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35)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9

三十五、易术鼻祖——奇门遁甲

既然《周易》与占卜无关,那么现在门类如此繁多的占卜术又是从哪来的呢?而且这些易术都口口声声宣称来自《周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易术的理论源头确实都在商周以来的占卜易学,甲骨占卜是后世易术的前驱;不过他们都错把鼻祖认在《周易》上——这也怨不得那些江湖术士,《周易》的名声实在太响亮,要想靠易术混口饭吃的就不能不往《周易》上靠,否则纵使你占卜本领再高,也可能因被视为非主流而无人问津——真正的易术鼻祖其实是被称为中华易术之王的“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各种易术中最为复杂的一门易术:首先他有“天地人神”四组盘局,其次每组盘局又各含十来种符号,最后这五六十种符号之间通过排列组合又能演化出上百种不同的组合。总而言之,仅仅这些繁杂的符号与组合就令人看得头晕目眩,要是再深入发掘其细节的话,更是让人无所适从。但反之而言,正是正是奇门遁甲保存了如此繁杂的盘局和符号,才保留了让我们有幸得以一窥其发展过程之真容;尽管其盘局和符号繁多,但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的发掘,还是能够厘清其发展脉络。

首先从时间上看,奇门遁甲的创始年代应该晚于后天八卦诞生的年代。因为后天八卦“乾坤坎离巽震坎离”的这套命名是根据太乙神数的排盘方式来命名的、而非奇门遁甲的排盘方式:



从中不难发现,奇门遁甲与太乙神数在排盘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奇门八卦比太乙八卦逆移一位。造成这个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之间分析“洛书-后天八卦”模型时已经探讨过——这是为了将代表黄道体系的八卦与代表赤道体系的五行相融合而做的调整。那奇门遁甲又可能在何时被发明的呢?这个线索其实隐含在“九星”中——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



从九星的命名都有“天”字来看,这与周人敬天的信仰相吻合;且每个星除了“天”字外都只有一个字,这也与战国前相对简朴、言简意赅的文风相吻合。再分析每个星的名字的具体含义,并结合二十八星宿后,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天心,奇门九星中天心的含义最为明显,因为“心”指的就是心宿二、即大火星。所以天心对应九宫中的乾宫在定位了天心后,其他各星就可顺势而定。

天柱,《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氐为天根”,显然这个天柱就是氐宿、位兑宫。从时间上看,兑宫所对应的节气为秋分;而秋分点与春分点正是黄道与天赤道的交点、并且是黄道两极始终点。因为到了殷周时期,由于对黄道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所以对春分点和秋分点测量的关注度与冬至夏至测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时令上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圭表,所以奇门遁甲中的“天柱”就是对圭表表杆的神化,以显示其重要性。因为有表杆就必须配圭尺,所以“天柱”之下就要有“天根”(表杆高耸为柱、圭尺卧地为根)相对应,于是氐宿就被赋予天根的含义。

再看天冲星:通过天心与天柱的定位,可以推断天冲所对应九宫格中的震宫,



宿与室宿就像“任”字的左右两部分;而且此片天空为夜空中最黯淡的星空,其黄道上几乎没有亮星,所以只能用本属于天赤道的室宿和壁宿来寄于形象了。

天辅对应巽宫,“辅”本义为车辆上用于加固木轮的“X”交叉形部件——从星象上看,去除觜宿后的参宿就像一个X形的车辅。《淮南子·时则训》中言“仲秋之月,招摇指西。昏牵牛中,旦觜巂中”,其中“巂”显然指参宿,并且该字与“规”同、也与圆形器物有关。此处没有选用更靠近黄道的星官“五车”而采用“参宿”并不意味着周人对这段黄道的观测有误(其实“车”与“辅”恰好两相匹配,可见周人应该是认识到了五车才是更具代表性的星宿),而更显示出参宿在周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好比翼宿之于殷人。联系到之前后天八卦中“兑”的来由也与参宿有关、诗经中也多次出现参宿(《小星》中有“参昴小星”等),可见周人对参宿的崇敬之情;而在周人之前对参宿推崇有加之人就是夏人,考虑到周人曾为夏后氏的农官、并在夏桀倒台后也被迫远走西戎、周人的史书中多次提及夏代往事——可见,周人与夏人的历史渊源颇深,两者可能本就是同族同源。

通过对奇门九星的命名,可以发现奇门的起源应当在西周,而一般的流传也认为奇门遁甲的发明与西周初期的传奇人物姜太公有关。虽然无法证明奇门遁甲却为此高人所创,但可以肯定的是奇门遁甲的初创年代应该在西周中期以前。不过有关奇门遁甲的流传中还提到了另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并认为张良是最后完并制定如今通用奇门遁甲运算规则之人——那么,这是否也有相关的证据来支持呢?虽然没有考古证据能证明张良与奇门遁甲的改造定型有关;但从奇门九星的另一套命名(贪狼、巨门…)来看,奇门遁甲在西汉初期又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造。

从奇门九星对应的次序来看:坎一天蓬对贪狼,离二天芮对巨门,震三天冲对禄存,巽五天辅对文曲,中五天擒对廉贞,乾六天心对武曲,兑七天柱对破军,艮八天任对左辅,离九天英对右弼。结合西汉早期的星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贪狼、巨门…”这一套命名其反映的是刘邦破秦灭楚这一段历史故事。

贪狼,从星宿上看与“狼”对应的星宿应当是“天狼星”;《史记·天官书》记载“其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所谓“贪狼”知道就是秦末群雄逐鹿的局面。但问题是天狼星对应的井宿本应在九宫中的离宫,而贪狼被记在坎宫之下——两者恰好呈中心对称关系。“贪狼”的反记仅仅是个案特例吗?显然这不是,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后会发现,九星中其他各星也都是用此方法反记。

巨门,对应室宿与壁宿,因为室宿与壁宿的组合正像一扇打开的高大城门,其象征着刘邦叩开武关进入关中、并入驻秦皇宫。显然巨门也是本应在艮宫的室宿与壁宿被反记在坤宫,与贪狼的记法相同——可见反记是此套奇门九星命名方法的通用方式之一。《史记·天官书》认为“虚为哭泣之事”,是不祥之兆——而事实上刘邦拿下关中后引起了项羽的猜忌,并差点在鸿门宴中丧命,这与虚宿的寓意正相吻合。

禄存,对应角宿亢宿轸宿,这反映的是刘邦不敌项羽,被以封汉王的名义逐出关中、流放汉中——亢宿象征戴着枷锁,项羽在鸿门宴后对刘邦猜忌杀戮之心昭然若是,所以名义上封刘邦为汉王、实则为流放,刘邦被赶出关中就形同被带枷流放;轸宿象征车,与亢宿相同,借喻刘邦卷铺盖走人;亢宿角宿对应的天域中有个著名的星宿“大角”,因其亮度高(夜空中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而其旁又几乎没有其他星宿,所以显得孤零零,但《史记·天官书》又称“大角者,天王帝廷”——这与刘邦当时虽实质为孤悬流放、但名义上还是位列诸侯的汉王的境遇相吻合。可见,“禄存”是对刘邦不敌项羽被封汉王流放汉中,这一段历史的高度概括——虽然地盘和势力都没了,但好歹名分爵位还在,即所谓“禄存”。

文曲,对应心宿尾宿箕宿,是乾宫反记巽宫。《史记·天官书》分别记载“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尾为九子,曰君臣”“箕为敖客,曰口舌”——显然心宿象征着作为最高领袖的汉王刘邦,尾宿象征着跟随刘邦到汉中的群臣,而箕宿象征的口舌说明这些人多时靠口舌吃饭的文官。结合刘邦进军汉中的这段历史来看,追随刘邦最坚定的人就是以萧何、张良、陈平、曹参为主的一批文官;而开小差溜号的多为韩信之类的武官——所以将此星命名为“文曲”就是借喻萧何张良等一批忠心耿耿的文官。



角的横梁;廉,仄也,《说文解字》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因此从字面上看,“廉贞”就是呆在墙角边;从星宿上看,位于坤宫的危宿就像个墙角,可见“廉贞”就是取象于危宿。而从历史上看,刘邦入驻汉中后也是采取韬光养晦之策,尽可能的少动作而不引起项羽和其他诸侯的注意,即使在齐国率先与项羽发生冲突、其他诸侯陆续被卷入后,刘邦也按兵不动,这与“廉贞”的寓意相吻合——偏安一隅,保存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武曲,对应心宿为参宿觜宿毕宿昴宿,是巽宫反记乾宫。之前讲道文曲(“曲”是古代地方基层军事组织单位,所谓“乡曲”是也)象征文官,那么武曲象征的就是武将。按《史记·天官书》:“毕曰罕车,为边兵,主弋猎”,这以为着起兵动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这也与战争有关;“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觽,为虎首,主葆旅事”,春秋到秦汉“虎符”一直是调兵遣将的最重要信物,因此“参为白虎”显然与起兵有关,而觜宿“主葆旅事”也显然与后勤保障有关。结合历史后发现,“武曲”在此显然指的是“韩信拜将”后刘邦起兵争天下这一段故事。

破军,对应娄宿奎宿胃宿,为震宫反记兑宫。刘邦起兵后,打胜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关中,这对以后刘邦东出函谷关争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因此,这旗开得胜的首胜对刘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纪念这场至关重要的胜利,因此该星被命名为“破军”。再从星宿上看:娄宿旁的亮星“天大将军”象征着当时的大将军韩信;《史记·天官书》中“奎曰封豨”、而《周易》中记载“兑”的一个象征是羊——这一猪一羊加一起,就象征着当时诸侯祭祖所用的“少牢”礼,以此表达刘邦王关中。

左辅,对应星、张、翼三宿,为坤宫反记艮宫。《史记·天官书》记载“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张,素,为厨,主觞客。翼为羽翮,主远客”象征着:刘邦拿下关中后,急需招募人才为己所用(主急事、觞客);而另一方面,像韩王信、彭越、英布等人也远道而来(远客)带枪投靠,为打赢楚汉战争夯实了统一战线。“左辅”象征着这些人才都一起辅佐刘邦争天下。

右弼,对应斗、牛、女三宿,为坎宫反记离宫。《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南斗为庙”,显然与刘邦建立汉室宗庙相吻合;“牵牛为牺牲”,古代只有天子能用以牛为牺牲的“太牢”礼祭祖,这与刘邦的大汉天子身份相符。“弼”与“辅”同意,而之所以被定义为“左辅右弼”是因为秦汉时以右为贵,且与作为大汉天子的刘邦相比,作为汉王的刘邦在身份上就显得略逊一筹——故打天下时辅佐刘邦被定义为“左”、而帮助刘邦立国立朝就被尊为“右”,“左辅”与“右弼”的界定由此而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从“贪狼”到“巨门”的奇门九星命名源于汉高祖刘邦从发迹到登基的一段历史故事,所以传说中把张良奉为奇门遁甲的最后定稿人并非空穴来风,至少这个作者也该是汉初人物。

反之,通过奇门九星的这套命名来看,再与西周那套命名相比,可以发现:西周时命名的那套九星,其用词古朴简洁,各星之间的命名不具备系列连续性;西汉时命名的九星,其用词生动丰富,各星之间的命名围绕着一条系列主线而展开。两者间的风格差异与西周西汉两时代的文风差异完全相对应:西周时代的《诗经》《尚书》等作品用词简洁、语句精炼,辞藻修饰少,这与“天蓬”等西周命名奇门九星的风格相同;而自战国后,随着中国文化大爆炸,词句用量越来越多、修饰越来越华丽、系列篇幅越来越长,而“贪狼”等西汉命名的九星也与此文风相对应,呈现系列故事的特点。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讲故事”是战国以后的风格、“就事论事”是春秋以前的风格——通过两套奇门九星命名法的对比,反观成书于西周早期的《周易》,也应当与西周命名的奇门九星那样,其排版采用“讲系列故事”的可能性很小。试想,连奇门九星、仅仅9个元素都没有编成一个系列故事,而整篇《周易》共64卦和384爻——这么多元素来凑一个历史故事,那难度是成指数级增长的放大,仅凭西周早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就能完成这个巨量工程吗?就算放到现在、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后,要找出一段历史故事来匹配64卦384爻,也谈何容易啊!所以本人坚持认为《周易》中不存在什么隐藏的历史或成系列的故事,至多是互为错综卦的两卦间存在一定联系、其他各卦间不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微言大义的“编故事”是战国秦汉后文人牵强附会的产物。

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为何西汉时人要重新给奇门九星做命名,仅仅是为了图个编故事的时髦新鲜吗?为何要在重新命名中采用“反记”的方式,对原本用以标注黄道的西周奇门九星进行颠覆?这还要从奇门遁甲的排盘原理说起:

首先,奇门遁甲的起局势从冬至开始,即所谓的“冬至一阳生”。之所以冬至为起点,是因为冬至是立竿测影法定月建岁首的原点所在、是天文历法意义上年的起点所在。故奇门遁甲也继承此法则,将冬至定为起局原点。在确定了冬至为起点后,接着就把黄道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二分二至四立)按时间顺序分配到九宫八卦中:坎卦对应冬至,艮卦对应立春,震卦对应春分,巽卦对应立夏,离卦对应夏至,坤卦西南对应立秋,兑卦正西对应秋分,乾卦西北对应立冬雪。



按此格式进行排布后,每一卦所对应的时间为1/8年、约45日。许多人也因此而想当然的认为:奇门遁甲用5日为一局的原因就在于,从数学上看5*9=45、且洛书九宫恰好为9宫,于是就5日为一局、每个节气内分9局。但本人在此不仅要问:这种划分方式的天文依据和易学原理何在?为何在分配八节的时候不用中宫,而在分配局的时候却把中宫算入其中?若仅仅是为了保持数学平衡的需要,那么划分成15*3也未尝不可,所以我认为5日一局的划分一定有其易学依据。

从数学上看,为了平衡北斗八节与十二月的数学关系,先哲创造了24节气——因为24是8与12的最小公倍数,将一年划分为24段后,既能按北斗八节的模式组合、也能适应12月的组合。所以将一年划分为24段后,每段的时间就接近于15日,“15日”因此就成为一个重要基本时间元素。

再来看每一卦中各局的排列顺序,也并非简单的按数学顺序排列,以冬至所在的坎卦布局为例:

奇门布局顺序:



简单时间顺序:



显然,这种违背常识的布局一定有其深意,不然的话就难以使专业占卜工作者信服。其实。如果把整个九宫局的每一局视为一个回归年的话,那么就不难解释奇门遁甲采用此布局方式的原因了。还是以坎卦为例:



这种布局其实与六十甲子纳音的模式一样,都是逢3一跳,其原理就在于规避年上的“三刑”。再开同一节气内的三个地支,都构成“三合局”,与年上三合相呼应。此外,同一节气内的排局模式采用上元-下元-中元的次序也是因为考虑到“岁星纪年”的岁星运动轨迹是逆行十二次,所以为了着重强调“逆行”就采用了“上元-下元-中元”的次序,以示与顺行的“上元-中元-下元”截然相反。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何在奇门排局中,暗示的是一个节气内的三元组成三合、而没采用同一节气的同一元组成三合呢?这还是要回到三合的天文本义,之前已分析过,三合的天文依据是相隔3年的两年(如,第一年与第五年),忽略不计岁差影响的情况下,其太阳黄道周年运动轨迹是相同的。而在年内,只有处于同一节气中的三元,它们共处于同一段黄道轨迹中;而不同节气之间的同一元(如,冬至上元对小寒上元)是不处于同一段黄道轨迹中的——因此,为了与年上三合局的黄道运动特征相匹配,就要把同一三合局的三个地支分配在同一节气中的三元中。最终,结合岁星逆行的特点,就形成了如今通用的奇门排局方式。

相比卦内的排局,卦与卦之间的数字排序就简单多了——每卦的首个上元的数字顺序按后天八卦的次序依次顺排。如艮卦的立春上元对应的起局为8,然后依次排序为上元8,9,1下元2,3,4中元5,6,7。过了夏至后,按黄道“阳顺阴逆”的规则,每卦内格局的元数依次逆排。

至此,终于从易理上厘清了为何每卦的起局是用9而不用8、15、3等其他数字的原因:这是为了将年上的“三合”与“三刑”纳入月内,从而使得月与年之间产生易理上的逻辑联系;因为每卦中要纳入3组三合局,所以每卦就必须9等分、从而形成5日一元的格局,而非为刻意与后天八卦九宫局相凑合、形成九宫格分布只是形式上的巧合罢了。

在明确了奇门遁甲的布局规律后,接着就须研究其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而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研究“三奇六仪”的排布依据。

所谓“三奇六仪”,指的是十天干中除了“甲”以外的其他九个天干,其中“丁、丙、乙”合称“三奇”、“戊、己、庚、辛、壬、癸”合称“六仪”。一般把“三奇六仪”比拟为统帅与佐将的关系,但这种形象化的类比却从没能揭示出“三奇六仪”的本质究竟为何?为何在运算布局时是先从六仪“戊”起局、而不是从三仪“乙”起局,而且三仪的顺序为何是逆排的“丁、丙、乙”、而非按顺序的“乙、丙、丁”?这些与运算有关的排序问题都无法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搪塞过去的,必有其缘由所在!

之前已多次提及,易学中的逆排几乎都与太阳在黄道上“阳顺阴逆”的运行有关,所以奇门遁甲中“三奇六仪”的顺逆排布与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三奇六仪的顺逆排布所依据的并不是“阳顺阴逆”本义的“冬至—夏至”的子午分界线,而是“春分—秋分”卯酉分界线。那依据由何在呢?原因有三:

首先,从天文学来看,春分点和秋分点是天赤道与黄道的两个交点,此二点又往往被作为黄道坐标的原点来使用,所以其天文学意义重大、无可替代。

其次,从易学相关体系来看,到西周时因为对黄道体系的重视超过了对天赤道体系的关注,所以当时的先哲更愿意把“春分—秋分”作为划分黄道阴阳的分割依据、替代了早先的“冬至—夏至”体系。如之前分析乾坤二卦的爻辞时就已经说明,乾卦六爻辞比拟的是从春分到秋分半年的天象、坤卦六爻辞比拟的是从秋分到春分半年的天象。如果说这还是比较隐晦,那么在《周易·说卦》中更是明确的说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其起点正是春分所在的震卦。所以在奇门遁甲的三奇六仪排布中以春分起局,自然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最后,可以发现十天干所指代的“遁甲”与“三奇六仪”,其本质为年上的12个月——这么一说的话,必然会引起一个必然的质疑:十天干只有10个元素,怎么来代表12个月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遁甲”的“遁”字上。所谓“遁”,《广雅·释诂三》释为“避也”、《说文解字》释为“迁也”,两者相近,都有“躲藏、回避”之义——既然如此,这个“甲”究竟“遁”在哪呢?显然,从天文上看,这个最佳的“躲藏地”应该是“秋分—立冬”的“大火入伏”这一时段——到秦汉之际,大火星在每年秋分后到小雪前这段约60天的时间里无法在全天的任一时刻被观测到、就像伏入地下一般。所以从这段约两个月的入伏时间来看,奇门遁甲中十天干对应的时间应该为:




联系“三奇六仪”的排局顺序,其所依据的原则就跃然纸上:排局从“戊”起时因为“戊”始于春分,因为春分被定为起始点,所以“戊”就成为奇门起局的首选;“戊”到“癸”顺排是因为从春分到秋分被视为阳半年,故为“阳顺”;“丁,丙,乙”逆排是因为它们处于秋分到春分的阴半年,所以须按“阴逆”来逆排;最终要找“遁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甲”来找到“大火入伏”的遁空期,其本质就是寻找“空”。

为何奇门遁甲的运算目的是要寻找“空”?先从奇门遁甲九宫所配的颜色来看——乾、坎、艮为白,震为碧,巽为绿,离为紫,坤为黑,兑为红,中宫为黄——此排布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年内周期性特点。震为碧,反映的是中原地区开春后冰雪消融的景状,即所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因为冰雪消融时的江河往往呈现一种碧蓝色(这在高山融雪湖中显得尤为明显),所以用碧色来指代从惊蛰到春分时段开春的情形。巽为绿,这个很好理解,立夏前后正是农作物快速生长时期、尤其是早稻冬小麦等作物进入了灌浆期,绿色象征着这个旺盛的生长期。离为紫,离所在的夏至为祭祀地神的时刻,这是帝王的特权,所以把代表帝王的紫色(紫微帝星)用于离。坤为黑,坤所在的立夏为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而且也是一年中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最频发的时刻,所以用黑色象征这个乌云压顶频现的时节。兑为红,其所在时节为秋分、正是秋粮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一年中兵戎四起最频繁的时刻——因为此时秋粮已收、有足够的辎重保障,而雨季已过、路况转好、利于车辆运输,气温适宜、疫病较少——所以用红色象征这个战况四起的时节。至于中宫为黄色,显然这是象征农业生产最宝贵的生产资料——土地。

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乾、坎、艮三卦同为白色,对此衍生出诸多神乎其神的说法。但在本人看来,其实问题很简单:乾、坎、艮三卦处于从秋分到春分的阴半年,此时人们可干的无非是入冬前播种、等开春后再出工——相比于从春分到秋分的阳半年内,农作物的蓬勃生长和相应展开的多种务农活动,阴半年的务农工作量就显得微乎其微——所以这段时期被视为一个空挡期,故用象征空白的白色来指代此乾、坎、艮三卦。

至此,不难发现,“遁甲”是空、“三奇”丁丙乙也是空——所谓的“奇门遁甲”就是找到“三奇”和“遁甲”所对应的“空”。为何“空”如此重要?之前分析两套奇门九星命名时讲道,以“贪狼”为首的第二套命名系统起源于西汉早期、是奇门遁甲整套易术最终定型的年代。而汉初的整个思想界流行的是道家学中的“黄老学派”,其中最为经典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提倡以“无为”为核心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所以在“无为”思想的指引下,懂得“放弃”被视为行事操作的高明手段,“空”也相应成为理想追求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引下,奇门遁甲才会把做为“空”的“遁甲”与“三奇”视为最佳状态和追求目标,正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相反,缤纷多彩的“六仪”则被视为过多的干扰(黄老学派视礼仪为累赘束缚,所以六仪也相应呈贬义),就像《老子》所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那样,是对人的不利干扰——所以奇门遁甲的目标就是排除“六仪”的干扰、遵循“三奇”的指引、最终找到理想中的“遁甲”,“奇门遁甲”之名由此而来;“奇门遁甲”是门研究如何“舍弃”的学问、而非求大图强,通过计算来决定舍弃哪些、留下哪些,好比经济领域中的“去杠杆、压产能”!

在确定了最终搜索目标后,就需要找到正确的搜寻路径,也就是具体的操作运算规则。上文已分析道,之所以奇门遁甲将每卦分为9局,是为了在年与月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每一局的5日实质上是代表一个年,因此在元内起局可以让其沿用后天八卦进行飞星。由于奇门遁甲的每月分六元、每次飞星起局时只用其中一元,一月因此等同于一元;而前文又分析道,一元等于一年,所以在奇门遁甲中一年等同于一月。一元5日总计有60个时辰,形成一个完整的六十甲子周期;而一年12个月中,每月只用六元中的一元5日的话则为,则总计60日可代表一年——因为一年等于一元,所以经换算后一日又等于一时辰。最终,奇门遁甲通过月与年(一元)的对等,实现了日与时(六十甲子)的对等。

又因为“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仅代表从春分到秋分的阳半年的6个月,而为了表示全年就必须将另外半年6个月补齐——由此产生了奇门遁甲的九星。奇门九星是六仪的镜像反映(以春分—秋分中轴,呈轴对称分布),因为奇门九星反映的是阴半年的月份排序,所以西汉时人就为此发明了一套反黄道命名的九星系统(贪狼、巨门等),以提示“阳顺阴逆”的排布规则。

最后,将六十甲子分为6组,产生以“甲子、甲寅、甲辰、甲申、甲戌”为首的6组组合,将其与“六仪”相结合,就实现了月与时的统一。但这里却产生了一组矛盾:虽然同为60,但奇门遁甲作者的本义是一月一元5日,12月总结60日、即12*5;但此处为六十甲子6分为六仪,即6*10——显然两者在概念上有冲突,该如何化解呢?上段中讲道六仪仅代表半年6个月、还有半年以九星的形式表达,一组六仪中的10个甲子纳音可视为阳月与阴月(九星所代表的月)各5天的总计之和——如此一来,则实现了月与日、时的对等。至此,奇门遁甲以时辰为联线,将月上寻空延伸到日上寻空。六仪也相应为“甲子戊、甲戌己、甲申庚、甲午辛、甲辰壬、甲寅癸”:



在起局时,每局都从“甲子戊”开始,因为然后按所在元的阴阳和局数,进行顺逆排布。如:



因为元代表年,所以元内起局时的九宫八卦就代表相应的月,“六仪”所走的卦位就代表月之所在,如上例中:阴六局甲庚申在巽卦,则此月在巽卦;阳一局中甲庚申在震卦,则此月在震卦。当飞星从甲子戊起局后,目标就是通过六仪找到本月所在的卦位。如,2003年3月20日早晨3点多,即癸未年乙卯月壬辰日壬寅时,阳4局甲申庚旬图:



其中壬寅时在甲午辛旬,所以先定位辛所在的位置兑卦,并以此为基准确立值符与值使。然后在月(九宫八卦)的基础上,以首月甲子戊所在的位置戊(巽卦)为起点,按十天干顺序从戊推至辛(当月),所在位置癸(离卦)为日的位置、确立其为值符。再将辛所在的卦(兑卦)转变相应九星(天柱、破军)置于时干壬下(艮卦),然后按顺序依次排布九星。之所以这样排就是为了体现奇门遁甲的最高指导思想、也是黄老学派的宗旨——返璞归真,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当初发明逆黄道排列的九星用于此处,就是为了沿着“丁-丙-乙-甲-空”的顺序去逆向发现那个“遁甲”。因为局中显现的飞星,其飞行路线相当于一个沿着震-离-兑的次序顺飞(六仪戊己庚辛壬癸);而真正所要找的是此飞星的镜像(以春分—秋分为中轴)飞星路线,即沿着震-坎-兑的次序逆飞(丁丙乙甲空)——最终,九星所要标注的就是这镜像逆飞星所飞到的位置。因为其所飞的步长与顺飞显星相同、并且起点相同,所以他们都可从旬所在的位置起算,六仪所在位置就被视为相应九星所处的镜像对称位、并将此卦位转变为对应九星。

既然已经找到了逆飞隐星的飞星距离,那么其位置是否可以通过从“甲子戊”开始逆飞而直接确定呢?显然奇门遁甲的制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还需考虑另一个问题——时光不能倒流——虽然奇门遁甲的目标是寻找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的路径,但不可能通过时光倒流的方式来达到此目标、只能通过用投入时间修行感悟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所以还必须找一个能不改变时间流转顺序的方法来确认隐星逆飞的位置——于是作者启用了“六仪中10日为阴阳两月总和”这一概念,将时干代入六仪中、从而反推出月的位置——时干甲—癸对应“六仪+三奇+遁甲”戊—癸—丁—甲,为反向定位月上逆飞隐星。在确定了月(空)所在的位置后将代表飞行距离的奇门九星安插其上、并排出其他各星——安插九星位置的这一位置就被命名为“值符”、以标识逆飞隐星所在的位置,此卦位则为所搜寻的月“空”之所在。

接着就要确定日的位置,因为日是月(六仪)的延伸,故以之前所确认的月卦位为起点,从头数起即可——在上例中,将月上六仪辛在兑卦转化为八门所在的惊门、并为值使,以兑卦为起点(甲)、按之前阳顺阴逆的顺序继续往下数,直到数到壬(到乾卦),此卦所就是值使所在卦位、并将此卦定为惊门所在卦位、然后依次定位其他八门。值使所在卦位因此就是日所对应的“空”,日上寻空的任务至此终于完成。

在此讨论一下“八门”与“八神”的来历。“八门”很有可能源于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的制作者将其引入,以表示日所在的值使与其他干支的关系。原始八门对应的卦序应该也如原始后天八卦一样:



具体而言:春分为万物生长之时,为生;秋分为万物凋零之时,为死。立冬


义为筑造的高耸亭台;在此处显然指用于天文观察的高台);立夏为大火星晨昏双现之时,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相对应,所以为“伤”。冬至为立竿测影定历法之时,是一年的开始,所以为“开”门;而夏至为祭祀地祀社神之时,古文“社”与“杜”通用,杜代表社神、夏至因此为杜门。立春恰值三九四九最寒冷之时,此时万物蛰伏,所以为“休”;立秋为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艳阳高照,所以为“景”(日在高台上)。此八门后来伴随后天八卦各卦位的逆移而一同逆移,于是形成了现在的八门排序、其本义也随之消失:


“八神”是奇门遁甲中看似最可有可无的神煞,除了阳顺阴逆这一特点外,其排序方式与奇门九星完全重合——其实“八神”正是通过此阳顺阴逆的顺序来提示对具体择时的取舍。任何易术占卜都涉及如何确定时间的问题、奇门遁甲也不例外,但奇门遁甲的排盘是用天干而不用地支,这样问题就来了:一年中岁首两个月与岁末两个月用的是同一组天干(甲午年的寅卯月与子丑月的月干都为丙丁),所占得的月天干究竟是配岁首两月还是岁尾两月呢?为了标注两者的区别,于是就采用“八神”加以指示——从值符算起,旬上六仪落在阳半年的则定岁首、落阴半年的则定岁末。另外,从“八神”的命名来看,用了不少兵家术语——“九天”“九地”出于《孙子兵法》、值符则为战国到秦汉用于调兵的“虎符”——这也是为何在传统上,大家认为奇门遁甲是用于行军打战的主要缘由所在。

最后总结一下:奇门遁甲中九星和八神代表月、八门代表日,考虑到月的影响力大于日,所以有“缓从门、急从神”一说,因为只有纲领大方向的正确才能保证分支小方向的正确,当来不及仔细斟酌时就要找对大方向、等有时间了再去仔细探究分支小方向。另外,由于奇门遁甲的一元至多代表一年,所以每一局占卜所得信息的有效期不超过一年。在计数上,星的天干以值符原本所在的天干计(上例中值符对应九星天柱,其天干为从兑卦带来的辛),门的天干为卦的天干(上例中值使对应惊门,其天干为兑卦原有的辛)。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