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临床40年惯用秘方验方37首

 图书 馆员 2019-10-20

朱仁康,字行健,1908年出生,祖籍江苏省无锡市。早年从其兄长及江南外科名医章治康先生学医,1952年到上海市青海路公费医疗门诊部任外科医生,1956年由卫生部选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于1956年5月应聘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任中医外科主任。

皮肤病中以红、肿、热、痒等炎症表现者居多。朱仁康先生根据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温病学说,同有热证表现的疾病,把其共同点归纳为“在卫汗之,到气清气,透热转气,凉血散血”四大治法,并对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等综合分析,撷其要领,创制皮炎汤,对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旋光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多种急性皮肤病症有卓效。

1978年前后开始整理40年的临床经验,1979年《朱仁康临床经验集》问世。1981年发表“克银方治疗银屑病的研究”(附108例疗效观察),分为血热风燥、血虚风燥两型,总有效率达94.9%。1983年完成“克银方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成果,被评为卫生部甲级成果奖。1985年主编《中医外科学》,充实了当代外科临床成就和科研成果,代表了当代中医外科的最高水平。

1.一味全蝎散治缠腰火丹

皮肤病痒者居多,疼痛者间或有之,唯有缠腰火丹(南方称蛇丹)疼痛显著,尤以老年患者为甚。朱氏早年在家乡行医,曾遇七旬老翁患此症,经前医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疮疹虽平而痛如锥刺,经久不除,乃求治于其。遂拟于乡间铃医所授本方,全蝎30克,研末分为10包,早、晚各服1包,药后遣子来告,疼痛逐渐缓解。又嘱继续服前药30克,仅服2剂,痛止病愈。全蝎,辛平、有毒,入肝经。本草诸书均言其有息风镇痉、解疮肿毒之功,有用以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者;有治小儿惊痫抽搐者;有治破伤风者,亦有治诸疮肿毒者。诸说不一,但未见用此药止痛的记载。缠腰火丹乃湿热毒邪为患,热偏盛者投龙胆泻肝汤,湿盛者用除湿胃苓汤,大多获效。然而,往往由于湿热未尽,余毒未解,滞留经络,遗痛不止。今取全蝎以剔解毒邪,毒解络通,故能止痛矣。

学习和使用体会

朱仁康先生自从摸索到全蝎粉可以止痛的经验后,以后临症五六十年,治疗很多缠腰火丹后遗疼痛的病例,均获显效。若患处久留色素沉着,可配桃仁、红花、赤芍等药;若病发于头面者,可配菊花、蔓荆子、钩藤等药。

2.利湿清热方(湿疹一号方)

生地30克,黄芩、猪苓、泽泻、车前子各9克(包),木通4.5克,六一散9克(包)。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利湿清热。主治急性湿疹,下肢丹毒,带状疱疹等。本方由龙胆泻肝汤精简而成。生地凉血清热;黄芩燥湿清热;猪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车前子、木通导湿从小便而泄。用于湿热型,见舌红、苔黄腻,脉滑等。

3.健脾除湿汤(湿疹二号方)

苍术、炒白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六一散(包)、桂枝各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理湿。主治泛发性湿疹,带状疱疹(水疱型),天疱疮等。本方由除湿胃苓汤增减而成。苍术、炒白术、陈皮、厚朴健脾化湿;猪苓、茯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桂枝通阳化气。用于脾湿型诸证,身起水疱、渗水,而具有脾胃症状,如脾运不健、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等。

4.滋阴除湿汤(湿疹三号方)

生地30克,玄参、当归各12克,丹参15克,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主治亚急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天疱疮等。生地、玄参滋阴清热;当归、丹参养血和营;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白鲜皮、蛇床子除湿止痒。用于湿疹反复不愈,日久伤阴耗血,舌淡苔净或光之证。

5.小儿化湿汤

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各6克(包)。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化湿,主治婴幼儿湿疹。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茯苓、泽泻、六一散渗湿清热;炒麦芽消食和中。用于儿童湿疹,而有消化不良、纳食不多、乳积之证。

6.凉血消风散(消风一号方)

生地30克,当归、荆芥各9克,蝉蜕6克,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消风清热。主治脂溢性皮炎,人工荨麻疹,玫瑰糠疹等。本方从《医宗金鉴》消风散增减而成。生地、当归、生甘草凉血润燥;知母、生石膏清肌热;荆芥、蝉蜕消风;苦参、白蒺藜祛风止痒。适用于血热生风、风燥诸证,舌质红,脉弦滑数。治玫瑰糠疹可加紫草凉血清热,人工荨麻疹加紫草、桃仁。

7.养血消风散(消风二号方)

熟地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火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血润燥,消风止痒。主治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荆芥、白蒺藜、苦参消风止痒;苍术健脾;火麻仁、甘草润燥。适用于血虚风燥,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之证。

8.消风清热饮(风疹一号方)

荆芥、防风、浮萍各9克,蝉蜕6克,当归、赤芍、大青叶、黄芩各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消风清热。主治急性荨麻疹。荆芥、防风、浮萍、蝉蜕疏风清热;黄芩、大青叶苦寒清热;当归、赤芍和营活血。适用于风热型,舌质红、苔薄,脉细滑等。

9.祛风胜湿汤(风疹二号方)

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蝉蜕6克,茯苓皮9克,陈皮6克,银花9克,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祛风胜湿,佐以清热。主治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本方由《局方》消风散精简而成。荆芥、防风宣散肌表风邪;羌活祛风胜湿,蝉蜕散风热、消瘾疹,合而用之使湿随风去;陈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中;银花、甘草清热化毒。适用于风湿热类型的皮肤病。用法:水煎服。儿童用三分之二量,幼儿用半量。

10.固卫御风汤(风疹三号方)

炙黄芪、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7枚。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调营固卫,以御风寒。主治冷激性荨麻疹。本方为玉屏风散合桂枝汤组成。炙黄芪、炙白术、防风固表御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佐赤芍活血祛风。日久发作不休可加乌梅、五味子酸收之品。

11.健脾祛风汤(风疹四号方)

苍术9克,陈皮6克,茯苓、泽泻、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木香3克,乌药9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理气,祛风散寒。主治肠胃型荨麻疹。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大枣健脾助运;荆芥、防风、羌活、生姜祛风散寒;木香、乌药理气止痛。用于身发风癗,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腹疼阵作等。

12.活血祛风汤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荆芥各9克,蝉蜕6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活血祛瘀,和营消风。主治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本方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重用活血药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佐以荆芥、蝉蜕、白蒺藜消风,甘草调和诸药。用于荨麻疹日久发作,以及皮肤瘙痒不止,舌质紫,脉细涩等。

13.止痒息风方

生地30克,玄参、当归、丹参、白蒺藜各9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炙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血润燥,息风止痒。主治皮肤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生地、玄参滋阴润燥;当归、丹参养血润肤;煅龙骨、煅牡蛎、白蒺藜息风止痒;炙甘草润燥。用于血虚阴伤,皮肤干燥发痒,舌淡苔净,脉细弦。

14.养血息风方

黄芪15克,当归、白芍各9克,川芎6克,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血润燥,消风止痒。主治皮肤瘙痒症(老年性)。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玄参滋阴润燥;红花活血、川芎行血中之气;黄芪补气,气行血亦行;荆芥、白蒺藜消风止痒,甘草润燥。本方适用于老年气血日衰,血不养肤,皮肤干燥发痒,舌质淡、苔净。

15.乌蛇驱风汤

乌蛇9克,蝉蜕6克,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白芷、黄连各6克,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搜风清热,败毒止痒。主治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结节性痒疹等症。乌蛇、蝉蜕搜剔风邪;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祛风止痒;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金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败毒。用于风热之邪内郁日久,未经发泄,皮肤剧痒,使风湿之邪复从表而出。

16.皮炎汤

生地30克,丹皮、赤芍、知母各9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连翘、竹叶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植物日旋光性皮炎。本方由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增减而成。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知母、生石膏清解肌热;竹叶轻清风热;金银花、连翘、生甘草重在解毒。适用于中药毒及风毒肿之证,见舌质红绛、脉滑数等。

17.增液解毒汤

生地30,玄参12克,麦冬、石斛(先煎)、沙参、丹参、赤芍、天花粉各9克,金银花15克,连翘、炙鳖甲、炙龟甲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阴增液,清热解毒。主治剥脱性皮炎,红皮症。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沙参养阴增液;炙鳖甲、炙龟甲滋阴潜阳;丹参、赤芍凉血和营;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用于毒热伤营耗液而致皮肤剥脱、潮红等。

18.消炎方

黄连6克,黄芩、丹皮、赤芍、蚤休、金银花、连翘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疖肿、毛囊炎、脓疱病、丹毒、脚气感染等。黄连、黄芩苦寒泻火;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金银花、连翘、蚤休、生甘草清热解毒。适用于一切火毒诸证。大便干结,可加大青叶、大黄。

19.凉血清肺饮

生地30克,丹皮、赤芍、黄芩、知母各9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枇杷叶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肺胃经热。主治痤疮、酒渣鼻。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黄芩、枇杷叶、桑白皮清肺热;知母、生石膏清胃热;生甘草清热解毒。用于脾胃积热,上蒸于肺,而成肺风粉刺、酒刺、酒渣鼻等。如大便秘结,可加大黄、大青叶。

20.白疕一号方

生地、生槐花各30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草河车、大青叶、紫草各15克,黄药子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凉血清热,解毒治疮。主治牛皮癣进行期。生地、生槐花、紫草凉血清热;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清热解毒;白鲜皮消风止痒;黄药子凉血解毒。用于牛皮癣进行期,血热风燥之证。

21.白疕二号方

土茯苓30克,忍冬藤9克,生甘草6克,板蓝根、威灵仙各15克,山豆根9克,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牛皮癣早期。土茯苓、白鲜皮、威灵仙祛风除湿;板蓝根、山豆根、草河车、忍冬藤、生甘草清热解毒。

22.去疣二号方

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解毒去疣。主治扁平疣,寻常疣,传染性软疣。马齿苋清热解毒;生薏苡仁除湿去疣;紫草凉血清热;蜂房以毒攻毒。合而用之,去疣解毒。每日水煎服1剂,7剂为1个疗程,至多服2个疗程,进行观察。

23.去疣三号方

马齿苋60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各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解疣毒。主治扁平疣,传染性软疣。马齿苋、败酱草、大青叶清热解毒;紫草凉血清热。综合起来,清解疣毒。水煎服,7剂为1个疗程,至多服2个疗程,进行观察。

24.去疣四号方

当归、赤白芍、桃仁、红花各9克,熟地12克,牛膝9克,赤小豆15克,山甲片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活血去疣。主治多发性寻常疣、跖疣。本方以山甲片为主药,取其攻窜之力。其余均为养血活血,以助其势。每剂水煎2次,另加黄酒50克,早、晚分服。5剂为1个疗程,至多服2个疗程,进行观察。

25.皮癣汤

生地30克,当归、赤芍、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主治泛发生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丘疹性湿疹。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润燥;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苍耳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清热止痒。此方适用于血热风燥之证,起红色丘疹,瘙痒极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26.风癣汤

生地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血和营,消风止痒。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和营;玄参、生甘草滋阴润燥;茜草、红花活血;黄芩除湿清热;苦参、苍耳子祛风除湿;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之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等。

27.通络活血方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泽兰、牛膝各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主治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下肢结节病。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王不留行通经活血;青皮、香附理气,气行血亦行;茜草凉血清热;泽兰活血破瘀;牛膝引药下行。用于风湿阻于经络,气滞血瘀,结聚成核,红肿疼痛。

28.凉血除湿汤

生地30克,丹皮、赤芍各9克,忍冬藤15克,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豨莶草、海桐皮、六一散(包)、二妙丸各9克(包)。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凉血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粟疮)。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忍冬藤清热解毒;豨莶草、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六一散、二妙丸利湿清热。

29.温肾健脾方

吴茱萸6克,蛇床子12克,补骨脂、仙茅、益智仁、苍术、茯苓、小茴香各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温肾助阳,健脾理湿。主治肾囊风(慢性阴囊湿疹)。吴茱萸、补骨脂、仙茅、益智仁温肾助阳;苍术、茯苓、小茴香健脾理湿。用于肾阳不足,脾湿内生,阴囊发凉、潮湿、出汗、发痒之证。

30.活血疏风方

当归、丹参各12克,赤芍、红花、荆芥、威灵仙、白蒺藜、苦参各9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活血疏风,除湿止痒。主治阴囊湿疹,皮损暗黑、瘙痒略见出水。当归、丹参、赤芍、红花重在活血;荆芥、威灵仙、自蒺藜、苦参重在祛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31.疏风清热饮

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各9克,蝉蜕4.5克,生地15克,丹参、赤芍、炒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生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疏风清热。主治荨麻疹(风热型)。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蝉蜕疏表祛风;生地、丹参、赤芍凉营清热;黄芩、炒栀子、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

32.乌蛇搜风汤

乌蛇6克,羌活、独活各9克,防风、炙僵蚕各6克,生地15克,丹皮、丹参、赤芍、黄芩各9克,金银花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搜风祛邪,凉血清热。主治慢性荨麻疹。乌蛇、炙僵蚕搜剔风邪;羌活、独活、防风祛风外泄;生地、丹参、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黄芩、金银花清热败毒。适用于风邪久羁,缠绵不愈之证。

33.搜风流气饮

荆芥9克,防风6克,菊花、僵蚕各9克,白芷6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乌药各9克,陈皮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疏风达邪,和营理气。主治赤白游风(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肠胃型)。风热阻于营分则发赤肿,风热阻于气分则发白肿,又称风注。又有风热阻于脏腑,气机失利则腹疼泄泻,均宜此方治之。

34.清暑解毒饮

青蒿9克,厚朴、黄连各3克,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各6克,绿豆衣9克,生甘草3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暑邪,解热毒。主治小儿头面痱毒、热疖。青蒿、厚朴、黄连清暑热;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金银花、连翘、绿豆衣、生甘草清热解毒。

35.消炎方治疖肿

黄连6克,黄芩、丹皮、赤芍、金银花、蚤休、连翘各10克,三棵针15克,生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于发际及臀部的疖肿,反复发作,俗称“坐板疮”、“发际病”。也可用于毛囊炎,脓疱病、丹毒,脚气感染等。每日1剂,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泻火;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蚤休、甘草清热解毒。发际疮可加荆芥10克,桔梗5克;坐板疮加牛膝10克,赤芍10克。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后下)、大青叶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随处可生,临床上见到多个疖在一定部位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最常见是生在臀部的,称“坐板疮”,发于颈后际部位的,称“发际疮”。除服药治疗外,还应要求发际疮患者宜勤理发,坐板疮患者宜勤洗澡、勤换衣服。此外还应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少食甜腻饮食,经常保持皮肤清洁。

病例1:崔某,男,35岁。臀部常起疖肿已两年,诊断为坐板疮。经常发生小硬结,潮红疼痛,渐兼破溃出脓而愈,时隔一两个星期,又发生两三个结节,如此反复不断,甚为痛苦。内服消炎方,先后共20余剂,未再复发。

病例2:张某,男,31岁。头部长小脓疮已5年,开始在头部起几个小红疙瘩,渐成脓疱疼痛,继之此起彼伏,成批出现,波及整个头部、颈部、额部,诊为发际疮,屡治少效,后用消炎方加荆芥、防风各10克,随症加减,共服30余剂,不再复发。

36.治疗银屑病

(1)克银一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化裁加减:伴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口渴加麦冬、玄参、鲜芦根、鲜茅根;心烦者加栀子;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瘙痒显著者加白芷、白鲜皮、白蒺藜;鳞屑干而厚者加虎杖;皮损鲜红,面积大者,重用生地、丹皮、赤芍,加紫草;皮损灼热,加生石膏、知母。外用药物:朱仁康先生强调进行期皮疹宜安抚,可用性质温和、刺激性小的单软膏、凡士林软膏、玉黄膏等治疗,切忌使用刺激性强的角质剥脱剂,或用热水烫洗。若无明显干燥瘙痒等不适,可不涂外用药物,仅以内服为主。

学习和使用体会

银屑病辨证分型方法很多。朱仁康先生认为,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以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最为多见。血热风燥证特点:本证多见于进行期,发病急骤,身起点点红粟,部分扩大或融合成斑块,基底鲜红,鳞屑层层,易于剥离,有点状出血,周围绕以红晕。皮损新出者不断,常波及耳孔、乳晕、脐凹、阴部及头面、躯干、四肢伸侧,并可有同形反应。常伴有心烦燥热,咽痛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病例:鲁某,男,25岁,工人。1992年4月28日初诊。半年前,患者躯干、四肢泛发玉米至核桃大小的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瘙痒不著。1个月前因患扁桃体炎用青霉素针、冬凌草片等治疗,咽痛渐止,但皮损突然加重。查体:躯干、四肢可见片状、地图状皮损,色鲜红,高出皮肤,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头部散在数片钱币样大小皮损,头发呈束状,伴心情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朱仁康先生辨证为血热风燥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法。处方:土茯苓30克,北豆根、白鲜皮、板蓝根、忍冬藤各15克,甘草6克,大青叶15克,竹叶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每日1剂,水煎服。以此方为主加减用药,连服2个月而愈。朱仁康先生认为,血热风燥型银屑病大多由于素体蕴热,或性情急躁,心火内生,或恣食鱼腥、辛辣,或外感风热而致血热内蕴,郁久化毒,外壅肌肤而发病。本证型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治以克银一方为基础,方中土茯苓解毒除湿;忍冬藤、北豆根、板蓝根、草河车、白鲜皮清热解毒;威灵仙辛温,辛能走表,温能通络,既可引诸药达表,又可防止苦寒药伤中之弊;更加大青叶、竹叶、生石膏、知母以清气分之热;配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之功。故证属血热毒邪炽盛、生风化燥所致者,均屡屡取效。

(2)克银二方化裁伴有口渴者加天麦冬、天花粉;便秘者加何首乌、当归、肉苁蓉;瘙痒者加白鲜皮、白芷;皮损颜色暗红者加当归、桃仁、红花;皮损厚硬者加三棱、莪术;皮损干裂者,加北沙参、麦冬;鳞屑厚者,加当归、鸡血藤。外用药物:朱仁康先生认为本证宜内服药物为主,配合红粉膏外涂以润肌止痒。

学习和使用体会

血虚风燥证特点:病久不退,皮疹小如钱币,大似地图,皮肤干燥,呈淡红色斑块,鳞屑层层,干燥疏松,抚之即落,甚则皲裂,招致出血,瘙痒或痛,舌淡苔净。治法: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病例:李某,女,40岁,干部。1992年10月18日初诊。15年前全身出现多处片状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轻度瘙痒,冬重夏轻,反复发作,曾多次诊治,效果欠佳。此次复发2个月余,伴头晕、乏力、睡眠差。查体:精神不振,消瘦,面色少华,皮肤干燥,躯干、四肢均可见点片状、钱币形淡红斑,上覆干燥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血虚风燥。治拟养血润燥,清热解毒。处方:生地30克,丹参、玄参各15克,火麻仁10克,大青叶15克,北豆根10克,白鲜皮、草河车各15克,连翘、当归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先后调治3个月而愈,血虚风燥型银屑病多因身体羸弱,气血不足;或久病伤阴耗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本例治疗以克银二号方为主加当归组成,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玄参清热养阴;火麻仁润肠通便;大青叶、北豆根、白鲜皮、草河车、连翘均能清热解毒;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故获良效。

37.治疗异位性皮炎

(1)湿热型多见于发育良好的肥胖儿童。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症见面颊部及全身发生潮红,表面起红色粟米样丘疹,破溃后糜烂、渗出,结黄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1岁以内儿童用牛黄清热散,每日3次口服,儿童及成人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生地、牡丹皮、龙胆草、黄芩、栀子、茯苓皮、泽泻、木通、车前子、六一散。外治:渗水多时用地榆30克,马齿苋30克煎水取汁,置于盆中待凉,用6~7层纱布浸汁,稍拧,湿敷于皮损上,每10分钟重复1次,每次共30分钟,每日2~3次。然后用祛湿粉(黄柏、白芷、煅石膏)香油调搽或湿疹膏(青黛、黄柏、煅石膏、氧化锌、凡士林)外搽。

病例:宋某,男,4岁。2003年6月初诊。全身起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4天。患儿出生2个月即患“婴儿湿疹”,且有过敏性哮喘病史,来诊时头面部散在红斑、丘疹伴渗出、糜烂,结黄色痂。眼周及颈、背部也有相同皮疹,双肘屈侧、双下肢有大片红斑,伴严重瘙痒。平素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为主。处方:生地、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各8克,龙胆草、黄芩、茯苓皮、泽泻、车前子、滑石各6克,甘草2克。外用生地榆、马齿苋煎水湿敷面、颈、双肘屈侧及下肢,湿疹粉10克香油搽。其余有皮疹部位用湿疹膏与去炎松软膏混合外用,每晚予扑尔敏2毫克口服。3天后来诊,渗出已停止,疮面缩小,仍有潮红丘疹。大便干结症好转,上方加丹皮、赤芍各6克,续服7剂。三诊:服7剂后,皮疹基本消失,继续用湿疹膏外搽。

(2)脾湿型多见于2~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症见皮肤内大量密集水疱,色暗淡不红,搔痒后渗水,后期干燥脱屑。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舌体胖伴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滑等,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以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苍术、陈皮、厚朴、猪茯苓、泽泻、六一散、白鲜皮、地肤子。外治:若有渗出时,除同上述湿热型治疗外,慢性皮损肥厚浸润者可用皮湿二膏(地榆、密陀僧、凡士林)。

病例:李某,女,5岁。2003年10月初诊。全身起疹反复3余年,秋冬季易发。来诊时颈部、背部、四肢皮肤粗糙,可见散在丘疹,丘疹色暗红,伴血痂及融合成片状的脱屑斑块,轻度肥厚,伴瘙痒,纳差,便溏,消瘦。患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治宜健脾利湿为主。处方:薏苡仁8克,苍术、陈皮、厚朴、猪茯苓、泽泻、滑石、白鲜皮、藿香、佩兰各6克,甘草2克。每日1剂,水煎服。局部用皮湿二膏、五石膏(炉甘石、煅石膏、滑石、青黛、枯矾等)外搽。服药7剂来诊,已无渗出,瘙痒减轻,饮食增加,大便正常,面色红润,体重增加2千克。

(3)阴伤型多见青少年或成人。由于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之品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症见头面、四肢及躯干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皮肤呈苔藓化,伴抓痕及血痂,瘙痒剧烈,部分患者皮损肥厚干燥或伴皲裂。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脉沉细。治宜滋阴除湿止痒。处方:生地、玄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

病例:吴某,男,18岁。2003年l2月来诊。周身起皮疹已10年,自8岁开始患湿疹,10余年来时好时坏,反复未愈。来诊时,全身散在大面积集簇性疱疹,部分糜烂,四肢皮肤粗糙,色暗,轻度脱屑,伴明显抓痕及血痂,尤以肛门、会阴、阴囊外为重。脉细滑,舌质淡,苔净。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润燥。处方:生地30克,玄参、丹参、当归、滑石、茯苓、泽泻、白鲜皮、蛇床子各9克,甘草2克,5剂,每日1次,水煎服。并予口服西替利嗪10毫克,每日1次。外搽湿疹膏与去炎松膏混合使用。5天后复诊,称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皮损好转。上方加地肤子15克,继服5天,外搽五石膏。三诊药后复诊,躯干、阴囊、肛门等处皮损已消,仍嘱服上方7剂,外用药同前。后未来复诊,2006年5月其父来院称前年治愈后,2年未复发。

学习和使用体会

异位性皮炎又名遗传过敏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等,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于Ⅰ型、Ⅳ型并发的变态反应,与祖国医学提及的“四弯风”、“奶癣”、“顽癣”等相似,如《医宗金鉴》所载:“四弯风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其在临床分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3个阶段。临床治疗缠绵难愈,且易复发。

朱仁康认为,本证发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食五辛发物,遗热于胎儿所致;或后天饮食失调,致脾胃虚弱,湿从内生,外感风、湿、热邪,郁于皮肤腠理而成本病。病因以内因为主。不外湿、热、风三者。

异位性皮炎在临床上发病率越来越高,无论所发部位在何处,要以辨证论治为准,重在寻找内因,病因是心火还是脾湿。

其证表现虽在皮肤,其根源则在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病的症状轻重,所以健脾养胃十分重要。长期使用苦寒燥湿之品易伤阴耗血,使用生地、玄参、当归等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健脾除湿而不伤阴的药物用于反复不愈者,疗效较好。

朱仁康等皮肤瘙痒症秘方、药物性皮炎秘方

我本学医之人,曾对皮肤瘙痒这个病束手无策,看到患者皮肤因痒而抓的鲜血淋漓,彻夜不眠,感到痛心和无奈.几年来对此病没有想到一个治愈的办法,用桂枝汤加减,虽说可以收一点点效果,但是病人要求的是治愈,确实是没有办法治愈!去年去杭州灵隐寺游玩,因要上山,故要买点东西,以备急需,看到一位老先生卖茶叶蛋,就去买茶叶蛋了,和老先生便攀谈起来,问起我是做什么的,我便告之,他说,好啊,治病救人,功德无量啊,我苦笑,说.现在有个病我无法治愈,老先生说,什么病?我便说起此病,老先生说这有何难,我送你一方,一治便好!我很惊讶,问.真的可以吗?老先生说:吾祖辈乃杭州名医,无奈后来家道败落,无人继承,只留下几本书,其中有个方子便治此病,于是我恳求老先生告之.老先生说,明天早上八点在此等候,过时不侯,有缘便给你!我点头应允,第二天早上,六点我就去了,等到快要9点30的时候,老先生才翩然而至,笑着说,我以为你都不在等了,都走了呢,真是有缘,送与你吧,算是我积点阴德吧.拿出一本很是破旧的书,乃康熙年间的,翻出方子后,对我说,就是这个,我拿笔抄下来了,此方名曰:消风散!告辞老先生后,回家就碰到几个这样的患者,便用之,效果真的很好,到目前为止我治愈的很多人,虽说只是个刚刚开始,但是我可以肯定这个方子是很不错的!具体病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组方如下:羌活.防风.僵蚕.人参.蝉蜕.炙甘草.白术.茯苓.荆芥.薄荷.川芎.等

方解:防风,羌活解风热之在皮肤者,使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焦风热之在巅顶者,使由鼻而泄,川芎以平肝,炙甘草.白术和胃而健脾,于三焦之病,皆可解矣!

皮肤瘙痒为一般常见之皮肤疾病,其原因复杂,而且不易寻获,瘙痒难忍,往往抓至皮破血流为止,以至影响睡眠,影响工作,对患者早成极大的痛苦,在西医疗法中尚无满意的方法和药物.

治皮肤瘙痒症秘方(方3首)

治皮肤瘙痒症秘方

13.1 皮癣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当归、赤芍、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解】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润燥;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苍耳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清热止痒。诸药相伍、共奏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证、丘疹性湿疹。证见瘙痒极甚,丘疹色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疗效】验之临床,每获佳效。

13.2 二地汤

【来源】胡建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生地、赤芍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生黄芪、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

【方解】本病系阴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故方用当归、熟地、首乌养血;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生地、麦冬、玉竹滋阴润肤;以防风、蒺藜、浮萍祛风止痒;入赤芍、川芎凉血活血,推动养血作用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作用;防己祛风湿;白鲜皮止痒;枳壳理气宽中;黄芪补气固表。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共奏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性瘙痒症。

【疗效】治疗167例,总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45例(占27%),显效60例(占36%),有效59例(占35%),无效3例(占18%)。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对病后、产后及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尤佳。

13.3 当黄汤

【来源】梁存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肾补肝,益气固表,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方解】方中重用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黄芪益卫固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祛风;白蒺藜善行血分,舒肝解郁,疏散肝经内热,止皮肤之痒;与荆芥、防风配伍,能入肌表,宣散风邪而增强止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风、润肤止痒之功。

【主治】老年性皮肤干燥脱屑型瘙痒。

【加减】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苡仁;寒重者,加桂皮、附子;阴虚者,加玄参、麦冬;有瘀血之证,加丹参;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

【疗效】治疗78例,总有效率为96.15%。其中临床治愈36例,平均服药28例,有效39例,平均服药26.5剂,无效3例。

13.4 风癣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方解】血虚风燥。故方中以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和营;元参、甘草滋阴润燥;茜草、红花活血;黄芩除湿清热;苦参、苍耳子祛风除湿;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诸药配伍,共奏养血和营、消风止痒之功。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白。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治药物性皮炎秘方(方2首)

治药物性皮炎秘方

7.1 皮炎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丹皮、赤芍、知母、金银花、连翘、竹叶各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方解】本方由犀角地黄汤和白虎汤增减而成。故方用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知母、生石膏清解肌热;竹叶轻清风热;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之功。

【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适用于中药毒及风毒肿所致者(血热型)。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有佳效。

7.2 增液解毒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石斛(先煎)、沙参、丹参、赤芍、花粉各9克,金银花15克,连翘、炙鳖甲、炙龟板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增液、清热解毒。

【方解】方中以生地、元参、麦冬、石斛、花粉、沙参养阴增液;鳖甲、龟板滋阴潜阳;丹参、赤芍凉血和营;金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合用具有养阴增液、清热解毒之效。本方适用于毒热伤营耗液,而致皮肤剥脱,潮红等症。

【主治】药物(剥脱)性皮炎(阴伤型)。多见于剥脱性皮炎,起大疱、大量渗液、层层脱皮、口干、舌绛光剥,脉细数。

【加减】配合外治:如见水疱、疱破后糜烂渗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500毫升待凉,用纱布五六层浸透药液,湿敷患处,一次敷20~30分钟,日敷4~5次。可连敷2~3天。如皮损潮红,如麻疹样等损害,瘙痒剧,可用三石水等方,随症选用。

【疗效】临床验证,确有良效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牙 痛 方
组成:升麻10克 生石膏30克 白芷9克
细辛9克 甘草3克 骨碎补18克(炒)川椒6克(炒)制川乌10克 淡竹叶10克(水煎服)
功能:清胃温肾,消肿止痛。
主治:胃热阴虚,肾经虚寒,风火,龋齿等牙痛。
加减运用:痛剧者加羌活9克;肿甚者 加蒺藜12—30克;便秘加大黄3—9克;热甚增生石膏量至60—100克;风甚加防风12克、湿盛加苡仁30克;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克、寒盛加麻黄3—9克、胃阴虚加石斛30克、麦冬18克;肾虚加生地30克、怀牛膝30克;血虚加当归10克、川芎10克。
注:方中制川乌宜先煎1小时。

小儿理脾和胃散
组成:山药、云茯苓、薏米、山楂、扁豆、陈皮、神曲、芡实各10克 莲子6克 砂仁5克 黄连2克 麦芽20克 炒米250克
用法:上药共焙干研细末,每餐饭前服一匙(约10克)
功能:健脾和胃,祛湿止泻,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肠炎,疳积,脾胃不和型胃痛。

利 水 通 淋 汤
组成:山栀、云茯苓、当归、白芍、黄柏、黄芩、甘草、生地、木通各12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滑石、牛膝、银花各20克
用法:煎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功能:清热祛湿,消炎止痛,利尿通淋,养阴健脾。
主治:前列腺炎证属下焦湿热型。
加减运用:阳虚恶寒显著者,加少量附子、肉桂;乏呕者加干姜;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兼肾虚者加菟丝子、仙灵脾。

消 痔 饮
组成:朱砂莲15克,草决明20克,煅牡蛎15克,马勃15克,黄柏15克,甘草6克。
主治:1、期内痔,2、期血管型内痔。

靖 眩 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大枣10克,泽泻12克,陈皮10克,钩藤12克,天麻12克,菊花10克
功能:疏郁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熄风。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眩晕,如:美尼尔氏病、高血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链霉素中毒、头部外伤等。临床见证:头晕目眩,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不敢转动头部,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甚则汗出、面色苍白等。
服法:上药13味,分三次煎。温服。眩晕平息后,可作蜜丸,缓缓调治。
加减运用:剧烈呕吐者,以生姜汁易生姜(每煎2-3勺,兑服)腹痛、便溏、或情怀不畅者,去黄芩加白芍;脾肾阳虚、头重眩苦极者,加熟附片;高血压者,加代赭石、石决明、夏枯草 ;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连霉素中毒者,加骨碎补;颈椎病或头部外伤者,加丹参、三七、川芎。

胡连肛痈湿敷方
组成:胡黄连9克,川连6克,地丁草15克、蒲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皂角刺9克,皮硝9克、生军6克、炙乳没各6克、樟木15克,冰片粉3克,硼砂9克,炉甘石15克。
用法:上药煎水500毫升,用纱布温敷局部,一日三次。
功能:消热解毒,散瘀止痛,消肿软坚,收敛防腐。
主治:白血病并发肛周浓肿。
加减运用:肛周脓肿分早、中、晚三期:(1)早期仅见皮肤轻度潮红、灼热稍疼痛者单独用此方煎汤湿敷即可;(2)中期肛周围有硬块,尚无波动感,焮红,疼痛或轻度糜烂渗出但疮面较浅者,去皮硝煎水湿敷,并在疮面上撒少许生肌散或月白珍散;(3)晚期脓肿肿块红痛,有波动感或民政局己溃破,脓肿疮面较深,有较多坏死组织,浓液渗出量多者,先用九一丹药线或纱布条蘸九一丹药粉填入溃破疮口内,另用湿敷方局敷,一日三次,待坏死组织脱落,脓性渗出液减少后改用生肌散或月白珍珠散撒于湿敷纱布上局敷,每日2-3次,直至痊愈。如在外治的
同时辨证加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内服效果更好。

消风宁络饮
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1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加减运用: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10克,下肢伴水肿者加黑大豆15克。一般服用15帖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帖,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并发肾小球炎者当视具体证候按肾炎辨治。

扶 元 止 痢 汤
组成:石柱参10克(切片,粳米炒,另炖入药)白术 6克(土炒)干姜 3克,焙附子5克,肉桂5克,阿胶(6克)蛤粉拌炒,鹿角霜 15克,(先煎)赤石脂20克,(打末纱布包,先煎 )伏龙肝30克,(打末,沸水泡片刻,澄清,取汁入药,)陈仓谷30克,(打碎,用清水150克,煮25分钟许,取汁60克入药)
煎法:以上10味,其中石柱参、伏龙肝、陈仓谷,依法煎制外,其余七味,水浸透,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强,加入陈仓谷汁,伏龙肝汁,石柱参汁,再以文火浓煎 20分钟,趁热,少少与之呷。
功能:暖肾扶脾,拨乱反正,温阳止泻,开噤固脱。
主治:脾肾阳衰之久泻久痢,慢性结肠炎。证见,神疲形倦,纳少便溏,肌瘦骨立,腹胀跗肿,肢冷脉微,面 无华等症。

止 泻 汤
组成:藿香10克,苍术 6克,茯芩 10克,防风6克,乌梅3克,焦山楂1、5克,黄连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大便泄泻,一日数行,泻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为黄绿色泡沫便,或作呕吐,不思饮食,腹胀尿少,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每剂煎2次,每次煎15—20分钟,2次共煎取120亳升,混匀,分3 次空腹温服。

眩 晕 片
组成:天麻10克,双钩藤30克,泽泻30克,生石决明30克,半夏10克,茯芩15克,白术 10克,甘草4克。
服法:上药8味,用水三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二碗时,再纳诸药(除钩藤处),前至一碗时,再下钩藤,约一分钟后,取汁,分两次服用。
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剂。用10倍或者20倍剂量,先将泽泻研成细粉过筛,其余药煎汤浓缩,然后拌入泽泻粉压成片剂,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23克,每次服6—18片,一日3次,开水送下。
功能: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主治:内耳性或高血压性眩晕。
加减运用:偏热者加黄芩10克,偏温者加苡仁30克,偏风者加僵蚕10克。

针灸治痢方
组成: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功能:通肠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 传导,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壮。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在5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
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家三阴交针刺。

益 气 活 络 汤
组成: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桂枝12克、羌活、独活、防己、当归、白芍各12克、桑枝30克、炙干草 6克。
加减运用:偏热型加生石膏60克、地龙12克、蜈蚣二条,全蝎6克;偏寒型桂枝加至20克,细辛6克,川乌、草乌各12克,白花蛇或乌梢蛇9克;寒热错杂型加防风12克、丹参20克,石膏20克、蜈蚣2条,全蝎6克。
功能:益气养血,搜剔络邪。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久痹、顽痹。
用法:上药加水3碗,浸半小时,煎取一碗,第二次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分2次饭前空腹服。
外用药组成:当归15克、赤勺12克、川芎9克、细辛9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桑枝30克、没药、乳香各12克、鸡血藤15克、丝瓜络15克。
加减运用:偏热加生石膏90克、土苻苓30克、偏寒加川乌、草乌各12克;寒热错杂加防风12克、桑寄生15克、络石藤12克。
用法:上药煎汤一脸盆,先熏后洗患部30分钟,熏时用布盖严,勿使汤气外泄,每日1---2次。药汤留用熏煎可连用3天换药。
针灸治疗:施治原则为根据患病部位循性行经脉,采用局部与远断结合的原则选穴,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治疗一般以针刺为主,偏寒者可
针灸并用。
上肢 :合谷透后溪、阳池、外关、曲池、肩髃等穴。
下肢:太冲、昆仑、丘墟、足三里、阳陵泉、膝眼、环跳等穴。
操作:每天或隔天针灸一次,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12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消 坚 散 结 丸
组成:人参3克、黄芪6克、白术2克、(滑石粉炒)水蛭1克去足翅、焙虻虫1.5克(制霜)、桃仁3克、生地6克、天冬5克、大黄1。5克、生牡蛎3克(醋炙)、鳖甲5克(醋炙)、乳香1。5克(醋炙)、没药1。5克、牛黄0。05克、半枝莲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犀角0。05克(水牛角粉0。8克代替)。
服法:制成浸膏和粉末共20克炼蜜为丸,每日2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下。
功能: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清热解素,活血止痛。
主治:恶性肿瘤,术后癌细胞转移,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的白血球降低,癌症恶化后的疼痛。
加减运用:徐氏在立方遣药之际,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很重视依病势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邪气之轻重,兼证不同而随证增减。

如治疗脾胃系统的肿瘤,则以乌贼骨20克,浙贝15克,瓦楞子20克、仙鹤草20煎汤送下;如用于肝癌,则以柴胡15克、郁金15克、三棱15克、甲珠10克、佛手10克煎汤送下;

如治疗肺癌,则以制黄精30克、百合20克、瓜仁20克、炙百部15克、杏仁15克、鱼腥草30克煎汤送下;如治肾癌,用六味地黄汤送下;

如治疗骨癌,则以骨碎补20克、沙苑子15克、淫羊藿20克、续断20克、杜仲20克煎汤送下;

如治疗直肠癌,则以苦参15克、败酱草20克、苡仁10克、佛手10克、广木香10克、枳壳15克煎汤送下:

如化疗或放疗所致的白血球降低,以黄芪30克、当归15克、灵芝15克煎汤送下。

如系手术后的癌细胞转移,则以该药温开水送下。

九味合璧煎
组成:茯苓10克、桂枝6克、白术10克、远志肉6克、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党参10克、甘草3克。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祛痰。
主治:胸阳不展,痰浊、瘀滞扰动心脉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一剂分上下两次服用。
加减运用:气虚较甚兼汗出者加黄芪20克;阳虚较显者加附片10克,党参易红参3克;痰多头晕者加法夏10克、陈皮6克,或加制南星10克;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麦30克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克;水肿较甚者加泽泻15克;血虚较显者加黄芪30克、丹参15克;阴虚者加用参须6克、麦冬5克泡水喝;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

特效感冒宁
组成:苏叶10克、薄荷10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双花12克、苍术10克、黄芪10克、甘草3克。
功能:解邪固表。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疼、咳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用法:上药为一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约120毫升,煎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三次,早、午、晚温服服完。一般三剂即愈。否则可继服三剂。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 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淅贝 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芩 连 荷 佩 汤
组成:黄芩7—10克,黄连3—5克,荷叶15克,佩兰 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上药5 味,水浸透,用水500亳升煎成150毫升,每日煎服2次,如荷叶、佩兰系鲜药可将用量加一倍,在群药煎至20分钟时,后下此两
种鲜药,再煎 5分钟即可服用。
功能:清解热邪,芳化湿浊
主治:头目不爽,烦急,口粘口苦,口甜,吞酸,呃逆,嗳气,胸闷纳呆,便溏且粘,舌苔白腻或黄白厚腻,脉象滑或稍数。
加减运用:肝胆热盛,加龙胆草、山栀子、茵陈;脾虚湿重,加茯芩皮、猪苓、苍术、薏苡仁;挟气郁者,加香附、郁金、枳壳、川楝子、合欢花、陈皮;挟气虚者,加茯苓、百合、玉竹;挟伤阴者,加沙参、川石斛、花粉、麦冬;挟血虚者,加丹参、鸡血藤;挟血热者,加丹皮、赤芍、白薇、茅根;挟血郁者、加茜草、泽兰、赤芍;膀胱湿热,加黄柏、车前草;挟风湿者、加秦艽、桑枝。
本方使用除临床见证外,舌诊十分重要,盖舌苔看胃气,舌体看脾,舌色观血。且五脏之经络循行均与舌有关;心经系舌本;肝经络舌本,脾经边舌本;肾经挟舌本而肺朝百脉。因此善观舌者,知脏腑病机之盛衰。具体地讲,舌体胖嫩且舌苔白腻多为湿重;湿热两重者舌苔黄腻;肾家湿热上蒸与胃热并,苔见灰黑黄褐且腻;舌质红有血热;舌边有瘀点、瘀斑,则脉络有瘀阻之象,均可作治疗之佐证。
禁忌:如湿重禁食生冷水果,生菜、浓茶;热重禁烟酒,炙烤硬食。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五味消渴饮
组成:黄芪15克,肉桂3克,北五味子10克,白术10克,淮山药15克
功能:补肾健脾,益气固脏
主治:糖尿病。适用于多饮、多食、多尿、舌质胖暗,舌苔腻、血糖高,尿糖阳性者。
服法:肉桂花后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饭前,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服药期间,停用与本病无关的其它药物,忌酒、糖等膏梁厚味。
加减运用:大便干燥结滞加桃仁10克,决明子15克,白术生用;大便溏加葛根15克,白术炒用;形瘦、咽干、舌燥、五心燥热、舌质偏红、脉细数者加元参、知母各10克,天花粉,绞股蓝各15克。

芩莲茅根汤
组成:金银花、黄芩、穿心莲、连翘各30—40克,白茅根50克,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钩端螺旋体病。
用法:上方药每剂加水500毫升,煎沸半小时取药液,药渣再加水400毫升,再煎半小时,然后两次药液和匀共约500毫升,每隔四小时一次,
每次服80毫升,一般可连服4—8天。
加减运用:出现黄疸者酌加茵陈,鼻衄或咯血者加藕节,消化道出血者加地黄炭20克或地榆炭15克,白芨30克,烦躁不安或呕吐不能食者可先肌注冬眠灵25—50毫克,然后给服上药液

茵 郁 芪 芍 汤
组成;茵陈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30克,黄芪15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服法:上方药物水煎,每日一剂,早中晚三次分服,亦可精制成冲剂,病员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疗效更明显
功能:清热解毒,利胆除湿,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加减运用:用药方面可根据湿热之轻重,正邪之盛衰,病证之虚实而有所偏重,如气阴两虚者尚可加入党参、五味子各12克,脾虚湿重者加白术 12克,茯芩20克,肝郁血热者加牡丹皮15克,肝热重者加龙胆草12克。

补中利温方
组成:党参10克,生姜 10克,大枣5枚,半夏12克,茯芩12克,苍术 1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猪苓10克,茵陈30克,丹参30克,柴胡12克,黄芩 10克,炙甘草6克
功用:补中益气,疏肝利湿
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症见纳差,腹胀,心下痞满,大便溏薄,皮肤巩膜黄染,小便不利,或有恶寒,口干不思饮,或口渴饮入则吐,舌苔白腻,脉弦滑细。
加减:肝区痛明显者,加吴茱萸,嗳气多者,加陈皮;腹胀甚者,加大腹皮,槟榔;腹水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GPT经常高者,加益母草;GPT正常,TTT经常高者,去茵陈,加当归,白蛋白低者,去茵陈,黄芩,加龟板,阿胶。

健 骨 丸
组成:红参250克,当归200克,鹿角胶100克,黄芪 300克,白术200克,鸡血藤 200克,川芎150克,川断250克,血竭100克,郁金150克,牛膝 400克,杜仲300克,苍术 200克,云苓150克,乌蛇150克,独活150克,刘寄奴200克,肉桂100克,附子200克,狗脊250克,仙灵脾200克。
用法:上药共碾为细面,炼蜜制成9克蜜丸,每日三次,每次二丸,白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附子、肉桂二味,宜冬增夏减,以 50克为度。
功能:补气血,益肝肾,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风利湿,舒筋壮骨,止疼痛。
主治:陈旧性骨损伤,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痹症,骨坏死。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过劳,孕妇禁服,月经期禁服。
陈旧性损伤:不论骨折,脱位,关节损伤,肌肉位伤等都能引起血瘀、气滞、瘢痕粘连,肌肉痉挛,瘀则经脉不通可导致局部供血不畅,出现疼痛不适,以此方治疗,收效显著。
骨质疏松:从骨伤笠临床所见,瘀血可导致内质疏松。
骨质增生:除伤后瘀血凝结能引起骨质增生外,年老气血虚衰,气滞血瘀而产生骨质增生(退行性变化)若增生发生在关节,神经,血管附近则会出现疼痛和不适,用本方治疗,必能获效。
强直性脊柱炎:(原称中心型类风湿)中医有称“骨痹”者,与古之“历节风”相近。樊氏曾用五积散并黄芪五物汤治疗,亦有疗效。今用此方疗效尤著。
痹症:痹者闭也,多指风寒湿三气为病,除热痹外,骨痹、筋痹、血痹等可以概括其中,以本方治疗,温经散寒,祛风利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均可获得疗效。
骨坏死:系由局部供血不全导致骨质丧失活力(常见为股骨头、足距骨、腕舟骨等),故名之为缺血性骨坏死。其缺血是由瘀血而来,如外伤,激素的使用,酒精中毒,血管爱压等,都能使血流受阻而久瘀,治缺血除补气血外必破血化瘀,瘀去则血可达病所,血能达则死骨可生。故以“健骨”名之。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过劳,孕妇禁服,月经期忌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