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四卷│谴告篇第四十二(8)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20

《论衡》第十四卷│谴告篇第四十二(8)

【原文之八】

今熯薪燃釜,火猛则汤热,火微则汤冷。夫政犹火,寒温犹热冷也。顾可言人君为政,赏罚失中也,逆乱阴阳,使气不和;乃言天为人君为寒为温以谴告之乎?儒者之说,又言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也。先异后灾,先教后诛之义也。曰:此复疑也。以夏树物,物枯不生。以秋收谷,谷弃不藏。夫为政教,犹树物收谷也。顾可言政治失时,气物为灾;乃言天为异以谴告之,不改为灾以诛伐之乎?儒者之说,俗人言也。盛夏阳气炽烈,阴气干之,激射①裂,中杀人物。谓天罚阴过,外一闻若是,内实不然。夫谓灾异为谴告诛伐,犹为雷杀人罚阴过也。非谓之言,不然之说也。

《论衡》第十四卷│谴告篇第四十二(8)

《论衡》第十四卷│谴告篇第四十二(8)

【字词】

1、①:(bié)上敝下衣,字库中无此字。与裂字组合,指如霹雳般雷鸣之声

【拙解】

现燃柴烧釜,火猛则汤热,火微则汤冷。国政如火,寒温便如冷热。可以说君王施政时,赏罚失当,扰乱阴阳之气,使气不调和;如何能说天因为君王的过错而以寒温之气对其谴告呢?儒者的说法,又称君王失政,天现异象;君王不改,便使其百姓受灾;再不改,则使灾祸降临其身。先现异象后降灾祸,这是上天先施教化而后惩戒的道理。我说:此又令人生疑。夏天栽种作物,作物会枯萎不能生长。入秋便收割谷物,谷物会被弃而不能收藏。谋国政施教化,犹如栽种作物收割谷物一样。可以说国政之治不合时宜,天气与万物成灾;如何能说天以异象谴告君王,君王若不改便降灾而对其施以惩罚呢?儒者之说,也如俗人之言一样。盛夏时阳气炽烈,阴气触犯阳气,出现电闪雷鸣,击杀人与物。称此为天在惩罚暗中犯过之人,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是如此,其实不然。称灾祸之变是为谴告与惩罚,犹如说雷击杀人是天在惩罚暗中犯过。如此说法没有道理,是不正确的说法。

【小议】

适时而种,择时而收,民间早已总结出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耕作规律。国政之施,亦需适宜之策。天降灾变,实为气象变迁所致,本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有些所谓的智者,欺世间少知且虔诚信天者众多,杜撰出一些玄幻牵强的故事,竟成了传世笃信的卜筮之兆数,何其荒谬。虽然天没有因君王刑赏有失而施以谴告之实证,然而天降灾祸却并非与国政之失毫无干系。国政若失,则政令不畅,人心生乱,民生凋敝。逢灾无以救,遇变无以应,灾变愈发加重人间祸患。民心生怨,怨天?怨地?还是该怨人呢?国政善,政通人和,即便遭逢灾变,又有何惧何忧?寒温,窃以为可指民意冷暖。民心才是那个能发出谴告的“天”!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