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猫抓病全称是猫抓病性淋巴结炎,常累及儿童和青少年,是由巴尔通体科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1.为被猫抓伤后2-6周出现淋巴结肿大,多数位于肘部、腋窝、颈前、腹股沟等部位,皮肤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猫抓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2~4个月内自愈,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进行对症治疗,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只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病况,极少数被舔伤眼睛者会引起失明。 临床特点 1.在免疫机能正常的患者中,由巴尔通氏体引起的猫抓病特征病变是局灶性淋巴结炎。 2.被猫抓伤或咬伤后7—12 天可出现丘疹和脓包。 3.淋巴结炎在 1—3 周内进一步恶化,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4.5%—15% 的人患猫抓病后症状不典型,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脑炎、心内膜炎、溶血性贫血、血管球性肾炎、肺炎、继发性菌血症或骨髓炎等并发症。 超声表现 1.被抓伤部位的近端出现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包膜清晰规整。 3.淋巴结呈低回声,内部可见强回声淋巴门。 4.肿大淋巴结周边可见卫星样小淋巴结。 5.CDFI表现为一条粗大血管沿淋巴门进入中央然后向四周放射状散开。 诊断要点 1.青少年多见,多有猫等宠物抓伤或与之密切接触的病史; 2.局部淋巴结肿大,多在相应部位皮肤外伤后 l —2 周或数月内发生,病程长短不一,多数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就诊时局部皮肤无明显伤痕; 3.淋巴结肿大以前臂肘部、腋窝、腹股沟多见,仅有轻微疼痛; 4.淋巴结活检除一般非特异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外,其特征性病变为微脓肿性肉芽肿形成; 5.W—S 银染色在淋巴窦及微脓肿周围的巨噬细胞内可见细菌。 诊断的关键在于将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临床病史相结合。 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 主要依靠病史及病变淋巴结的部位。 2.结核 结核性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相互融合,不规则,可伴有斑片状或蛋壳样钙化。当出现冷脓肿时,可见不均匀低回声区。临床上还伴有其它结核病体征。 3.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增大,纵横比异常,呈融合状,内部回声不均匀,皮质回声增强、髓质回声减弱,这与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正好相反。 4.淋巴瘤 淋巴结多发明显肿大,类似圆形,皮质非均匀性增厚, 髓质以及门部变形,血流信号丰富,走形扭曲。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 ![]() ![]() ![]() ![]() ![]() ![]() ![]() ![]() ![]() |
|
来自: XY9vk9gdtdxlc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