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城北十五里666 2019-10-20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40年前,一根针、一条线、一块糖……几乎任何商品都要到这里去买。不但有糖果饼干、新衣新裤,里面还摆满了吃的、用的、穿的各种商品,空气里弥漫着油盐酱醋、糖果、蒜头的农家气息,这里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超市”——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鲁庙村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在理合务镇鲁庙村就保留着这样一个地方,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供销社,岁月斑驳了墙面,大门两侧醒目地刻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曾是毛主席当年的亲笔题字,木棂窗看起来满满的年代感。它曾是千里八村最热闹、最时髦的地方,所有的老人、小孩、年轻人都爱往这里跑,这里是商品集聚地。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如今,理合务镇在原供销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缮,按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共占地80平方米,包括日用百货、布匹、文具等经营柜组,陈列各种商品1000余件,是一个以供销社的发展历程、生产场面、经营场景为主的文化展览馆,让农村永远成为人们心灵中的归宿、感情中的故乡。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供销社,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仿佛是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古老名词。它好像只存在于父母所讲述的童年故事里,父亲靠一张票去供销社买一家人过年的油盐酱醋,或是母亲排着长队等待领到心仪颜色的布料去裁剪一件衣裳。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是最清晰的。大约五六岁,一天正在村口玩,邻居家大我数岁的哥悄悄叫着去供销社。到了供销社门口,才知道他偷拿了家里十元钱。那时的十元,在小孩子眼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巨款,对一般农村家庭来讲也算是大数目,要知道那时候,几分钱都能买到小零嘴儿了。哥俩个买点儿,躲在外边角落里,吃完再去买,几次三番之后,十元钱也没花下去多少。当我们心满意足走回村口时,迎头碰上板着脸的大娘时,大哥脸色都变了,结果可想而知。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承载了一整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像是万花筒,人们在里面能找见五花八门的新奇物件,平日里没见过的没吃过的这里一应俱全。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如果站在柜台里做售货员,仿佛就是拥有了百宝箱的钥匙。那时候在供销社里工作的年轻人,找对象时自带的光芒都能让人排上长队。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也开始丰富起来,慢慢地,大家不用再凭票买东西了。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之下,各类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供销社的辉煌时代终结。往日的盛景逐渐远去,我们只在那个年代的人口中听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遥想当年盛况。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供销社的辉煌就像老人的青春岁月,一去不返。曾经的如日中天,现在却已沧海桑田。供销社已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一个时代的标签,虽然远去,但永远被载入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理合乡愁记忆——鲁庙供销社

最新动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