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做教学反思,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时光清浅yorel0 2019-10-20
一节公开课,是展示自己教学水平,同时锻炼个人教学能力的机会,于是全力以赴,集中智慧,通力合作,精心设计,拿了奖。

但当我拿到奖后,我开始思考,公开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教学?还是在磨课过程中的成长?我究竟在哪方面成长了?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开始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怎样反思呢?怎样的反思才能有所收获?
我找出了几个版本的教案和课件,回顾整个教学历程,做了这样几件事:

用轴线图思考收获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把握课堂教学进程的罗盘,指向性不强或是不明确的教学语言会导致课堂教学游离于目标之外。

在最初上《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这一课时,需要通过观看视频提炼方法。第一个教案中,我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反应是茫然的。因为我的语言目的不明确,没有目标指向性,所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于是我进行了几次修改,通过修改打磨,我的提问更加有指向性,学生也轻松习得方法。
这节课上完后,我觉得“教师语言要有指向性”是我的一大收获。可是仔细一想,什么样的语言是指向性明确的?怎样的提问才更有效?我的收获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每一次修改的提问放在了一起,以时间为线索,用轴线图呈现。
第一次试教
师:“看完了视频,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茫然
第二次试教
师:你观察到拉文的哪些动作呢?
生:投篮、向前跑、跳起来了
第三次试教
师:你观察到拉文的哪些动作?能不能用几个动词来说一说?
生:跑、跳、运、扣、落……
当轴线图呈现在我眼前时,豁然开朗。这不正好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怎样的提问是更有效的?
通过轴线图的分析我得出了结论:
1.语言精练、表达准确的提问更有效

语言精练,表达准确,这是老师面对学生提问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在《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找出片段中的神态描写,我是这样提问的:“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没有学生举手。这样的提问就是目的不清晰。所以,我换了提问,变成:“读了这段话,你发现小作者写了哪些部位?”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因此不管是备课时问题的设计,还是在上课的提问,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让学生听懂问题。

2.语速适中,抑扬顿挫

比如课堂提问:“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有哪些动作呢?”“人的动作”这几个字就得强调,重读,学生便能从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和突破口,知道老师提问的关键和重点在哪。

3.语言不能随意,要把握重点 

曾经听到过《凉州词》一课课堂的提问是这样的:“一提起黄河,你想起了那首歌?”“提起黄河,你想到了哪幅画?”像这样的问题就脱离了教学目标,又不具有代表性,没有把握住重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定是依据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这样更能使我们的课堂显得重难点突出。   

AB案对比中深度反思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这节作文课最终呈现出相对高效的课堂效果,离不开的是学习单的合理使用。学习单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为此我又进行了反思,我将教学中的两份学习单放在一起采用AB案对比的方式进行。

第一份学习单:

第一份学习单,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重点关注了学生需要进行的两次练笔,学习单的使用便于练笔的展示。
第一份学习单的使用是在一次校外磨课上,当我把学习单发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孩子开始抓脑袋了。咦?这是怎么回事?当孩子们写下第一个练笔的时候,我发现问题来了——学生写第一个小练笔时,没有写出人物特点,不知道该写什么。也就是说,学生在拿到这份学习单的时候是迷茫的。

当写到第二个练笔时,问题更大了。我的教学设计是第二个练笔在第一个练笔的基础上加入所学方法,可不少学生第二个练笔换了选材,和第一个练笔内容不一,课堂所学没有更好地呈现。
第二份学习单:
第二份学习单相较于第一份,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设计,从选材开始,设计了填空,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轻松完成。在第二题“写特点”上,特地加了一个提示——写词语。这样学生更有抓手,不会写成句子,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两次练笔用文稿纸呈现,更规范,而且相较于之前的横线,不会让学生产生要写很多的畏难情绪和压力。最后一题,加入了提示——改一改。这样,学生就知道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修改。在板式上,改为了横版,便于最后练笔展示,可以更好的对比。
第二份学习单发下去,明显没有一看到就挠脑袋的学生了,反而整堂课都是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还有学生说,老师我的格子不够了,因为我还有很多内容想要去写。

第二个练笔完成后,我看到许多同学在一节作文课上巨大的变化,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可以明显地看到第一次练笔缺乏细节,在习得方法后,第二次练笔多了细节,让文章内容更生动。

当学生将自己的成果朗读出来,我听到了他们自信的声音和笑容,也听到了其他同学给予的热烈掌声。
我想,这就是学习单的帮助。
通过AB案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目标更为明确,更能起到突出重点、简化难点的作用,让学生的学习也由简到难,更加层层深入。
怎样的学习单是对学生有帮助的呢?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指引学生
2.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的学习单里,“写特点”这一栏,可以写一个,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多个。第二个小练笔,能力强的可以重新写,能力稍弱的同学可以选择修改。因此针对同一练习在学习单中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由简到难,层层深入

学习单的设计一定是层层递进的,过多的难度偏高的任务会对学生的思维带来压力,尤其易增加学困生的挫折感。因此,学习单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这样有利于为各层次学生都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历程回顾也是一种很好的反刍
有些人会认为,一节公开课上完了,我成长了,这就结束了。其实成长还需要反思,通过反思去提炼总结,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节课上完,我在脑海中开启了回顾模式,从第一次拿到课题的忐忑到第一次备课时自认为清晰的思路;从第一次听取他人意见到第一次觉得困顿迷茫;从第一次发现拨开云雾的清新到第一次感觉到成长。历程回顾让我对教学反思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于是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悟。在历程回顾中,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感觉清晰
第二阶段:困顿迷茫
第三阶段:茅塞顿开
这三个阶段是大部分老师在磨课时的感受,这样的感受有焦灼,有迷茫。当开始回顾时,我发现面对焦灼、面对迷茫,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第一个阶段,自我感觉良好。可能在他人看来还存在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不妨听听他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困顿迷茫。他人的意见之多,角度不一,想法不一,往往让自己感觉举步维艰。此时,如若静下心来,想想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就能更好地度过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茅塞顿开。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发现这节课就应该这样上课堂效果更好。这时,已然是超越自我的成长。
通过历程回顾这样的反刍,我发现,下一次,未来,我不再会是以一种焦灼的心态面对磨课,反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因为,成长是绝对的。
在这之前,我所认为的教学反思是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精美的“得”,其实不然。教学反思可以采取恰当的工具去帮助我们有效进行。这样的反思已经不仅仅是反思了,而是趋向于一种研究了。其实教学研究不一定是做课题或是研究活动,基于一堂课的深刻反思也是研究。

End

来源 | 王昌胜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