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与心—母子相连,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补益心脾可解

 三和行者 2019-10-20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我们大家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吃饱后我们总是没有精神,有种犯困的感觉,这就是食困。这是因为人在吃饭后,我们的胃需要更多的血液来提供能量,分泌胃液用以消化食物,从而造成了全身包括脑部的血液量减少,让我们没有精神,没劲,有种犯困的感觉。心血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血液和能量,用以消化食物,五行从这方面说是心火生脾土,火生土。想想大自然中的火生土是什么情况,太阳照耀大地,大地温暖了,地温上去了,植物才能正常的生长,春夏秋三季是植物的生长结果期。冬天来了,天气寒冷,太阳的火力不足,北方树木也就落叶了,而南方的树木却还枝繁叶茂。如果我们的脾胃火力不足,会是什么情况?如生火做饭一样,饭就会半生不熟。夏天收小麦之后,部分农民会将麦杆直接在田地里烧掉,造成土地焦化、板结,种上玉米之后,玉米的长势不好。如果人体火重,那么对我们的脾胃会怎么样?如生火做饭一样,饭就会熟得过烂,甚至将饭煮焦糊。

脾与心—母子相连,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补益心脾可解

吃饭后感觉到消化不良,胃中发胀的感觉,往往是心火不足,造成胃无火力将食物腐熟水谷。用现在的话来说,心血不足,胃部的血液供应量减少,造成胃分泌胃液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还有一种情况,吃饭后很快就饿了,而身体还很消瘦。这种情况可能是心火过旺,从而造成胃火过旺,将胃中的食物腐熟过分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分泌的胃酸过多,食物消化过快了,人体没有充分的营养物质可吸收,人就消瘦。这种人往往火气大,头面部经常上火长疮。

脾将水谷精微,通过升清转输作用上输到心肺,由灌心脉而化心血,将水谷精微化赤而为血,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生血统血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心血,血液充足,血液运行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的正常。有人面色白,走路有气无力的,说他心气血虚,根本的原因是他的脾胃虚,脾胃的消化能力弱造成的,想让汽车有马力,就要有充足的汽油,脾胃弱了,没有汽油的生成,就会造成心血不足。五行从这方面说是脾土制约心火。

血要在脉道里通畅而不迟缓地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血要在脉道里正常运行而不外溢,必须依赖于脾气的统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推动,一个约束,共同起作用使血能正常在脉道里运行这是二者在生理上的联系。

脾与心—母子相连,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补益心脾可解

血液的生成方面

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曰:“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医碥·五脏生克说》)。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所以说:“脾气人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济阴纲目》引汪琪语)。

血液运行方面

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所谓“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利焉,非气之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张聿青医案》)。可见血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主要靠脾气的统摄。所以有“诸血皆运于脾”之说。

脾与心—母子相连,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补益心脾可解

神志活动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思动于心则脾应”(《类经·脏象类》)。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属火,而脾属土,火生土。所以,心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母子关系,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母子相连。

脾与心—母子相连,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补益心脾可解

子病及母

脾虚就不能正常运化,就不能正常地形成本身需要的精微物质,就会造成化赤的那一部分精微物质也相对减少,因此,血就化生无源,这样,心就会无所养,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等这样的心血不足的病症,这是子病及母!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方:归脾汤加减

母病及子

劳神思虑过多而伤心神心血,最后就会伤到脾气,出现腹胀,食少,乏力等等这样的脾气不足的病症,这就是母病及子。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主方:安神汤加味

脾与心—母子相连,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补益心脾可解

母子同病

如果,脾气虚不能正常地统摄血液,就会造成血液地无故流失,在上表现为鼻血,吐血;在下表现为崩漏等等,这样就会造成血液的丢失,最终就会伤到心。而血液的丢失,昨晚我们讲过的,血为气之母,伤到了血就会伤到气,当然,一样也会影响到脾之清气,这样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恶化的一个病症!

再比如,脾气不摄,导致血溢脉外,血一出脉外就是死血,就会在局部形成瘀血,这样也会使脉道损伤,脉道瘀阻,最后一样会影响到心,等等。总之这对母子关系太紧密了,容易相互影响。

心脾两虚的便溏,治则: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宜用:六君子汤加减

心脾两虚的失眠,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宜用:归脾汤加减

心脾两虚的食欲不振,治则:补脾气,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心主生血,主一身之血,而脾主统血。其实心与脾的关系就是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上。虽然说心主生血,但这血是怎么来的?其实还是来源于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质,两个的关系在生理上就表现为心血供养脾以维持脾的正常的运化机能。而水谷精微物质通过脾 转输升清的作用,上输于心肺,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头条养生

附:主页还有其他关于脏腑辩证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