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母补泻法

 阿凤ok 2019-10-19
概念

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解读

子母补泻法出自《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临床上,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以指导配穴处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五输穴的气血流注和经脉往来顺逆,采用各种补泻手法。《难经·七十九难》云:“迎而夺之,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补其母也。”即是其例。因此汪机《针灸问对》将本法称为“子母迎随”,又有称本法为“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者。

子母补泻法,《难经》以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为主,元明后世各家则主张尚可取其他经脉五输穴进行补泻治疗。如窦汉卿《针经指南》认为:“补母泻子法,非只刺一经而已。”汪机《针灸问对》则以《难经·五十难》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立论,提出子母补泻当随证而取穴,只有在本经自病时才取本经穴,否则宜取有关经穴进行补母泻子。杨继洲《针灸大成》更认为子母补泻法在治疗脏腑病时,除取穴当依五行生克关系取用本经或他经穴位之外,还必须注重针刺补泻的应用。

中医应用

一、方法

1、本经五输穴子母补泻法

在本经自病时,宜选取本经五输穴,并根据其五行属性来进行针刺补泻。《难经·六十四难》以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立论,使五输穴与五行属性相配,经后世逐步充实即成为五输穴理论的重要内容。

按照补母泻子法则取穴:若肺经气虚,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太阴肺之输穴太渊,用针刺补法。太渊穴属土,土为金之母,补土即所以生金,故补太渊即“虚则补其母”。相反,若肺经气实,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太阴肺之合穴尺泽,用针刺泻法。尺泽穴属水,水为金之子,泻水即所以泻金,故泻尺泽即“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又如心经气虚,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井木),用针刺补法。木为火之毋母,补木则可以生火,是虚则补其母的治法。心经气实,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输土),用针刺泻法。上为火之子,泻土则可以泻火,是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在《难经·七十九难》中,以手少阴无输,用手厥阴(心主)的输穴代之,进行子母补泻。心经虚证,可取手厥阴心包之井穴中冲以补,是谓“随而济之”;心经实证,可取手厥阴心包之输穴大陵以泻,是谓“迎而夺之”。实际上这是根据心与心包的关系采取的配穴补泻,仍应属于本经五输穴子母补泻的范畴。

2、异经五输穴子母补泻法

以十二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为据,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选取他经的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的方法。如肺经气虚,按“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土为金之母,当取足太阴脾之输穴太白(土经土穴),用针刺补法,补土即所以生金;肺经气实,按“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水为金之子,当取足少阴肾之合穴阴谷(水经水穴),用针刺泻法,泻水即所以泻金。再如大肠经气虚,可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土经土穴),用针刺补法;大肠经气实,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水经水穴),用针刺泻法。依次类推,可用于五脏六腑与十二经病症。

3、泻南补北法

根据《难经·七十五难》所载“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理论,在虚实相兼、病证复杂的情况下,可同时取二经的五输穴和有关穴位,分别予以针刺补泻。一般用于五脏病证,如肝实肺虚、心实肾虚等,为两脏同病、一虚一实而设。

如木火刑金、肝实肺虚的咳血,可取足少阴肾之经穴复溜(金穴)或合穴阴谷(水穴)以补,即所谓“补北方”之法;取手少阴心之少府(荥火),或少冲(井水)以泻,即所谓“泻南方”之法。在这组处方中,体现了五行生克乘侮变化的道理。肝木过旺,反侮肺金而为病,致成肝实肺虚的证候。取穴补肾水(补北),水为金之子,肾水生则助其母,上润肺金,故肺气充实,不为肝木所侮;取穴泻心火(泻南),木为火之母,心火降则子盗母气,故肝木得平。

4、井穴补泻法

汪机《针灸问对》根据《难经·七十三难》所述,提出在针刺补泻时可取荥穴代井穴以泻,取合穴代井穴以补,是为变通的配穴补泻法。如足少阴肾之井穴涌泉,施泻法时可用然谷(荥穴)代替,施补法时可用阴谷(合穴)代替。又如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施泻法时可用行间(荥穴)代替,施补法时可用曲泉(合穴)代替,等等。

二、临床应用

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于脏腑经络虚实病证,有补虚或泻实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结合徐疾、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来施术。

对于本经自病者,常选用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如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五脏传病发寒热》所载“唾血时寒时热”,取鱼际(荥穴)以泻、尺泽(合水)以补,即是其例。泻火则金不受贼,补水则火有所制,而肺金自平、诸症得痊。

对于病证复杂、虚实互见者,则可选用他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选取相应经脉,在一经或两经上先后针刺补泻。

三、注意事项

1、补母泻实的治疗方案,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应用不必拘泥于此。如徐大椿《难经经释》云:“按《内经》补泻之法,或取本经,或杂取他经,或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专补不泻,或专泻不补,或取一经,或取三四经,其说俱在,不可胜举。则补母泻子之法亦其中一端,若竟以为补泻之道尽如此,则不然也。”

2、取穴配方的原则,首先应以病证性质及穴位主治范围为前提,然后结合五输穴五行特性,用子母补泻法为妥。如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所载“唾血振寒”之治,取用太溪、足三里、列缺、太渊,即是其例。其中,太渊为手太阴肺经母穴(输土),配足阳明胃经母经母穴足三里,以补土生金;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同用以清热养阴。值得指出的是,此方没有取用足太阴脾经太白穴,而取足三里,这就考虑到穴位主治与病证的关系,而不为五行生克所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