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书者介绍:
清代书坛可以用集大成来形容,呈现出篆、隶、楷、行等诸体并行的局面。前期主要是帖学一统天下,承明代遗风。中期碑学兴起,对帖学形成冲击,逐渐出现了以碑入帖的趣向。晚期则碑学取代帖学而占主导地位。 许锦堂行书《题李绍箕山水卷》 许锦堂行书《题李绍箕山水卷》 许锦堂行书《题李绍箕山水卷》 许锦堂行书《题李绍箕山水卷》 许锦堂行书《题李绍箕山水卷》 清代书法的发展简介清代初期延续明代末年表现主义书风,代表书家为王铎、傅山等。傅山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勿”的理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行笔善用涩笔,老练凝重,生气郁勃。但这并不是江湖丑书的理论基础,版主见过许多以此为借口的书家,写的歪七扭八并无参考依据,倘使说丑书不入俗人之眼,且可变化多端并充满灵性,并非一味的充斥着拙的技法。 清代中期,帖学盛行,行书以帖学为主。康熙、雍正时期,查士标、沈荃、张照等以帖学为主,伤于柔媚、婉弱。为救时弊,他们在学董的同时兼习米芾,因此也有厚拙、雄强的意味,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张照、笪重光、恽寿平、米汉文等。另外对主流社会习尚怀有反叛意识的书家有龚贤、朱耷、石涛,他们表现出与时风不和的个性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