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新亚 
当“音乐之河”遭遇“诗歌之江”
假如,世上真有“音乐之河”,那非多瑙河莫属。
如果世上真有“诗歌之江”,它的名字叫长江。刚从“音乐之河”——多瑙河回来,又投入“诗歌之江”——长江的怀抱。——开始了我的太仓之行。 虽然,从多瑙河回到上海已经半月,但多瑙河的音乐让我挥之不去。虽然,刚投入长江岸边的太仓半日,但长江的诗意已扑面而来。 多瑙河真是为音乐而生,全长2850千米,她竟然流过了那么多音乐的国度,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她的灵魂始终与音乐纠缠在一起。 扬子江,梦中注定和诗歌有着不解之缘,她流淌6300多公里的江水,全部在世上独一无二的诗歌国度——中国境内——流过。天生带着诗歌的基因,满江都流淌着美丽的诗句。 多瑙河养育了众多的音乐巨匠: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海顿、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李斯特…… 长江同样为中国贡献了众多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蔡文姬、孟浩然、崔颢、张若虚、鲍照、李世棻(清代)……他们或出生在长江沿岸,或与长江有着难分难解的缘分。 多瑙河的许多河段,富庶、宁静、宜居,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碧绿的麦田与地平线接壤,与麦田紧挨着的是整块整丛的葱翠树林,树林中又突然镶嵌着碧绿的草原,宛如是从天空铺下来的一条地绿地毯。草原的一边是苍翠欲滴的葡萄园,连绵不断。色彩鲜明的木屋, 尖顶的教堂,废败的城堡欲隐欲现,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天上云彩飘舞,丽日忽隐忽现,河里云影飘浮,那种安详,宁静和柔美, 让你感觉这就是田园牧歌! 多瑙河两岸的色彩和动静,都好像化成了神秘的音符,充满在交响的空间里。 多瑙河是流经欧洲多个国家的国际河流。这条河流对生活在多瑙河畔的音乐家们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片刻也不能离开。多瑙河流过多个语系,往往语言不通,但音符是他们都能读懂的“文字”,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演绎思想是最好的形式,多瑙河两岸的森林、溪流、高山、幽谷、村落、城镇、教堂、古堡是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多瑙河水光潋滟,碧浪清波闪烁动荡,是乐曲起伏跌宕,悠扬绵长的旋律。多瑙河,蕴藏着音乐家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长江,从世界最高处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奔腾而出,一泻千里,直奔东海。长江,源远流长,汪洋恣肆,汹涌澎湃,一往无前,壮阔又美丽。长江,时而激浪滔天,时而柔情似水,她装得下柔波狂浪,百舸千帆;她也也见证过风雨雷电,血火硝烟。 长江,像一条翠色的缎带,在广袤中华大地上飘舞;又像一条翡翠玉带,雍容华贵,紧盘在中国的华丽锦袍之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字统一,语言相通。长江为中华第一长河,中国人感情丰富,喜欢寄情于景,不管是仕途不顺,还是人生美好,都喜欢用有音律的语言——诗歌,描摹山水之美,寄情于山水之间。长江的气势磅礴、奔流不息、浩瀚的景象,恰好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抒发臆胸,才情贲发提供了酵素,诗人们的诗情由此也就被引发。 多瑙河的美丽圣洁,引发众多的音乐家的创作热诚,或直接用音乐演绎多瑙河的美丽;或在波光粼粼多瑙河中找到了灵感,在作品中加入了多瑙河元素。其中以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蓝色多瑙河》最为有名,它风靡全球,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该曲被作为保留曲目。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演出规模上也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一千零八十七件,足见其规模和人们的喜爱程度。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也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献给故乡维也纳的赞歌。展示多瑙河畔维也纳森林的美丽醉人的景色。 《春之声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有一部不朽名作。华丽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洋溢着青春活力。其它几个圆舞曲娓娓动听、充满生机。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此首圆舞曲的创作同样来自多瑙河大地回春的启发,听着乐曲 多瑙河畔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乐曲不仅对自然充满神往,希望亲身体验自然之奇妙,并且体现出人和自然的重新融合。此曲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创作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它是“重情不重景”,作为长期在多瑙河畔生活的贝多芬描绘的田园风光,一定有多瑙河畔美丽恬静田园的影子。 《多瑙河之波》是和《蓝色多瑙河》齐名的音乐作品。它是由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 《多瑙河之波》曾在1889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过作曲奖。自此以后,他的一些钢琴小品和声乐曲经常出现在欧洲音乐会会上。它的知名度和流传程度绝不逊色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原是一首吹奏乐。
这首曲子在俄国流传极广,曾有不少诗人为之填词,最著名的有叶·多尔玛托夫斯基和阿·马希斯托夫,他们都把《多瑙河之波》“俄国化”了,在前苏联广为流传,甚至人们就把它当作是苏联歌曲,我国编写的《外国名歌200首》,就把它列为苏联歌曲。 《多瑙河之波》是罗马尼亚的一首举世闻名的经典歌曲,但屡遭“移花接木”的厄运,除了前苏联以外,日本有人在 1902 年为它填词,堂而皇之的作为了日本民谣,叫做《朦胧月中春之夜》。日本电影《啊,野麦岭》中就有这音乐。愤愤不平的罗马尼亚人,终于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多瑙河之波》,将此曲作为主题音乐,为自己正名。
罗马尼亚还有一首关于多瑙河的经典歌曲,它叫《美丽的多瑙河》。多瑙河用乳汁哺育出众多的音乐家,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又用音乐反哺多瑙河,让多瑙河成为一条真正的“音乐之河”。 多瑙河以音乐著名,扬子江有诗歌,而且比起多瑙河的音乐毫不逊色! 首先,长江养育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他诞生于巫峡与西陵峡之交的湖北秭归(春秋战国时期为归乡)。屈原从小受到长江三峡文化的熏陶,他的诗歌“”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郭沫若语) 屈原无疑对长江是有感情的,他的《涉江》一诗,就记录了他对长江的感情和悲怆的心境。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译文:痛心啊!南方并没有人了解我,天一亮我就渡过了湘水长江。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啊,唉,丝丝寒风凄苦悲凉。他南渡长江,高昂着头,义无反顾地远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独立遗世,踽踽独行的身影。
屈原南渡长江,一步三叹,高昂着头,义无反顾地远行。 诗仙李白的一生与长江相伴,难分难舍,李 白 二 十 五 岁 出 川, 沿 江 东 下 , 南 游 洞 庭, 东 游 金 陵、 扬 州 , 后 归 江 夏 , 定 居 安陆 。天 宝 初 又 南游 会 稽 , 与 道 士 吴 筠 隐 于 郯 中 。 长 安 辞 归, 李 白 游 吴 越 、 隐 庐 山 。李 璘 事 件 后 流放 夜 郎 , 至 三 峡 遇 赦 还 归 。 这 些 行 踪 皆 离 不开长 江 。 留下的诗句,便是最好的明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圣杜甫也与长江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留下了众多的诗行。杜 甫 早 年 漫 越 吴越 , 曾 渡 江 至 江 宁 ,一 览 长 江 的 浩 瀚。 晚 年 流 寓 西 南 , 沿 江 出 蜀 , 漂 泊 荆 湘 , 久 与 长江 为 伴 。长 江 进 人这 位伟 大 诗 人 的 审 美 视野 雄 奇 的 江 山 与 诗 人 心 灵 交 融, 必 然 进发 出 美 的 浪 花 , 让我们重温杜甫笔下的长江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长江波涛连天之状,奔涌而来! 伟大的长 江 与两 位伟 大 诗 人有如此的交集 他们的 审 美 视野与 雄 奇 的 江 山 与 诗 人 心 灵 完全交 融, 必 然 进发 出 美 的 浪 花 和美丽的诗句。 自古及今,中国骚客诗人摹写长江的诗句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最懂长江的诗人要数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代表作,也是他“孤篇竟为大家”之作。他写的“春江”正是长江!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压倒全唐”。有人说张若虚是为长江夜色为生的人,创造唐代文学的奇迹!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让我们读到了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让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还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以长江为生,也留下了数不清关于长江的诗词。 长江之水哺育了中华无数诗人,诗人反哺并讴歌长江,让中华文明更加精彩灿烂! 多瑙河与扬子江,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一个擅长音乐, 一个善吟诗歌,各有千秋,互有特色。多瑙河与扬子江相隔万里,不可能相交,但音乐与诗歌,始终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其实,多瑙河畔也有诗歌,扬子江边不缺音乐。“音乐之河”与“诗歌之江”的说法只是极而言之的形象说法,更何况诗、歌本来就不分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