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城北十五里666 2019-10-19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江干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菜篮子基地”,到现在的杭州CBD,江干与祖国同奋斗,共成长。

7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江干实现美丽蝶变,有这样一些人和事,他们和祖国共同经历风风雨雨,他们见证时代的发展与更迭,在他们的故事里,有70年的沧海桑田,有城市的日新月异,有行业的交替更迭,也有家乡及个人生活的变迁……

据此,我们推出“见证·70年”系列报题,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感受江干的发展和变化。

沈炳涛,生于1940年,土生土长的丁桥后珠村人。

上个世纪60年代,沈炳涛在丁桥一所小学里教物理和数学,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小沈老师”。

后来转到文化站干起了宣传工作,“拍拍照片,编编文字,是我最喜欢的了。”这一干就没再停过。

70年,从“小沈”变成了“老沈”,沈炳涛手里的相机也前前后后换了7台,一声声的“咔嚓”、“咔嚓”,记录了他的房子,他的家,也记录了江干这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60年代,茅草房里迎新娘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六十年代住草房1961年12月摄

1961年12月28日,是老沈大喜的日子,彼时,“老沈”还是“小沈”。

当天一大早,小沈骑上从表哥家借来的自行车,去临平山北小林公社轴头村接新娘。一个人,一辆车,什么都没带,就把梳着长辫子的美丽新娘娶回了家。

“从解放前到七十年代初,我们丁桥农村和周边乡村一样,97%的农户都住草房,我家也不例外,为了结婚,我还专门把草房翻新了一遍,房间内,四周用纸糊了糊,蛮漂亮的。”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因为翻新,左右边茅草屋颜色不太一样

按照当时流行的建筑方法,草房的门面是用竹筋编制起来的,然后涂上泥巴,为了好看,有些还会再涂一层白灰。草房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墙很矮,照片上老人的头都快顶着屋顶垂下来的茅草了。

70年代,一家四口造平房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七十年代造平房1978年5月摄

结婚后,老沈两口子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好。

1975年8月,老沈拆了自家的草房,在原地基造起三间“平瓦房”,白墙黑瓦。“当时我女儿儿子都十来岁了,造房子的时候,他们还能搭把手,运运东西什么的,我记得当时建的挺快的,一个多星期就造好了,搬家的时候,全家四口别提多高兴了。”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沈家一样,大多数农户在生产队里干活,再做点儿副业,省吃俭用筹备齐两三千元,就可以造一个像样点儿的平房了。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老沈儿子 1977年摄

“1977年5月,我用公社中学实验室120相机,给儿子在自家门前河边留了个影。” 这幅照片显示出当年农村住房都需靠近河塘的自然模式。

80年代 楼前孙子笑得欢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八十年代盖楼房1989年3月摄

改革开放,给江干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8年10月,老沈家也拆了平房,在原地盖起三间二层半的漂亮楼房:“房子是我自己设计的,整个结构,甚至细到每个走向,每个拐弯都是我一点点研究的。”

老沈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说到:“这张照片,是我用镇文化站的135胶卷相机,在自家新楼房门前,拍摄了妻子抱着孙子笑的情景”。

90年代末 先富的人盖别墅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九十年代建别墅房

1996年夏天,老沈又把两层半的楼房装修了一番,在三面建起了钢管围墙,安装了铝合金的大墙门,大门台上,还盖了彩钢瓦,很是“洋气”。

90年代末21世纪初,丁桥很多先富起来的农户,纷纷盖起了四层楼的琉璃瓦别墅房。

“别墅不是家家户户有,当时丁桥大概有1/3多一点儿的家庭,盖起了别墅。我们家没盖,一是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楼房还挺漂亮,二是家里也住不了那么多间房,觉得没必要。”

21世纪 老沈住进回迁房

见证·70年① | 老沈的旧照片,江干的变迁史

回迁新房 2008年摄

从2002年开始,老沈家的房子迎来了最大的一次变革。

依据杭州“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和江干区发展规划,丁桥15.6平方公里辖区先后被市政府规划为四大区块:位于中南部、占地5500余亩的丁桥大型居住区;位于东北部、占地4300余亩的长睦居住区;位于西部、占地8000余亩的综合经济功能区;位于上塘河以北、占地7600亩的皋亭山生态旅游区。

“早期回迁的村子,分到的都是6层楼的无电梯的房子,后边回迁的村子,都住进了小高层,电梯房。” 老沈说。

除了有无电梯的差别之外,根据2018年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江干区拆建安置房建设品质的指导意见》,对安置房的规划设计、室外景观绿化、外立面打造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现在安置房都是委托给有资质的第三方房地产商做代建,不仅质量可以保证,设计也更加专业和合理。”江干区农居建管科科长刘钦平表示。

老沈镜头下自家房子的变迁,是江干农居房进程中的一道缩影。往日的角落头,已经成为当下城本核心区块的新中心了。

去年,老沈自制了一个摄影集——《家乡四十年变迁》,20页,160多张照片,一共做了130本,花了他近3个月。里边装的,是老沈的一生,也是江干的故事。

原来老房子的位置,在丁兰幼儿园东侧的勤丰港东岸,现在已经是美丽的景观游步道了。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老沈说:“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