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根据白描创作的《天下第一渠》改编电影《疲秦计》即将开拍——今天(10月20日)《天下第一渠...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10-20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根据白描创作的《天下第一渠》改编电影《疲秦计》完成剧本创作,即将开拍——

《天下第一渠》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



微风读书会据北京消息:10月20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中共陕西泾阳县委、泾阳县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白描长篇报告文学《天下第一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据渠荷文化集团制片人何雅晴透漏,依据该书改编的电影《疲秦计》已改编完成,即将开拍。

王巨才、陈建功、李一鸣、周明、梁鸿鹰、施战军、李炳银、黄传会、徐剑、贺绍俊、李建军、李舫、张宗涛、蒋超、李令福、张瑞田、李蔚超、赵青等出席会议。评论家阎纲和白烨也为研讨会发来了书面发言。


书名:《天下第一渠》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8820号

作者:白描

出版社: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

白描老师题词签名、签印。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范新坤,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总编辑韩霁虹,中共泾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宣朝,陕西师大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指出,《天下第一渠》有大眼光,大气概,以泾阳为标本,把古老的、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方方面面写得丰满亲切,元气淋漓。《天下第一渠》既贴近郑国渠具体的地方性知识,也是对整个关中平原带有作者生命温度、生活记忆与生命经验的细致而全面的考察,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人类学价值。

《天下第一渠》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立传的方式,详实发掘和记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身世和兴衰流转,辅以大量的文献记述、考古发现、民情风俗等,完成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和时代命运的艺术再现。作者以厚重饱满的情思和凝练有力的语言,融诗史为一炉,纳古今于一体,探寻这条大渠对关中地区农耕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影响,完成了对一条大渠的全方位解读,对民族文化的峻切思考,对苍生大地的真诚关注,对历史变迁的当下纪录,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天下第一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指出《天下第一渠》揭示了一条大渠在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冲突中的壮阔剧情和真实细节;展示了天下第一渠如何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铺叙关中生民的农耕文明传承样态,揭示其中深厚复杂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活的底蕴,发掘和解读深藏在关中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品格的形成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探寻。作者白描审视“天下第一渠”时的艺术视界,是多元的、立体的,由历史与现实、发端与流续、大时代与小个体、主观动因和客观结果、物质载体与人文影响、时代风云与百姓命运等多个维度和向度构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考量。《天下第一渠》以两千多年的历史流续为经,以郑国渠对当地农耕发展、人文构建、百姓命运的深远影响为纬,让过往与当下、庙堂与民间、英雄与百姓、历史云烟与个人命运、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密密地交织成一张网,而牵着这张网的,是作者的跋涉的足迹、驰骋的思想、放飞的感情,纲举目张,网罗万象,密实多元,引人入胜。

评论家还指出,在《天下第一渠》中,作者打通了“在场”与“离场”的界限,冲破了“客观”与“主观”的樊篱,解构了“大我”与“小我”的对立,突围了“纪实”与“想象”的壁垒,让宏观叙事与微观烛照两相辉映,其引人入胜的文本构建和荡气回肠的笔墨挥洒,表面看本真、率性、恣肆,内里却需要深厚的储备和举重若轻的能力,它给纪实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范式,其贡献甚至超越了文本本身,给我国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的坐标。


破解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

——听著名作家白描谈《天下第一渠》创作

来源:2019年6月24日《文汇报.读书周刊》1.2版

文/魏锋

一个间谍,竟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却终成强秦之策!郑国渠,满载故事,裹挟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在作家白描的笔下,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描说:“郑国渠犹如大地之乳,它源自久远的中华农业文明的最初曙光,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哺育了一方土地上丰硕的物质果实和精神果实。通过由它衍生的诸多‘毛细血管’,由微观而宏观,可藉以破解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

这是一部很难依照现行文本范式来框定的作品,它与许多模式化的写作有极大不同。比如《开篇》和《秋雨梧桐》章节,就运用散文笔法,语言流畅隽永,层次清晰明朗,“我”主动介入,无疑是作者白描用心用情地带领读者自由穿梭于历史时空,在洋洋洒洒40万言中时进时出。

叙述因历史的伟大而彰显

“我住谷口渠之头,君住池阳渠之尾,云蒸波撼氤氲梦,共饮一溪水。谷口人  阎纲。”谷口乃郑国渠之首。读罢《天下第一渠》,87岁的陕籍旅京知名评论家阎纲当即给白描发来贺信。阎纲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传记文学可以知兴亡、辨真伪,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定位上,其地位是很高的。《天下第一渠》是上乘之作,我向白描表示热烈的祝贺!”

白描,作家,1952年生于陕西泾阳,曾任陕西作协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

 “泾阳是个好地方,泾渠浇灌,地里能长好庄稼;笔架山辉耀,人里能出文魁泰斗,于右任、吴宓都是,李若冰、雷抒雁、白描也都是当代大家。老友白描写出《天下第一渠》,大气磅礴,雄浑厚重,又善于举重若轻,纵横捭阖,从容有致。《天下第一渠》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著名作家贾平凹读罢《天下第一渠》,在该书首发式时发来贺信。

好书抢“鲜”看■贾平凹:《天下第一渠》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评价:“白描在写作中既注入了浓郁的乡情元素,但视角开阔和举重若轻的表达情形,使其有了不受创作程式拘囿的自由表达特点。相关的人事内容,信手拈来;相关的知识,灵活牵扯,均不嫌生硬堆砌,从而使作品有强盛丰厚的大器品格。像郑国的才能与目的转变,李仪祉对民生向好改变的生命投入等等,作者自己的人生记忆等,都在追踪与述写中灵动呈现,故洋洋40万言,不觉冗长。叙述因历史的伟大而彰显,历史的对象因文学的叙述而生动!”

好书抢“鲜”看■李炳银:《天下第一渠》是一部起伏壮阔的画卷式作品

“凭着对历史的尊重,对读者的负责,也凭着作家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白描忠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秦、韩两国间那场交织着杀伐和阴谋的生死决斗。他完全可以在封面写上:‘我不曾戏说,也无所讳言。’”作家、陕西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冯日乾接受采访时说。

精彩点评■冯日乾:文章常共大江流——在《天下第一渠》首发式上的发言

用情用心用笔感受历史给这块土地的馈赠

2016年,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授予世界级“金名片”的崇高荣誉,其奠基作用和现实意义无疑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条大渠,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加速了首个中央统一集权的中华帝国的诞生。它身后历朝历代都在续写新的篇章,绵延两千多年而长流不断。它满载故事,孕育了农耕文化的一方标本。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命运、生活、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均与大渠息息相关。这是一条值得认真解读的大渠。”白描说,郑国渠是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由间谍倡建且以间谍姓名命名的水利工程;引泾入洛三百里,横绝冶峪河、清峪河、石川河,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渠道最长,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伟大水利工程;郑国渠是泾阳的骄傲、咸阳的骄傲、陕西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白描说,自己的生命与这条大渠融汇在一起:17岁那年,他送转场的蜂箱时,曾造访过60里外的大渠源头——泾惠渠。在大渠里,他学会了凫水(游泳)。上初中高中,他都沿着大渠走到学校。与白描感情最深的“鹞子”(狗),就是在渠边杨树那儿死的。那年冬夜,16岁的白描在冬灌浇地时守着渠水,望着远处马车上那团红红火光,听着赶车人吼着《斩单童》秦腔……回忆中的种种过往都与大渠相关。

1973年,白描离开家乡去读大学。父亲拉着架子车载着行李,送他到永乐店火车站。临别时,父亲说了一句话:“你要常回来!”白描说:“父亲知道我要吃‘公家粮’了,怕我忘了自家的老根。”

“从那时到现在,46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咛。人这一生,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对家乡的感情,像血一样涌动在心里和血管里,像胎记一样长在身上,像烙印一样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改不掉,也掩饰不了。”即使在西安上学、工作,后来在北京,虽然离大渠越来越远,但“对故乡的爱和眷恋,经常通过它流进我的梦中。”白描深情地说。

 “今天我又回来了。这次是专为郑国渠。”白描历时两年多,从甘肃、宁夏开始追根溯源,七上郑国渠首和张家山,实地踏勘,劳顿和辛苦,荆棘和险峻,行程千里,采访了200多位有关人士,查阅数百册史志文献,数易其稿,创作了这部40万字的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用情用心用笔感受历史给这块土地的馈赠,是他对家乡的致敬、回报,更是远方游子的一份深情寄托。

郑国渠已融入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中

2017年4月,带着对家乡风土的一份虔诚膜拜,白描开始了他泾河流域的文化探寻之旅。从甘肃、宁夏开始追根溯源,访山问水,实地踏勘,劳顿和辛苦,荆棘和险峻,为创作《天下第一渠》聚集更多的素材……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其时,韩国惧秦,为“疲秦”而遣水工郑国献策修渠,欲藉此耗秦人力财力,以削弱秦军。计谋败露,秦欲杀郑国,郑辩解:“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以为言之有理,工程得以继续,十余年后这一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竣工,反而促进了秦国的强大。

地处西陲的秦国再经商鞅变法,终成战国七雄之首,为秦国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打下了基础。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郑国渠亦有“天下第一渠”之美誉。

“村里人叫它大渠,把它看做命根子。因为渠与地里的庄稼、囤里的粮食有关,与农时节令、雨晴旱涝有关。它有干渠、支渠,枝枝叉叉地流经一个又一个村庄,一个又一个乡镇,流出泾阳,流进三原、高陵、富平、阎良、临潼等县区。”白描告诉笔者,循郑国渠后而相继出世的有汉代白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民国和当代的泾惠渠。泾惠渠从三渠口一个叫手巾白的村前流过,那里便是白描的老家。

2016年11月8日,泰国清迈会展中心,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六十七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正在举行。晚8时,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侯赛因·甘德度宣布评选结果:中国泾阳郑国渠遗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被简称为世界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自201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评选,2016年是第三批。全世界共申报48个遗址,共入选12个。中国除郑国渠,浙江溇港、江西槎滩陂也一并入选。

“家乡的郑国渠申遗成功,标志着它作为一种文化被继承和延续,而且已融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中。”白描对家乡的情愫,融在血液中,渗透在骨子里,这位游子的牵挂这一刻被唤醒。

2017年3月,应家乡泾阳县县委、县政府之邀,白描放下手头的长篇小说创作,匆匆收拾行囊,开始了《天下第一渠》的采访和写作。

2017年4月,带着对家乡风土的虔诚膜拜,白描开始了他泾河流域的文化探寻之旅。

“我七次奔赴郑国渠渠首,走访200多人,近千里跋涉……”渠首遗址、古老的引水渠道、人工筑起的高高土坝,都已立了保护碑。岁月的帷幕把中国古代这个伟大工程几乎遮蔽了,留在世上的,除了保护碑,只有隐隐约约的痕迹。

白描结识了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成存义等一帮热心泾河文化的乡党,无疑,这种结缘让他对泾河流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大量走访的基础上,白描寻找文案、历史典籍、传说、故事,获得了更为翔实的基础材料,那些民间的传说,官方的记载,如同一粒粒珍贵的种子植入了白描的脑海。

“陕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出了一大批文学大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陕北大地为舞台,描述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时代人们的奋斗。柳青的《创业史》,以长安区神禾原为中心,展现了中国农民集体化创业的精神追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为舞台,揭示出传统农业社会结构走向解体的近代变迁。白描把笔触指向两千多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以引泾灌渠为主线,以关中两千多年传统农业社会为背景,描述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构建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史。”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李令福读罢《天下第一渠》后如此评价。

“我兑现了一腔深藏已久的真情”

“从《诗经》到《战国策》,从《史记》到《汉书》,从史籍记载到民间传说,从实物存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雄厚。”白描说,写郑国渠早有想法,迟迟未动笔,因为这也是为一方土地纂志,需要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大量采访,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实地踏勘。

“一种既熟悉又亲切的乡土气息包围着我,很多感觉被调动,很多记忆被激活。我沉浸在家乡的文化氛围当中,沉潜到家乡历史的情境深处,那是一段亢奋、充实、快乐的时光。”在寻找查阅相关资料、实际采访、踏勘的那段时间,白描说家乡话,吃家乡饭,会家乡人,谈家乡事。

《天下第一渠》节选首发2019年第1期《人民文学》杂志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觉、状态、情感、情绪调整到一种特定的氛围中,全身心融入故乡的文化气场,让自己走进去,从里向外写,而不是像访客那样从外向里探望。”对于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作家来说,必须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才能把读者带入阅读”。白描以他的写作向故乡致敬:“我兑现了一腔深藏已久的真情,如同赤子对父母的倾诉,这于我,便足够欣慰。”

文学作品肩负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天下第一渠》以渠为灵魂,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千年风云变幻的世态百相中,在真实可信的史料和亲历事实展现中,向读者解读“一个间谍,如何造就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如何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从而诠释千年郑国渠独有的中国文化。白描笔下的郑国渠,既有以竖线为脉络的绵长深厚,又有以横线为疆域的广阔繁杂,经纬交织,密厚辎重,在突破文本范式的架构中,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详实感。作品以史学家求实客观的态度借用和采撷资料,以方志编纂者的精神秉笔直书,在资料的搜集、筛选和应用上达到了准确、真实和客观的标准,分解、糅合、穿插,以神来之笔让读者身临其境徜徉于历史中。

白描在创作中,饱含真挚的情愫和深沉浓烈的感怀,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寄予无限的深情。他用散文的笔触,以小说结构的形式,将“天下第一渠”幻化为血肉丰满的主人公,将贯穿于两千多年的“天下第一渠”与家乡优美的传说和书写者真实的经历融合一体,沿着作者行走的足迹娓娓道来,让读者倍感亲切。与此同时,对“天下第一渠”岸边长大的作者本人年少经历的叙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申到后文关于“仁”的论述,农耕文化中的“人耦”,人与人之间相互帮扶的劳动协作,由此衍生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支撑“仁”。如此书写,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现实社会联系了起来,畅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仁”的价值作用,提倡亲情、友善、互助、仁爱、帮扶这样一个人与人的和谐理念,从而抨击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精致缜密的利己主义。

白描先生为全国各地读者签《天下第一渠》

白描老师题词签名、签印

品读■魏锋:书写“千年郑国渠”浸润时代人心——读白描先生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

微喜报■白描《天下第一渠》入选2019年3月文学好书榜榜单

离心灵最近的作品,才会让读者真心喜爱。将近古稀之年的白描,作为文化的的守望者、传承者、践行者、开拓者,把对家乡的挚爱与情思倾注于笔尖,融进《天下第一渠》,以优美的文字向世人讲述着郑国渠在两千多年时空里流传的故事以及由此演绎的文明、文化、价值……

白描先生与本文作者魏锋

白描简介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专业委员会会长,兼职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教育之外,长期从事玉文化研究和玉雕艺术评论工作,出版和发表玉文化专著《翡翠中华》《中华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尊荣徵徽》《玉演天华》等。连续多年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3》并担任总鉴评,多次主持全国性玉文化论坛。

本文为微风读书会 〡授权或原创文章

如需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