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驾十三天行程万里第十七站——山海关古城

 永安居士gwzp5r 2019-10-20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明长城三大名关之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代表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长城文化之乡。古城建于公元1381年,依山襟海,雄关锁隘,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古城景区以原天下第一关景区为核心,以6000米古城墙为主线,再现了古城含蓄隽永、庄重典雅的明清古韵。作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城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瑞莲阁等历史文化景观。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门”、“镇东楼”,箭楼格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现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

600年前建关,600年后兴关。如今的山海关古城景区还包括:兵部分司署、钟鼓楼、迎恩楼、望洋楼、王家大院,还有五座敦实典雅、气势非凡的石牌坊,以及镇远镖局、明清街巷等保留建筑。这是一座集高山、大海、长城、雄关以及多元民俗、悠久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古城,是“长城中的古城,古城中的长城”。

“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始建于公元1381年,城楼高13.7米,楼分两层,上为歇山重檐顶,下为砖木结构,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飞檐上饰以脊兽瓦饰,妙趣横生。城楼北、东、南三面共有68各箭窗。城楼内外檐桁枋心,均饰以明式彩绘。城楼内外共有三块“天下第一关”匾额。楼内一层所藏是原匾。系公元1472年明代进士肖显所书。笔锋苍劲,浑厚有力。楼内二层的匾额系1879年复制,楼外所悬匾额系1920年复制。“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各有一座卫星楼,南为牧营楼,北为临闾楼。在天下第一关南隅另有造型别致的靖边楼,与“天下第一关”城楼遥相呼应。

山海关古城最大的石牌坊“维藩首善”坊。这座牌坊是戚继光为表彰守关士兵而建。

在山海关古城里的闯关东主题文化体验园,能一睹当年闯关东的复原图景。其实闯关东是非常艰苦的旅途,19世纪中叶晚清时期,山东、河南、安徽、江苏遭受大规模水患,难以在当地生存的农民纷纷向关外移民,期望在那里寻找到新的希望。这里面尤以山东人为多,他们或乘简陋的舢板浮海而来,或携家带口千里跋涉到这山海关,通过如今依然矗立于此的镇东门,前往东北扎根。这山海关,就是万千移民的交汇点,也是他们未来与过去的分界点。

闯关东”里的“关”,说的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古城形似飞凤,其身躯与万里长城相溶,构成了这座龙身凤形的军事重镇。钟鼓楼座落于其脊柱之上,明初由徐达创建于城中之北,万历十四年(1586)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钟鼓楼四孔穿心,十字相交,分通四门。楼台上建钟、鼓二楼及文昌殿,三体合一,独具特色,非常罕见。文昌殿内供文昌帝君,是莘莘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必到之所。登临其上可遍观古城风光,故明清以来,一直是政客活动及文人墨客登楼赏景的最佳场所。

钟楼东面叫迎旭。

钟楼南面为通海。

钟楼西面为朝京。

钟楼北面为观燕。

兵部分司署明宣德九年始建的兵部分司,系明代兵部唯一设在地方的办事机构,主政关城,具有特殊的军事与政治价值,明末东北女真兴起,危及朝廷,天下安危系于一垣,京师之切,在此山海一关。90任主事在这雄伟庄严的署衙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施政闾阎沐恩万家。真可谓一座分司署,半部关城史。

山海关古城西大街有一四合院落,门前立有一杆“镖”字大旗随风摆动,灰砖翘脊的屋檐下悬挂着一块“镇远镖局”的匾额,这里曾是威震关城名扬长城内外的山海关镇远镖局旧址。 镖局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为一些商家、个人提供安全保障的专门机构。在中国历史上,与镖局性质差不多的就是驿站,最早的驿站可以追溯到隋唐年间。当时的驿站是专门为朝廷押送一些来往信件,它仅局限于朝廷之间传递,而对于民间的一些商业往来,当时并没有一个安全保障机构。

古城东西大街靠近西门不远处有一“节制四镇”石牌坊。

原来沿着古城东西大街依次排列的五座牌坊,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追循历史,是从原来废弃掉的40多座牌坊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已重新进行了修复“节制四镇坊”。该坊是明代时任兵部尚书孙承宗出任山海关辽东经略使,担当起保卫雄关的重任。皇帝特赐一把尚方宝剑,同时为了壮军威,特意建了这座牌坊。

山海关西门附近有一个承恩驿,承恩驿始建于明代中叶,因是清代山海关至盛京(现沈阳)十四个驿站之首,而且是唯一皇帝居住过的驿站,故名天下第一驿站。承恩驿也是唯一一个设臵在古城内的驿站。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臵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25公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

山海关古城的西城门名为“迎恩楼”,是当时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再加上清皇帝多次出入于此,故得此名,意为迎取皇恩。迎恩楼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沐祥蔼,迎恩泽,得名“迎恩楼”。太平时节登临,可:揽长城万里,赏瑞莲日出,聆大泽龙吟。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先后11次出关祭祖往返必经此路,故称“御道”。当您在这里徜徉,可曾想到您的脚印正和哪位皇帝的脚印重合……

山海关古城北城门名为“威远”。目前还在维修之中,是山海关古城中四座城门中唯一座,城上的箭楼还没修复的城门。

山海关古城的南门名为“望洋”,在关城南路上。望洋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因其南向面海而得名“望洋楼”。慢慢地走上这山辅海弼的古城垣,踏寻着历史的足迹,城楼上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无尽的往事。依稀问,长城抗战的烽火重现,听,长城抗战的第一枪穿透云际……

清晨的古城刚刚苏醒,街上还没有什么人,这或许就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的习惯,在南方大城里现在已经满街都是上班和忙碌的人了。

路边一个“闲庭”,这是山海关中国书法艺术中心由仿明清古建的四进院落组成,呈南北一排,临街把角,步行至震遐迩的第一关只需三两分钟,而其内部却由尚古堂、尚古黑茶园、尚古咖啡和四进院落贯通而成。

不尽让人想起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此似乎非常恰当。

从清末到民国,“闯关东”前后绵延了差不多百年时光,据说新中国成立时东三省有4000多万人口,大部分就是闯关东的移民或是移民后代,“东北王”张作霖就是今天的河北人。其中山东人和山东人的后裔则差不多占到了当时东北人的一半,抗日英雄赵尚志的老家就在山东。3500万闯关东人中,山东人占了绝大多数。

清晨的钟楼。

山海关“战山海景区”紧邻王家大院,曾经的清入关授“平西王”吴三桂住宅旧址复建。也被解说词认定为穆家胡同当年“四野指挥部”旧址外的另一处旧址

王家大院又名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它坐落在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号称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成丰年间,它的主人名叫王三佛,主要经营盐运,边贸以及票号生意,到了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号称山海关“南半城”。

山海关博物馆。

靖边楼,山海关的东南角楼。靖边楼历经几朝几代的变更。始建于明,雍正年间改建被命名为奎星楼,形制也大变。1933年被日寇攻毁。1986年依明代原貌修复。

雕塑像是:袁崇焕率兵抗清(金)。一位毕生无一败绩的明末抗清(后金)名将,竟中反间计,冤死于自己人的手。临刑前有一首遗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天下第一关城楼旁开了一个便门,应该是新开的,是便于城内外居民出行的。

城外看到的牧营楼。牧营楼,始建于明代。到了清朝,因不再有御敌的功能而逐渐废弃,1986年重新修复。

天下第一关“瓮城”的入口,提到“瓮城”难免让人想起“瓮中捉鳖”成语。现在这里已经打造成了古城外游客服务和中转中心。随着古城的不断开发和拓展,以后或许就不能象现在这样随便进出天下第一关古城了,会不会变成全城收费景区不好说。不过如果游客真的每次都从这个“瓮城”进入古城的话,想不成为瓮中之鳖,被宰都不可能了……呵呵,玩笑而已,千万别成为了现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