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公益】公益发展需深度融合互联网

 乐康居 2019-10-19


社会组织发展要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
  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过去,成立社会组织不是件容易事,既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来挂靠,又要得到登记管理机关的批准,颇高的登记注册门槛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社会组织所发挥的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组织提供了线上大规模孕育和超常规成长的机遇。如果说“互联网+传统产业”激发的是产业变革的活力,那么“互联网+社会组织”激发的是社会管理的活力。由另类创客们发展的线上社会组织不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打破了实名、时间、空间、规模等诸多限制,从而使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产生裂变式增长,再也不是以前的单薄模样。有人匡算过,无需登记的手机微信群共有125万个,仅仅这一个平台孕育出来的线上社会组织就相当于线下实际登记社会组织总量的2倍多。

  如果线上社会组织的功能只是停留在社交、沟通层面,那么它对社会管理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不过,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线上社会组织绝不仅仅只是虚拟空间的游戏,而是与线下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对实际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团体。这样的例子绝不少见: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有组织的公益项目正在不断深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把知情权、治理权和监督权更彻底地交给社会;“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等公益活动本就根植于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而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公益项目运作;有些线上社会组织本来不为公益,但实际上具备了在紧急时刻号召动员的能力,比如在地震救援、寻找“熊猫血”等突发事件时同样发挥巨大作用。
  和技术型创客们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就可以通过“众筹”“众包”等方式对接众多创业投资一样,线上社会组织发起的“众筹”活动也方兴未艾,P2P扶贫、P2P慈善、P2P志愿服务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组织资金和人力的不足,并且使整个运作更加公开透明,时效之快,往往出人意料。显然,“互联网+社会组织”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社会组织搬到网上,而是全方位地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正在持续进行中。
P2P公益
是什么?

  众所周知,P2P模式之于借贷,就是个人对个人的直接借贷,它可以成为一个互联网上的借贷服务模式;但就公益论公益,它也可以变成一部互联网上的新型的互助方式:一头是求助的人,或许需要资金,或许需要物资;一头是提供帮助的人,或许可以免息,或许可以无偿提供物资。总之,一网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凝集全国的力量,帮助同胞渡过难关,功德无量,且效率极高。
P2P公益的好处显而易见:
1、所有提供帮助的人,都能清晰的看到被救助是谁,精确到个人,避免任何中间环节的“损耗”,甚至比捐助给公益组织更能体会到救助人的道德成就感;
2、所有受助的人的信息公开透明,如是无息贷款,则必须按时归还,体现契约精神,把公益做成可持续循环的事情;
3、借助强大的物流系统和第三方支付体系,个人对个人的借助,完全可以从观念落脚到现实。或许公益组织很强大,但P2P模式未尝不是很选择。
  P2P公益有别于传统公益组织的另一个优势是:大灾只在瞬间,但重建却要耗费数年之功。热情消退,如何保证公益事业不是阵阵风,其实对公益组织有很大的挑战。互联网救助可以是持久的事情,因为互联网不会关门,而且以P2P模式聚少成多的特性,完全可以让很多人的零星资助聚少成多为一股很大的力量。
关于互联网公益的
两个思路

——打破传统公益行业边界
专注创造价值的互联网产品
  不强调是否是公益平台,专注于解决某一个社会问题或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价值。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拘泥于手段,更不挂羊头卖狗肉。无论黑猫还是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推动社群共同创新
共创公益产品的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打破传统1.0思维,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创造者。公益领域更需要这样的实践来创造更多的优秀公益产品,进而降低创新的成本。众筹网是类似的应用。由用户推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来源:广东志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