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我是雷达兵 2019-10-19

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当然不是天堂,但图书馆能令生活更美好。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图书馆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在读书人的心里,图书馆是一个被赋予重大意义的地方,一个怎样赞美都不为过的地方。

在搬运工王书恒的心里,图书馆是一个“天堂”一般温暖美好的地方。

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像直线构成的迷宫,当他在“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让他觉得又温馨又高级;借阅处的工作人员温和又耐心,总是带着友善的微笑。休息的日子,他最喜欢的去处就是图书馆。他喜欢图书馆里那股宁静的气息,那缕淡淡的书香,喜欢在报纸阅览室的软沙发上安安心心地读《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时代邮刊》,喜欢通过图书馆的书刊了解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喜欢像个“文化人”“城里人”一样,置身于一群爱阅读的人当中,每当这时,就觉得“身心舒畅,生活太美好了”。图书馆有大大的明亮的窗户,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那样的神圣,但又那样的温暖和友好。这就是杭州市图书馆留给王书恒的印象。在这里看书的,有杭州市民,也有像他这样的农民工,甚至还有拾荒者和流浪汉。图书馆对他们敞开大门,一视同仁。

在中学历史教师秦越的心里,图书馆是一个圣殿一般庄严肃穆的地方。

清朝末年,新思潮席卷全国,同盟会会员寸馥清等乡村进步知识分子,为使乡人得到新的见闻,于1905年在云南腾冲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提出了“以阅读教化社会”的口号,购置新书籍供群众借阅。1928年,“咸新社”扩容,更名为和顺图书馆。

世世代代倡导读书,和顺人深知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是在日军侵占腾冲和“文革”期间,和顺人都冒着危险保住了图书馆馆舍和大部分图书。仅有6000多人口的和顺,图书馆有藏书10万多本,古籍、珍本有1万多本。图书馆里有文化大家的题词:胡适题写了“和顺图书馆”,熊庆来题写了“民智源泉”,李石曾题写了“文化之津”,主楼上的“和顺图书馆”匾额是廖承志题写的。

父辈爱读书,耳濡目染的秦越从小就是和顺图书馆的常客,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和顺人有爱读书的传统,大家开玩笑说,和顺镇的人不务正业,经常有人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跑去图书馆看书。从教后,秦越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沉迷“题海”,有时间多泡图书馆。孩子识字后,他带孩子去的最多的地方不是游乐场,而是图书馆。在秦越心中,和顺图书馆是一座文化的圣殿,诗书继世长,文化的浸润与传承令和顺这座古镇温润如玉而又生机盎然。

在从事宣传系统工作多年的范天玺心里,图书馆是一个点燃希望的地方。

“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是中国的农家书屋。12年来,农家书屋开到了中国60多万个村庄,它的读者是6亿多农民。因为工作的缘故,范天玺一直关注着农家书屋,也调研了很多农家书屋。他感慨地说:“农家书屋改变了农村阅读资源匮乏的现状,唤醒了农民阅读的热情,点燃了农民对生活的希望,照亮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范天玺印象最深的是海南省万宁市大石岭农家书屋。这里依山傍海,花木错落,瓜果喜人,是一个读书的场所,也是一个休闲的地方。这里经常开展有意思的活动——读书会、乡村英语课堂、书画鉴赏、茶艺品赏、家长沙龙……村里的大人和孩子一有空就往这里跑,周末和假期,附近城里的家长们也会带着孩子来。美丽的村庄里,有精致书屋,有共享单车,有共享菜园……孩子们在书屋里静静地阅读,在菜园里亲近土地和瓜果,大人们有的看书,有的品茶,小小的书屋成为一个村庄最聚集人气的地方。范天玺在这里调研过一周,亲身感受到一个小小的农家书屋给村庄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他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才有希望。”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在作家周国平的心里,图书馆是一个造福民众的地方。

2018年,知名作家、哲学家、文化学者周国平欣然接受了他的新头衔——深圳坪山图书馆长。在出任坪山图书馆长之前,他已经是安徽图书馆名誉馆长。他对图书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一生受益于图书馆,受益于书籍。图书馆是我少年时代梦想开始的地方,我是在书籍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成为今天这样的一个我的。现在让我做图书馆长,正是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得以回报社会。”

周国平认为图书馆是了不起的事业:“图书馆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事业,图书馆的历史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基本同步。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绝大部分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在图书馆里的。图书馆也是一个民族最踏实、最造福民众的文化事业,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拥有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图书馆上。”有着图书馆情结的周国平,在古稀之年兴致勃勃地、热情洋溢地开始了他的新工作。他说:“要让经典走近大众,让阅读成为时尚,要让更多的民众受惠于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对一座城市来说,图书馆是惠及大众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发达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追求、文化格调和文化自信,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

它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文献,在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文化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文化有沉淀的空间,也让文化有更多生长的可能。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图书馆之一,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是我国十大图书馆之一,以历史悠久、馆藏宏富而著称,齐鲁方志专藏、海源阁专藏、易经专藏、山东革命文献等收藏为海内翘楚,有许多传世珍品;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古籍善本、碑帖尺牍、名人手稿、家谱方志、西文珍本等尤具特色,是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它是醒目的文化标志。

很多城市都把图书馆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如马克思留下了永恒脚印的大英图书馆,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图书馆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被列入世界最佳建筑设计案例的西雅图市图书馆,跻身北京新十大建筑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跻身上海十大文化新建筑的上海图书馆,被称为广州七大新地标之一的广州市图书馆……天津的滨海新区图书馆是一座极具“科幻感”的网红图书馆,最醒目的造型是“书山”和“滨海之眼”。“书山”造型由34层波浪状铺开的白色阶梯构成,阶梯上架有同样波浪状的书架,读者随时可坐在台阶上阅读;一到夜晚,仿佛整座城市都被“滨海之眼”点亮了。安徽省铜陵市有一座码头图书馆,由江边的废弃老码头改造,建筑如同从场地中长出一般协调自然,形成了一个通往书海的“码头”,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它是重要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提供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阅读环境,舒适,安静,免费,平等对待所有的阅读者。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利于阅读的环境让人们在此培养乐于阅读的习惯,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书结缘,城市才会浸润在书香之中,浸润在文化之中。

在今天,图书馆有一个更现实的意义,是城市的文化中心,是市民的文化客厅。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一个符号,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气腾腾的文化灵魂,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气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

社会学家认为,家庭是城市生活的第一空间、工作是第二空间,图书馆、咖啡厅和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是“第三空间”,是一个“不受功利限制,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会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的空间。图书馆正在逐渐成为城市里人气最旺的“第三空间”,其核心价值是对社会的文化引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一个放书的物理空间,今天的图书馆已经从重“书”走向重“人”,从重“藏”转向重“用”,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静态”走向“动态”。

我们欣慰地看到,图书馆已经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文化场所,越来越密切地融入了市民生活,“去图书馆”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生活在广州的黎冰说,广州人爱泡图书馆,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图书馆里人头攒动。2018年总共有近800万人到访广州图书馆,平均每天的入馆数量达到近2万人次。广州图书馆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允许一次借还15本,为了方便借书还书,行李箱成了“铁杆粉丝”们的最佳选择,拖着行李箱在馆内行走的年轻人也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生活在天津的张陆说,到网红图书馆滨海新区图书馆“打卡”成为一种新时尚,一到周末,图书馆门口的队伍长达200米,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座图书馆刷屏。家住香港轩尼诗道的赵梦德说,他和邻居经常去图书馆看书,骆克道图书馆和超市在同一座楼里,走10分钟就能到,他经常是买菜的时候就顺路把书借回家。至于还书,就更方便了,香港公共图书馆有70间固定图书馆、两个24小时自助图书站、12间流动图书馆和超过110个流动服务点,任何一间图书馆和放置在街边、地铁站内的还书箱都可以还书。

名家讲座、读书沙龙、读书会、图书漂流、朗诵会、大讲堂、茶道、插花、话剧……不说北京、上海,即使是二三线城市的图书馆,也不是仅仅借阅图书的地方,还会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去图书馆看书,去图书馆约会朋友,去图书馆见喜欢的作家,去图书馆参加图书发布会,去图书馆看画展,带小孩去图书馆的绘本馆……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节目。图书馆渐渐成了许多人的“第二起居室”,“文化客厅”,在这里享受丰美灿烂的城市文明,“以文化人”就是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中实现的。

图书馆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已经初步解决了公平公正的问题,富国富民的问题,当下正在解决文化文明的问题。在文化文明的进程中,图书馆要用人文精神来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帮助大众实现文化自觉。这是图书馆天然的文化使命与历史担当。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一部智能手机可以装下一座图书馆的时代,在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的当下,图书馆如何吸引大众,影响大众,实现其文化引领的使命?

如果图书馆也有气质的话,今天需要的是主动型图书馆。

当一种阅读方式渐成过去时,新的阅读方式普及之后,单单凭激发人们的怀旧心理,是很难让图书馆长期保持活力的。因此,图书馆应当适应时代方向,转变服务方式,主动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能,帮助社会建构精神空间,引领大众文化,必须主动作为。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除了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保存与借阅功能外,图书馆应当主动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更有吸引力的服务。比如,利用其公益的属性、丰富的馆藏、阅读的氛围、交流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展览欣赏、教育咨询、休闲娱乐等活动,让来到这里的人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图书馆对社会的文化引领,更多的是靠引导阅读实现的。引领不是灌输,而是通过开展各种丰富的、充满趣味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吸引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让读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熏陶,自觉建构思想、精神、价值元素,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辰三角洲的长沙市图书馆一直人气很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组织各种阅读活动。他们推出的“阅天下·邂逅图书馆之美”游学阅读活动,倡导读者将阅读、旅行、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密切了人、书、馆、城的联系,让读者在诗与远方的旅“图”中感受图书馆的温度,颇受读者欢迎。

图书馆激发活力,提升能力,主动作为,释放文化的魅力,营造以文化人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引导读者,服务读者,切实承担其文化引领的使命。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今天需要创新型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大众享受学习乐趣、感受文化感召、接近生命智慧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一个重视创新的图书馆,才能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对大众产生文化影响力。要树立平台意识,将图书馆当作教育平台、文化平台、信息平台,也是学术平台和生活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大平台,建设比过去内涵更加丰满、外延更加开放、技术更加新潮、人文更加深厚的图书馆;顺应数字化时代,加强资源、技术、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深入分析读者,密切联系读者,积极拓展用户群,变“知识图书馆”为“智慧图书馆”;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工智能渗透进服务全过程,为读者提供全天候的“移动图书馆”。

图书馆:让生活更美好

今天需要睿智型图书馆。

睿智型图书馆,应该是有一股静气的。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在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中,取得很高地位的文化,往往是安静地存在的。和现在的流行文化、流行艺术相比,“图书馆就是一个让我们安静地靠近着伟大的灵魂的地方”。图书馆这种“静”的特质和优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我们处于一个“变”的时代,一个“快”的时代,图书馆要有自己“静”的底气和风骨,保持文化的尊严感,不能哗众取宠,毫无节操地取悦大众。

睿智型图书馆,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追求。长期关注阅读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曾表示,让读者自然去选择、去阅读是不够的。图书馆和个人的买书、选书不一样,应该有导向作用,把好的书和读者分享。也就是说,图书馆的核心功能要由“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图书”,转变成“为读者选择尽可能好的图书”。尤其在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图书馆人自己要爱书、懂书,重视图书馆的内涵建设,加强图书馆的文化公信力,令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像天堂一般温暖慷慨、殿堂一般庄重恢宏、客厅一般自由开放的文化空间,培育民众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开启民智,以“文”化“人”,才能实现自身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