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的秘密不止“经10级地震仍屹立不倒”这一个

 正本清源324632 2019-10-20
那些年,东方文明满足了欧洲所有的幻想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
一个建筑如一滴水,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全貌。
历经几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压,
木质榫卯建筑仍然屹立不倒,
风骨遒劲,站在时光之河里傲视风雨。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世界日益亲密,
神秘的东方建筑也开始走进欧洲人的视野。
18世纪,“富得流油”的中国满足了欧洲所有的幻想,
东方热达到历史极值。
 
当时,虽有瓷器、丝绸被欧洲捧为奢侈品,
但西方对东方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
直到使节、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一探究竟,
才对这文明的国度有了朦胧的认识。

∆   传教士所绘《论中国建筑》(照壁和亭子)

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建筑插画
 
建筑是社会生活最直观的展现,
它也是最好的“门面”。
封建帝制全盛时期(乾隆),
建筑也被限制得死死的。
什么地位的人搭配什么样的建筑,
一丝一毫都不能越位。
封建王权将整个社会的地位、身份都视觉化了。

从工具、砖瓦、亭桥,
到住宅的单层、多层、室内,
无不直接反应出官员体系和形制规格。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主人家是富贵,还是贫穷;
是处在阶层之上,还是普通平民。
等级森严的封建帝制渗透到了建筑的肌理。

∆   建筑工具及小件。(墨斗、准直尺……)

建筑的规规矩矩,无意间被法国传教士记录下来,
《论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建筑》
这本作者不详,创作时间不详的法语手稿,
再现了色彩斑斓、雕梁画栋的中国建筑艺术。

 ∆   “室内奢华装修”

第一手资料,看见“盛世时期”建筑
 
本来是为了让欧洲了解东方的手稿,
却无意间为现在的我们“看见清朝”提供了参照。
这水彩绘本一五一十地重现,
以眼睛为镜头,以宣纸为底片,
为我们记录下了风云剧变前的中国和西方。
《论中国建筑》面面俱到,
不仅介绍完整的建筑,
还细细描述建筑中的陈设、帘幕、地毯;
甚至建筑所涉及的工具、结构和内檐装饰,
生动再现了中国人在建筑领域的高超技巧。
这手稿也成了研究乾隆年间
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   苏州拙政园

∆   苏州盘门

∆   陕西榆林米脂姜氏庄园(黄土高原打窑洞)

∆   地下四合院(不熟悉的话点我

∆   莫高窟(点我

600年不倒的秘密是:榫卯和斗拱
  
这些有300岁了的彩画所绘的都是原貌:
1、画面没有夸张或修饰成分,
其中的许多亭子现在都能找到;
2、木材的应用、鲜妍的颜料,
因为中国人追求远观时显眼、鲜亮的效果。
鲜艳的颜料保证视觉的美观,
而木材料的使用则让建筑千年不倒。

∆   福建华安二宜楼 (大鱼住这里)

∆   北京天坛祈年殿

∆   北京妙应寺白塔

∆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

∆   紫禁城太和殿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北京多处房屋倒塌,但600岁的故宫相安无事。

600年里,200多次地震、无数风雨、战乱,

这木质建筑次次都能“化险为夷”。

有研究故宫的专家还刻意建成1:5的模型,

和故宫一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

全靠榫卯和斗拱结构。

让大家都大吃一惊的是,

同比例模型竟然能经得住10.1级的地震,

而只是稍稍位移,并不倒塌。

∆   北京四合院(觉得陌生就 点我

∆   广州陈家祠

∆   新疆吐鲁番苏公塔礼拜寺

∆   福建永安安贞堡

188幅水彩画,留住“盛世容颜”

  

《论中国建筑》共188幅手绘水彩,

重现了林林总总的中国建筑,

也刷新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

“遍地黄金,此言不虚”。

虽然等级森林、制度严苛,

庭院的数量、屋宇的高度和面积、

屋顶的形制都限制得“死死的”。

但有了不可逆转的要求,

才有了质量的精雕细琢,

古人用自己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一个个奇迹。

无论过去、现在,也许未来都不得不感叹

—— 中国建筑竟然这么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