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瓷绘母婴图解析

 馱夫 2019-10-20

清代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广彩等瓷器上常常见有精工绘制的母婴图。除了寓意多子多福外,还传递出了古代母亲在伴童成长与教育中的作用。画面上的母亲多陪伴孩童一起游戏、读书,场景感人,气氛温馨。

▌伴童捉柳花

▌【清】顺治五彩“伴童捉柳花”图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捉柳花是古代儿童喜爱的游戏之一,清初顺治五彩盘上即有展现这一游戏活动的画面:楼台庭院内,洞石垂柳相依,三个孩童在母亲及侍女的看护下戏捉柳花。空白处题写:“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点名了画面主题。

▌伴童赏莲

▌【清】雍正粉彩“伴童赏莲”图盘 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莲花是古代瓷器上的常见装饰图案,其与童子结合也较为多见,往往带有“连生贵子”的吉祥含义。但在清代瓷器上,莲花不仅是单纯的图案了,而是被扩展为庭院的装饰场景,除了孩童还有母亲的陪伴。如这件雍正粉彩盘所表现的:在宽敞明亮的居室内,一位衣着华丽、举止端庄的母亲坐于方形矮榻上,身旁围绕着两个赏荷的孩童,画面极为写实,散发出浓郁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气息。

▌伴童玩耍

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与五彩瓷器上十分流行的四妃十六子图,表现的即是各式各样的伴童玩耍场景。画面一般为四位母亲与十六个孩童在庭院中游戏玩耍,儿童非常活泼可爱,有骑木马的、舞狮子的、放风筝的……周围衬以桂树、花草、洞石、芭蕉、栏杆等,充满了福寿绵长、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吉祥寓意。

▌【清】康熙青花“折桂加官”图罐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有的母亲还手擎桂枝,看护在争夺官帽的孩童旁,充满了“折桂加官”“夺冠登科”的美好寓意。因清代人们大多是通过读书识字、高中状元、进入仕途而改变命运的,故受儒家思想影响、寄托美好愿望的此类象征性装饰符号与图像在清初瓷器上广为流行。

▌【清】乾隆珐琅彩“伴童玩耍之摇拨浪鼓”图碟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摇拨浪鼓也是清代儿童十分喜欢的游戏之一,但因孩童较小,故需要在母亲的陪伴下游戏。如这件清代乾隆珐琅彩碟上表现的那样:庭院里有芭蕉、月季、玲珑石等,布置优雅,环境清静。一位母亲衣饰华丽,端庄贵气,她双手隐于袖中,静静地陪伴着孩童在庭院中游戏。活泼而又顽皮的儿童,一手拽着母亲的胳膊,一手摇着拨浪鼓,透露出无比的欢快与兴奋。

▌伴童钓鱼

▌【清】乾隆珐琅彩“伴童钓鱼”图鼻烟壶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清代母亲们的活动空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往往只在庭院花园里活动。但在瓷器上也会看到她们的另类生活场景,如这件乾隆珐琅彩鼻烟壶上的画面所展现的那样: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广阔的大自然里,一边手拈着食物,一边关爱地看护着她的孩子们。两个孩童正在垂柳相依、桃花盛开的河岸边,捧着鱼篓争相向里面巴望,似乎在看里面钓到了多少鱼儿。画面清新,布局开阔,充满情趣,带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伴童养宠

▌清中期粉彩“伴童养宠”图盘 现藏于南昌大学博物馆

清代豢养宠物已经十分普遍了,在许多贵族、官宦家庭里都以养猫、养狗或其他小动物等作为生活消遣娱乐方式之一。其实,养宠物不仅是大人们的乐趣,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如这幅清中期粉彩盘上的画面展示的即为此类生活场景:室内摆放着书匣、大盖罐、香几及插着孔雀羽、珊瑚枝的花瓶等,说明是书香官宦人家。一位母亲悠闲地坐在铺有锦垫的靠背椅上,安静地看着正与家中宠物狗玩闹的三个孩童,场面热烈。

▌伴童斗鸡

▌【清】雍正粉彩“伴童斗鸡”图盘 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在古代,斗鸡比赛曾是清明节的习俗与娱乐活动之一,在清代尤为盛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无论男女都很喜欢。由此,斗鸡图成为了清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内容之一,但母亲伴童观看斗鸡比赛的场景还是较为少见的。以这件雍正粉彩盘为代表,盘内为室内斗鸡比赛的画面:厅堂内摆放着瓶花、石榴果盘、香几、书匣、画卷、大罐等。一位身着华服、头戴花饰、手持羽扇的母亲,娴雅地坐于矮榻之上,与三个孩童正在观看斗鸡比赛。其中一个孩童趴在榻上紧张地躲在母亲身旁,而另两个孩童则勇敢地站在地上激动地加油鼓劲。两只张开双翅、伸长脖子厮杀打斗在一起大公鸡,酣战正浓,场面激烈,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斗鸡比赛的生动场景。

▌伴童观景

▌【清】乾隆珐琅彩“伴童观景”图四方瓶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瓷画上的母亲伴童成长画面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有些场景是另有含义的。如这件清乾隆珐琅彩四方瓶上所展现的那样,它画了一位装束高雅、形象美丽的母亲抱着一个孩童,倚靠于窗前似乎观赏着室外的美景,而窗外的蓝天上却飞来了两只红色的蝙蝠。因红色蝙蝠谐音“洪福”,故此幅画面便有了“洪福将至”“福在眼前”“洪福齐天”的美好寓意。

▌教导礼仪

▌【清】康熙五彩“教导礼仪”图盘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女性,在家庭养育子女中担当重任,不仅抚育,还要教育,可谓亦师亦母。如这幅清康熙五彩盘上的仕女婴戏图:在一墙栏围绕、红日高照、菊花盛开、蝴蝶飞舞的庭院内,置有长条案子,案上设一香炉,一位面目清秀、举止娴雅的母亲正在躬身作揖,似在教导孩童学习鞠躬行礼的礼仪。对面站一孩童,正认真地模仿母亲修习主宾相见的礼仪动作。画面真实,生动放映了当时社会推崇儒家教育理念的思想。

▌课子习书

▌【清】乾隆珐琅彩“课子习书”图碟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求学入仕是清代人们心中的普遍愿望。许多家庭中的母亲,都将儿子能够读书中举、踏入仕途、发扬门楣、光宗耀祖作为最大愿望,并为此承担起督子课读的重任。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婴戏图中便见有这类题材,如这件乾隆红地珐琅彩碟所表现的:窗外翠竹横斜,室内典雅舒适,一位娴熟端庄的母亲端坐于椅子上,正向依偎在身旁的孩童指导书上的内容。室内陈设讲究,墙上挂着名人山水画,案上摆放着青铜器等古董,衬托出官宦世家的富贵之气,象征着母亲的学识与修养。

综上所述,清代瓷绘母婴图作为时代的缩影与图像记录,除了寓意吉祥外,还生动再现了母亲美丽、端淑、勤劳的形象,展示了孩童快乐、轻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更让我们体味了母亲艺术品味与学时修养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本文根据古瓷品鉴专栏《清代瓷绘母婴图解析》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11月刊

第二届“收藏杂志杯”全国寻找民间国宝

活动正在进行详情点击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陈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