黑科技加持,也很难让我有购买欲; 貌似跑题了,那麻烦大家给个面子,根据我的思路回到主题中来。上面的360还有小米家的产品,无论它们有怎样的战略,但作为消费者来说,产品之外,我们额外获得了免费的服务,我们与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粘性就这样增加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森林的粘性思路就甩QQ农场好几条街了。 为什么会持续有这种产品? 无论是抢车位,好友买卖,QQ农场(“Not Driver Huang Style”注释:其实这些年代久远的产品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没有体验过的啦的啦的啦的啦,为了增加文章的可阅读性和对比性,我查询了大量史实,也咨询了当年的资深用户。)还是蚂蚁森林,蚂蚁庄园这类产品都不是同一批次投产的。因为用户粘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热情的消退而降低。蚂蚁森林的能量罩,蚂蚁状元的道具卡都是用户体验过程中,维系粘性的一些支线产品,也为新产品研发提供的时间。 这类型的产品该何去何从? 我现在时常有一个感受,Z F B太全面了,全面到让用户很难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子产品,最后不得不使用自己熟悉的支付产品Only。这样的设计其实是违背初衷的,这样的爱太沉重了。同意的道理,我对小程序大概也是这样的态度,想要的App不知道有没有对应的小程序,小程序上的功能会不会阉割,小程序启动有没有优化,这样基础的功能如果期望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逐步完善,其实算是一种盲目自信。用户体验在短时间内是无法逆转的,我对科技界的小米以及Iphone,对物流界的三通以及菜鸟系是这样,至今也只喝加多宝,不喝王老吉。 那么失去粘性后的产品能不能精准STP,消失在非目标客户的视野外。用户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如果充斥着自己不需要的产品,可能最后连服务供应商的主营产品也会放弃掉。举一个我的例子,当年3Q大战,企鹅“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时候,让用户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卸载”,我是直接选择卸载了所有企鹅产品的。
综上,对于蚂蚁森林的态度我平和了很多。从前的从前希望自己能够快速地种下每一棵树,以至于顾此失彼,牺牲了睡眠以及宝贵的时间。规则之下,三天没收的能量会清零,所以我不再纠结于自己的能量被偷,也不纠结于手速不快没有偷到别人的能量。我失去的能量能为别人的梭梭树添砖盖挖,我没有偷到的能量也助力别人快速获得自己名下的梭梭树。 最后,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沙化的西北上放眼望去一片绿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