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丑》无法在国内上映的惊世挽歌

 冲霄3e8ixadnpn 2019-10-19
《小丑》的炸裂,从它进入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初露端倪。
毕竟漫改大片,即使高分高口碑如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也只是参与展映,无力角逐奖项。 
 
威尼斯当地时间9月7日晚,《小丑》不负众望,勇夺最佳影片金狮大奖,DC超级英雄电影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10月,《小丑》陆续在全球各地上映,口碑持续发酵,截止目前,22万人参与评分,8.8/10的超高得分助其成功进入IMDb影史得分榜前十,也是目前榜单前十中唯一一部十年内的电影。毫无疑问,《小丑》还会是明年奥斯卡的大热门
 
这到底是怎样一部与众不同的超英电影?
 
一、小丑:超级英雄世界的第一反派
 
一直以来,关于超级英雄的人气和能力,漫威粉和DC粉都各执一词,但神奇的是,有个方面基本能达成共识——小丑绝对是超级英雄漫画中的第一反派。   
 
小丑”,本是马戏团中以古怪装束娱乐观众的职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带上恐怖的色彩。
心理学上分析,小丑以自身屈辱换取观众的愉悦感,这其实和观赏野兽困斗没什么两样。只是野兽被迫在笼中痛苦挣扎,而小丑却是自愿进入笼子并且笑着被鞭打。这更令人害怕,因为他随时可以走出笼子,将所受苦难还给观众
喜剧演员陈佩斯说过,“喜剧演员都是把自己当作祭品奉献给观众”,在小丑对这个世界卑躬屈膝的面具背后,是他洞悉世事的冷漠无情。


DC漫画的创作者们看准这一形象,以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笑面人》为蓝本,不断深描小丑的邪与恶,使之区别于普通流氓或恶棍,成为恶之大成。

他常年以绿发、白脸、红唇、裂嘴示人,穿着色泽鲜艳的西装三件套,虽不具备超能力,却可以依靠头脑和化学专长将蝙蝠侠玩弄于股掌之间。扭曲的幽默感、极端的狂躁倾向、高度的精神分裂和惊人的智商,共同构成了小丑复杂的人格和奇诡的作恶方式,甫一出场就使人不寒而栗。

2008年,诺兰名作《蝙蝠侠:黑暗骑士》横空出世。电影中,诺兰借“小丑”之名挑战人性,希斯·莱杰献上生命绝唱,他们共同赋予角色癫狂的气质和艺术性的痴迷,生生把“小丑”演变成一个亦正亦邪的复杂人物。

这种改动,使得众多观影者开始从小丑的身上发现自己,换句话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丑,亦正亦邪又变化多端。这也就是许多观众对小丑印象深刻,甚至从内心深处去喜欢并崇拜他的原因。
二、《小丑》:悲剧人生的惊世挽歌

这次的电影《小丑》,讲述的是主角成为小丑前的经历。DC漫画没有给小丑一个明确的身世,所以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按照自己的认知,创造了一个故事。准确来说,这并不是超级英雄/坏蛋电影,而是标准的犯罪剧情片
 
开篇第一个镜头便是小丑(华金·菲尼克斯 饰)对镜子认真勾描自己的小丑妆。
此时的小丑还只是一个名叫Arthur Fleck、生活在哥谭市、以扮演小丑为生的可怜人。他和身体虚弱的母亲蜗居在狭小的公寓中,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每天靠服用七种药物治疗抑郁状态,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病理性的放声大笑。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Murray Franklin(罗伯特·德尼罗 饰)的脱口秀节目,他梦想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脱口秀演员。

但现实世界却对这个可怜人进行了无情碾压。
 
童年阴影,梦想破碎,黑暗现实,身心受尽折磨的“Arthur Fleck”最终在失控人群的簇拥下,变成了癫狂的“小丑”,他露出血色的笑容,跳起和过去诀别的新生之舞。


全片脉络清晰,节奏合理,许多本就对“小丑”潜存哀怜的观众,看到暴虐背后社会的错,哀从中来,更加怜悯。主演菲尼克斯演技炸裂,一举一动极尽真实,引起共鸣斩获高分实在情理之中。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高举复古旗帜,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八十年代,但其实谁都看得出来影片是一幅现实主义写真。

一方面,《小丑》在人性外关照社会现实,探讨精神病这一人类之弱,无形中稀释了善恶界限。

另一方面,《小丑》所携带的政治色彩显而易见。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马特尔在颁奖礼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影片(《小丑》)揭示出,“坏人”或者“敌人”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罪恶的社会体系
蝙蝠侠养尊处优,小丑生活在社会底层,巨大的阶级倾轧早已注定了悲剧走向。说到这里,今年戛纳夺魁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也是异曲同工——同样是从底层视角讲述阶级差异。

评审团们不断嘉奖这样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类型片,也许正是希望通过奖项的光环让更多人看到社会问题、共同寻求答案。

回忆《小丑》的情节梗概:一个底层边缘人以杀戮来报复整个社会。听上去和电影大师马丁·西科塞斯的名作《出租车司机》如出一辙。巧合的是,《出租车司机》的主角与本片的脱口秀主持人同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曾经的孤独者摇身一变,成了代表中产趣味的喜剧主持人,还在节目中大声诘问小丑。这个场面,因为四十三年前那个剔了莫西干头的年轻人而显得格外讽刺。
  
《小丑》最令人称赞的还是其艺术性——精美绝伦的灯光和摄影
画面色调上,充斥大量浓重的色彩,高对比的蓝黄/蓝橘色调不断刺激人的感官
 
 
镜头语言上,长镜头营造出故事的真实感,全景的广角与主角的大特写相互穿插,将主角与环境生生剥离,又实现了故事所需要的抽离感,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语言艺术。

配乐上,托德·菲利普斯邀请到著名音乐人Jóhann Jóhannsson的合作伙伴Hildur Guðnadóttir谱写原创配乐——大提琴与低音贝斯平衡,形成独特的年代感和悲怆氛围。


弗兰克·辛纳屈的《Send In The Clowns(小丑进场)》被从头用到尾,不同版本,多套编曲,让人看完电影之后,还不断回想起那些心碎流血的时刻……
Where are the clowns?
(小丑在哪里?)
Send in the clowns.
(送小丑们进场吧。)
Don’t bother,they’re here.
(不必麻烦,他们已在这里。
 
三、《小丑》:无缘大陆荧幕的R级片
 

“也许是拍摄得太好,完美展现了病态,导致我反而因不赞同小丑及它的跟随者而抗拒这部电影,反感这种‘一切都是社会的错’疯狂报复行为,归根结底是精神病患报复杀人,伤害的不过是和他一样的受害者或企图帮助他的上层阶级,却被戴上’改造社会’的高帽,沦为政治工具而非领袖。”

 
观影热潮中,有一群人万分担忧,他们想起了七年前的枪击案。
 
2012年7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影院在放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午夜场时发生枪击案件。枪手霍姆斯在放映厅内持枪行凶,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伤。作案时,霍姆斯特意把头发染成红色,称自己是'小丑'。
 
所以今年,在《小丑》上映前,华纳收到了当年受害者家属的联名信,“我不用看《小丑》这部电影,光是看到它的宣传片,我就好像看到了一张手枪的照片。”对此,主演菲尼克斯回应:“我们大多数人能分清对与错,所以我认为:教大家道德观或对错之分,不是电影人的职责。

艺术不应该被限制,丑陋的人性也是一种人性。但电影自诞生之日就自带大众文化属性,存在不可辩驳的文化输出和影响力

1915年,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上映,这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史诗大片拉开了好莱坞大片时代的序幕。然而,也正是这部影史巨著将臭名昭著的3K党美化成社会秩序的重建者,上映后直接导致这一邪恶势力的复活,开启了黑暗的“私刑时代”。

 
道德观稳定的观众看到电影里杀人,并不会真的去杀人。但面对《小丑》这样把限制性观念用精妙的视听语言包装出来的作品,真的能令所有人都不动摇吗?这样的电影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呢?也许除去电影本身,这里折射出的东西更值得探讨。
 
电影的力量或许早已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它的创造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