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才女招亲出上联:青天白日,进退两难,才子巧妙对出下联

 思明居士 2019-10-19

我们一直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孕育出的文学成就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这些文学成果的载体通常来说是有四种: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还有一些在民间流传更广的特殊的文学体裁: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和对联等等。

而在这诸多的文学体裁当中,对联是最有意思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对联,对联除了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之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那样一个娱乐项目匮乏的时期,对对联是常见于人和人之间交流的玩法。那么对联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当时又有哪些作用?对联的对法又是怎么样的呢?不要着急,我们先从对联是什么、有几种形式说起。

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者刻在竹子、柱子、木头上的对偶句子。它将中文语言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平仄相协、言简意赅。而它的玩法形式有14种之多,这里就简单的举几类比较常见的。

一是“拆字联”,就是把一个字的结构拆分了一一去对,它常见的形式有单字拆字联和词语拆字联以及句子形式的拆字联。

单字拆字联如“墨”字可以对“泉”字,为什么呢?因为“墨”可以上下拆分为“黑”和“土”,“泉”可以拆为“白”和“水”,于是,“黑”对“白”,“土”对“水”,就合情合理了;

词语拆字联如“色难”对“容易”,“色”对“容”,“难”对“易”,“色难”意思就是侍奉父母,一直和颜悦色下去很难,而“容易”就是说父母容颜很容易老去,要侍奉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久;

明朝才女招亲出上联:青天白日,进退两难,才子巧妙对出下联

句式拆字联如“山石岩下古木枯”对“白水泉边女子好”,这也运用了拆字联,其中“岩”被拆分成“山石”,“枯”被拆分成“古木”,“泉”被拆分成“白水”,“好”被拆分成“女子”。

二是“回文联”,一句话,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读起来一模一样。比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上下两联的意思不同,但连起来不管顺读还是倒读都一样,大大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

由此可见,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也难怪古人将其视如珍宝,对之喜爱不已。那么对联在古代的实际用处是什么呢?且看下文的分析。

一、文人墨客运用对联互相切磋才学

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大爱好就是到名胜古迹游山玩水或到酒楼喝酒调侃,顺便再在玩乐中结识二三友人。而当他们见识到壮阔山河或者人文景观时,也不免触景生情吟两首诗赋两句词。

要说古代武人是“不打不相识”,那古代的文人则是“不斗不相识”,这里的“斗”指的是“斗嘴”、“斗诗”、“斗文”。一肚子的诗书经文,碰到同好不免要以才学相互切磋一番。

比如说宋朝的大词人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佛印,俩人有一个互怼的哑联十分经典。一天他们两个人在船上游玩,苏轼看到岸边有一条狗在啃骨头,指给佛印看。佛印望了一眼将手中题着苏轼词的扇子扔到水中,俩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他们彼此之间了然于心的一副对子就是“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既有谐音对,寓意也不相上下,不愧是文人间的对话。

另外,明朝的大才子解缙以及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以及清朝的乾隆和纪晓岚君臣俩,也在对联上颇有造诣。

明朝才女招亲出上联:青天白日,进退两难,才子巧妙对出下联

二、制作成“楹联”,用来祈福

其实,对联最早被称作“楹联”,也就是现代的“春联”的前身,因为古时悬挂于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在门前挂两块桃木板(也称“桃符”)的习惯。它的作用就是古人所谓的“驱邪”,所以写的一般降服“邪恶”的词或者画上神话中的“神仙”的画像。

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道士拿着桃木剑在做法事,而他们手中的桃木自古就有“辟邪”的象征意义。

后来“桃符”逐渐演变成“楹联”,作用也从“驱邪”慢慢衍变成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多以用来祈福。而在今人看来只是一种迷信思维,想想我们过年的时候在门上贴的春联大多是“家和万事兴”一类的词,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罢了。

三、皇帝用来考察学生

实际上,对联也在某些场合被用于古代科举考试之中。而古代科举考试有很多关卡,要层层闯关,从县级的“童试”到省级的“乡试”,到国家级的“会试”和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

如果拿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来对照的话,这四级都只是“笔试”,全部过了还有“面试”(一般是考上进士的人才有面试资格),也就是皇帝亲自出题考察考生。

而有些皇帝就喜欢出“对联”来考察学生,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就是喜欢用对联考察学生的皇帝。

明朝才女招亲出上联:青天白日,进退两难,才子巧妙对出下联

其实,乾隆是个文学爱好者,一生写过无数首诗。虽然他的诗文质量不是很好,但是数量也许是最多的。据说一次,他在殿试中面试两位考生时就出了个上联“烟锁池塘柳”。结果两位考生没能对出,而后就成了绝对,想来也是一种妙趣。

四、古代才男才女调情之用

自古才子配佳人,而古代的一些才男才女,他们不仅会在约会的时候用诗词歌赋、对联来调情和活跃气氛。甚至在洞房的时候也会在红烛光下巧对对联,以此寻找话题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闹洞房的过程当中,有些“刁钻”的新娘也会把新郎关在外面。然后新娘会在房间内出一句上联,要求新郎对出下联才能进入洞房。否则新郎就不被允许进入洞房,只能被关在房门之外。

而历史上的一些新郎往往就是因为对不出新娘的下联,所以错过了“春宵一刻”,只能跑到书房去睡觉,想想这就不失为一种雅趣了。

五、古代才子用以择偶

对对联其实是很考验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和文化水平的,如果水平不一,那对出的对子高下立判。所以它还有一个妙用,那就是用于古代才女的择偶。

我们常常在古装剧中看到有写女子以抛绣球的方法招亲,另外也有“比武招亲”。而抛绣球的方式太过于随机,一般是有了心上人故意抛给他的。而“比武招亲”则,证明姑娘比较看重未来另一半的武力。

诚然,古代有尚武的武女,自然也就有看重“才气”的才女。这些才女一般都会用对联来考察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她们有的会选择“抛绣球”式的“比文招亲”;有的会写完对联,而后让媒婆将对联寄给一些才子,谁要是对出而且谁对得最好,才女就愿意嫁给谁。

明朝就有这样的一位富家地主的女儿,她打小被养在深闺之中,而且还饱读了一些诗书。等到长大之后,就成了一位颇有学识的才女。所以她不免就显得大小姐脾气,等到她到了出嫁的年龄时,就对另一半的眼光自然就会放高。

当父母给她介绍几门亲事时,她都给推脱掉了。她的理由是,对方的才识浅薄,与自己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将来肯定是没有什么幸福日子可言。而她则把自己的想法吐露了出来,她希望能遇到一个懂自己而且和自己有同样学识,并且能和自己聊得来的人一起度过下半生。

谁叫父母是宠着这位女儿呢,于是他们就按照女儿的想法来办事。而小姐就用自己的对联办法来选择对象,于是他便出了个“青天白日,进退两难”的上联,让大家去对下联。

明朝才女招亲出上联:青天白日,进退两难,才子巧妙对出下联

最终一位才子对上了“半夜三更,哭笑不得”。虽说意境有些让人有些让人腼腆,但在结构上对得十分工整,而才女也十分中意这样的下联,所以决定嫁给才子。最后才男才女两人喜结姻缘,过上了幸福生活。

可以得见,对联在古代一般有“切磋才学、过年祈福、考察学生、男女调情、女子择偶”这5种作用。同时也能看出来对联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使用度也很高,在很多的生活场景下都能用上,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将文学运用到生活中的智慧。

总评:

仅从对联在古代生活中运用场景之广就能知道,古人对于纯粹文学理想的追求是今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须知在一个“以文会友”的时代,创造了无数可以留给后人细细品味的精神瑰宝。

诚然,到了今天,人们的娱乐项目丰富起来,自然对舞文弄墨失去雅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人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可能会逐渐被埋汰。

纵观历史,一些文化可能会随着时间发扬光大,而有的一些文化可能会逐渐消失在传承当中。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精神瑰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