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曼帝国的制度对其六百年兴衰成败的影响

 昵称55301288 2019-10-20

《奥斯曼帝国:1299-1923》是奥斯曼研究专家卡罗琳·芬克尔的作品,被称作“英语世界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年,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崛起为世界瞩目的泱泱大国,其后又逐渐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被称为“欧洲病夫”,最终千疮百孔的帝国回春法术,难逃崩溃的命运。


通读《奥斯曼帝国:1299-1923》后能明显感觉到,奥斯曼帝国从极盛到衰败的转变,都与其制度的影响密不可分。


 


任性而残酷的继承制度,培养了帝国初期战士苏丹的能力和野心


奥斯曼帝国前期的苏丹们,基本都是喜欢率领大军亲征四方、擅于开疆拓土的战士苏丹。比如穆罕默德二世掌权30年,率军亲征了18次,果断是个尚武的苏丹代表。正是他们一代代的努力,带领奥斯曼帝国迅速壮大起来。虽然说多数王朝在初期都会出现几个类似的名君,能够把草创的基业推向强盛,但奥斯曼帝国的继承人制度的确在培养强有力的继承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这种厉害的继承人制度,就是一切凭实力说话。前一位苏丹根本不指定继承人,“由真主决定”。这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非常任性而残酷。也就是说,谁强谁上,能抢到苏丹之位就是王者。所以,在帝国早期,出现了很多次兄弟相残的悲惨事件,搞得那些善于“文过饰非”的编年史家们得挖空心思才能把兄弟争夺苏丹之位的过程写得云淡风轻。不难想象,跟自家兄弟一路拼杀走上苏丹之位的胜利者们,他们对武力的嗜好和对外侵略的野心都融入了血脉。


其实,这种制度也有一个很大的隐患。苏丹把作为竞争对手的兄弟们都杀掉了,自己又好战,万一在没有生出男性子嗣的情况下命陨战场,帝王血脉一断,大概就要改朝换代了。不过,幸运的是,奥斯曼帝国早期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


当然,敢实行这样的制度,帝国还是有一定准备措施的。比如,至少从穆罕默德二世时代开始,每位妃嫔只准生一个儿子。“一母一子”政策保证苏丹的所有儿子都拥有相同的继承权。每一位妃嫔都会全力支持自己惟一的儿子,不至于因为多子而必须取舍和分心。至于母亲及其家族能给王子多大的支持,就看王子各自投胎的运气了。不过,这个政策后来因苏莱曼一世盛宠许蕾姆苏丹而被打破,这是题外话了。另外,苏丹会把王子们派去各省担任王子总督,这也给了王子们锻炼治国才干、储备力量的机会。更被苏丹中意的王子,还会被安排在离苏丹比较近的行省,当前一任苏丹过世时,让他们拥有比其他王子提前到达的优势。


也不是前期的每一位苏丹都经历过兄弟相残。苏莱曼一世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他没有任何竞争者,顺利继位。不过,他的幸运有可能来自于父亲“冷酷者”塞利姆一世的强硬手腕。根据作者推测,他可能存在一些兄弟,并且这些兄弟们很可能因为父亲塞利姆一世要防止出征时爆发内乱而被处死。没有文献资料证明这个推测,所以,我们姑且相信苏莱曼一世的确拥有无比的幸运。


总之,凭实力说话的继承人制度,加上“一母一子”以及王子担任行省总督的政策,在奥斯曼帝国的早期有效培养出了一个个能征善战的战士苏丹,为帝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奥斯曼帝国的势弱,从苏丹变软弱、王权旁落开始


说来奇怪,从塞利姆二世开始,苏丹们抛弃了先祖们爱好亲征的习惯,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塞利姆二世从来不远离伊斯坦布尔,最远只去过埃迪尔内的皇家猎场。其后的穆拉德三世和穆罕默德三世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愿意宅在私人寝宫,也不愿去议事厅讨论国事,对大小国事的决策都通过书信传达给大维齐尔,开启“遥控治国模式”。之后的苏丹们大多喜欢待在皇宫里享乐,干脆把政事丢给大臣们,很少率军亲征,即使亲征也是迫于形势要求当个摆设,再没有早期战士苏丹们的雄心和风采。


苏丹变软弱,可能跟他们继位的状况变化有关。当塞利姆二世突然去世时,长子穆拉德三世才20岁,他自己并没什么治理行省的经验,那些未成年的弟弟们尽管没给他带来什么威胁也被处死。穆罕默德三世继位时同样处死了所有年轻的弟弟们。很显然,继位的苏丹们开始变得年轻化,缺乏治国经验,没有从以往培养出富于野心并拥有实力的先祖们的继承人制度中获得有益的锻炼。所以,他们变得性格软弱、实力弱小也不足为奇。


这个时候,帝国对王子们的培养制度早就废了。连苏丹都不亲征了,那王子们就更不用学习怎么带兵打仗了,让王子管理行省、锻炼才干的制度也直接被废除了。从穆罕默德三世时期开始,王子们不但不被授予任何公开职衔,还直接被限制在后宫之内,和公主们一样被圈养起来。这看起来像是苏丹自废武功放弃了帝国大权,也是苏丹的权力变弱的一个标志。


苏丹的这种转变,早期还没显示出太大影响,但久而久之,最高阶的大臣大维齐尔便逐渐掌握了控制国家的实权,后来推出的终身包税权又养肥了地方势力,给帝国埋下长久隐患,皇太后也开始走上了权力的舞台参与政务。于是,王权走弱,帝国实权渐渐旁落、分散,各方派系逐渐兴起互相争权。所以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发现,苏丹们慢慢变得没什么存在感,如同傀儡一样躲在宫里。掌控国事的先是一个个在历史上留下响亮外号的大维齐尔们,大维齐尔甚至可以不经苏丹同意而自行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仿佛他们才是帝国真正的主人一样。再后来,大维齐尔也渐渐力有不逮,难以控制不断壮大的地方势力。帝国变得越来越松散,冲突不断。


长此以往,无权的苏丹终有一天保不住自己的地位。不出所料,很快,穆斯塔法一世就成了奥斯曼王朝第一个被宫廷政变废黜、而不是被王室成员政变推翻的苏丹。以后被宫廷政变废黜的苏丹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苏丹彻底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傀儡。


在帝国早期,战士苏丹们手握强权,牢牢掌控着整个帝国。那时候,素来桀骜不驯的禁卫军也掀不起多大的浪,有实力的大维齐尔也可能因为某次失败被处死,苏丹的权威不容置疑。到了帝国中后期,软弱无权的苏丹们再也控制不住大维齐尔、禁卫军、地方豪族等各方力量,只能任由摆布,即使有心想扭转帝国局势,也往往无力回天,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帝国的中后期,苏丹自身的能力变弱,无力管控大臣和军队,还放弃了让王子总督行省的有效培养制度,终身包税权制的施行也实实在在地把原属中央的收入分散到地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苏丹王权旁落,大臣和地方豪族做大,苏丹变成了各方势力的傀儡。


 


奥斯曼帝国根深蒂固的制度是其必然崩溃的根源


奥斯曼帝国实权的旁落和分散地方,不断撕扯着这个曾经的大国,使得奥斯曼帝国在后期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对外战事不断失利,失去很多土地和人口,经济更是一团糟糕,军队和各方势力都集聚了太多不满,蠢蠢欲动,民众也苦不堪言,革命党派兴起,各地叛乱频发,就像随时会倾塌的大厦。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末期的苏丹们的确是想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努力挽救国家,只可惜帝国早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治标不治本的修补措施也无济于事。


奥斯曼帝国从开始就是崇尚武力的,甚至可以说是以武力为本。早期的苏丹都是战士苏丹,苏丹亲征横扫四方是人民最为怀念、也最想重现的帝国光辉和荣耀。然而,经过几个世纪的变化,世界局势早已不同往日,外交的重要性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了军事的影响,西方的科技、政治和法治制度优势也凸显出来。苏丹们意识到光靠武力已经行不通了,也在努力适应新时代,并向西方学习,尝试进行各种改革。


禁卫军制度在早期壮大了帝国的军事实力,支撑了帝国扩张的军事需求。但发展到帝国后期,早已变成帝国的累赘,不但毫无防卫国家的能力,还埋藏着腐败的隐患和不安的因素。但是,几个世纪以来民众对禁卫军的认可和崇拜早已根深蒂固,苏丹想要推行进行军事改革、另外培养新的军队,就像触碰了帝国的逆鳞,引起了从豪族到平民上下一致的不满,引起更多叛乱。


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级划分制度,奠定了帝国社会秩序的基础,同样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当苏丹推行的改革措施触及这两方利益时,也同时引起了双方的不满和反抗。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试图在奥斯曼帝国进行一次社会秩序重整,开启“坦泽马特”时代,并寻求一种让各个民族共享的奥斯曼公民认同。但其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拉大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裂痕,还引起了民众、军队、新兴革命团体更多的抵抗和叛乱。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抓住宗教信仰这最后一根稻草,寻求苏丹-哈里发双重身份的统一,试图强化伊斯兰教对民众的影响力,重新塑造民众凝聚力和对苏丹的忠诚,最终也未能得偿所愿。


禁卫军制度、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级划分制度让早期帝国获益,得到了民众几个世纪的认可,在末期却逐渐变质,成了帝国的顽疾。让帝国受损、地方豪族做大的终身包税权制也是如此。这些制度都拥有庞大的地方力量和民众支持,难以改变,拖着帝国走向崩溃。帝国后期的苏丹们的确很努力地想要通过各种改革来拯救国家。但是,当他们的改革措施与根深蒂固的帝国制度相抵牾的时候,必然遭到激烈的反抗最终失败告终。


通过《奥斯曼帝国:1299-1923》纵观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年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到,制度的有效与否一直影响着帝国的走向。有效的制度伴随这个庞大帝国的崛起,不当的和变质的制度也必然引起它的衰败和灭亡。一个帝国的兴衰历程,自然有复杂的影响因素,难以一言尽述,但其制度的内因影响的确不可忽视。


2019.08.29雾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