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醉梦帖》:唯有情深最动人

 昵称32901809 2019-10-19

作者:冯海啸(博物馆有得聊资深文化艺术讲师)

这封信的作者是元朝大书画家也是元朝艺坛领袖的赵孟頫,他写的这封书信现在我们一般称《行书致中峰和尚尺牍》,还有一个比较简短的名字又叫《醉梦贴》。这封尺牍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封书文俱佳的尺牍是赵孟頫65岁的时候写给他的好友也是他的佛学导师中峰和尚的,2017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亲眼见到了这封尺牍就深深的被赵孟頫信中的内容和他非常浑厚深沉的书法魅力所打动。

赵孟頫《醉梦帖》:唯有情深最动人

《行书致中峰和尚尺牍》

其实我和很多观众朋友一样,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览中看过很多中国历代书法名作,为什么赵孟頫这个短短的一封信会那么打动我呢?实际上我们在欣赏这类家书尺牍的时候和欣赏其它的中堂对联等纯粹的书法艺术品不同。

像这样的文人随手书写的一封书信,他的书法成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从信中的内容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作者本人。这封是赵孟頫在他妻子去世之后,为了悼念亡妻而给中峰和尚写的。在字里行间很自然的透露出对老妻深深的感情。

赵孟頫是南宋到元朝之交的一个大才子,他本人是皇室后裔,祖上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生于1254年,正好是南宋王权的统治最为黑暗且风雨飘摇的时代,就在他25岁(1279年)的时候崖山海战终结了南宋王朝,同时也结束了赵孟頫既年轻而又悠游的贵族生活,迫使他对自己将来的命运作出选择。就在赵孟頫32岁(1286)的时候,他受到了元朝御史程矩夫的举荐入仕元朝,并受到元朝皇帝忽必烈等人的器重和赏识。但同时赵孟頫又感受到蒙古族统治的政权非常排挤南方的汉族人,再加上他本身是前朝的遗民,赵孟頫在官场上进退两难:他既想用自己的学识和才智,改变异族统治下的一些弊病,同时他又难以忍受官场少数民族政权对他的排挤,并且他心里还背负着二臣的压力,赵孟頫的心里就一直在进退之间摇摆。

赵孟頫《醉梦帖》:唯有情深最动人

他曾经前后两次受诏入京,在第二次受诏的时候,他和他的妻子以及儿子女儿一起入京。他和他的妻子管道升是恩爱夫妻,伉俪情深。但是好景不长,元至大4年,也就是1311年2月的时候,赵孟頫年仅20多岁的长子赵亮去世了,仅相隔两年,赵孟頫的幼女又夭亡了,在短短的两年间两位老人先后失去了一子一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赵孟頫夫妻打击很大。就在他们的小女儿病逝后的延佑5年(1318年)管夫人也身染重病,请求太医治疗也不见好转,于是赵孟頫多次请求皇上送夫人南归,在南归的途中只有赵孟頫和他的次子赵雍陪护,但还没有到家他的妻子管道升也撒手人寰。在前后几年的时间中赵孟頫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在官场上赵孟頫并不是一个非常得意的一个人,在家庭中他和妻儿的感情很好,却又是这样的生离死别,赵孟頫在无奈之下就多次给他的佛学导师中峰和尚写信。我们今天讲述的《醉梦帖》是赵孟頫给中峰和尚写的众多信件中,我觉得是最为深沉感情最复杂的一封。

这封信我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厅里亲眼见到,是一个横长的尺幅,用非常熟练潇洒却又凝重的笔法书写,比我们惯常见到的赵孟頫的很流畅的行楷书有所不同,从气息上就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愁,中峰和尚的法号叫中峰明本禅师和赵孟頫交往很深厚,同时也是赵孟頫夫妻二人的佛学老师。在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去世以后曾经多次的写信给他排解心中的忧愁,尤其是在赵孟頫56岁一直到他逝世前的一年69岁的时候给他写信最多。

赵孟頫《醉梦帖》:唯有情深最动人

我想中峰和尚应当是赵孟頫晚年的至交,家人的去世使赵孟頫非常的孤独苦闷,这封信其中有这么几句:孟頫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醉梦贴》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意思是说我的老妻去世了,我一直哀伤心痛就好像还在醉梦中一样,“当是诸幻未离,理自应尔”按理说我和您学佛我的根器还达不到很高的程度,也是诸幻未离,意思是说也是逃离不出人世间的这些生生死死的幻灭的现象。“虽畴昔蒙师教诲,到此亦打不过”虽然您曾经多次的教导我。但是就这个关节到现在我自己的心里也是过不去了。作为赵孟頫这样一个有佛学修养的艺术家又有这么一个高僧所指点,对于人世的生老病死他应当看的很达观。就连他都没法在心中过去这个坎,说明了他和他夫人的感情之深,同时赵孟頫心里有这么一个很深的纠结。后面他说“盖是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丧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可能平生我得我的妻子的帮助太多了,一共前后有30多年,一旦她亡故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紧接着他就写道“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从书法的角度讲,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品评书艺的高下,有人这么说:碑不如诰,诰不如书,意思是说论书写的自然流动感情的充沛,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不如手写的文件,手写的文件不如私人的信件,当我看到赵孟頫的这封《醉梦贴》的时候,我才真切的感受到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我们说艺术的最高的成就除了艺术家展现的自我的技巧的高超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真灵性,所谓真善美真要放在第一位。在这份手札中赵孟頫在随意的笔法顿挫中,就流露出了自己曾经学书的功底,比如说学米芾学苏轼学王羲之,但是在这封手札面前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他已经抛开了他惯常的那种非常拘谨的行楷书的面貌,而是在随意的点划中在笔墨的灵动中呈现出字的扁长空润,确实继承了苏轼尚意书风的感觉。在写到动情之处的时候他的笔法自然的融合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苏轼的所谓石压蛤蟆这样的字体,我想他当时是年迈之躯,书写的时候手臂握笔比较迟重,但是在迟重中极力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到最后他落款的时候他写“六月廿八日弟子赵孟頫”,尤其是“孟頫”两个字,已经不是他当年规规矩矩的写法,而是缩成横扁。“頫”字几乎看不出来是个“頫”字了。

赵孟頫《醉梦帖》:唯有情深最动人

我在展厅里面对着那么多优秀的书画作品站在这封书信的面前,它透露出来的那种哀伤和对人生的孤独和苦闷,深深的打动了我。

赵孟頫可以说是中国书画史中国艺术史上我认为是心路历程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他是前朝的皇室后裔身居新朝的高位但是又在进退之间的徘徊晚年丧妻丧子,这封《醉梦帖》凝聚了他一生对生命的感叹,不是一个潇洒灵动的神曲,而是一首非常悲怆的乐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