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芙蓉网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8年校友文萃 >

 田舍子 2019-10-20

山西文艺界接受我的
跨越世纪的永恒敬意

——《火花》杂志 “本刊特稿”发表我的芙蓉网文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2008年,对我来说,可以叫做我的第二故乡山西年。今年是我离开山西回到故乡的第16个年头。我对我生活工作近30年(1963-1992)的第二故乡——山西,有着不亚于第一故乡福建的深挚感情。我从厦门地区、集美大学发现,象我这样对第二故乡产生情结的、老年重返故乡的人,有山西的,有陕西的,有四川的,不在少数。今年从年初至年中,我在芙蓉网一连发了几篇向胡正老先生、向山西文艺界朋友表示敬意的、深切怀念山西的文章。现在是年底,昨日,2008年12月11日,厦门冬日的阳光格外明丽,楼下邮递员通知我取挂号信,没想到是胡正老先生惠寄来山西文联主办的刊物《火花》2008年10期,中间还有胡老先生的一封短信:


胡正先生给本文作者的信

    “郑波光先生:
    “前些时,省文联办的火花杂志的主编来访时,我给他们看了你写的文章,他们拿去后,于10月发表。现寄一册给你。
    “近来身体好吧!
    “冬安!胡正08,11,15”

    看了刊物和信,真是喜出望外。我当下即给胡老先生电话表示感谢。发表的这篇文章,就是今年发在芙蓉网上的第一篇文章《山西文艺界的不老松——向人民作家胡正先生致敬(84岁高龄)》。感谢《火花》主编对胡正先生的特别敬重,将本文安排在这一期的首篇。《火花》这一期有六个栏目:时代的火花,情感的火花,人生的火花,心灵的火花,青春的火花,四季的火花。本文在第一个栏目“时代的火花”,是该栏目唯一的一篇,并且醒目注明是“本刊特稿”。这一切让我特别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不光是刊物对老先生的特别敬重,而且也是代表山西文艺界真诚地接受本人对山西文艺界,包括对胡老先生、包括对山西文艺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山西时的老朋友们的敬意,这是我对山西文艺界跨越世纪的永恒敬意!这是多么令我高兴、令我欣慰的一件事!


《火花》2008年10期封面

    《火花》2008年今年10期发表芙蓉网文《山西文艺界的不老松——向人民作家胡正先生致敬》。在文中,我介绍了胡正先生的生平和成就,介绍了山西作为文学大省的成就,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山西时与山西文艺界朋友们的真诚友谊。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粗略地再补充谈一点:山西在上世纪成为文学大省的历史和由来。

    山西新文学的源头是五四。说到五四新文学对山西的影响,开始是比较缓慢的。1933年,鲁迅还说“新文艺之在太原,还在开垦时代”。虽然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山西青年作家高沐鸿、王玉堂(冈夫)就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成为山西新文学的第一批成果,有几位山西籍的著名作家高长虹、石评梅、李健吾在北京文坛上相当活跃。但在山西影响还小,真是“开垦时代”。不过,到了抗战前夕的1936年前后,在太原的文学青年高沐鸿、田景福、史纪言、杨蕉圃等人的积极活动下,组织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刊物,新文学在山西已初见规模。山西新文学的“大生产时代”(相对鲁迅所说“开垦时代”而言)是抗战爆发以后,由于山西是抗日前线,许多爱国的作家、艺术家、新闻记者,组成访问团、战地服务团、演剧队,从上海、武汉、延安来到山西,如丁玲、吴奚如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等。1937年冬,阎锡山在山西临汾创办民族革命大学,吸引大批著名文化人士和著名作家来山西从事教育和文学活动,如李公朴、侯外庐、聂绀弩、端木蕻良、艾青、萧军、萧红等。由阎锡山驻防的晋西南创办了《西线文艺》,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报告文学、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

    由原山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屈毓秀主编、本人参编的《山西抗战文学史》,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研究了抗战时期山西文学蓬勃兴起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及重要作家作品。丁玲、周立波、吴伯萧、沙汀、刘白羽、陈荒煤、碧野、黄钢、李公朴、周而复、华山、杨朔、穆欣、郑笃、张香山等的散文、报告文学;田间、艾青、卞之琳、何其芳、方殷、天蓝、袁勃、高咏、柯岗、阮章竞等的诗歌创作;宋之的、塞克、李伯钊、洪荒、成荫等的戏剧;吴奚如、穗青、柳青、力群、魏伯、萧红、端木蕻良、蒋弼、吴象、姚青苗、贾植芳、于黑丁、曾克、高沐鸿、郑笃、王南等的小说。著名作品有吴奚如的反映山西抗战的长篇小说《汾河上》,穗青的小说《脱缰的马》,青苗的小说《中条山的杜鹃花》等。

    在大量外来著名作家作品的影响下,引发了山西新文学的第一次崛起,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文学新星——赵树理,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氛围中,还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学时代——赵树理文学时代。这个时代的最佳时期是抗战时期的延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他的通俗化、大众化、政治化,发挥了最佳的效果。赢得了大众热烈欢迎,知识分子由衷赞赏。赵树理文学时代形成于抗战后期的解放区。对山西本土文学的巨大影响,是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作家,颇有影响的作品:赵树理,他的成名小说《小二黑结婚》相当轰动,著名小说有《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马烽,西戎,他们两人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崛起的还有孙谦(当时主要作品有《兄弟》《我们是怎样回到队伍的》)、胡正(当时主要作品有《《碑》《民兵夏收》》、李束为(当时主要作品有《租佃之间》《红契》)等人。(以上部分篇目参照“纪念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创作50年”《五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同年胡正先生赠送)应该说,上世纪40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体的创作,为山西文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赵树理文学时代并不局限在山西,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山西的这些作家他们后来生活工作的地区,也不局限在山西。如胡正,曾在四川工作过;赵树理,就在北京工作过。但是,人们根据他们创作的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倾向、特征,后来把他们归纳为一个流派,叫做“山药蛋派”,并且将赵树理推举为“山药蛋派”的领袖和代表人物,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简称“西、李、马、胡、孙”。实际上,其中有不少人并不同意“山药蛋派”这个称呼。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特别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评论家李国涛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且说“山药蛋派”》一文的巨大影响,“山药蛋派”的说法,渐渐就变成约定俗成的说法了,也就成了习惯性的称呼了。2006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山药蛋派作家典藏文库》,就是以“山药蛋派”来肯定山西这个著名的作家群体的。这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山药蛋派”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代表着山西文学获得标志性的巨大成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山西作家群体,艺术思想不断成熟,艺术技巧不断完善,方才使得流派得以完型。根据上世纪许多评论家的比较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小说创作领域,山西“山药蛋派”以后,有湖南“茶子花派”,河北“荷花淀派”等小说创作流派,比较起来,还是山西的“山药蛋派”最成型、最成熟。应该说,“山药蛋派”的时间概念,是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17年间,赵树理、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这个作家群体。这里包括解放后,这批作家创作的大量有影响的力作,如赵树理的《三里湾》(改编为电影叫《花好月圆》),西戎的《赖大嫂》,李束为的《好人田木瓜》,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胡正的长篇小说《汾水长流》(改编为同名电影),孙谦的《伤疤的故事》等。其中还有马烽、孙谦合作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这个创作流派,除了赵树理死于文革迫害,“西、李、马、胡、孙”五位作家,文革后继续创作,影响较大的有马烽、孙谦合作的电影《泪痕》,西戎的《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胡正的《几度元宵》,束为的《雨过天晴》,创作时间最长的是胡正先生,由20世纪一直跨入21世纪,这就是杰出长篇小说《明天清明》的创作,很显然,这部力作的创作,从思想理念,到艺术技巧,都已大大超越文革前十七年的思想艺术水准,而进入新世纪文学观念的范畴。对于接近耄耋年纪的老作家来说,堪称凤毛麟角。在全国的范围里,也是罕见的。
   
    关于山西作家,上世纪1993及1994年,我就先后发表过两篇文章:一篇是《黄河入海流——山西现代文学源流与发展概述》,此文胡正1994年1月31日给我回信中写道:“你的标题《黄河入海流》是很有气度,很有体会的。”承蒙胡正先生曾经对文章标题及内容表示过欣赏。此文发表在《晋东南师专学报》1993年1期。另一篇是《新时期文坛上的晋军》,发表在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杂志《沧桑》1994年3期。在该期首个栏目“今日山西”,也是该栏目唯一的一篇。两篇文章对山西文学的历史和现状,都作了梳理和评述。更早的,就是我受山西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的委托,为辽宁省沈阳市的《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写的特约稿《从“山药蛋派”到“晋军崛起”》,发表在1987年9期,1987年11期《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民大学资料社全文复印。


《山西文艺界的不老松》文章照片

    我对山西文学研究的不多,也很不够。本文只是作一点小小的补充,不成敬意。

    在2009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祝福山西文学在新世纪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本文后,附有一张1982年我在山西,参加首届赵树理国际研讨会全体代表的合影。这张合影,上世纪山西的老作家、老理论工作者到得还比较全,本人也忝列其中。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香港国光校友会主办的芙蓉网,是该网为广大国光校友提供一个最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今年很幸运,我有两篇芙蓉网文被山西的报刊、杂志选登。我要感谢山西报刊、杂志,也要感谢芙蓉网。

    在2009年即将到来之际,特向以黄敏敏为代表的香港国光校友芙蓉网工作坊的全体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女士、先生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太原1982年首届赵树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代表合影

2008年12月16日厦门前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