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蒿小史

 江南好书馆 2019-10-20

青蒿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随着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先生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青蒿之名更是深入人心,瞬间国人妇孺皆知。

[转载]青蒿小史            屠呦呦先生在诺贝尔颁奖台上
             

说起青蒿入药是有案可稽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医史家及中医文献学奠基人马继兴先生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约公元前168年,这是一部亡佚已久的医方专书,没有书名,全书52题,9911字,每题都治疗一疾病的方,少则一二方,多的二十几方,总数共280方,书中涉及的疾病症候名称103个,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撰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中解读出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关于“青蒿”的记载:

“蒿、青蒿《病方》:“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注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这里是说荆楚地方称青蒿为萩。”

[转载]青蒿小史        中国 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所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转载]青蒿小史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而解读整理的《五十二病方》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未出土《五十二病方》前,后世公认为本草书的源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该书中记载了“青蒿”之名。不过作为最早记载青蒿抗疟功能的医书,还是公元340年,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作者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是这样记述的:

[转载]青蒿小史              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治疟病方鼠妇,豆豉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二丸,欲发时服一丸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又方:用独父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其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地记载了以青蒿治疗疟疾的处方。

    另外,早在两千多年前,也有以文学形式——诗歌来表现“青蒿”题材的作品只是没有表述治病的意思。在《诗经·小雅·蓼莪》中有这样的诗句: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这里的莪(é),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明确地指出青蒿能“治疟疾寒热”。他在青蒿名录下列举:

[转载]青蒿小史      青蒿


青蒿 

释名草蒿、方溃、牵、狈蒿、香蒿。

集解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较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修治】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洒出晒干。

【气味】(叶、茎、根、子)无毒。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寒热。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疼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息肉黡瘢。( 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庭内,可避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伏也。)

【附方】男妇劳瘦,虚劳寒热,骨蒸鬼气,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温疟痰甚,赤白痢下,鼻中衄血,酒痔便血,金疮损,牙齿肿痛,毒蜂蜇人,耳出浓汁,鼻中息肉。

【青蒿子】甘,冷,无毒。(主治)明目开胃,炒用。治劳瘦,壮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恶疮疥癣风疹,煎水洗之。治鬼气,为末酒服方寸匕。功同叶。(附方)积热眼涩。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阴干为末,每井华水空心服二钱。久服目明,可夜看书,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转载]青蒿小史         黄花蒿

黄花蒿:

【释名】臭蒿。

【集解】(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黄花蒿叶】(气味)辛、苦、凉,无毒。(主治)小儿风寒惊热。

【黄花蒿子】(气味)辛、凉、无毒。(主治)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

青蒿主治疾病,其对应处方如下: 
1、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2、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3、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4、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 
6、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7、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8、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9、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能提取青蒿素的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李时珍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云:“(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称呼青蒿而不叫黄花蒿呢?这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当然了,“青蒿”和“黄花蒿”的药理作用也不尽相同。

黄花蒿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较强挥发油气味。茎直立,具纵条纹,多分枝,光滑无毛。幼时绿色,老时变为黄褐色,花管状,黄色,外围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经现代科学研究,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有以下功能:1.抗疟作用: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原虫成熟的作用2.抗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结核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在0.25%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抑菌作用,在1%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青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酯钠对金葡萄、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3.抗寄生虫作用: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对鼠疟、猴疟、人疟均呈显着抗疟作用。对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及抗氯喹地区恶性疟均有疗效高、退热及原虫转阴时间快的特点,尤其适于抢救凶险性疟疾4.解热作用:用蒸馏法制备的青蒿注射液,对百、白、破三联疫苗致热的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5.免疫作用:青蒿素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

[转载]青蒿小史         北魏冯太后

关于青蒿,其中还有若干故事。《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曾经记载: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尝以体不安,服庵闾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蜒在焉,后举匕得之。帝时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这段文字中的“太后尝以体不安,服庵闾子。”庵闾子,就是青蒿子。“庵闾”,也作“菴闾”,别名“覆闾”。《本草纲目·菴闾》:“菴,草屋也;闾,里门也。此草乃蒿属,老茎可以盖覆蓭闾,故以名之。” 其意思是,文成文明皇后素常感觉身体不舒服时,便服食青蒿子,用以调理身体。

[转载]青蒿小史       华佗

另有一则华佗三试青蒿的传说: 名医华佗黄痨患者诊病,几个疗程均不见效,疾患如故不知过了多久,他遇到痊愈的病人,忙问祛病之药,患者说是一种绿的野草治好了他的病华佗亲往,俯而凝视,乃为青蒿,欣然试之,并无疗效。经核实,为三月之蒿草,佗幡悟,春阳明媚,百草发芽,药力正足。于是处方再试,患者皆愈。经过临床实践,华佗发现只有三月幼嫩的茎叶有治疗作用,遂取名“茵陈”。并赋歌曰: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康熙年间,浙江秀水有一郎中钱经纶,此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生清济世活人。

相传某年寒冬腊月,一位患者寒热不已。为了治病,遍请当地郎中,医术尽施,全然无效。后来,家人请钱经纶诊治,经过望闻问切,诊断为——伏暑。众医愕然,皆诧异不言,面面相觑,心中惴惴不安——数九寒天,水液凝冱,暑从何来?个个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等着看他的笑话。钱氏胸有成竹地说:“汝等不信,视吾下药,自管药到病除!”只见钱经纶仅以一味青蒿,令病人热退而愈,大家抚掌称奇,由衷钦佩。

青蒿素类药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北越军队恶性疟疾流行之地抗击美帝当地军民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政府请求支援。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5·23抗疟计划的实施,代号为“5·23”。

1969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5·23”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中药研究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

1972年初抗疟有效单体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当时的代号为“结晶Ⅱ”,后改名为“青蒿Ⅱ”,最后定名为青蒿素。

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通报》与《化学学报》上发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报被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收录。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题作首位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1992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得“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称号。
    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转载]青蒿小史       李时珍

一半朱砂一半雪, 其功只在青蒿节。

     任教死去也还魂, 服时须用生人血。

这是李时珍为青蒿而作的诗,其中的“生人血”指的是人乳,全诗旨在歌颂青蒿的治疗功效,也说明了中草药在民族繁衍生息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