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修悟搏 2019-10-20

文/汗青说文史

作为一个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带薪休假”这种好事当然只能想想。但是,人的思维是自由的,想着想着,就突然出现了疑问,“古代有没有带薪休假?”为此,笔者还专门去查询了史料。事实证明,我们太小看古人了!

一.休假初创:源于卫生习惯的秦汉休沐制度

秦汉之际,当时的富贵人家已形成了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习惯。这个习惯深受上流社会推崇,以至于官府出台了明文规定,制定了“休沐”制度

据汉律记载,西汉立国之初,官府就确立了明确的休沐规定: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一天。这个制度,一直贯彻西汉王朝的始末,成为朝廷官吏默认的常例。

东汉王朝直接继承了西汉王朝的政治法理,所以大部分制度都与西汉一般无二,休沐制度也完善地保留了下来。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说道: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这是东汉王朝对西汉时期休沐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这时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家中老小,享受天伦之乐。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除了以上的这些例假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事假。事假,与今天的事假含义基本相似,不过普通的事情是不能请假的,它主要的情形是病假和守坟。

守坟是因为父母丧期要守孝三年,所以必须请假。这与秦汉之际对孝道的推崇有关,是秦汉之际对孝子的一种格外宽宥。

病假的规定为: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可以带一部分家属回老家养病,二千石以上的即使有病也不能离开担任官职的地方。 除非是例假的休假期间,同时,政府的法令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在这个时候,两千石以上也可以离开担任官职的地方。

二.盛唐风采:节假日为主的唐朝旬休制度

秦汉之后,休沐制度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唐代,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此就是所谓的旬休。这种改变源自于唐初繁忙的国务工作。

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官员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这三天休息时间被称为浣,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

这样,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而且,相对于今天的请假,唐代请假要难得多。当时政府对于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是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都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不过,虽然常规例假减少了很多。但唐朝在常规例假的基础上,增设了许多节令假日。如春节放假7天,中秋节放假3天,寒食清明放假4天。

此外,还享有定省节假,就是今天的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的官员,每3年有35天假(除旅程以外),父母在500里以外的官员,每5年有15天假,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子女婚事放假9天,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分别为5天、3天、1天的假期。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备制寒衣的授衣假,病假最长不能超百天。若遇父母等直系长辈死亡,则会依照儒家的丧服制度强迫官员请丁忧假,解官停职居丧,长者3年(实际是27个月),短者36天,如果是军职,则为100天。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通常情况下,唐代以后,大多数政府官员们都习惯于上午或整天都在官署里办公,傍晚才下班回家。对于京城内的官员而言,如果需要上朝,他们就要一大早先去上朝,然后才到自己的官署办公。而地方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和家眷住在一起,前面办公后面居家。因此可以说,放假与不放假也都是一回事。但相对低级的官员,如幕僚,因为地位卑微,是没有官邸的,甚至得离家别子住在官署里或租屋而住。因此,节假日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唐代的假期繁多,无疑是朝廷官员的福音。放假期间,官员们往往选择寄情自然,在山水田园中饮酒唱和,吟诗作赋,无形中推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和散文的发展,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即为唐代山水田园散文的代表。也因为官员之间盛行吟诗作赋,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盛唐时期的唐朝社会普遍存在着一股好学之风,朝野上下对读书极为重视。

三.两级分化:宋与元的体制差异

宋代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旬休制度。也同样在常规假日外,增加了大量的法定节假日。但总体的休假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但宋代过多的节假,不免使得官员队伍涣散,影响工作效率。为此龙图阁学士包拯专门给宋仁宗上了道奏折,建议中央削减七天长假,同时要求官员在休假期间熟读经典,体察民生。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元代和之前的各个朝代相比,在节假日制度上显得尤为苛刻。不仅没有宋代一样的额外节假日。连旬休制度也执行的极其严格。根据现代学者考证,元代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

元代的节假日之所以这么少,与其游牧民族的出身有关。元朝本就是身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建立的异族王朝。对汉族的传统制度多有不屑,在其夺得天下之后,甚至采用了极其野蛮落后的奴隶制度治理国家。元朝的旬休制度大多是对于汉代文人而言,真正蒙古贵族拥有自己的势力和派系,根本不在乎朝廷的规章。既然不会影响到自身利益,那么就算再严格又有什么关系呢!

四.死不给假:明清时代的严苛环境

明清两代的旬休制度极大地受到元朝的影响,政府官员完全没有汉唐宋时期宽松的休假制度,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官员的全年休假压缩至五十多天,唯有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的庶吉士不受影响,可享受“五天一沐”的古假。这种形势最开始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官员的敌视态度。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深受贪官酷吏之害。所以,洪武一朝,无论是朝廷典章还是皇帝态度都是严格一致地以极高的要求约束官吏。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不过这种严苛的休假制度注定无法得人心,朱元璋死后,在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下,统治阶级为了顾及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最终做出让步,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这个规定是有条件的。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地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

明代虽然节假减少,但官员士大夫休假期间的社会交往却十分频繁,这种社会交往又常常与读书讲学,讽议时政相关。官员因政治立场观点而群聚纵谈,品评人物,裁量政治是非,于是形成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舆论,这种舆论由于是众人共同商议讨论的结果,能对朝政施以影响,是以称之为“清议”或者“公议”。这便是后世将明朝拉入深渊的东林党的最初原型了。

满清入关后,由于不通文教,几乎是直接把明朝的律例拿来用,旬休制度也不例外。官员往往借假日相邀而聚,以诗会友,品评文章。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地方县令皆流行玩一种名曰曲水流觞的高雅游戏。一群人围坐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盛酒的杯子,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即兴赋诗饮酒。和珅蒙宠时就特意将自家宅院一处亭子开渠作此游戏用。

浅谈古代历朝的“带薪休假”制度

一直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西方人提倡的每星期休假一天,渐渐获得了国人的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但对于下层人民,依旧选择性无视。

休假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的文化发展程度,如树立炎汉风骨的汉朝,首创休沐制,以王者的姿态定鼎革新。开创我国封建王朝历史巅峰的唐朝,以极其宽松的休假制度展现了他独有的胸怀。富冠古今的宋朝,以其对士大夫几乎放纵的休假制度,阐述了什么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参考文献:《文昌杂录》

《中国全史▪职官史》

《汉律》

《史记·百万君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