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3亿抑郁症患者。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患上抑郁症。 刘春分是我的闺蜜,结婚以后辞了工作,当起了家庭主妇。生了二胎后,我发现她的状态每况愈下。 她找我聊天,见面地点选在星巴克。刘春分打招呼的方式很特别,一上来就搭着我的肩说:“姐妹,这咖啡你请。” 三十多块的咖啡都喝不起,那你来什么星巴克。 刘春分开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卖可怜”,她说日子越来越难熬,经济大权被婆婆牢牢抓着。有时候想要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敢伸手向家里要钱。 “感觉我就是个保姆,不,连保姆都不如,保姆都有工资。” 这是刘春分的原话,我给她买了一杯香草拿铁,她捧着杯子闻了半天,说:“哎,我几百年没有喝过星巴克的咖啡了。还是你对我最好,请我喝咖啡。” 这不应该啊,刘春分嫁的是一个富二代。她以为自己嫁进豪门,不用再吃生活的苦。谁入婚姻的坟墓谁知道,想当一个阔气的少奶奶?只有小说才敢那么写。 刘春分就处在一个“信用卡不敢乱刷、没钱不敢要”的境地,带着两个孩子,出去找工作也是处处碰壁。 丧失经济大权的女性,日子过得简直生不如死。 刘春分喝完咖啡,才幽幽地说出那句:“我患上抑郁症了。”作为朋友,我理应安慰她几句。但是人性的良知告诉我,我不能陪着她一同跳进伪抑郁的大坑。那是自我欺骗,那是无病呻吟。 我毫不客气地拆穿她:“害,什么抑不抑郁的,都是没钱给整的。”要是刘春分能够花钱自由,她还会那么郁闷吗?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焦虑、迷茫、无助、厌世等情绪跟抑郁症挂钩。熬过去了,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熬不过去了,就是混吃等死。 总结一点,你就是太穷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这么穷?同是自媒体作者,别人能拿月度优质账号,为什么你却不行? 我们缺的是能力吗? 我们缺的恰恰是自我反省。 有谁能拍着胸脯告诉我,你对自己百分百了解?没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看清自己,别一个劲儿地盲目冲,你会迷茫、会焦虑,都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 ·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是谁? 他虽然只是一个马戏团的明星,但是知名度比一个美国总统还高。他总有办法让更多的人来观看马戏表演,很多人说他是个骗子,可是那些被骗的人却甘之如饴。 对此,巴纳姆有一套自己的解释: “虽然有人说我是个骗子,但我认为那绝对不是在贬低我。人们厌恶诈骗,但这是在诈骗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前提下。我的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在我的节目里有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 而巴纳姆效应正是说明了,人们很容易被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所干扰、暗示,进而出现自我知觉上的偏差。 这里着重要讲的一点是:那些一般性的、笼统的关于人格的描述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最适合自己的。 那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认识。那么,怎样的自我认识才是最正确的呢? 一, 直面自己 俗话说,老乌龟看不到自己背上的黑。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不肯面对自身不足的人,他们只知道炫耀长处,碰到短处就躲避、绕开。 因为虚荣心作祟,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从而对那些严厉的批评有了一定程度的排斥,这种内心不叫柔软,叫脆弱。 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改正,并把坏的变成好的。最强劲的敌人就是自己,你连自己都不肯面对,还有什么是你敢直面的? 二,不要片面地以人为镜 我的一个同学就有这样的“毛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她总是试图从别人的眼睛里去找自己的存在感,别人的一句话都能让她自责很久。 她认为,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为了讨好别人。所以相对来说,别人的意见会变得非常受用。我看她根本就是在为别人而活,别人这面镜子只能照出一些片面的东西,他人并不能决定你今后的人生,唯有自己,才是出路。 三,善于积累信息,提高自我审查力 如何提高自我审查力,这需要不断去收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看似跟上一条说的“不要以人为镜”有些自相矛盾,但是这里说的收集,并不是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 前阵子,表哥的公司进行裁员。作为一个干了七八年的老员工,表哥对裁员这件事一点也不担心。 直到老总找他谈了一次话,虽然语气委婉,但在表哥听来,打击颇大。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在裁员的名单里。 他愤懑地对我抱怨:“我好歹也算是公司的元老了,不看功劳也看苦劳哇!可有什么用呢?老板想要赶你走的理由,都是一箩筐一箩筐安排好的!” 遇事先抱怨,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平时我们要替自己多收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很重要,它们直接反映出你的优点和不足。就好比商场定期举办的调查活动,通过外界这面镜子,知道他们的需求点。 四, 关注重大事件 要想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一定要学会关注重大事件。然后从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吸取经验,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吃过一次亏,才会长了一层智慧。 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谁的成功不曾栽过跟头?“血的教训”固然惨痛,但它能让你成长。 ·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效应是指,如果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者饱受打击之苦,那就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然后再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我们身边,瓦拉赫效应的例子也有很多。 表妹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料,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没少给父母操过心。考试成绩一塌糊涂,不及格更是家常便饭。 姨妈都快放弃她了,总是说怎么生了个这么废的孩子。表妹在六年级毕业考的时候,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小漫画。说来批卷老师也真是逗,还认真给小漫画写了评语:有天赋,我似乎看见了一个画家的诞生。 现在表妹二十七岁,是个职业漫画家。她还开了一家美术培训班,平时也帮游戏公司画场景、角色等。她就是喜欢画画,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下,轮到表妹在父母前炫耀了。 “我还是你们的废物女儿吗?” 每个人的身上都藏着潜能,关键是你要把它挖掘出来。有时候,我们的脑子不用太死板。这条路不行,还有成千上万的羊肠小道啊。 虽说多读书总是好的,但是有的人在这方面就是没有天分。那该怎么办呢?就此放弃吗?好不容易来到世上一趟,千万别轻易缴械投降。 马克·吐温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项事业,必将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有些人特别看重结果,一旦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会认为自己不行。比起等待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过程。 跟朋友聊起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她告诉我,先对自己的文章负责。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说过,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所有不期而遇的经历,都是财富。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人喜欢追求结果,就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一样。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他们从来不理会。 同样,有人玩头条是把它当成了一份工作,所以他玩得特别认真;有人玩头条只是单纯娱乐一下,这两者最后收到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你想要收获怎样的结果,取决于你的态度。 ·巨人影子效应什么是巨人影子效应?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越是自认能力强的,越是难以发现自身的缺点。 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审视自己之前,千万别放大优点,缩小缺点”。 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做手工模型,有一天,他把做好的风车模型带到学校给同学欣赏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扬。只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风车转动的原理问题,牛顿回答不上来,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这件事使他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不应该为了做出某种成就而沾沾自喜,要在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中吸取经验教训。 好比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碰到不会的就习惯去抄答案。看到老师打的勾就觉得心情愉快,可是有没有想过,在考试的时候,碰到类似相关的题目,你还是无法解决。 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思路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巨人影子效应,也有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巨人。他带领着村民种庄稼,并在一块地方打造成了村庄,他们开开心心地一起生活。 这巨人啊,啥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夜盲症。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有一天,村子里被偷了东西。村民说在巨人的影子里,看到一个侏儒,东西就是他偷的。 巨人听了勃然大怒,认为村民的意思是在怪罪他把小偷带了进来。没过多久,村民又看见了那个侏儒。巨人张望半天,也没瞧见一个人影来。他转身就对村民破口大骂,让他们闭嘴。 后来村民都受不了巨人,一个个都离开了他。 如果巨人能够放低姿态,弯下腰来看一看自己的影子,他还会对村民破口大骂吗? 在日常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有时也会冒出“为什么我总是不如别人”等一些消极的想法,他们也从不对症下药,自以为是地给自己贴上抑郁的标签。 现在,给自己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别再熬夜打游戏了,别再借酒浇愁了。记住,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