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把西湖比西子”背后的苏轼

 达成书藏 2019-10-19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西湖”流芳至今最著名的一首七言绝句。

  1071至1074年苏轼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时写下此诗。15年后,他来杭州主政,首先疏浚城内河道,使茅山运河通钱塘江,盐桥河通西湖水。他测量地标高差,又建水闸蓄洪导流,从此海潮不入城区,彻底消解了杭州历来难以解决的水患。

  苏轼看到西湖水面在萎缩,原因是杭州天气暖热,西湖水浅;湖边水草疯长,草根淤泥形成“葑堰”。怎么办?苏轼立即下令割水草、挖污泥。但是清理出来后,放到哪里去?当时西湖有一条白居易时代的“白堤”,是东西方向的,苏轼就规划并施工,用挖出的草根污泥堆积修建了一条南北方向的堤,并沿堤植树架桥——这就是今天的“苏堤”。

  1091年,苏轼在杭州的任期渐满又要变动职位。他想:杭州的气候不会变,现在一时把西湖治理得水清堤牢,但是水草还会长,淤泥又堆积怎么办?他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并认真请教经验丰富的当地农民,以官府“碑刻”法规设立了“长效机制”:用出租湖面“种菱角必除草”的办法,解决了湖岸上下排淤净水的问题。又在湖里建“塔”为界,规定两个塔尖的连线,标志着靠岸的这边湖面才可以“种菱角”,目的就是除草排淤。这三个塔就是今天还能看到的著名景点——“三潭映月”。

  (摘自9月27日《科普时报》作者 刘为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