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读本草:菟丝子与菟丝苗的四气及效用

 jiahengqin 2019-10-20

《神农本草经》(汉,约公元前32—公元5年之间)载菟丝子:“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菟芦,生川泽。”明言菟丝子“味辛,平”其后又分别描述菟丝子功用“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其“汁去面皯”不言“汁”之来源,推测当为菟丝子苗或鲜茎叶之汁。《名医别录》(南朝,约492-500年)载菟丝子:“味甘,无毒。主养肌,强阴,坚筋骨,主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一名菟缕,一名蓎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菟累。生朝鲜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九月采实,曝干。”陶弘景则讲菟丝子““味甘,无毒。”对菟丝子的功效进一步诠释并有所拓展,同时对菟丝子的别名5种,种子大小不同,采集时间进行了明确记载。同为陶氏著作的《本草经集注》(约492-500年)又明确记载菟丝子“味辛、甘,平,无毒。”总结托名神农氏、陶氏的著作,明确载菟丝子药性为:味辛、甘,性平,无毒。但陶氏并未对菟丝子苗进行任何记录,神农氏只是讲“汁去面皯”并未明确汁的来源及药性。

唐代《新修本草》(659年)综括神农氏、陶氏的记载,明确记载菟丝子“味辛、甘,平,无毒。”继而又讲:“其茎挪以浴小儿,疗热痱用。其实,先须酒渍之一宿,《仙经》、俗方并以为补药。”从“茎挪”表述动作来看,当为茎叶,从而对茎叶、实两用进行了表述。宋代《本草图经》(1057-1061年)则说:“其苗生研汁,涂面斑神效。”明确记载的为菟丝子之“苗”,与苏敬所载“茎叶”有所区别。《本草蒙筌》(明,1565年)又明言:“茎叶煎汤,小儿可浴。解热毒痱疹,散痒塌痘疮。”该记载从《新修本草》一致。明代本草大成《本草纲目》(1578年)菟丝子条下确切记载了菟丝子及菟丝苗,李氏引用宁献王《庚辛玉册》(明,朱权,约1426年)说:“火焰草即菟丝子,阳草也”,苗“甘,平,无毒。”并总结其用为“研汁涂面,去面(黑 干)”“挼碎煎汤,浴小儿,疗热痱。”稍后的《本草汇言》(1619年)中则将菟丝苗单独列条:“气味同子,生研烂,涂去面斑,煎汤饮,小儿善发瘄疹,解肺部热。”明确指出“气味同子”,从以上本草典籍获悉《神农本草经》所载“汁去面皯”或为茎叶、或为菟丝苗,以苗的可能性为大,且苗与子的药性“平、甘”认知上基本一致。

早在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317-420年)中又有“治面上粉刺。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瘥”的记载,同时代范汪(约308-372年)所撰大型方书《范汪方》(不详)也记载:“捣生菟丝取汁,涂之不过三,皆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唐,652年)面药第九美白方剂中澡豆方、玉屑面膏方、玉屑面脂方、面脂方中均使用菟丝子。此外又有令人悦白方取生菟丝苗汁,和诸药如薄泥外用;治面粉滓方则捣生菟丝苗汁外涂。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992年)中载治粉刺诸方:捣生菟丝子,绞取汁涂之;治面黑斑驳、令人光悦洁白方则提到“以生菟丝苗汁,和如稀膏”;治白秃,遍头生疮,经年不瘥的蛇床子膏方及治小儿头面身体生疮则用菟丝子,《幼幼新书》(宋,1150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宋,1158年)治疗头疮、面疮、热痱继续或用菟丝子或用菟丝苗。可知,古人在后期应用中,发现菟丝子煎汤洗、菟丝苗绞汁外用均可用于痱疮,并且具有美白功效。

但是,历代典籍中又不乏对菟丝子性“平,温”及性“温”的记载。如明代王纶《本草集要》(1496年):“菟丝子,君,味辛、甘,气平、温”、薛己《本草约言》(1520年)、清代又有黄宫绣《本草求真》(1769年)、屠道和《本草汇纂》(1863年)等;而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1624年)则提到菟丝子“味甘、辛,气微温,其性能固。”清代《罗氏会约医镜》(1789年)“味甘、辛,微温,入脾、肾、肝三经气分。”《本草便读》(1887年):“气温无毒,味甘且辛。”究其原因,温性之说当来自《名医别录》“主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的功效记载。而且五代时《药性论》(约951-960年)又明载“菟丝子,君。能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南宋陆放翁《老学庵笔记》(宋,约1192年)尚记载:其族弟少服菟丝子数年,后发背疽。《谷荪医话》(清,不详)分析言:“予谓菟丝子补肾,年少人肾气太盛,邪火内动,类能发疽,不得委过于菟丝也。”

现如今,2005版《药典》载菟丝子药性为“甘,温。”2010版、2015版《药典》将性味均修订为“辛、甘、平”延续了历代较为主流的说法,但纵观历代菟丝子的外用及内服所用,菟丝子功效当为“辛、甘、平,偏温”更为得当。菟丝苗或茎叶,较少应用,李时珍谓之“甘,平”倪朱谟讲“气味同子”,但其多用鲜品取汁外用与热疮、面痱,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明代《药鉴》讲:“其性凉,味微甘,利水治湿热。”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又以无根草单列言其“味苦性寒”“此药功在凉血散血”。从菟丝苗的应用来讲,其药性当以“凉”或“寒”较为符合。中医认识中,四气属性是自然植物的基本属性,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的经验所得,又受产地、炮制等因素的影响,菟丝子者,一物两性,这种现象在中药中亦有之,如藕节、荷叶,如槟榔、大腹皮等等,颇耐人寻味,值得关注,值得今人以科技手段予以更加科学的研究其内在机理,给予更严谨的理论支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