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了解一下《水浒传》,里说了一些什么人,讲了一些什么事儿吧。  明末清初的著名评点家金圣叹,曾经在读《水浒传》时不断发出感叹:
《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并称为“第五才子书”,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呜呼,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又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如果,我们家里有一个年轻人,三天两头因为打架斗殴,被警察带走,我们会怎么想?相信大家的反应会跟我一样,冒出那句:孺子不可教也。 《水浒传》中大家崇拜的英雄武松,就是这样一类人,有一次武大郎在跟武松的对话中说: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 别说社会地位和能力极低的武大郎,换了谁家有这样一位兄弟都头疼。 还有一位让人头疼的人物——李逵。毕飞宇有一段评论说得非常好:
在《水浒传》小说的内部,李逵一路纵横,他大步流星,酣畅淋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逵“天真烂漫”,他是天生的英雄、天然的豪杰、天才的土匪。 这位天才土匪,没有那么可爱,他曾经做过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李逵道:“被我拿些麻药抹在口里,直抱出城来,如今睡在林子里,你自请去看。”朱仝乘著月色明朗,迳抢入林子里寻时,只见小衙内倒在地上。朱仝便把手去扶时,只见头劈成两半个,己死在那里。一个孩子被残忍杀害,可是读水浒的人很少觉得李逵可恶,好像李逵杀人都透着一股率真的好玩。年轻人容易模仿,对于崇拜的英雄,缺乏理智的辨识能力,万一因为头脑发热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会贻害终身。 还有一位英雄——青面兽杨志,因为丢了生辰纲,好好的公务员工作丢了,身无分文,流落街头,只好买祖传的刀。 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碰到流氓躲开也就完了,也不至于杀了他。当年刘邦的胯下之辱,忍一时,退一步,才有了后来的海阔天空。相比之下,杨志的做法也太冲动了。 老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司不怕天。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唱这首小调的人是张横,《水浒传》中对他的描述如下:船火儿张横生就一幅夺命阎罗,嗜血狂魔的模样,天不怕,地不怕,瞪眼杀人,抬手索命,是浔阳江上不折不扣的一个食人恶魔。 
只得依旧来此间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客商过住。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 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肯定没有人心生崇拜,而是觉得不寒而栗。让我们再体会一下《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梁山好汉在大名府一战中大开杀戒的场景: 此时北京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撺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这是哪门子的杀富济贫?明明杀的是普通老百姓,全是无辜的人。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 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传》里有太多的打打杀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石秀智杀裴如海,李逵独劈罗真人。血溅鸳鸯楼、火烧快活林、元夜闹东京、火烧祝家店。 这些经典回目,每一场都是血光剑影的场面,每一出都是快意恩仇的痛快,每一个人都是豪情万丈的侠客。大战之后,英雄们犒劳自己的办法,看起来都透着一股豪情。用梁山好汉自己的话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年轻人血气方刚,加上认知能力不成熟,对水浒英雄们,往往误读错判,用彰显个性标榜自己,错把情绪冲动当豪情,误将剧情当现实,盲目效仿。 看到水浒英雄的潇洒,摩拳擦掌跟着模仿,遇到不公,大打出手,看到不平,一声怒吼,往往把情绪一时的冲动,当成万丈豪情的英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发现,那些真正的狠角,都不是能言善辩的人,而是谨言慎行的。 他们不会因为愤怒而失态,不会因为心中有不满而言语中伤。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任何一本书都有它的精华部分,尤其是被世代相传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作品。 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阅读中有所得,有所悟,让阅读成为智慧的钥匙,进步的阶梯。 做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才算明白了真正的读书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