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中医知识体系与学习进阶

 由狭渐广 2019-10-19

经方·伤寒,针,灸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中医四大经典。

《中臓经》。

《甲乙经》《针灸大成》。

《3D人体解剖图》,坂井建雄(日)。

《古本十四经发挥》,滑寿(元)。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唐容川。

《素问注证发微》,马莳(明);

《素问识》,丹波元简(日)。

《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明);

《灵枢识》,丹波元简(日)。

《三指禅》,周学霆(清)。

《汉方诊疗30年》,大塚敬节(日)。

《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丹波元简(日)。

《曹颖甫医学全书》,曹颖甫(民国)。

《矢数道明临床及医案》,矢数道明(日)。

请注意,上述书籍的顺序和板块,以及板块顺序。

古代医经的解读、翻译、译注版本很多。显然,你可以买2个名家的不同版本同时参考。

《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等这类汇总的书籍,都要好好查询参看。景岳全书写的真的好。但是,这类书籍是集大成的参考书。在没有构建中医思维体系下,去盲目参考,反而会出错。

最重要的,《难经》。当然,其他的节气、农业知识,也是必要的。本草书籍还有《本草备要》。本草书,经方家是不参考《本草纲目》的。如果可以,萧吉的《五行大义》也要花时间研究。

思维体系的训练

很多人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学问(不仅仅中医),似乎形式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很多人都在巧舌如簧的自圆其说,搞得后世学者,云里雾里。因为古代确实没有这个逻辑训练。但是,不代表真正的大师级中医和著作本身没有逻辑。只不过,这样的逻辑体系,不太明显。而且,没有逻辑的自圆其说的作品多了,就有了“掺水”效应。让我们误以为古代圣贤没有逻辑。

所以,我们借用现行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的参考书,来辅助自己的逻辑训练。下面的7本书,作为补充读物。

1.逻辑学导论。〔外〕

2.批判性思考。〔外〕

3.中国系统思维。〔刘长林,社科院〕

4.决策与判断。〔外〕

5.批判性思维。〔外〕

6.思考,快与慢。〔外〕

7.如何阅读一本书。〔外〕

关于背诵的问题

中医书籍中,我个人的观点如下,《黄帝内经》是公理体系。你应该非常熟悉,从而可以背出来。

但是,内经中,很多内容,可以推理,你可以不用背。很多内容,是可以随时查询,也不用背。

于是,学习内经重要的是:公理,加上它的思维推理模式。

《难经》是对内经的解释,相当于重难点解析。这个部分的内容,需要对照内经一起学。也就是融汇贯通。

又因为,内经和难经的大部分内容,讲解的不是用药治病,而是针灸治病,所以,在研究针灸大成和临床的时候,应该把内经和难经结合起来。这样,才建立了中华医学的类别逻辑。

针灸类的书籍,需要实践。需要结合解剖。需要对“类”进行思考。针灸类的书籍,很多细节,不需要背。也可查询。但是,你要熟悉他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模式。

常常被人忽略的是,针灸的内容,需要在完成对“伤寒论”的理解和时间后,进行一次升级。因为伤寒论是更加高级和有效的生理体系。

伤寒论的学习,需要推理。不推荐背诵。背诵是反人类的。背诵的结果是,让你自己误以为自己掌握了。

你如果掌握了伤寒论的推理体系和写书的逻辑,你可以把她的条辩,推理出来。

另外,伤寒论和金匮,是一本书。后人人为分割了。你在2个书一起研究病理的时候,就会发现。

同时,伤寒论本源与内经。你会发现,仲景先师真的“实诚”,但凡是已有的内容,绝对不再重复和啰嗦。不会重新抄书(内经),来凑字数。

本草书籍,也不需要背诵。需要思考。本草的核心内容,在本草备要的前几篇。这个需要背诵。

本草就是农业知识。需要对农业和节气,对天地和物种,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为何,很多医师后来都会下乡的原因。比如,你拿到一个药材,你可能大脑中浮现的是它的功效。但是,真正有帮助的做法,是去考察,这个药物(植物为主)的生长环境,它自己的草本体系,它的颜色气味。然后归经体系。最后,再结合古代医家和老百姓对于它的功效的认知,建立起“核心用药思维”。就算是对药物有了精确的认知了。

你以为神农尝百草,是真的吃下去?而且是囫囵吞枣模式?或者猪八戒吃人参果?显然,这是讹传。神农氏多伟大我就不解释。那个年代,他对植物的理解,就是上帝视角。于是,在尝百草之前,他一定考察过它的生长、气候和颜色气味。然后,才入嘴品尝味道的。

另外,本草知识的重要参考书胎卢药录不见了。但是,你要结合伤寒论的应用,去反推某个药的真正作用。举例来说就是,为何这个药物,在这药方中有,在那个药方中删除。仲景先师的加减逻辑,究竟是如何的。

其他所有的书籍,比如发微啊,识啊,注解啊,案例啊,临床啊,全书啊,都是需要大量阅读的。这个部分的参考书籍,相当于是丰富认识和见识。需要多看。

然而,真正需要多看的,一定是古医经,十遍以上。而且是大概十本书,一起看。互相注解的模式。

古文理解

明清之后,有没有逻辑,我不敢保证。但是,仲景和伤寒,内经和针灸的内在逻辑,象数体系,是非常完美的。这个部分的内容,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另外,古文,尤其是唐朝以前的。都是“一个字”,一个意思。当你囫囵吞枣的理解一句话的时候,其实,仲景先师,可能讲述了好几件事。

所以,这个部分的内容,需要备一个:说文解字,或者经常百科查询小篆、甲骨文,这个字的本意。

反过来,你要建立起对甲骨文的思维体系,要建立“象形文字”的思维体系。

很多中医喜欢用英语翻译来加强理解。这个做法非常讨喜、讨巧,可以增加课堂和书本的风趣程度。但是说实话,对于精确理解中文来说,意义不大。

中国的书和台湾、日本的书

目前日本汉方,尤其是大塚敬节的书出版了很多。还有丹波元简,矢数道明等等。

日本人是学习者,比较谨慎,严谨。而且研究能力很强。对于初学者,帮助很大。

反过来,我国的书分为2类:

  • 真大师级别的书。你没有基础看不懂。

  • 第二类就是比较牵强的。可能会害了你的。

台湾的针灸大师和经方家也有很多。他们的书,都可以看。

不推荐任何研究“偏方、奇方”,任何研究“奇穴”和非正经穴位的书籍。因为,正经治病排第一。这些东西你不懂,去搞奇穴,会走火入魔的。

不推荐任何单方、单药、单穴位,包治百病的书和内容。这样的内容一开始就反中医的全局体系。单一解决病症的案例是存在的。但是对于训练思维体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其他所有大家的书

中医有很多大师,他们的所有书籍,都可以看。但是,一定要辩证,一定要全面。因为,很多人习惯于:“单一点突破做学问”。所以,你学习到了一个大师,可能会排斥另一个。因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你应该所有人都学习。

比如,有的大师擅长用超大剂量。你应该好好看他的思维和案例。但是,也要记住,大部分医师和大家,正常剂量也在治病。那么,一定要搞清楚,大剂量的条件在哪里。

再如,有的大师是药、针、灸,分离的。那么,你该如何结合起来。

现代医学的研究

现代医学的研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基因的、细胞的,甚至微生物的。都可以看。

但是,要放在人体病理的大环境下,思考上生理。不要被一个局部的“科研”,给迷惑了眼睛。

也不要因为一个研究证明中医或者不证明,而动摇。

所有现代科学家,转头研究中医的,他们的心得体会,都要看看。比如,我经常推荐的王维工老师的书籍。

知识体系

医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绝对不是一本书两本书,就可以概括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分科和局部研究,微观到一点,对于其他学科,是有作用的。但是,作用在宏观的,整体的,内在有互相作用的体系,是无效的。

于是,当你把上述书籍(31本)全部精度后,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压根不懂。还需要自己进行整合和整理,构建属于自己的主干逻辑,才可以灵活的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