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教育中的“打”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0-20

在讨论儿童教育的问题时,往往我们都无法逃避一个话题:当孩子不听话时,或屡教不改时,到底该不该打?或者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到底该不该体罚?

这个问题挺大的,我们首先得定义什么叫“打”。这看起来像是废话,可我们必须贯彻一个原则,打孩子肯定是不对的。我们探讨的这种“打”,是在基于孩子身体安全,出发点是为了正面管教孩子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责备,而且施用这种方式的人必须是我们家长。如此,我们的讨论才有了根本的前提。

浅谈教育中的“打”

1、“打”是一种姿态,不是目的。

我记忆中,小时候经常被爸妈打,一般都是我做了错事,爸妈被气得没法了才会打我。但这种打只是一种姿态,他们经常都是把棍子和藤条举得老高,打在身上却总没有想象中痛,俗称的“雷声大雨点小”。所以,疼爱孩子的父母会有分寸,并不会真的舍得打孩子,只是通过做一种姿态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另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犯问题的严重性。

2、“打”也有相应的原则。

比如,哪些问题属于原则问题,触犯了底线,在这种情况下需给予惩罚。其余的,都不能采取“打”这种粗暴的方式。只要父母严格按照这套原则执行,随着孩子年龄逐渐长大,他们自己心里会形成一套判断的准则,他们会学着拿捏事情的轻重,心里会掂量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好坏。倘若父母每遇到孩子犯了错误,无论轻重,都先“打”了再说,那么你让孩子如何分辨犯错的轻重?本来一些耍脾气的小问题,教训几句就过去了,非得上升到“重罚”,这样一来孩子就生活得谨小慎微,越来越压抑,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3、“打”要“区别对待”。

如何理解?很简单,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有些孩子比较感性,服软不服硬,我们用爱去感化他们会比“打”更有效;有些孩子偏理性,喜欢分析道理,那么我们又何妨与他们来一场辩论?而有些孩子原本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强,俗称的“挫折教育”在他们身上施展起来不会造成反效果——狠狠的骂几句,或“打”几下,在他们心里是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他们不会因此而怨恨父母。所以,“打”也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情况而定。

浅谈教育中的“打”

其实,作为父母,疼爱孩子们还来不及呢,哪真的会舍得“打”孩子,所有的“打”都是出于爱护和关切,是对于他们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美好期待的真实体现。相信我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比“打”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