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月牙两口山,西安人的肉夹馍

 老鄧子 2019-10-19

放学时间到了,学生们一哄而出,和西安秋天的风沙一样,四散在各个街角。

还不急着回家,这群散兵游勇散开又聚集,接头地点就是一个个肉夹馍摊子。

*新浪博客

每一个摊点都是一个山头,谁都觉得自己的山头风景才更好。

张姨、王叔、李妈……毛头小子们与摊主熟稔已久,直接用姓氏加身份做暗语,以摊主为圆心,以期待为半径,层层围住,等待出炉。

*魔都食鉴局

“老板,来个纯瘦!” ,“我要皮瘦!”,“肥瘦两个!”。

一整条带皮腊汁肉带着闪烁,挂着肉汁从锅里拎出来,像拎一只小鸡那样简单。“啪”的一声,甩在案板上,被分成瘦、皮、肥三个部分。要纯瘦的孩子性格稳妥,喜欢纤细的滋味,淘气小子喜欢带点皮,咬劲十足。

*小九咥西安

两把霍霍大刀直直落下,肥瘦交融,肉香伴随着刀的一起一落在同心圆里扩散,原本喧闹的小子瞬间安静,只剩下咽口水的声音。

这还没完,半发酵的小麦面团,手打、揉压,变成碗状的面坯,碗底朝下,烙成“钢圈虎背菊花心”的白吉馍。馍边洁白,中间带着一圈火色花纹,划一刀、捏一下,刚刚烙好的馍轻松就成了两张皮,两片饼子一块肉,汁水浸润着馍,外皮依旧酥脆。

*flickr

怎么吃?贾姓老陕作家早就说过了:“一口咬出月牙,两口要出山字。

已经饿得两眼发绿的小子们,顾不得烫,一手拿着馍,一手揣着兜,埋头大嚼着肉夹馍走向回家的路,一口月牙、两口山字、三口四口吃个精光。

*新浪博客

一张馍夹一块肉,本是馍夹肉,劳动人民总是不甘心,要把肉摆在最醒目的位置,似乎如此就能享用到更多油脂带来的欢乐,于是肉字提前,变成了肉夹馍


*搜狐

肉夹馍的存在就像老陕一样直率和纯粹。虽然只有两个关键词:肉+馍,却有很多讲究。

*吃喝玩乐在新乡

在老汤里备好的肉,微温,刚刚好。但馍一定要现烤,要滚烫。热馍凉肉的搭配,可以激发出腊汁肉的香气。

*陕西圈

简简单单一个“热白剂子夹凉腊汁肉”,也只是探索肉夹馍世界的第一步。

在猪肋条肉广受食客欢迎的时候,腊牛肉用来夹馍,是回民的发明。完全醒发的发面馍,擀成圆饼坯,在文火上六翻后,成为水分更少的饦饦馍,夹上稀糊烂、软香滑、色泽红亮的腊汁牛肉,牛肉和上八角、桂皮、茴香的多种清香,一吃难忘。

腊牛肉馍配辣糊肉丸汤

*老妖带你吃西安

老陕在馍上玩出的花样,肉夹馍自然也躲不过。几乎和腊汁肉夹馍齐名的潼关肉夹馍,把白吉馍变为油酥千层馍。精制面粉加上温水和猪油,烙成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层层叠叠的油酥饼,和肉搭配,一酥一嫩,更有油水。

千层油酥馍
*keep健身

调味最特别的,要数岐山臊子肉夹馍。山西陈醋熬红油臊子,原本是臊子面的浇头,转而夹到馍里,红红的辣椒油把馍浸透,酸、辣、香,臊子肉夹馍在入口的一瞬间就是冲击。

臊子肉夹馍
*宝鸡美食

腮帮子被塞的鼓鼓,嘴角泛起油光,人们不约而同的迷失在姿态各异的肉夹馍里。

现成的肉、扎实的馍,一个不顶饱就再来一个。肉夹馍可以坐着吃、走着吃,不像吃一碗臊子面那般要占用双手,这种方便与美味兼得的吃法,慢慢在市民阶层流行起来,变成了如今三步一摊、五步一店的肉夹馍矩阵。

*魔都食鉴局

西安人对于面食的执念,往往会牵起一些身在异乡的思愁。在欧洲,这种乡愁的落脚之处,就是和肉夹馍摊一样遍布大街小巷的Kebab店

*ipswichstar

巴黎,或者柏林,夜幕降临,总还能看到几盏昏黄的灯光在苦撑。幽暗廉价的塑料门头,KEBAB几个字母会出现在招牌最醒目的位置,永不打烊。

这时,如果一个饥肠辘辘的西安人偶然撞进,胃袋必定会翻涌:一个硕大的烤炉,一大串迟钝转动的烤肉,淌着肉汁,有点愣,这种被叫作土耳其烤肉的食物,就这样一击即中一颗来自异乡的心。

*魔都吃货小分队

“请给我一份kebab”,声音里带着一份小心翼翼。

“鸡肉、羊肉还是牛肉?蛋黄酱可以吗?要不要沙拉菜?”,北非面孔的大叔用口音浓重的英文吐出连珠炮。

“牛肉,可以,不了,谢谢”,不加菜是西安人最后的坚持。

*WikiCommons

缓慢旋转的烤肉被削成极薄的肉片,落入盘中。烤完还尚存余温的面包被豁开一个口子,成为肉的最终归属。

一口咬下,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肉夹馍记忆被唤醒,但又有点不同。对kebab来说,肉永远是主角。在烤炉里转过的肉外皮微焦,内里依旧柔韧,就这样满满塞进面包中间的豁口,荒废许久的咬合肌又重新开始运作。一只手擎着面包,一只手抹头上的汗珠,呼,真是舒坦。

*DesigningLife

时间回到50多年前,那时烤肉早已在土耳其扎根,但后来进入欧洲并迅速散播开来,其实算一个历史的偶然。

二战后西德持续的劳工荒,促使大量土耳其人民进入德国,也带来了寄托乡愁的烤肉。可惜繁重的劳动让切肉、串签、烧烤再享用成为奢侈,为了能享受美味,也为了节省时间,烤肉慢慢开始以kebab的形式存在

欧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份kebab,诞生在西柏林。目前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是一位名叫Kadir Nurman的土耳其工人,在1972年的某个寻常的日子,把烤羊肉包进面包,沿街售卖给匆忙赶工的劳工。

Kadir Nurman

*Tumblr

战后的波动、经济的重建,kebab的便携与香气吸引了土耳其民族之外的更多追随者,人们需要这样一份抚慰身心的食物,让自己在十分钟内重新振作起来

肉夹馍也好,kebab也罢,朴实的主食裹住饱腹的油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餐,其意义却也远不止于此。

在西安,除了最基础的肉夹馍,还有各式菜夹馍或花干鸡蛋夹馍供人们选择;在欧洲,生菜、薯条、酸奶油或者蛋黄酱的加入,也充实起日常的单调。

*搜狐

它们看似速食,却又不会毫无生机倒人胃口。温度的掌控、风味的把握,每一个细节都不妥协,使人们不至于因为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

清早,一只饱满、酥脆、金黄的肉夹馍在街边等待的,是准备开启新的一天的人们。

*新浪博客

夜晚,一只柔韧、经嚼、多汁的kebab在店里抚慰的,是舟车劳顿了一整天的疲惫。

然后我们会记住,这个世界除了大人物的事业,还有更值得去珍惜的口腹直觉。

作者:毛文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