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东瓯缥瓷;瓯窑;青瓷 【摘 要】许多文章在谈到瓯窑时往往会提到“东瓯缥瓷”,但对这个词语的涵义却疏于讨论。文章梳理了史料中对“东瓯缥瓷”的记载,指出了学界目前在这些文献的解读方面仍存在的三大争论。并根据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等材料,罗列了温州目前公布的瓯窑窑址,总结了瓯窑产品具有的鲜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厘清了“东瓯缥瓷”的概念,即认为西晋时期“缥瓷”的产地在“东瓯”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在目前情况下只能单纯表达“温州生产的淡青釉色瓷器”这一层含义。 二、探索之路——瓯窑的考古学研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当地的学者们对瓯窑开展了数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并对一些典型窑址进行了发掘,取得了大量瓯窑标本,增进了学界对于瓯窑的了解。 01 考古发掘与调查 对瓯窑的考古调查始于1937年陈万里对温州西山窑的走访考察[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第一[11]、第二[17—19]、第三次[20—28]文物普查期间,温州地区多次开展了古窑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上百处新窑址。据统计,目前温州发现的瓯窑窑址已逾180处[29]。也有说超过200处的[30],但是目前能公开检索到且可以判断确为瓯窑窑址的仅有约46处[31—40](表一),其中有7处已进行了考古发掘,分别是启灶窑址[34]、坦头坟山窑址[35]、龙下窑址[36]、西山窑址[37]、乌岩庙窑址[17]、龟山窑址[39]、大坟庵窑址[40]。 02 瓯窑产品的特征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瓯窑产品的特征已逐渐清晰。虽然瓯窑产品的造型和烧制方式与越窑大同小异,历史上的烧造时间也与越窑较为同步,但其与越窑产品有三处极为明显的区别: 第一,瓯窑产品胎体灰白,釉色淡青。邓白在上世纪50年代便认识到了这一点[41]。1960年代,金祖明进一步指出了瓯窑釉色的成因[11],即正是瓯窑产品胎面浅灰而釉层薄透,才导致了其釉面的色泽在胎土衬托下显得更淡,呈淡青色。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成因,学者们还开展了对其胎釉成分的科学检测——叶宏明通过纵向对比得出了瓯窑与其它窑口产品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36],陈尧成通过横向对比研究了瓯窑的胎釉特征和褐彩装饰工艺[43]。 通过研究得知,瓯窑与越窑的胎釉成分大体相同,但有细微差别,这造成了两者在胎釉颜色上的不同。总体上说,瓯窑产品的胎土硅高、钾高、铝低,而釉料中则钙含量更高,这种化学组成与北方高铝黏土不同,但与浙江产的瓷石原料成分十分接近[44]。另一方面,除铁元素外,如果胎土中同时含有钛,就会产生灰色的钛酸铁化合物,这同样会使胎色变深。而瓯窑产品的胎土与釉料中的铁、钛含量都比越窑低,因此其胎色更白,釉色更浅;同时,瓯窑产品中K2O含量却更高,这提高了其釉面透明度和光泽度。总之,正是使用了本地产的瓷石生产瓷器,才造成了瓯窑这种独一无二的淡青釉色。 第二,瓯窑有使用褐彩进行装饰的传统。1982年出版的中国硅酸盐学会所编《中国陶瓷史》最先提到六朝瓯窑瓷器会在口沿或腹部装饰长条形或点状褐彩[45]。1985年后的10年间,有赖温州考古工作者们的大量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尤其是金柏东[46—53]、蔡钢铁[54,55]等学者的研究,褐彩特征的全貌迅速明晰了起来。 目前,基本可以将瓯窑褐彩装饰风格分为三个阶段。东晋南朝时期,瓯窑褐彩的色泽较深,形状较小,分布较为密集,一般会在器物口沿或盖外缘装饰一圈点彩,也有在器身或盖面以点彩排列出环形、十字形、菱格形、梅花形等图案的,亦多见在动物造型的眼、嘴、冠、足等贴塑部位或是莲瓣形的刻划纹间饰以褐彩,且有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的褐彩装饰为高温釉上彩[43]。晚唐五代时期,瓯窑褐彩已是成熟的釉下彩,其色泽偏淡,形状较大,分布数量不多,一般会在器物腹部装饰两至三处圆斑,另有在执壶腹部以竖条或山字形的条带进行装饰的方式较为特殊,似仅见于瓯窑产品中。两宋时期,瓯窑褐彩的艺术性增强,常在瓶、壶器身或是碗、盘内底以褐彩书写文字,或绘制各式动植物纹作装饰。不同的是,北宋的褐彩纹饰较为写实、规整,多为釉下彩,且褐彩发色纯正浓亮;而南宋的则较为抽象、随意,多用高温釉上彩,且褐彩涂抹不均,呈色深浅不一。 第三,瓯窑的釉面大多具有开片。早在20世纪60年代,金祖明便指出南朝瓯窑器物上有“细冰纹”[11]。随后,金柏东在1989年指出唐代瓯窑器物“装饰上的一大特点是釉层发生冰裂”[51],1990年指出东晋瓯窑“部分器物釉层中呈现开裂纹,大的若蟹爪,小的若鱼子纹”[32]。确实,根据考古出土情况,从东汉直至元代,釉面带有开片的特征是与瓯窑的生产历史相始终的,且存在比例较高。 这些学者以开片纹“疏密得体,自然醒目,有一定规律性”[32]“构思巧妙,技法精湛娴熟”[51]等为因,提出东晋瓯窑瓷器上开片现象较前期增多的情况是与东晋制瓷技术的提高不相吻合的[54],从而认定瓯窑器物上的开片是工匠故意制造的一种装饰艺术[56]。但笔者认为,同一器物上开片大小不一、深浅不均,并且只有部分器物具有开片的现象,正是瓯窑烧造技术不成熟的表现。此外,笔者曾仔细观察过永嘉坦头窑址出土的瓷片,仅见的不带开片的瓷片都色泽通透、釉面莹润,可见开片在高质量器物中是被窑工视为弱点而努力避免的。因此,笔者认为瓯窑的开片应当还是产品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 (未完待续) [11]金祖明.温州地区古窑址调查纪略[J].文物,1965(11):21—28. [16]陈万里.瓷器与浙江[M].北京:中华书局,1947:29-30. [17]温州市文物管理处.温州市文物志:古窑址[J].温州文物,1992,6. [18]温州市文物处.温州文物综录[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 [19]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0]泰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瓯南古韵:泰顺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文集[M].泰顺:泰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0. [21]文成县文物馆.古韵寻踪:文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选粹[M].文成:文成县文物馆,2010. [22]余群鸣.感受古风:乐清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M].北京:线装书局,2011. [23]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尘光遗文: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24]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古窑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5]永嘉文物馆.楠溪古韵:永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选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26]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瓯域寻踪:温州市鹿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7]陈钦益.玉海遗珠:瑞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精粹[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 [28]李晖华.苍南文物概览[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29]温州博物馆.中国陶瓷:瓯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300—304. [30]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264. [31]金柏东,林鞍钢.永嘉县两处东汉瓷窑的初步调查[J].温州文物,1984,1. [32]金柏东,林鞍钢.永嘉夏甓山东晋缥瓷窑址调查[J].东南文化,1994(增刊). [33]王同军.浙江瓯海县发现南朝窑址[J].考古,1992(12). [34]孟国平,刘惠民,周圣玉.温州永嘉发掘启灶窑址[J].浙江文物,2006(5). [35]郑建明,周圣玉,许洁琼,等.东瓯缥碧[N].中国文物报,2018-1-26. [36]郑建明,梁岩华,杨念忠,等.浙江永嘉龙下唐代青瓷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2012(11). [37]徐定水.温州西山窑三题[J].东方博物,1997(1). [38]王同军.浙江温州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J].考古,1999(12). [39]周开阳.吴越遗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40]梁岩华,张牵牛,余群鸣.乐清大坟庵窑址的调查与认识[J].东方博物,2009(4). [41]邓白.东瓯缥瓷纪实[J].文物参考资料,1956(11). [42]叶宏明,曹鹤鸣,程朱海.浙江古代青瓷工艺发展过程的研究[J].硅酸盐,1980(3). [43]陈尧成,郭演仪,金柏东.瓯窑褐彩青瓷及其装饰工艺探讨[C]//李家治,陈显求.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53—160. [44]郭演仪.中国制瓷原料[G]//李家治,陈显求,张福康,等.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8. [4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42—143. [46]金柏东.温州市褐彩青瓷窑址调查[J].温州文物,1984,1:12. [47]金柏东.瓯窑概述[J].温州文物,1985,2:11—16. [48]金柏东.温州出土东晋至唐代褐色彩青瓷:兼谈我国釉下彩瓷起源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温州文物,1986,3:16—18. [49]金柏东.温州市宋代褐彩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88(3):235. [50]金柏东.温州出土东晋、南朝褐彩青瓷[J].文物,1988(6):78—79. [51]金柏东.唐宋时期温州釉下彩饰青瓷[J].温州文物,1989,4:23—24. [52]金柏东.瓯窑探略[G]//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17. [53]金柏东.瓯窑褐彩青瓷研究[C]//郭景坤.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54]蔡钢铁.六朝瓯窑瓷器[G]//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55]蔡钢铁.六朝瓯瓷的造型与装饰艺术[J].江西文物,1991(4). [56]金柏东.魏晋南北朝的瓯窑青瓷艺术[G]//温州市文物处.温州古代陶瓷研究.杭州:西泠印社,1999: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