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针灸通略(附针灸刺法篇)
2019-10-20 | 阅:  转:  |  分享 
  
针灸通略

针灸准备事宜篇

针灸工具篇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篇

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篇

奇经八脉之任脉篇

奇经八脉之督脉篇

十二正经之手太阴肺经篇

十二正经之手阳明大肠经篇

十二正经之足阳明胃经篇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十二正经之手少阴心经

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正经之足少阴肾经

十二正经之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正经之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正经之足少阳胆经

十二正经之足厥阴肝经

针灸刺法篇

针灸治症篇







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

中医不是科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技术。

仅此献给所有中医传承者。



















针灸准备事宜篇

针灸使用之时机

不针的情况:(体力不够,元气很虚)

⑴气血大虚、重病、刚失过很多血、患者完全没有元气。

⑵行完房事后。

⑶运动后、大汗后。

⑷喝酒后。

几种灸法:

1、隔姜灸

取新鲜姜切一厚片(台币50元厚),用牙签在上面戳几个洞,把艾绒捏成金字塔状,放在生

姜上面,此一个单位称“一壮”。灸到温热,不用很烫。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

纯阳,取阳数(3、5、7、9)。

★不知灸哪里,不论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













2、隔盐灸

将盐(提练过的盐、精盐勿用,需用海盐或青盐)炒熟,变凉后放在神阙穴(肚脐)。该法

用以寒利(为主)[下利清谷,食谷不化],热利[多腥臭]亦可用。

3、隔蒜灸

肺之问题(蒜白入肺),多用此法;如久咳,则在舌头上灸。

4、米粒灸

在穴道上涂抹凡士林,将米粒大小的艾绒放在上面,用香点,该法用于鼻窦炎、鸡眼(3/5

壮)。

病案:带状泡疹:①头尾隔姜灸②古用蜘蛛网盖住泡疹点火烧之(一周左右愈);现用干绵

花薄网代替蜘蛛网,涂凡士林固定,点火烧之;配以全蝎粉(胶囊8-9粒)内服。

针灸的禁忌

艾灸原则:不痛灸到痛(脂肪瘤——到了好的皮肤),痛灸到不痛(脓疮/肿瘤——到了患处)。

不灸情况:一般热症、感冒发烧、痔疮。

流汗多的地方(手掌)、津液多的地方、眼睛、阴部、头、脖、腋下)。

针灸禁忌歌诀:''针而勿灸灸而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针灸并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针灸疗程与针后禁忌

针灸的疗程:

一般病隔日(四十八小时)或一次即解(初病或体力好)。

针灸留针原则:

新病、初病留三、五分钟即可;

久病,留二十分钟,可留针期间每隔五分钟做补泻,加强效果。通常在原穴、络穴、子穴、

母穴、本穴上做补泻;

重症留一个小时、二个小时。

下针完后禁忌:

禁喝酒,禁吃辛辣之物,禁麻油。

针灸急救法则

(中风、溺水、心脏病)病人发病,昏迷时

第一先针“人中”(鼻子下方与嘴唇上方水沟处,平分三段,取下面三分之一处斜刺往上);

若仍未醒,第二“十宣”放血,即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

若仍未醒,第三“足十宣”,即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

若仍未醒,第四涌泉穴(脚掌一握而起,取人字纹纹头,下一寸半针);

若还未醒,百会三棱针放血(不下针)。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退后半寸之小凹洞)

病案:当病人整个脸呈现红色时,则为刚中风,此时应在百会穴放血。















火罐的使用

吸脓/淤血(活血化瘀)如膝盖扭伤,可在痛点放血,观其颜色,由黑变淡,则起罐。

被竹子刺到或海胆刺到,都可用其抽出。

拔火罐的禁忌

①乳中不上罐,否则乳头会流出黄水。

②多汗的地方不上罐。

③头部不上罐。

多用于外科急性扭伤,受伤时,马上在扭到的地方上火罐。

痔疮,放血针刺完后,用火罐把其吸出来。

































针灸工具篇

穴位丈量法则

同身寸——中指头弯起,有两个横纹头,上面两个点之间定义为一寸

三个指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在一起为两寸

四个指头(除大拇指)并在一起为三寸

★此法适用于四肢及经络之间,腹部和胸部,另行均等法独立丈量。













针刺深浅探讨

春夏下针较浅,秋冬下针较深。

皮毛→肺→针下在皮毛

肌肉→脾→针下在肌肉

血脉→心→针下在脉旁边

骨→肾→针下在骨头旁边

“腹深似井,背薄似饼”。——腹部可深针,背上勿深针,避免扎到内脏。

胖瘦下针深浅不一。

一般针刺入穴方法

穴位——在肌肉之间

肌肉和骨之间

肌肉和筋之间

筋和筋之间

筋和骨之间。

成人与幼儿的不同入穴方式

成人留针——二十分钟补/泻;

中风病人,留针二十分钟至两个小时不等。

幼儿(14岁以下)不留针(单刺,进针后捻一捻即出)

出针时,中指压于皮肤上,拇指与食指慢慢上提针,快要出针时,停留3-4秒钟,可不出血。

下针时,病人采用卧姿,避免晕针。——“药不瞑眩疾弗缪”

晕针时可将胸腔衣扣打开,使空气流通,5-10分钟后即会苏醒。

现代常用针号概念

3215——32针号(数字越大,越细)

15一寸半(肌肉、四肢、身体)

3215——10一寸针(手、脚)

2815——28号针(开刀后结缔组织、脚肿内含瘀血块)

3230——30三寸针(透穴)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篇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水。



五行的属性,木火土金水——甲乙=木,丙丁=火,脾胃=土,庚辛=金,壬癸=水

纳天干,取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每一个行的中间,再分阴阳——十个天干数

木=肝,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臓=五臓=藏=收藏=为里=阴

腑=消化系统=为表=阳

阴木=肝,阳木=胆;

阴火=心脏,阳火=小肠;

阴土=脾,阳土=胃;

阴金=肺,阳金=大肠;

阴水=肾脏,阳水=膀胱。

如: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十二经纳地支歌(用于诊断、验证)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寅时(3点到5点)=肺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

巳时(9点到11点)=脾经

午时(11点到13点)=心经

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

申时(15点到17点)=膀胱经

酉时(17点到19点)=肾经

戌时(19点到21点)=心包经

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

子时(23点到1点)=胆经

丑时(1点到3点)=肝经



肺色白、心色赤→产生手掌的颜色(肚脐以上的地方,肺和心的颜色混合而成,健康为粉红

色),肝为心之母(木生火),肝病病人的手掌为暗红色。

胆病(胆结石)多发于23点到1点。













十二正经之井荥俞(腧shù)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十二正经——六阴、六阳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qiāo)脉、阳蹻脉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①病得越深,下针刺井穴(手脚的末梢),治疗效果很快(心、肝、脾、肺、肾均可采用)

——厉兑穴(井穴):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病在藏者,取之井】

②青色主肝,红色主心,脾主黄色,肾主黑色,肺主白色——病有颜色的变化时,下针刺荣

穴。【病变于色者,取之荣】

③病以时间为规律发病,下针刺俞穴。【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

④病人的声音发生变化,下针刺经穴。【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女人面大,音沙,骨粗——孤独到老的相。

⑤病在胃,因为饮食没有规律产生(暴饮暴食,喝酒等)的疾病,下针取合穴。【经满而血

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保持七、八分饱,训练胃气至胃最佳的状态。

⑥五脏不平衡时用原穴——安五脏,阳经均有原穴。

⑦脏主冬,井穴主冬天,冬天刺井穴。

夏天,取俞穴。

味道(味觉、嗅觉)治在合穴,主秋

声音主长夏。













阴属肺经(金)脾经(土)心(火)肾经(水)心包经(冬至前肝经(木)

经性相火,冬至前相

水)

井木少商隐白少冲(母穴)涌泉(子穴)中冲(冬至前母大敦(本

穴冬至后子穴)穴)

荥火鱼际大都(母少府(本穴)然谷(泻井劳宫(冬至前本行间(子

穴)当泻荥)穴)穴)

俞土太渊(母太白(本神门(子穴)太溪大陵(冬至前子太冲

穴)穴)穴)

经金经渠(本商丘(子灵道复溜(母穴)间使(冬至前母中封

穴)穴)穴)

合水尺泽(子阴陵泉少海(补井阴谷(本穴)曲泽(冬至后本曲泉(母

穴)当补合)穴)穴)

郄孔最地机阴郄筑宾郄门中都

络列缺公孙通里大钟内关蠡沟

募中府章门巨阙京门膻中期门

阴经五俞穴歌(井荣俞经合)

手太阴肺井少商,鱼渊经渠尺泽相;

心包中冲与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同。

心经少冲和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处;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肾经涌泉和然谷,太溪复溜又阴谷;

肝经大敦到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安。





阳属大肠经胃经(土)小肠经膀胱经(水)三焦经(冬至前胆经(木)

经性(金)(火)相火,冬至前相

水)

井金商阳(本历兑(子穴)少泽至阴(母穴)关冲(冬至后母窍阴

穴)穴)

荥水二间(子内庭(泻井前谷通谷(本穴)液门(冬至后本侠溪(母

穴)当泻荥)穴)穴)



俞木三间陷谷后溪(母束骨(子穴)中渚(冬至前母临泣(本

穴)穴,冬至后子穴)穴)

经火阳溪解溪(母穴)阳谷(本昆仑支沟(冬至前本阳辅(子

穴)穴)穴)

合土曲池(母足三里(本小海(子委中(补井天井(冬至前子阳陵泉

穴)穴)穴)当补合)穴)

原合谷冲阳腕骨京骨阳池丘墟

郄温溜梁丘养老金门会宗阳交

络偏历丰隆支正飞扬外关外丘

募天枢中脘关元中级石门日月



阳经五俞穴、原穴歌(井荣俞经合)

阳明大肠商阳始,二三间谷阳溪池;

三焦关冲液门渚,阳池支沟天井侣。

小肠少泽前后溪,腕骨阳谷小海齐;

胃经厉兑内庭陷,冲阳解溪三里添。

胆经足窍侠溪沿,临泣丘辅阳陵泉;

膀胱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宿。

▲俞穴为十二经脉各自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按井、荥、俞、经、合顺序依次排列的腧穴。

阳经有独立之原穴,可直接络到三焦。阴经没有原穴,取阴经时由俞穴代替。



























































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篇

奇经八脉篇

督脉——“阳脉之海”诸阳之会,全身的动能、能量都在督脉上面。

(阳气流行完全身后,回到督脉)。脉气源于曲骨。

任脉——“诸阴之海”所有阴(有形的)汇积的地方。

有里有表,在里走督脉为里,正面走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气海为表。故督脉与

任脉相辅相成。

任脉与冲脉均起于胞中,胞——女人子宫

男人精宫(在膀胱和小肠的中间袋状的缝隙)。

任脉是所有阴(有形的)汇积的地方。(诸阴之海)

★此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详见奇经八脉之任脉篇与奇经八脉之督脉篇







冲脉——冲脉可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冲脉循行路线:同肾经走向,因经胃、心、肺,故气喘、咳嗽,心绞痛均可下针。



阴/阳蹻脉——横跨于胆经与膀胱经交接。

阳蹻脉循行路线:足太阳之别脉。起于跟中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穴。

蹻脉阴缓而阳急,若中风,两脚外翻,阴蹻脉松掉,则为阳跷脉病[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

侧拘急],反之则为阴蹻脉病。

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阳蹻盛,则不易入

睡)。

阴蹻脉脉循行路线: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喉咙任脉与阴蹻脉均经过,故下针列缺、照海可治任何喉病(扁桃腺发炎、甲状腺功能亢进、

慢性喉炎)。





▲“维”,肋骨里面为阴维,围一圈;肋骨外面为阳维,围一圈。

阳维脉——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

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维在里面维在内脏)

阴维脉——阴维脉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五寸后端之筑宾穴,循腿内侧至小腹外缘,循腹上

行至乳上结喉,维络诸阴脉会于任脉。(维在经络、骨头)

所有腑与阳维互通声息,所有脏与阴维互通声息。故外关透内关,阴阳脉生死桥开。







带脉——带脉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前下方之然骨穴,上腘别走足太阳膀胱经,合肾至十四椎,

属带脉。带脉起于季胁绕身一周(下焦一圈)。



八脉交会穴歌

内关阴维公孙冲,相配可疗心胃胸;

外关阳维临泣带,耳后颈肩治可通。

后溪通督申阳跷,耳目颈肩膀小肠;

列缺通任阴跷照,肺系膈胸与喉咙。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于四肢有八个相通的腧穴。

公孙(属脾经,通冲脉)+内关(属心包经,通阴维脉)=上下相配治胃、心、胸部位疾病。

外关(属三焦经,通阳维脉)+足临泣(属胆经,通于带脉)=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部位

疾病。

后溪(属小肠经,通督脉)+申脉(属膀胱经,通阳跷脉)=治目内眦、颈项、肩、膀胱、小肠部

位疾病。

列缺(属肺经,通任脉)+照海(属肾经,通阴跷脉)=治肺系与胸膈、喉咙部位疾病。

任脉→列缺、督脉→后溪

冲脉→公孙、带脉→足临泣

阳蹻脉→申脉(郄穴跗阳)、阴蹻脉→照海

阳维脉→外关、阴维脉→内关



十五络脉歌

手太阴列缺(别络),少阴通里穴(别络);

厥阴为内关(别络),太阳支正别(络)。

手阳明偏历(络),少阳外关觅(络);

足太阳飞扬(络),阳明丰隆强(络)。

少阳络光明(络),太阴公孙将(络);

少阴络大钟(别络),厥阴蠡沟同(络)。

督脉络长强,任脉鸠尾详;

脾大络大包,十五络记牢。

▲十二正经(肾主先天,十二正经根于此)各有一络+任脉络鸩尾,督脉络长强,脾之大络

大包,统领诸络,合为十五大络。

沟通腹背经气,加强表里两经间联系,统属全身络脉,敷布周身气血。





心气郁结,针下天突、巨阙、关元,此时心气集于第十椎下加下天枢穴(心气止于膈),则

郁气散。



















































奇经八脉之任脉篇

任脉循行路线:任脉者,起于中级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位

于足大趾二节间,即三毛]循面入目。

任脉穴位歌:任脉穴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

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

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里。

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止。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任脉寸法(独立):神阙(肚脐)至曲骨平分四段,每一段为一寸。

分别为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神阙。







任脉气血流注:后升前降(背为督脉主升,前为任脉主降)。

任脉取穴原则:近取穴







任脉三八起会阴——男人的会阴穴,把睾丸翻起来,在肛门和睾丸中间;

女人的在阴道和肛门中间。

病案:溺水急救时,让病人采用趴姿,小腿跪着,用三寸长针,对着心脏的方向会阴穴下针。

会阴痛:非鬼附身→百会穴(对称治疗)

鬼附身→十三鬼针,取双穴男人先下左边,再下右边,女人先下右边,再下左边。

单穴人中先下,男的往左转,女的往右转。







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不灸可针。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扎到身体里,左转右转,转多少回多少),待病人有“酸、麻、胀”

三种感觉时,则为气至,可在下针的周围,看到一圈粉红色(气),若无红色,多因气虚,

若红圈为一大圈,则体健气足。

治症:白带、月经痛、产后胎盘未下、失精绝子、小便频数、膀胱扭曲后小便不出、尿道发

炎等。

中极穴——膀胱之募(开口之处)穴。

治症:位于膀胱正上方,任何膀胱问题,均可治疗。

可灸可针,深浅依据病人肚子大小决定(约一寸深),平常留针二十分钟,小孩不留针。

★过动为热症,过静为寒症;寒症用灸。

关元穴——小肠之募穴。

神阙(肚脐)下三寸,曲骨上二寸。

关元穴应小肠(小肠为第二个心脏)。

治症:①月经痛(灸关元+中极,可当场去痛;灸数次,脚热则血块去)。

②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脏趋停、动脉血管堵塞)急救(<1>血管会破裂因其里面有

寒<2>心和小肠相表里)。

③男子失精绝子,女子宫寒不孕(灸关元)。

★关元孕妇禁用(下针可至落胎)。

小肠热能增加法——腹式呼吸。

受肺之影响,热力往下走,余热才往手掌走。小肠的热往脚走,故气可沉到脚。

血液系统分成两个,心脏管动脉,小肠管静脉(四肢流回心脏);全身动静脉一样长。

经常做腹式呼吸,可使小肠的热能不断增加。

▲巨阙为上纪(主肚脐以上的纪律,即周边循环)[心募],

关元为下纪(肚脐以下纪律,第二个心脏)。

石门穴——三焦之募

三焦——身上脏腑之间的油网。

★石门妇人禁针灸,犯之绝子。

绝育穴——石门穴和关元穴中间。

气海穴——神阙穴下一寸半。

阴交穴——三焦之募穴。

可灸可针。

治症:“阴汗湿痒”即阴部有很多汗津液会痒(灸阴交穴)。

神阙穴(肚脐)——禁针可灸(隔盐灸)。

治症:中风、肠炎、肠鸣。

主水病,腹坚如鼓。







水分穴——神阙上一寸(上腹寸)/下脘与神阙中间。

治症:水肿(水病灸比针好)。

正常人水到达水分后气化,进入全身,或汗或小便,为水分开之地。若小肠温度不够,则

会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为小肠的下口。







下脘穴(幽门穴)——中脘与神阙中间。胃之下口,小肠之上口,足太阴任脉之会。

多因炎症产生压力而疼痛。

建里穴——中脘与下脘中间







中脘穴——胃之募穴。

心蔽骨(肋骨)与神阙穴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可灸可针。

治症:所有腑病(腑会中脘)。

怀孕期间妊娠恶心想吐。

所有肠胃病。

特殊治症:印堂痛,即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



上脘穴——巨阙与中脘中间。络穴。

巨阙穴——心之募穴。

心蔽骨与中脘中间。

治症:①心脏病(下针一寸)或巨阙+关元

②孕妇气上冲昏迷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

上脘、下脘、建里三穴为中脘辅助加强穴。

★吐血时禁灸。温度增加→血流增加→吐血加剧。

鸠尾穴——巨阙上一寸,未到心蔽骨。

★不可重打重击,避免造成内出血,禁灸可针。

“膏之源出于鸠尾”。

中庭穴——膻中下一寸半凹洞。







膻中穴——玉堂下一寸半。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

禁针可灸。

治症:气病。

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呼吸短促、气喘。

肺痈①化脓,咳出物为浓稠的脓;

②咳出物为纯白色泡沫,伴有身柱压痛点,有概率为肺癌早期。

下肺俞、中府+规劝病人不能生气(喜能胜忧)。

玉堂穴——天突与鸩尾中间。

紫宫穴——华盖与玉堂中间。

华盖穴——玉堂与天突中间。

璇玑穴——华盖与天突中间。







天突穴——喉咙凹洞处。

★不可直针直下。避免刺到气管(重楼)。

针下一寸,避免剌到肺。

治症:甲状腺肿,喉咙肿痛。

治心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心之募穴)、关元(小肠之募穴)、天突(气脉所经之

处,气强),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肌梗塞。







廉泉穴——手握拳,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阴维任脉之会。



可针不灸。

治症:舌病。

病人中风,舌强不语。(对着舌根斜刺下针一寸/一寸半,避免伤到食道)







承浆穴——嘴唇下凹陷点。

可针可灸。

治症:吃饭流涎、面部中风。





































奇经八脉之督脉篇







督脉循行路线: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督脉穴位歌:督脉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

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

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周,

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強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

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长强穴——肛门与尾椎间连线中点处。足少阴、少阳之会。

斜刺(一寸许),无所谓补泻,气到即可。

治症:痔疮大穴(内外痔均可)。

痔疮分类:内痔(先血后便)、外痔(先便后血)。







若外痔,红肿大,则先取三棱针放血(戴橡皮手套),后取火罐把痔疮脓血抽出。







腰俞穴——腰阳关下四寸(第二十一椎下,即第四骶椎棘突下)。

治症:闭经,月经不调。

腰阳关穴——命门下两椎(第十六椎下,即第四腰椎棘突下)。

可针可灸。

治症:腰痛。



命门穴——神阙穴(肚脐)正对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棘突下)。







可针可灸。

治症:剧烈头痛,如脑膜炎引起的角弓反张。







悬枢穴——第十三椎下(第一腰椎棘突下)。因三焦经沿经此穴,故可调节三焦。

治症:腰痛。

▲触诊摸背,凸起处才是椎下,切记下针要在软骨边下。



脊中穴——第十一椎下(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可针禁灸。

治症:黄疸、便血(因其落于脾的正后方)。







中枢穴——第十椎下(第十胸椎棘突下)。

治症: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







筋缩穴——第九椎下(两侧肩胛骨尖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为第七胸椎,再下两个椎体下

即为筋缩穴)(第九胸椎棘突下)。

可针可灸。

治症:抽筋、抖动、口吐白沫(因其落于肝的后方,肝主筋)、癫痫狂症。

至阳穴——第七椎下(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症:腰脊痛(近取穴原则)。

诊断<副>血癌(有压痛点)。

腰脊痛分类:以十四椎为分野,脐下痛属带脉。脐上痛属阳维脉。

督脉上面取至阳,下面取阳关。

灵台穴——第六椎下(第六胸椎棘突下)。

诊断<正>血癌(有压痛点)[白血球增加=营养过盛]。

禁针

神道穴——第五椎下(第五胸椎棘突下)。

诊断心脏病(有压痛点)。

身柱穴——第三椎下(第三胸椎棘突下)。

案例: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若为第三椎崩裂则无治。

孩童隔姜灸身柱可强身健体,不易感冒。

不喜见人/火属阴症,灸身柱+至阳。







陶道穴——第一椎之下(第一胸椎棘突下)。

陶道为大椎辅助加强穴。







大椎穴——第一胸椎棘突之上(<头椎>动骨和<胸椎>不动骨之间)/第七颈棘突椎下。

治症:发烧(三棱针放血),手三阳脉、足三阳脉与督脉之会穴。



哑门穴——风府下半寸。督脉阳维之会。

病人面朝下平躺,针尖对着舌根方向下针,下到脊椎骨旁碰到头椎,此时病人舌头会吐出。

可针禁灸。

治症:专治失音。

案例:病人中风舌强不语,正面下廉泉,背面下哑门。

度骨法——用骨头来丈量尺寸。







风府穴——脑骨下方正中间半寸。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

可针禁灸。

治症:中风舌强不语、头项僵痛(中风大穴——风之府,风易进)

风府哑门下针手法一致。







脑户穴——枕外隆凸下缘。

可针不灸。

强间穴——枕外隆凸上缘。

可针不灸。







后顶穴——百会下一寸半。







百会穴——两耳朵耳尖连成一线与头顶中心相交,再往后五分凹洞处。

诸阳之会(手三阳足三阳会于百会)。百病皆治。

病人平躺,在百会前五分斜刺至百会,下针至头骨与头骨之间。

治症:头痛、癫痫、中风必取大穴。



前顶穴——百会上一寸半。

后顶、前顶为百会辅助加强穴。







四神聪——百会前一寸,后一寸,左一寸、右一寸为百会辅助加强穴。







顖(xìn)会穴——前顶前一寸半。



上星穴——顖会前一寸半或神庭后五分。

治症:鼻窦炎、治鼻炎(米粒灸七至十一壮)。

眼科疾病。













神庭穴——上星穴前五分。

不针可灸。

▲头部穴道(多数),可治精神病(近取穴)。

印堂穴——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眉棱点——两眉中间印堂痛为胃痛,下中脘。

痛在眉棱骨(即眉毛下方的骨头),按压阴陵泉下一寸眉棱点附近找到压痛点,

在痛点上下针。

沿耳头痛病在三焦经。

头痛在两边为膀胱经,实症下束骨,虚症下委中。

正中间头痛归督脉,下后溪。

整个头痛,下百会。仍痛加下涌泉。







素髎穴——鼻头正中间。与会阴穴相对。

不针不灸放血。

治症:酒糟鼻、鼻窦炎、鼻息肉。







水沟穴(人中)——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2/3交界处。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治症:妇人晨起脸肿。



兑端穴——人中沟下端皮肤与唇之移行部。







龈交穴——门牙肉正中间。

可针不灸放血。不留针,捻捻针即出。

治症:牙痛,牙龈肿/腐烂、牙周病。

































十二正经之手太阴肺经篇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

上注于肺],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

气管、喉咙相联系的部位)[谓喉咙也。兼指气管而言],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臑内[上

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行少阴[手少阴心经]、心主[手

厥阴心包经]之前,下肘中(尺泽),循臂内[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上骨[臂之上骨,即桡骨]

下廉[侧边],入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上鱼,循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

“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穴位歌: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直出大指端,内侧少商如韭叶。

阴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手太阴肺经气血流注=寅时(凌晨3?5点),从左往右。











中府穴——云门下一寸半,即隔一个肋骨。

一针透两穴:由中府倒着往上刺透至云门(不要碰到肋骨),避免直刺损伤肺脏。

治症:久咳、气喘。

云门穴——肺之募穴。

胸前壁外上方肌肉与锁骨下窝凹陷处。









天府穴——手臂内侧,手臂肌肉与尺泽正中间。

治症:专治流鼻血、鼻咽癌。【对称治疗:左鼻右治,右鼻左治】。

侠白穴——天府下一寸。

随寸针:加强效果。

案例:天府下针后血未止,则加下侠白。







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肺经合穴,属性为水,因金生水,故为肺经子穴【实症】。









孔最穴——尺泽下三寸,两个肌肉中间。肺经郄穴(消炎穴)。

可针可灸。

治症:咳嗽带血(苔黄、口渴→热→炎症)。

特殊治症:诊断/治疗痔疮(阿是穴)。













列缺穴——双手叉起,食指尖到处即是。

或经渠后五分。手太阴肺经络穴(络至手阳明大肠经,与偏历相通)

治症:因列缺主任脉,故喉咙至阴部问题均可下针。

实热症手掌过热泻之,虚症小便频尿补之。

针列缺、经渠时,需用指甲拨开动脉,点头针为最佳效果(3210型号)。







经渠穴——高骨之下。

肺经经穴,属性为金,因手太阴肺经为阴金,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太渊穴——经渠前靠近手横纹处。脉会太渊。

肺经俞穴,属性为土,因土生金,故为肺经母穴【虚症】

对着大拇指方向为补,对着身体的方向为泻;平补平泻亦可。

治症:心律不整(筋和血管中间)、肺虚症。



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见者,俗谓之反关脉(经脉气不够,络脉气很强)。







鱼际穴——骨头和肌肉中间。

肺经荥穴,属性为火。

治症:乳痈、乳癌。







少商穴——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肺经井穴,属性为木。

点刺放血。

治症:扁桃腺发炎(旧血去新血生)→续下照海、列缺。

案例:小儿高烧不退,少商、商阳、大椎点刺放血。

▲时症,下俞穴/荥穴。

★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





十二正经之手阳明大肠经篇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阳)[大指次指,大指侧

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循指上廉,出合谷[合谷穴]两骨[第一、第二掌骨]之间,上入

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中(阳溪),循臂上廉(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

三里),入肘外廉(曲池、肘髎),上臑外前廉(手五里、臂臑),上肩(肩髃),出髃骨[髃

音隅,角之意。此指肩峰部]之前廉(肩髃,巨骨,会秉风),上出于柱骨[颈项之根为天柱

骨,颈椎]之会上(大椎)[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诸阳脉会于大椎,故称会上]、下入缺盆

(锁骨上窝中),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锁骨窝]上颈(天鼎、扶突)贯颊[面

旁的总称],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会地仓),交人中(会水沟),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

孔(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歌: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

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阳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流注=卯时(凌晨5?7点)。

顺时针方向(轻)揉丹田(腹部)可帮助排便。



商阳穴——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大肠经井穴,属性为金,因手阳明大肠经为阳金,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肺跟大肠互为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

吸气困难病在肾,吐气困难病在肺。

点刺放血。

治症:扁桃腺发炎(旧血去新血生)→续下照海、列缺。

案例:小儿高烧不退,少商、商阳、大椎点刺放血。







二间穴——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大肠经荥穴,属性为水,因金生水,故为大肠经子穴【实症】

案例:手上三条阳经,控制三个动作。

手无法前抬(举侧面),病在大肠经;

手不能梳头或筷子叉子碰不到嘴巴,病在三焦经;

手不能后摆,病在小肠经。



三间穴——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

大肠经俞穴,属性为木。

三间透劳宫,治风湿关节炎肿痛。







合谷穴——手握拳,虎口高起最高处。

大肠经原穴,无井荥俞经合属性。“虚实皆拔之”。

治症:隔姜灸合谷,青春痘(油性皮肤);皮肤美白。

因大肠经脉行走于上牙齿,故上牙痛下合谷穴。采取对称治疗,正中门牙两边合谷均下。

若牙龈肿胀,则龈交放血。

“面口合谷收”,即面部/口部疾病均可在合谷下针。

案例:若面部中风,面部下针、透针时,先下合谷(麻醉作用)。

中风病人手筋拘挛手掌撑不开,可从合谷3寸针沿骨下方透至后溪,捻转后,病人手

自然松开。

▲勿太靠近骨边,避免损伤骨膜。

★孕妇慎重下针,若下则为可泻不可补。(补了会落胎)。

若合谷脉跳,一路跳至食指边,则表示即将生产。若只有阵痛而脉无浮跳起来,则为假性阵

痛。因合谷为气脉之所在。

观合谷高低可辩气之兴衰,因合谷为气穴,合谷越大越高,则气愈足。人久病之时,合谷肉

消凹陷,则气衰。

四关穴:身有四关,合谷两关+太冲两关(太冲=脚的合谷)。



阳溪穴——手掌撑开,两筋之间凹洞处。

大肠经经穴,属性为木;除存在对称压痛点外很少使用。







偏历穴——反关脉所在地。

大肠经络穴(络至手太阴肺经,与列缺相通)。

治症:肩痛、牙齿痛、耳鸣;“虚实皆拔之”。







温溜穴——偏历上两寸。

大肠经郄穴。









下廉穴——手三里下二寸。

治症:乳痈、硬块或手臂病。









上廉穴——手三里下一寸。

治症:乳痈、硬块或手臂病。



手三里穴(扭伤穴)——曲池下两寸。

案例:腰扭伤后,下针手三里,左右捻转,同时让病人慢慢扭动恢复。

落枕/脖子不能转动,下针手三里或马上平躺回床上,让头在床沿自然下垂三、四分

钟,肩放松,慢慢呼吸,然后让头慢慢扭回来即可。

同理,所有受伤,撞车、高处跌下等,需保持事发姿势不动,让身体去适应,气血去习惯,

大概三分钟后,再慢慢站起。











曲池穴——手肘弯起,纹头与肘骨中间。

大肠经合穴,属性为土,因土生金,故为大肠经母穴【虚症】。

肚脐以上消炎穴。

▲下直针,勿太靠近手骨,避免疼痛,使用插提法、捻转法。

治症:皮肤瘙痒,曲池(大肠与肺相表里)+合谷(气穴)下针止痒。

肩膀痛。



肘髎(zhǒuliáo)穴——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一寸(过大骨)。

可针可放血。治网球肘。







手五里穴——肘髎上三寸。

禁针(大动脉)。









臂臑(nào)穴——手肘上七寸或肩髃下两寸。

大肠经络穴(络至手足太阳阳维脉),手阳明络之会(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

治症;瘰疬、臂痛不得举。



肩髃穴——手臂抬起,手臂两肌肉中间凹洞处。手阳明、阳蹻脉之会。

治症:中风,风病、半身不遂,不能张弓射箭,肩膀问题。







肩髃透极泉:病人面对医生,医生将手搭在病人肩部,病人将手抬起放在医生手上,病人的

肩与身体呈九十度,此时可透针;治狐臭。







巨骨穴——肩上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手阳明阳蹻之会。

禁针(下为肺脏)。









天鼎穴——脖子处有一条大筋(大筋外侧为大肠经,内侧为胃经)大筋与肋骨交接处。













扶突穴——喉结旁开三寸,大筋外侧。

少下针(脖子处下针抓住筋,指头推进拨开颈动脉,下五分治喉咙肿不能发生/喉中如水鸡

声)/诊断用。



口禾髎穴——鼻孔与嘴唇中间。

治症:鼻窦炎、鼻子不通等鼻类问题。

迎香穴——鼻旁开五分。

治症:鼻嗅觉异常/严重鼻塞。

迎香透内迎香:鼻孔不通对侧合谷下针麻醉,下针进到迎香皮下后平行进针,透至内迎香(内

眦与鼻根中间)。

★脸部只针不灸。







































十二正经之足阳明胃经篇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è(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中

(迎香),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承泣),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围绕于四周]唇,下

交承浆(任脉),却[进入后又退出]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足

少阳经),循发际,至额颅(神庭)[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气冲部,

当股动脉搏动处]中;其支者,起于胃口[胃之下口,即幽门部],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厉兑)内间[“指”通“趾”。

内间指内侧趾缝,外间指外侧趾缝。];其支者,下廉叁寸(足三里)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冲阳),入大趾间,出其端(隐白)。

足阳明胃经穴位歌: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登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鹰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

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历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阳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足阳明胃经气血流注=辰时(7点到9点)。







承泣穴——眼睛下方,眼框骨头上凹陷处。

禁针(避免黑眼圈瘀血)。足阳明、阳蹻、任脉会穴







四白穴——承泣下一寸(同身寸)。



巨髎穴——瞳孔直下,横平鼻翼下缘。手足阳明、阳蹻之会。

治症:牙痛/拔牙后疼痛、局部肌肉麻痹。

▲可针宜浅(下有动脉)







地仓穴——嘴角旁开五分。手阳明、足阳明、阳跷脉会穴。

无地仓为小偷或胃气不够。

青年男女长青春痘多为胃气热。







大迎穴——下颔,地仓和颊车中间位置。



颊车穴——咬牙时,肌肉跳动处。

治症:口张不开,口噤不语、失音,面部中风、口歪眼斜。

地仓透颊车:治中风、口歪眼斜;先下合谷,后针健侧,再针患侧。

面部中风,取活杀鳝鱼鲜血,涂于患侧脸部,血干脸正(拉力强)。







下关穴——面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开口取之,闭口封藏)。

禁灸(有头发的穴道均不灸)。

治症:中耳炎、耳流脓、牙科、牙关疼。

下巴脱臼(下针同时将下巴骨头往上打回原位)

(TMJ-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先下对侧合谷,再针下关。







头维穴——本神同一水平线,头转角凹洞处。足少阳阳明之会。

禁灸













人迎穴——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人迎脉有,则胃气有)。

水突穴——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下针时捉住大筋,避免碰到血管,顺着指甲下五分深。

治症:瘰疬,甲状腺肿大。



气舍穴——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治症:咽喉肿痛、气喘、呃逆、颈项强。









缺盆穴——锁骨正中间。

禁针(避免损伤肺脏)







气户穴——乳中线与锁骨下缘相交凹陷处。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每隔一肋骨取一穴。

屋翳、膺窗、乳根前五分处斜剌

治症:乳水闭塞/存在硬块。







乳中禁针禁灸

乳房——足阳明胃经所经之处。

乳头——足阳明胃经所经之处同时络至足厥阴肝经。

因乳头络至肝经,故女人乳癌,即使切除也会变转到肝癌、肺癌。







乳根穴——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四寸。

膺窗、乳根、丰隆下针可丰胸。

不容穴——巨阙穴(心之募穴)外开两寸。

治症:吃东西胀、喝水吐不能容纳。

承满穴——上脘外开两寸。

治症:胃口不开、吃一点就饱。

梁门穴——中脘外开两寸。

关门穴——建里外开两寸。

治症:不想吃东西,吃东西就想吐。





太乙穴——下脘外开两寸。

滑肉门穴——脐上一寸外开两寸。

可针可灸。

治症:用于增高(太乙、滑肉门、身柱)。

天枢穴——大肠之募穴。

神阙外开两寸。

治症:便秘/诊断便秘是否堵在大肠:惨叫=燥矢→诱发精神病

宿便分类:①寒→大肠无蠕动,病人不会感到难过。

②热→大肠有蠕动,病人肚子会痛。

小便分类:①寒→清白色

②热→黄褐色

寒实用灸,热实下针

腹四针(中脘关元天枢)

胃之募穴—中脘、小肠之募穴—关元,大肠之募穴—天枢左右两处。

胃口不好,便秘,小便淡白→灸天枢,其余下针。小便深黄,实热,下四针。

胃、肠统治(近取穴)无谓虚实补泻,气至即可。







外陵穴——阴交外开两寸。

大巨穴——石门外开两寸。

水道穴——关元外开两寸。

三者均为近取穴,治肠鸣、腹泻。

治症:水分+水道合并使用,可通利水肿、腹水。







归来穴——中极外开两寸。

治症:睾丸上缩至腹部。







气冲穴——曲骨外开二寸。

★孕妇禁腹部以下腹针。

治症:中极、气冲、关元灸可助孕(围绕妇人子宫、卵巢)。











髀(bì)关穴——伏兔穴上六寸。(股外为髀。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伏兔穴——膝盖头上六寸。(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治症:脚膝冷、抽筋、脚无力。







阴市穴——膝盖头上二寸,外开一寸(近取穴)。

治症:膝盖冰冷。

▲病人脚痛,于夜晚交易/工作,下针阴市。



梁丘穴——髌盖骨外缘上二寸。

足阳明胃经郄穴。

治症:膝盖受伤化脓、红肿,青春痘。







解穴——膝盖头外侧直角骨头上一寸。

解穴功能①下针太渊、经渠刺到动脉肿起时,下针对侧的解穴。

②比武被点穴后解穴用。

脚解穴与手解穴之少府穴。



膝眼——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

五穴四针(治疗关节炎)

治症:所有膝盖问题(关节炎,膝盖风湿痛)。

膝盖头下针—鹤顶、双膝眼呈八字形角度下针(上面看为直角,前面看为八字)、三寸针从

胆经阳陵泉透至脾经阴陵泉。

▲下针膝盖处,采用雀啄术,针快速直进直出不捻针,避免损伤油囊。







犊鼻穴(外膝眼)——膝盖盖子与胫骨韧带正中间。

忌下深针,避免伤及膝盖油囊。





足三里——膝盖头下三寸或顺着胫骨,从下往上推,推至准备高起点,外开一寸。

胃经合穴。属性为土,因足阳明胃经为阳土,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按住足三里后则冲阳脉无。

可针可灸。可灸百壮,把燥热之气向下导。

治症:所有胃病(吐血除外)如恶心想吐。

脚弱无力不能走远路

(高血压)阳亢脸充血(足三里下五分斜刺至足三里)泻阳明热。

常灸足三里保健长寿(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足三里之补泻手法:

阳明经气往下走,针进足三里后,捻针引到气(酸麻胀),逆着经气快转再慢慢回来为泻,

顺着经气快转再慢慢回来为补。

补为单数三五七九后再把针提一绿豆距离。

阑尾穴——足三里下约一寸。

诊断盲肠炎(男左女右),以无压痛点为治愈(下针痛去后应确保宿便清出,可续下大肠之

募天枢,小肠之募关元)

治症:腹膜炎;右下剧烈腹痛瞬间消失,腹部凉仅盲肠部位热烫,则盲肠炎盲肠破裂后转变

成腹膜炎,此时下针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阑尾合大黄牡丹汤《金匮》。



上巨虚穴——足三里下三寸。

治症:乳房硬块/腹部硬块(肚脐以上—限足阳明胃经)[对侧治疗-实证泻之-逆向行针-续往

前刺一豆距离,即泻上加泻]。









条口穴(肩凝穴)——上巨虚下一寸。

治症:脚麻。

条口透承山穴专治五十肩。

下巨虚穴——足三里下六寸。

治症:腹部硬块(肚脐以下—限足阳明胃经)如子宫肿瘤。











丰隆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胃经络穴(络至足太阴脾经)

治症:丰胸(隔天疗程补法)

导痰针灸法(中气法):善于祛湿化痰,治癫痫病【祛痰名穴】。

病人平躺,脚放平,下针(丰隆)左右捻针得气后,针慢慢提起至皮层,再把针倒过来,斜

针45度,向身体上方(病灶方向)下针(引动痰气),继续采用泻六手法逆针而转泻完后,

再慢慢把针提出来回到皮层,再往下45度下针,留针20分钟(把寒引下来)。







解溪穴——脚上两条大筋的中间。

足阳明胃经经穴,属性为火,因火生土,故为胃经母穴【虚症】。

案例:若阳明头痛,则在对侧解溪穴下针。



冲阳穴——解溪穴下二寸,足背最高处(动脉下)。

胃经原穴,无井荥俞经合属性。“虚实皆拔之”。

摸到冲阳脉(冲阳脉有则胃气存)后,先用指甲把脉拨开,继而下针(32号1寸针)。







陷谷穴——内庭上一点五寸。

胃经俞穴。

▲时症,下俞穴/荥穴。







内庭穴——脚第二趾与第三趾交缝上五分的地方。

胃经荥穴,属性为水。

迎气血运行方向下针+逆转法+推豆点距离=强力泻。

治症:下牙痛取足阳明胃经,对称下针内庭。



厉兑穴——第二趾趾甲旁。

胃经井穴,属性为金,因土生金,故为胃经子穴【实症】。

治症:牙痛,乳房硬块、退奶乳房肿胀(俞穴亦可)。

治症:心脏动脉血管堵塞、心口闷痛(井主心下满≈巨阙处)。

尸厥昏迷放血。

★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















































十二正经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穴),循指内侧白肉际[四肢掌(蹠)

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过核骨[第一蹠

骨的头部突起。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后,上内踝[胫

骨内侧下端的突出处]前廉,上踹[俗称小腿肚,等同于腓肠肌部分]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足

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咽以咽物,居吼之后。”兼指

食管而言],连舌本[舌的根部],散舌下。其支者:复[再、重复之意]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穴位歌: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阴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足太阴脾经气血流注=巳时(9点到11点)。



隐白穴——大脚趾甲靠外旁边一分处。

脾经井穴。

治症:尸厥昏迷,疝气,肠子下坠,白带,经漏不止,阴道问题(脾主少腹)。







三毛——隐白上面区域。

灸三毛专治失眠。







大都穴——大脚趾与脚掌交接横纹下一点处。

脾经荥穴,属性为火,因火生土,故为脾经母穴【虚症】

下针时,脚趾弯起,采用直刺捻转法。







太白穴——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脾经俞穴。属性为土,因足太阴脾经为阴土,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时症,下俞穴/荥穴。

侧面直针下。







公孙穴(胃心胸病)——脚掌凸骨下方与肌肉交接处(度骨法)。

公孙主冲脉(任脉旁开半寸),列缺主任脉。

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公孙内关胃心胸:公孙+关穴治任何胃病、心脏病、胸部问题(气喘、咳嗽、肺病、心脏

肥大、胃出血<禁下足三里,避免本穴加持吐血加重>、孕妇恶心呕吐、腹胀、鼓胀)。







商丘穴——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处(度骨法)。

脾经经穴。属性为金,因土生金,故为脾经子穴【实症】。

治症:膝盖内侧痛(新下商丘旧下大都)。

痛多酸少,先泻后补,酸多痛少,先补后泻,麻严重。

脚部公孙痛→下对侧商丘(对称治疗——不论穴性,不管阴阳五行),若还痛加下对侧公孙

或下针手部对侧手太阴肺经鱼际。

灸商丘有助孕效果。







三阴交(人皇穴)——内踝尖沿胫骨直上三寸,胫骨后旁开五分处。

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脾经,足厥肝经)。

下针时不要贴在骨头旁避免刺伤骨膜。

治症:男人遗精、梦遗、阴茎痛、少腹痛、肠子打结(肠叠套)、月经痛。

妇科大穴,可针可灸治所有妇科病;若三阴交下针后腹痛消失,但滴漏仍不止加下隐白。

治症:水肿,脚积水(消导)。

小便不利下针三阴交/中极;频尿灸关元(小肠冷)。

诊断/确认治疗瘀血、肿瘤(压痛点)效果。

(实分两类:①积块②瘀血;腹诊时,若有淤血,则关元外开三、四寸骨头旁会找到压痛点。

人体左侧主血,右侧主气,若子宫、腹腔有瘀血,则多为腹部左边有压痛点;若腹部正中间

有痛,则多为瘀块,肿瘤。)

★孕妇合谷、三阴交、腹部针禁针

补三阴交泻合谷,气弱血旺,可安胎;补合谷泻三阴交,气旺血衰,可落胎。

(孕妇正常情况=血旺气衰,婴儿靠血滋养,故应避免气旺血衰/情志上动气,)

调节小肠寒热,近取穴灸关元,远取穴灸三阴交。



漏谷穴——三阴交上三寸或内踝尖上六寸。

禁灸。

脾经络穴(络至足阳明胃经)。













地机穴(人皇穴)——阴陵泉下三寸。

脾经郗穴。

治症:水肿腹坚、肚子胀满,女子癥瘕(肿瘤、硬块)。

阴陵泉穴(天皇穴)——脚内胫骨转弯处。

脾经合穴,属性为水。

治症:膝盖风湿、水肿、小便失禁、小便频数、中风病人,摄护腺肥大。

诊断水病(压痛点)

下针深浅取舍:

制水下针深浅取舍:水深则下针深(常人一寸半,稚子一寸单次,洋人健壮者三寸针)

根据脚之粗细取舍下针深浅:病在皮肤表面则针下皮表;病在中间则下中间(筋)处;病在

骨则下针骨边。

内脏病下针深浅取舍:治肝病/气喘需深针(脏主收藏),肠胃系统无需深针(腑主宣泄)。









血海穴(全身最大穴)——膝盖骨内侧肌肉最高点。

以病人痛时为最佳下针时机。

下针一寸(避免深刺伤筋),左右捻针,无所谓补泄。







百虫窝——血海上一寸。

诊断体内有无蛔虫/寄生虫(压痛点).





箕门穴——血海直上五寸。







冲门穴——曲骨外开四寸/3.5寸。

治症:产后胎盘不下。

冲门不便下针时可下对侧云门(对称治疗)。

府舍穴——中极外开四寸。

腹结穴——石门外开四寸,

大横穴——神阙外开四寸。

腹哀穴——建里外开四寸。

以上四穴均可治腹部、肠胃问题,如大便不顺、胃不消化(近取穴)







食窦穴——天溪穴下跳一肋间。







天溪穴——乳中穴外开二寸,两骨头中间。

侧面前五分处斜刺下针。

★肋骨周围穴道,不能下直针,需沿着肋斜刺,在两肋骨之间夹缝取穴,勿穿到肋骨里面去。

肚脐以上肋骨之下可直针,勿要下太深可根据肚子大小来决定深浅,常人下一寸,瘦人下五

分,胖人/健硕之人下一寸半,稚子幼童下三分。

胸乡穴——周荣下跳一肋骨。

周荣穴——缺盆与手臂肌肉交接处为云门,下跳一肋骨为中府,再下跳一肋骨为周荣。

大包穴——胳肢窝正下方为极泉,下三寸为渊液,再下六寸为大包。

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经与经、经与脏、脏腑交接均有络,络布全身;经为主干,络为

次之)。

“虚实皆拔之”。





































十二正经之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挟着

咽喉上行],系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极泉),

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手太阴肺经]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

后锐骨[掌后的豌豆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少冲)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穴位歌: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

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阴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手少阴心经气血流注=午时(11点到13点)。









极泉穴——手胳肢窝正下方或肩井正下方。

不针不灸。

青灵穴——手肘上三寸或少海穴上三寸。









少海穴——肘横纹肌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

心经合穴,属性为水。

治症:心脏虚症。

心其华在面(脸上气色),两颊天应心脏。

赤/鲜红色=壮热=心实(心脏有堵塞,从脾运送之营养接受不到,则反逆两颊)

脸色苍白无血色=心虚





神门穴——手掌下粗筋内侧与手掌横纹交接处。

心经俞穴。属性为土,因火生土,故为心经子穴【实症】。

向少府方向斜刺下针或从灵道、通里、阴郄到神门一路刺下,治失眠。

治症:失眠、惊悸、心脏动悸、情志方面情绪不稳、心神不守,见鬼发笑(使心安定)。

心脏本身不受病,以强心为主。







阴郄穴——神门上半寸。

心经郄穴。

下直针。

通里穴——郄穴上半寸。

心经络穴。

下直针。

灵道穴——通里上半寸。

心经经穴,属性为金。

下直针。











少府穴——手握拳,手第四指与第五指指到之处(第四指掌骨与第五指掌骨中间)。

心经荥穴。属性为火,因手少阴心经为阴火,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心脏急救大穴;心脏停跳时下针关元+巨阙+少府+涌泉+公孙。

手解穴,上半身解穴。

治症:阴痛(心与小肠相表里,下焦病/小肠病亦可治)。

少冲穴——小指内侧指甲旁一分处。

心经井穴。属性为木,因木生火,故为心经母穴【虚症】

★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





















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少泽),循手外侧上腕,出踝[手

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中,直上循臂骨[尺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

解[肩后骨缝曰肩解],绕肩胛[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交

肩上(督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锐眦[目锐眦为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却入耳中(听宫);其支者,别颊?,[音zhu?拙,

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上,抵鼻,至目内眦(睛明),斜络于颧[颜面

隆起的部分,即颧骨]。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歌: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

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

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阳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手太阳小肠经气血流注=未时(13点到15点)。





少泽穴——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小肠经井穴,属性为金。







前谷穴——手握拳,小指头与手掌横纹头连接处。

小肠经荥穴,属性为水。

▲时症,下俞穴/荣穴。

手握拳(不要握太紧),压下肉,再直针下至骨与肉中间。

治症:奶水不够(导引术)。

后溪穴——手握拳,前谷穴再过个横纹头。后溪主督脉。

小肠经俞穴。属性为木,因木生火,故为小肠经母穴【虚症】

治症:肩、项问题。



腕骨穴——手握拳,小拇指下至手掌根部骨头为小天星骨,小天星骨与第五掌骨中间处。

小肠经原穴,无井荥俞经合属性。“虚实皆拔之”。







阳谷穴——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

小肠经经穴,属性为火,因小肠经为阳火,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下针宜浅,一寸针半寸即到。







养老穴——先将掌心向下,在手腕处突起的骨头最高点取穴,然后屈肘掌心转向胸前,穴位

恰好落在了该突起骨头附近的缝隙内。

治症:老年人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

下针宜浅,一寸针半寸即到。

小肠经郄穴。

养老透间使(同侧):专治手肘扭伤、手不能扭毛巾。

手指先按到间使,用三寸针从养老穴下针,一直穿刺至间使穴。由于手指已先按到间使穴,

此时可感觉到针尖到了间使穴。切记针不能透出皮外。下针后,左右捻转平补平泻,不留针。





支正穴——手腕后五寸,阳谷穴上五寸,手臂骨外侧。

小肠络穴。

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皮肤表面上生了很多疣)补之。







肠关——手腕骨上三寸。

治症:下利不止。

少腹痛(肠绞痛)。下针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无效则加下肠关。

肝关——手腕骨上六寸。

治症:肋间痛、肝病(对称治疗)。

心关——手腕骨上九寸。

治症:心脏病。

以上三穴于侧面手臂,骨头下方处下针(骨头上方为小肠经),无谓虚实补泻。









小海穴——手肘弯起握拳,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正三角形顶点处)。

压之筋麻。

小肠经合穴,属性为土,因火生土,故为小肠经子穴【实症】。

下针宜浅,一寸针即可(手部针多为一寸半针)。







臑腧穴——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会穴。



肩贞穴——臑腧下三寸。

以上两穴用于诊断,新痛实证下针小海,久痛虚症下针后溪(对称疗法)。







天宗穴——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下针可至骨

但不会伤及肺脏)。







曲垣穴——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

秉风穴——曲垣旁开两寸。

以上两穴相差三寸为三焦经经过之处。多用于诊断。

肩外俞穴——陶道外开四寸。

肩中俞穴——大椎外开二寸。

▲下背针时,从身体内侧向身体外侧方向下针斜刺于两肋骨中间,呈八字形约30°。应根

据所用针具长短调整预留进针距离一寸或半寸。









天窗穴——人迎横开三寸。









天容穴——颈外侧部,下颌角后方(耳朵正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

治症:喉咙问题,如甲状腺肿肿瘤/硬块。

★按压天窗穴/天容穴时轻柔和缓(附近有颈动脉窦,用力过猛会影响心率/血压,甚者出现

昏厥)

★头部穴道下针宜浅,半寸即可,以上二穴需用指甲切开动脉血管后从指甲旁下针。







颧髎穴——瞳子髎下三寸。

治症:上牙痛。







听宫穴——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处。

耳门、听宫、听会三穴治耳朵化脓、发炎、耳鸣。

下针取穴时,嘴巴张开,找东西塞在嘴巴里,直针下一寸,捻转法/插提法,此三穴不宜留

针太久,五至十分钟即可。

耳朵流脓,黄色、腥臭味=实症,泻法+麝香矾石散喷剂,保持耳朵干燥。

三穴交换使用。凡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则不会再生。













































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巅(百会,属督脉)

[“交”即交会之意;“巅”乃指头顶部]。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

别下项[后颈部],循肩髆[肩胛区]内,夹脊[挟行脊柱两旁]抵腰中,入循膂[挟脊两旁的肌肉],络

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

过髀枢(环跳,属足少阳胆经)[股关节,环跳穴所在],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

外踝[腓骨下端的圆形隆起处]之后,循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即第五蹠骨粗隆,

京骨穴]至小趾外侧(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歌: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

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

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

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

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

魄户膏肓与神堂,譩嘻膈关魂门当,

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

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

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

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

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阳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足太阳膀胱经气血流注=申时(15点到17点)







睛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

可针不可灸,直进直出(避免伤到血管),眼珠子拨开,下在骨和眼球中间。

治症:所有眼睛病,如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攒竹穴——眉头几根毛翘起横骨缝处。

可针不可灸可放血。

攒竹透鱼腰:攒竹沿皮刺透至鱼腰或向鱼腰方向刺即可。

四穴放血:增强眼睛视力、角膜炎、眼红肿

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耳朵一折,最尖点)。

手拿针在穴道旁边,翻一下点刺,可控制深浅、方向。(同侧)



眉冲穴——曲差与神庭正中间。

治症:鼻科病(神庭、上星、眉冲位于头顶,为鼻子冲至脑部处)







曲差穴——神庭旁开一寸半。

五处穴——上星旁开一寸半。

治症:眼科问题。







承光穴——五处后一寸半。

治症: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

通天穴——承光后一寸半。

治症:鼻窦炎、鼻塞。

▲先下合谷,续下迎香、通天。

络却穴——通天后一寸半。

治症:极度晕眩(近取穴)或下针(人体平衡穴)中脘、公孙、内关,中膈。









玉枕穴——络却后一寸半。

▲头上穴道均为近取穴,针下头皮与头骨中间。







天柱穴——后脑两大筋与后脑骨交接处。

天柱倾命在旦夕。

治症:后项强痛(近取穴)

安眠穴——天柱外开一寸,贴骨缝边。

可针宜浅,一寸针下五分或揉压。

治症:专治失眠。





大杼(zhù)穴——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骨之会。

可针可灸。

治症:专治骨病

诊断骨裂:脚突然扭到,有压痛点则裂,无感觉则未裂。

案例:病人骨裂开(大杼有压痛点),伤在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上,则在手阳明大肠

经郄穴温溜与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止痛,同时加快骨头恢复(会郄治疗)。







风门穴——第二椎下(第二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拔火罐。

治症:脖子强硬,发背脓疽。









肺俞穴——第三椎下(第三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厥阴俞(心包)——第四椎下(第四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治心脏病。







心俞穴——第五椎下(第五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巨阙+心俞治心脏病,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心气不足到好几岁,有时七、八岁都不讲

话),健忘(心藏神、神不守)。

诊断心脏所致失眠(压痛点)。

督俞穴——第六椎下(第六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专主督脉。

诊断血癌(压痛点)。

可针可灸。

膈俞穴(活血化瘀穴)——第七椎下(两肩胛骨底端做连线与脊椎骨交接处即第七胸椎棘突

下)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

血会膈俞;血病治此(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大便带血<大肠癌或痔疮>、小

便带血<肾脏癌>)。

▲欲漱水不欲咽(血症特定现象)。



消渴穴——第八椎下(第八胸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治/诊断糖尿病(以压无压痛点为愈)。

肝俞穴——第九椎下(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肝病治此(俞募治疗)。

治症:女子阴部病,男子睾丸疝气,坠肠(肝经络阴器)

▲肺、心、肝取穴两边同做;四肢取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中风,先扎健侧,再扎患侧。







胆俞穴——第十椎下(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时症,下俞穴/荥穴。

治症:胆结石、肺痨/痨瘵/肺结核(病人全身发黄,小便黄,眼睛黄)。

四花灸(膈俞+胆俞)

专治肺结核。

新鲜杏核仁生吃治结核病。







脾俞穴——第十一椎下(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

治症:肌肉,关节痛、风湿痛(脾主四肢)。

腹部水肿胀(脾主少腹<肚脐以下>)强土治水。

孩童厌食(脾主开胃)。

灸脾俞+身柱,小儿健骨增高,肌肉健壮。







胃俞穴——第十二椎下(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胃病治此(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

胃俞+中脘(俞募治疗)。

三焦俞穴——第十三椎下(第一腰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水水道问题;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拉不消食物、肚子胀满(三焦俞+石门)。

治症:乳疾、乳癌硬块(乳房属三焦系统)。







肾俞穴——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棘突下)或命门外开一寸半。



气海俞穴——第十五椎下(第三腰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腰痛、痔疮。







大肠俞穴——第十六椎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腰痛,大肠问题(便秘、下利)。

关元俞穴——第十七椎下(第五腰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第五腰椎棘突下)。

治症:腰痛、妇科病(子宫肿瘤)。

★第十四椎以下,可直针。

小肠俞穴——第十八椎下(第一骶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雷同。







膀胱俞穴——第十九椎下(第二骶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

中膂(lǚ)俞穴——第二十椎下(第三骶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

治症:肾虚,消渴病,大小便问题、腰痛,女人赤带白带。







白环俞穴——第二十一椎下(第四骶椎棘突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疝气,大小便问题,腰酸背痛,女人白带。







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最小穴道—绿

豆大]。

可针可灸。

▲下针宜浅,一寸针下至骨洞五分。

上髎—小肠俞与督脉中间(督脉外开七/八分处)。

八髎统归上髎管辖,统治所有腰痛。

八髎治症雷同,治不孕(灸)、阴部问题。

次髎—督脉与膀胱俞的中间。治阴茎痛、睾丸痛、从腰到脚麻、妇人赤白带。

中髎—中膂俞与督脉的中间。治妇人绝子、不孕(灸)、白带很多。

下髎—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治大便下血(痔疮漏血或大肠癌)。















会阳穴——尾椎骨与腰俞中间再外开一寸(骶部,尾骨端旁开五分处)。

治症同上。



承扶穴——臀部下缘横纹正中间。

三寸针深针透至骨。

治症: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坐骨神经痛(效果好)。







殷门穴——承扶与委中假想线正中间。

浮郄穴——委阳上一寸。

治症:麻痹不仁。



委阳穴——脚背后腘中两筋外侧,肌肉与筋中间处。

足太阳别络。

治症:淋巴肿大、腋下肿大。

委中穴(血郄穴)——脚背后腘中,两筋正中央。

第一解毒大穴。治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卡波西肉瘤(肚脐以上上半身长很多

肉瘤,下半身无)。

汗多不灸下针放血去毒。

委中放血法:人身躯趴在墙上,脚绷直,将脚后跟踮起,然后拿水或米酒,拍一拍委中穴,

青筋冒出,放血针点刺青筋,让脏血流出(传染性疾病带手套)。

膀胱经合穴。属性为土。

腰背委中求,痛在两侧下委中,痛在督脉下后溪。







附分穴——第二椎下外开三寸(第二胸椎棘突下),手足太阳之会。



(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附分)治疗颈项肩背。

魄户穴——第三椎外开三寸(第三胸椎棘突下)即肺俞外开一寸半。

肺藏魄。肺俞加强穴。

可针可灸。







膏肓穴——第四椎外开三寸(第四胸椎棘突下)。

膀胱经要穴。

病人反坐椅子上,前面抱着枕头,肩胛骨打开,膏肓穴出。

针无效可灸可放血+火罐吸血。

膏肓灸百壮,无所不疗(一百壮至五百壮);灸后若嘴巴燥渴、嘴唇干裂则为胸腔里气很旺

(胸腔/肚子里咕噜咕噜声,即水跑声)加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气导至小肠

里面)或加灸足三里(气导至脚)。



神堂穴——第五椎下外开三寸(第五胸椎棘突下)即心俞外开一寸半。

心脏大穴,心藏神。

譩嘻穴——第六椎下外开三寸(第六胸椎棘突下),即督俞外开一寸半。

督俞加强穴。

治症:血癌。







膈关穴——第七椎下(第七胸椎棘突下)外开三寸,即膈俞外开一寸半。







定喘穴——大椎旁开五分。

可直浅针可灸。

治症:气喘。



魂门穴——第九椎下(第九胸椎棘突下)外开三寸,即肝俞外开一寸半。

肝藏魂。肝俞加强穴。







阳纲穴——第十椎下(第十胸椎棘突下)外开三寸,即胆俞外开一寸半。







意舍穴——第十一椎下(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外开三寸,即脾俞外开一寸半。

脾藏意,人体的意志、意念脾脏管辖。脾俞加强穴。



胃仓穴——第十二椎下(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外开三寸。

胃俞加强穴。







肓门穴——第十三椎下(第一腰椎棘突下)外开三寸,即三焦俞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

治症:乳疾、乳癌硬块。(肓门+三焦俞+石门)。







志室穴——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棘突下)外开三寸。

肾俞加强穴。

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再往下至第十四椎一带。

肿瘤、硬块均有根(痞块之根),

诊断/下针断痞块之根。



胞肓穴——第十九椎下(第二骶椎棘突下)外开三寸。

治症:下焦排泄系统,如大小二便问题。







秩(zhì)边穴——第二十椎下(第三骶椎棘突下)外开三寸。

治症:痔疮大穴。

长强、秩边、孔最、温溜治痔疮消炎镇痛,止血。

合阳穴——委中直下三寸。

委中辅助加强穴。

承筋穴——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五寸。







承山穴——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

深针透至胫骨。

治症:痔疮。针承山+灸孔最止血+针长强或外痔火罐把脓血抽掉。

治抽筋、脚后跟痛、脚无力不能动、痉挛、霍乱抽筋、痔疮。

案例:中风,委中+承山。

尾椎骨撞到新伤时,承山青筋放血。

飞扬穴——承山下一寸,再外开一寸。

膀胱经络穴。

治症:脚弱无力。

跗阳穴——昆仑上三寸。

阳蹻脉郄穴。

治症同飞扬、承山。







昆仑穴——脚后大筋与外踝裸正中间。

专治项背痛。

膀胱经经穴,属性为火。

孕妇禁针(下针落胎)。

治症:产后胎盘不下。





消积穴——脚后跟往上三寸,脚后面大筋的正中央(筋上面)

诊断/治肿瘤、聚积、痞块。

手指捉住大筋,针直下筋的正中间,至骨头。







仆参穴——昆仑直下与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治症:足跟痛。

申脉穴——外踝裸下五分骨缝处。

斜四十五度进针。

申脉主主阳蹻脉。脚可以往外转是阳蹻,可以往内转是阴蹻。

痫病昼发,灸阳蹻,即灸申脉;痫病夜发,灸阴蹻,即灸照海。



金门穴——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凸大骨前面)下缘处。

膀胱经郄穴。

主治不能久立。

京骨穴——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凸大骨后面),赤白肉际处。

金门穴、京骨穴均下直针,下于脚掌骨或脚趾骨跟肌肉中间。

膀胱经原穴。无井荥俞经合属性。“虚实皆拔之”。

治症:强烈膀胱经头痛。







束骨穴——小脚趾头后凸骨处。

膀胱经俞穴,属性为木,因水生木,故为膀胱经子穴【实症】。

专治膀胱经实症,如背痛、生疮、生脓疮、化脓、红肿。

足通谷穴——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膀胱经荥穴,属性为水,因足太阳膀胱经为阳水,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至阴穴——脚小趾甲旁边。

膀胱经井穴,属性为金,因金生火,故为膀胱经母穴【虚症】

★泻井须泻荣,补井当补合。

特殊治症:胎位不正,下一寸针,二十四小时以后,胎位慢慢回正。











十二正经之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然骨之下,

循内踝[胫骨内侧下端的突出处]之后,别入跟[足跟。现代称为跟骨]中,以上踹[俗称小腿肚,

等同于腓肠肌部分]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长强,属督脉)属肾(腧穴通路:

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五分处,胸部前正中线旁开二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

穴),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

心,注[流注、注入、传入]胸中。

足少阴肾经穴位歌: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

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

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

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

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阴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足少阴肾经气血流注=酉时(17点到19点)。



涌泉穴——脚掌人字纹顶端。

肾经井穴,属性为木,因水生木,故为肾经子穴【实症】。

★泻井须泻荣,补井当补合。

下直针。

治症:顽固性头痛。下针百会无效加下涌泉。

妇人无子、水肿。







然谷穴——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公孙后一寸。

肾经荥穴,属性为火。郄穴。

治症:脚不能踩地。

案例:脑部受撞击脑震荡后,然谷处崩起一块青筋,出现头晕、恶心,此时点刺放血,头昏

无,恶心仍在加下公孙【急救大穴】。







太溪穴——内踝高骨与脚后大筋中间。旁有太溪脉。

太溪脉有则肾气在,若瞳孔放大、则溪脉无无救。

肾经俞穴,属性为土。

肾结石诊治:大拇指于太溪脉一寸、二寸处点压,有压痛点即有肾结石,在压痛点下直针,

肾结石会排出。













大钟穴——脚后跟骨头与脚大筋正交接处。

肾经络穴。“虚实皆拔之”。

小便排不出来(实症);腰酸痛(虚症)。

下直针。

水泉穴——太溪下至骨边处。

向下45度下针。

治症:水肿、月经停经不来、脚后跟痛(左脚后跟痛下右脚,右脚后跟痛下左脚<脚后归肾>)。



照海穴——内踝裸下五分凹缝处。

斜45度从内踝裸刺至照海。

痫病昼发,灸阳蹻,即灸申脉;痫病夜发,灸阴蹻,即灸照海。

治症:甲状腺肿大、扁桃腺肿大或慢性喉炎、一般喉咙发炎(列缺+照海)。

逆经(照海主阴蹻,阴蹻脉之气血往上走,任脉主经血,正常月经来时,任脉气血往上,心

脏会逆向把乳水导下来,若阴蹻脉有问题,则会把月经推回来再从子宫进入蹻脉,从蹻脉跑

至嘴里,从鼻子排出,变成每月固定流鼻血,称为逆经)。







复溜穴——太溪正直上二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肾经经穴。属性为金,因金生水,故为肾经母穴【虚症】。

采用迎随法(顺经)复溜下五分处斜刺做补法。下针时,常有被麻或电一下之感。

治症:水肿、小便不出、肚子肿胀腹鼓。

灸复溜导热入脚。



交信穴——复溜朝骨头方向往前一寸(与复溜相差一个大筋)。

阴蹻脉郄穴。

下直针。

治症:女子月事不止或滴漏不止、阴挺(子宫颈下垂到外面来)。

筑宾穴——太溪穴直上五寸,再往后开一寸。

阴维脉郄穴。

肚脐以下取筑宾;肚脐以上取曲池。(消炎、镇痛、解毒穴)。







阴谷穴——脚弯起来大筋内侧。(阴谷、委中、委阳位于一连线上)。

肾经合穴,属性为水,因足少阴肾经为阴水,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肝、胆虚症,阴谷补之;大肠经、肺经实症,阴谷泻之。

妇科大穴,治白带。



横骨穴——曲骨外开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

横骨(近取穴)+公孙(远取穴),效果叠加。治失精、晚上睡觉梦遗。

大赫穴——中极外开一寸。

治症:阴缩(睾丸缩入腹中)、妇人赤带、白带。(近取穴)

气穴——关元外开一寸。







四满穴——石门穴外开一寸。

治症:肠子泻痢、腹泻、肠鸣。(近取穴)

中注穴——阴交穴外开一寸。

治症:大肠问题(靠近肚脐或天枢处)

肓俞穴——神阙外开一寸。

★肾经与冲脉交接于一起,肾经走向=冲脉。





商曲穴——下脘外开一寸。

治症:肾脏病。

石关穴——建里外开一寸。

阴都穴——中脘外开一寸。







腰通谷穴——上脘外开一寸。

治症:胃停饮、胃不消化及一般胃病。

幽门穴——巨阙外开一寸。

▲主力穴外开穴道均为辅助加强穴。



步廊穴——中庭外开二寸(两乳中间为膻中,下一寸六为中庭)。

▲一寸六=隔一个肋骨。

治症:胸肋痛。

神封穴——步廊上隔一肋骨。

治症:咳逆、乳痈(乳房硬块)。

灵墟穴——神封上隔一肋骨,即玉堂外开两寸。

治症:咳嗽、胸满。







神藏穴——灵墟上隔一肋间,即紫宫外开二寸。

彧(yù)中穴——华盖穴外开二寸。

俞府穴——璇玑外开二寸。

★俞府、彧中从任脉外开一寸半处,45度向外下针,下至肋骨交缝处,宜浅刺避免伤及肺

脏。

治症:气喘、咳嗽。

气喘吸入困难治肾为主,吐气困难治肺为主。











十二正经之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自胸至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乳下旁肋的部位],下腋三寸(天

池),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入掌中,循中指(中冲),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关冲)[小

指数起的第二指,即无名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歌: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

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阴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手厥阴心包经气血流注=戌(xū)时(19点到21点)







天池穴——乳中旁开一寸。

治症:四肢不举、腋下肿(近取穴)。







天泉穴——手臂腋前横纹头下二寸。







曲泽穴——手弯起,中间有一条大筋,大筋外侧为尺泽,内侧为曲泽。

★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心包经属火。本年冬至至次年夏至,心包经属水。

心包经合穴,属性为水。本年冬至至次年夏至,因手厥阴心包经阴水,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

→本穴=可补可泻。



郄门穴——手横纹头起,沿手臂上两条筋,筋上约五寸处。

心包经郄穴。



















间使穴——手腕横纹头上三寸。

心包经经穴,属性为金。本年冬至至次年夏至,心包经属水,因金生水,故为心包经母穴【虚

症】

专治手麻。



内关穴——横纹头上二寸。

心包经络穴。

可止吐,亦可催吐。治晕车呕吐、怀孕呕吐、吃饭呕吐。

手压内关时,想“我不想吐!我不想吐!”则止吐;若手压内关,想“我想吐!”则催吐。

治症:上吐、下泻(心藏神)。

治胃心胸:内关+公孙(主冲脉,伴着肾经上来直冲至胃);如胃病、心脏病心肌梗塞、气胸、

长年气喘。

内关主阴维脉。

▲“维”,肋骨里面为阴维,围一圈;肋骨外面为阳维,围一圈。







大陵穴——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向手掌劳宫穴方向下针(或手掌压痛点)。

后脚跟痛,下针对侧手大陵。

心包经俞穴,属性为土。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心包经属火,因火生土,故为心包经子穴【实

症】

案例:乳房硬块初症剧痛、拒按,位于乳中穴旁开一寸天池处,属实证,下针大陵泻之。









劳宫穴——手轻握拳,中指无名指尖所到之处(第四指掌骨与笫三指掌骨中间)。

心包经荣穴,属性为火,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心包经属火,因手厥阴心包经阴火,则穴性

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可针可推拿不灸。







中冲穴——中指指尖。

心包经井穴,属性为木,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心包经属火,因木生火,故为心包经母穴【虚

症】

可退烧。

★泻井须泻荣,补井当补合。

▲心包经俞穴=心包之募膻中穴。

























十二正经之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上出两指[第四、五

掌骨间]之间,循手表腕[指手背和腕关节],出臂外两骨[前臂背(伸)侧的尺骨与桡骨]之间,

上贯肘,循臑外[上臂后(伸)侧]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胸中],散络

心包,下膈,遍[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上关穴),前交颊,至目锐眦

(丝竹空之下)。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歌:少阳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

液门中渚阳池立,外关支沟会宗逢,

三阳络入四渎内,注入天井清冷中,

消泺臑会肩髎穴,天髎天牖经翳风,

瘛脉颅息角耳门,和髎上行丝竹空。

阳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手少阳三焦经气血流注=亥时(21点到23点)

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三焦经属火(夏天,身体很热,环境亦很热,心脏之火会把热发散掉,

故夏天会流汗)故三焦经木穴中渚为母穴,三焦经土穴天井为子穴。

本年冬至至次年夏至,心包经属水(冬天很冷,要把热内敛在身体中间)。金穴关冲为其母

穴,木穴木穴中中渚为其子穴。





关冲穴——无名指指甲外侧。

三焦经井穴,属性为金。本年冬至至次年夏至,心包经属水。因金生水,故为三焦经母穴【虚

症】







液门穴——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焦经荥穴,属性为水。

中渚穴——液门往后一寸,骨缝中间。

三焦经俞穴,属性为木。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三焦经属火,因木生火,故为三焦经母穴【虚

症】

液门、中渚都治眼科疾病,如白内障(油网、焦膜问题)。









阳池穴——手背面,手腕关节正中间有凹洞。

不灸。

阳池透大陵:治糖尿病消渴名穴。

解溪对称穴。







外关穴——阳池穴上二寸。

外关对面即内关。外关主阳维脉,内关主阴维脉。

通生死桥:壮热、大热、高烧时,下针外关,左捻右捻引到气酸痛后,把针慢慢推到内关。

▲小儿不针用指针,十四岁以下孩童单刺。

三焦经络穴。无井荥俞经合属性。“虚实皆拔之”。

实则肘挛,手挛急,虚则手张开不能握拳。







支沟穴——外关上一寸。

三焦经经穴,属性为火。

支沟、照海主阴蹻脉

支沟+照海,治便秘(无谓寒热),下针后,二十四小时后排便。

治症:妇人难产、胎衣不出、漏下不止、任脉不通、不孕。







会宗穴——支沟穴平行移到尺骨边。



三阳络——支沟上一寸。

摸到脉后先用指甲把动脉推开,再沿着指甲下针,以点头针为佳。

治症:声音哑掉、耳聋。







四渎穴——手肘骨尖,往下五寸,骨头阳侧。







天井穴——手弯起,肘关节后两筋中间凹洞处。

三焦经合穴,属性为土,本年夏至至本年冬至,三焦经属火,因火生土,故为三焦经子穴【实

症】。

对称治疗时,天井对应至膝盖头。

清冷渊穴——天井直上一寸。

治症:发烧。







消泺(Luò)穴——清冷渊上五寸。







臑会穴——消泺再上三寸或肩髎下三寸。

治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脖子肿,脖子强硬,淋巴肿瘤。







肩髎穴——肩髃跨一大筋到肩膀后面的凹洞。

治症:肩膀不能抬举、手臂痛。







天髎穴——肩井与曲垣两穴连线的中点取穴。







天牖(yǒu)穴——颈后中间两大筋旁另两条大筋(胸锁乳突肌)与骨头交接处。







翳风穴——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治症:耳鸣、耳聋、下巴脱臼、牙关痛(先下对侧合谷,再下关、颊车、翳风)。

▲后脑下直针宜浅。

瘈(chì)脉穴——翳风上一寸半。

不针不灸放血。



颅息穴——瘈(chì)脉上一寸/二寸(跳过智慧骨),骨头上方凹洞处。

智慧骨:耳朵翻起后显露的骨头,智慧骨越凸越高越聪明,越平则越笨。

治症:耳鸣、耳流脓、耳朵肿。

耳朵翻起,青筋冒出或有血脉在,则点刺放血。







角孙穴——耳朵最上方到发际中间处。







耳门穴——张口,耳屏上缘前方张口凹陷处。

耳和髎穴——耳门前,往丝竹空方向斜半寸至一寸的中间(动脉搏动下方)。

下针时,先用指甲把脉推开,再沿指甲边下针。

和髎、耳门、听宫、听会均为近取穴治耳朵流脓、耳朵发炎、耳鸣、耳聋,可采用轮刺法(轮

流扎),或用指头去按压找到压痛点,在痛点下针。







丝竹空——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眼科,如角膜炎、眼红肿、眼睛往上吊、眼睫毛倒长,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耳尖

三棱针放血。























































十二正经之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瞳子髎),上抵头角(颔厌)[额结节部,

即额角],下耳后(风池),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

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音zhu?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下加颊车[经脉向下覆盖于颊

车穴部],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耻骨部

阴毛处],横入髀厌(环跳)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第十一、十二肋软骨的

部分],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大腿的外侧],出膝外廉,下外辅骨[腓骨]之前,直下抵绝

骨[腓骨的下段低凹处]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足窍阴)之间;其支

者,别跗上,人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第一、二跖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大敦,

属肝经)[足趾背短毛]。

足少阳胆经穴位歌: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阳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足少阳胆经气血流注=子时(23点到1点)=胆经。







鱼腰穴——眉毛中间。

瞳子髎穴——目外眦外侧五分凹陷中。

下针宜浅,一寸针下五分。

下针点刺放血。治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







听会穴——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耳门、听宫、听会均张口取穴,下直针不捻针,采用上下插提法。



上关穴(客主人)——耳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手足少阳阳明会穴。

下有动脉下针宜浅。

治症:耳鸣。用指头去按压找到压痛点,在痛点下针。







颔(hàn)厌穴——头维下一寸。

悬颅穴——颔厌至曲鬓连线三等份之第一等分处。

悬厘穴——颔厌至曲鬓连线三等份之第二等分处。





曲鬓穴——耳前鬓角发际后缘(动脉搏动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以上四穴均可治头痛。越靠近耳朵→治耳朵;越靠近上方→偏头痛。

以指压压痛点为下针处。







率谷穴——耳尖(耳朵最高的尖端)上一寸半或耳朵旁与头交接处再上两寸。

瞳子髎透率谷:治偏头痛(神效)。

发病时为最佳下针时机,先在对侧下针合谷,用三寸针轻刺瞳子髎,捻针得气后再把针提起

至皮层,然后另一只手摸到率谷,把针倒过来后,把皮拉起来,一点一点透过去。







天冲穴——耳根后缘垂直向上,直入发际三横指处。足太阳、少阳之会。

治症:头痛、癫痫、惊恐、牙龈肿痛。



浮白穴——天冲与完骨弧形连线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足太阳、少阳之会。

治症:熬夜失眠造成的白发/少白头。

颈项强痛、头痛、耳鸣耳聋。







头窍阴穴——天冲与完骨弧形连线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治症: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完骨穴——天池旁开一寸五分或乳突后下方凹陷压有震动感处。







本神穴——前发际上五分,神庭旁开三寸或头临泣外开一寸。







阳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阳白透鱼腰:把皮肤拉起,从阳白刺入透至鱼腰。

治症:眼睛近视、视物不明、眼睛痛、有内障。









头临泣穴——平躺面朝上,从眼珠开始假想一条线,入发际半寸骨缝处。







目窗穴——头临泣直上一寸半。

头临泣、目窗均为眼科大穴治风泪(风一吹就流泪)。

正营穴——目窗直上一寸半。







承灵穴——目窗与百会交接处。



脑空穴——枕外隆凸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三横指。







风池穴——大筋与脑后骨下方最凹处。

下针时,病人趴倒,头摆正,一手先按到颧髎,另一手按风池,假想一条线。下右边风池,

对着左边颧髎下针;下左风池,对着右边颧髎(避免刺伤动脉血管)。

治症:鼻窦炎、鼻子不通。

风池、风府、风门可针可拔火罐可刮痧。

案例:项强时拔火罐或刮痧,先用米酒洒于膀胱经上,再用汤匙沿经刮。

▲以头中间为分界,前部治症为眼科疾病(胆经有络至眼睛上方),后部治症为头痛、头昏、

眩晕。







肩井穴——肩膀上方(肌肉最高点),两肌肉中间处。

不可重击下针宜浅,一寸针下五分(太深会使病人昏迷)得气后加下对侧足三里(引胸中之

气入脚,避免气闷胸中晕倒)。

治症:胸腔受重击、撞伤,跌打损伤(解血瘀胸中)。

案例:骑马摔落或被马踢到,造成血胸(胸腔里面有瘀血),下针肩井活血化瘀,伤者排黑

便。







渊液穴——极泉正下方三寸。

不灸。

辄(zhé)筋穴——渊液前一寸。

治症:吐酸、呕吐。







日月穴——胆之募穴。

期门下一寸或乳中下推三个肋间隙。

治症:胆汁不通、胆结石,前五分处斜刺胆俞+日月。



京门穴——肾之募穴。

章门穴(即肋骨最下端)往后摸,有一肋骨从后面凸出处(二横指特别痛处)。

治症:肾结石、肾脏癌、肾阳虚、阴虚、耳鸣、腰酸、水肿、肾脏问题。肾俞+京门

直针下一寸。







带脉(奇经)——带脉、五枢、维道。







带脉穴——侧腹部,章门下一寸八分,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两

肌肉缝之间)。



五枢穴——水道横走五寸半。







维道穴——五枢下五分。

治症:女子带下、赤白带,环腰一圈带脉痛、带脉病(下半身好像坐在冷水里,有时还会听

到水声)。







华陀夹脊(肌)——督脉旁开五分。

临泣+足三里专治华陀夹脊。



居髎穴——章门穴直下八寸三分,肌肉缝中间。







环跳穴(骨之始)——刺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直刺二到三寸

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或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

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

不留针,三寸针下到骨头边,采用三呼三吸补泻法,即左右捻针引导气后,病人吸气同时拔

针至皮表五分处,待吐气完成后,把针重新推回环跳,周而复始三次(补法)。

若一次下针去痛为单纯环跳痛,反之则为骨癌或骨损伤相关疾病。

环跳痛对侧肩髃亦可下。



风市穴(中风瘫痪大穴)——膝盖交接缝(腘横纹)上七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三寸针下到骨。

风市+阴市合用,治膝盖无力站起。

中渎穴——风市下两寸。

足少阳胆经别络。风市辅助加强穴。







膝阳关——正坐屈膝,膝盖外侧高骨上方凹陷处。

治症:风湿关节炎、痛风、红肿。





阳陵泉(中风瘫痪大穴)——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胆经合穴。属性为土。

治症:所有筋病。如膝盖不得弯曲,脚抽筋。







胆石点——阳陵泉正下一寸左右压痛点。

专治胆结石。下一寸半针,胆俞+日月穴+胆石点。

阳交穴——外丘穴往后一寸。

阳维脉郄穴。

治症:发狂奔走、抽筋、脚痛,犬咬伤不论虚实。

犬咬伤/蛇毒/蜘蛛毒/猫。

艾绒生姜切片打洞隔姜灸伤口→续灸外丘。



外丘穴——外裸尖直上七寸。

胆经络穴。







光明穴——外裸尖直上五寸。

下直针,虚实皆拔之;

治症:眼科治证。

胆经络穴,别走厥阴。

阳辅穴——外裸尖直上四寸。

胆经经穴。属性为火,因木生火,故为胆经子穴【实症】。

治症:偏头痛(实证)阳辅下半寸向上斜刺。



悬钟穴(绝骨穴)——外裸尖直上三寸凹陷处。

髓会绝骨。骨髓病有压痛点针下绝骨,亦可治腿中风(绝骨透三阴交),配合风市、阳陵泉。

足三阳大络。







丘墟穴——足外踝前缘垂线与下缘水平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

胆经原穴。无井荥俞经合属性。“虚实皆拔之”。

治症:眼睛生翳,从眼睛上面下来的薄膜。

商丘透丘墟:绑鞋带处有两条大筋,一寸半针下针商丘从两大筋下方穿过透至对侧丘墟,治

脚踝裸扭伤。







足临泣——坐位,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小脚趾拉一

拉筋后方)。

主治带脉。

胆经俞穴,属性为木,因少阳胆经为阳木,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时症,下俞穴/荥穴。













地五会——小趾向上翘起,第四、五跖骨之间凸起肌腱(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凹陷处(临泣跳

过个筋的前面位置)。

治症:乳痈、乳房硬块大穴。

特殊治症:脚皮特别干的。







侠溪穴——伸直脚掌,足背外侧,当四、五趾蹼缘(高骨),后方赤白肉际处。

胆经荥穴。属性为水,因水生木,故为胆经母穴【虚症】。

侠溪上五分处斜刺(顺着经脉)下针。



足窍阴穴——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一分处。

胆经井穴,属性为金。

治症:头昏眼花、昏迷、眼睛痛(从眼外侧)。































































十二正经之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肝足厥阴之脉(大敦)。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足大趾二节间,即三毛],

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中封)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股的

内侧],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

入颃颡[同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喉咙则指下连气管部分],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

巅;其支者,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穴位歌: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

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

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

阴经之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原穴)阳经阴经

金井木

水荥火

木俞土

火经金

土合水

足厥阴肝经气血流注=丑时(1点到3点),从右向左。







大敦穴——脚大拇趾靠第二趾侧趾甲根边缘约二分处。

肝经井穴,属性为木,因足厥阴肝经为阴木,则穴性与经属性相同→本穴=可补可泻。

治症:疝气、肠子坠下、睾丸坠下、月经量多不止、子宫下垂。

所有阴部问题,如性病,阴头痛、阴茎痛、小便痛。







行间穴——第一趾脚掌骨与第二个脚掌骨交接处(两高骨后方)。

肝经荥穴,属性为火,因木生火,故为肝经子穴【实症】。

下直针宜浅。

治症:肝里有积、胸肋痛、急性肝炎(全身泛黄)。

妇人恶露不止、血崩,男人疝气痛、阴部痛。









太冲穴——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两大骨后中间凹陷处)。

肝经俞穴。时症此穴治之。

行间辅助加强穴。







中封穴——中封与商丘相隔一个大筋,大筋外侧为商丘,内侧为中封。

肝经经穴,属性为金。



蠡沟穴——内踝裸上五寸。

肝经络穴。

实证阳挺不下;虚症皮肤瘙痒。







中都穴——蠡沟上二寸或内踝上七寸。

治症:妇人产后恶露。





膝关穴——腿内侧膝盖横纹头处。

其上五分处下针,勿刺到横纹头。

治症:膝盖风湿关节炎。







曲泉穴——大腿骨旁大筋内侧与骨头中间凹陷处。

肝经合穴,属性为水,因水生木,故为肝经母穴【虚症】。

治症:肝经皮肤皮肤瘙痒、阴挺不下、所有妇科病、小便困难、阴部瘙痒。



阴包穴——曲泉上三寸或膝关上四寸。

治症:小便困难、女人月经不调。







治肝三穴:腿内侧,膝盖头至身体腹股沟中间假想一条线,线中间一点及前后各一寸处即为

治肝三穴。专治/诊断肝硬化、肝癌大穴。

一寸半针下一寸(因内侧有大动脉)。







足五里穴——曲骨外开二寸再下三寸(动脉搏动感处)。

阴廉穴——足五里上一寸。

以上两穴为求子穴,用隔姜灸。



急脉穴——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二寸半。







章门穴——脾之募穴。

手肘靠着肋骨,胸肋骨最下方点。足厥阴少阳之会。

脏会章门,脏病(肝心脾肺肾)治此。

忌重击,避免脏气混乱,内脏受伤。

治症:所有脾脏+胰脏疾病。

脾俞+章门(俞募治疗)治肚子肿大、臃肿、腹有积水。

治症:奔豚(肚脐上下周围,可摸到脉跳很快或感觉气从天枢直冲至心脏)

前五分或后五分处斜刺入穴。



期门穴——肝之募穴

不容外开一寸半。

可针可灸。下针从里向外斜刺。

期门+肝俞(俞募治疗)加下章门强土继而强水。

治症:胸胁苦满、胁下痛、肝脏痛。















































针灸刺法篇

迎随法

迎随法——“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以针刺得气后,针头逆经行提

法称“迎”,针头顺经行按法称“随”,将针头的逆顺与提按相结合为“迎随”。

顺着经走为补,逆着经走为泻(逆入针得气后推进绿豆距离称为泻上加泻,顺入针得气后提

出绿豆距离称为补上加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捻转法——很快的转过去,很慢回来。不要一直转过去,针会卡在那边。若针卡住,上下一

寸各下一针,即解。硬扯肌肉会一起缠出来。补是采阳数,泻是采阴数,常用补五下,泻六

下。(右→左旋→五下提→补;左→右旋→五下推→泻)

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随处。

如二间、曲池迎随很痛,可改用插提法、捻转法。

呼吸法引气法

引气——下针后,左右捻针静置几分钟待气到后(下针处有一圈粉红色),再做补泻。

若病人严重虚弱气未到,需用自己的气把病人的气引出来。

方法一:轻轻握着针,不要重握,重握气则不传,关节放松,丹田慢慢的吸气,然后吐气。

当吐气时,即为灌气。吐气时,心里想,气从针穿过去到病人身上。

▲下针时,若碰到动脉血管,起针后肿成很大一个包,用手掌轻轻的按着包,因阳气在手上

面,阳气一行,血跟随而行,大约六呼,鼓包慢慢趋于平整吸收。

方法二:针上下戳二下,针呈现被吸入之感。气到后,会感到针很沉。

方法三:若捻转法引不到气,则在上下穴道,用手慢慢推,则气会感应到。

方法四:气在表,针于皮肤上戳拨一下,气则来。

若以上方法气仍旧未到,则表示病人太虚,改用呼吸引气法。

呼吸引气——病人吸气时提针,提至皮层里面;吐气,慢慢进针。进针、出针均根据病人的

呼吸决定。此时病人感到酸(酸麻胀)时,则为气到。若病人还未得气,改用灸(大虚)。







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大补手法)——病人里寒很盛时使用。

得气后,把针提到皮肤表面(皮肤表层到骨头间距离,分成天、人、地三段)。

天部进针紧按慢提(很快速的下去,然后慢慢的拉回来),做九次为补,继下人部九次,再

到地部九次+灸(肉多之穴为佳)。

透天凉(大泻手法)——病人大热的时使用。

得气后,下到底下(病气、邪气所在之地),从地部开始用插提法紧提慢按(很快的提起来,

慢慢推针进去),把气从地部提到人部,做六次泻;至人部时,再做六次;最后到天部做六

次。在天部做时,若一提针而出来,此时不要按针孔,让气不断的外泻。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

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

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

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

再施。

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

阳中引阴——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或酸多痛少,则先补后泻。

阴中引阳——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痛多酸少,则先泻后补。

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个阴,先寒后热人,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

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

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

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

不可兼而紊乱也。

留气法、烧针与报刺法

留气法(消痞块远取穴法)——紧按慢提九次+完后针提豆许起,等五分钟,再做阴数六+

完后下插豆许留针,取针时,不按针孔,直接拔出。

留气法原理:先阳后阴。先强补,气上冲(力量很强),将痞块冲开;冲开后,用泻,再把

气导引出来。

治症:痞块、硬块、肿瘤。如乳房、子宫、腹部硬块,皮肤表面积瘤、脂肪瘤等等良性痞块。

消痞块近取穴法:烧针与报刺法。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

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烧针——燔针,即用火来烧。

治症:①脂肪瘤、黑痣、凸的软骨、肿块等良性痞块(痞块表面呈圆滑状非常光滑,反之硬

块非常硬且表面非常粗糙,比较不规则、不均匀为恶性癌症,禁用)。

②痞块里面化脓时,脓血很多,先用火罐,把脓头抽出来,再用烧针。若比较浓稠,

用铍针(中间扁扁的针)为宜。

若化脓比较大,直接烧针,无所谓补泻。此法是直接在伤口下针,病人不会痛。







三针法烧针——第一针从上往下,第二针从前面往后刺,第三针从后往前刺。

步骤:烧针(28号针),把针放到麻油里面沾一点,斜烧(针斜着,直接在针上烧),烧三次,

烧好后,一针直接刺进去。







报刺针法(飞针引气法)

治症:良性痞块,肿块,不论软骨或脂肪瘤。

报刺针法——针下至底端,左右捻一捻,提至皮层,往前刺一针左右捻捻,再拉起针来向后

面刺一针左右捻捻,再拉起针向左边刺一针左右捻捻,再拉起针向右边刺一针左右捻捻,直

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刺完后再回至原点,再下针下到底

部,左右捻捻结束。顺序无所谓。







▲顽固性良性痞块加用三进针。

运气法与四种痛症

四种痛症——痛,实症,泻之;

痛多酸少,先泻后补;

痛少酸多,要先补后泻;

酸、麻难治纯用补法。

运气法——专治非常强烈疼痛(实症),属强泻手法。

痛属实症,子母补泻在子穴做泄+原穴、络穴或郄穴(不谓虚实)下针,做阴数六逆气而泻,

做完后,把针转过来,针尖对着痛的方向,针留二十分钟后再起针,起针后不要按针孔,让

气往外走,过一下再按针孔,再揉一揉。

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

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提气法与中气法

提气法——专治顽固性冷、麻,又冰又麻(经脉为瘪)。

麻属虚症,母穴补之+原穴或本穴做下针捻转,做六次后,针头对着冷麻的方向,把针提到

皮层后,把针倒过来,对着病的方向(因为冷麻在皮肤表面),让其顺入,留针。

提气从阴微拈提,冷麻之症一时除。

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拈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可治冷麻之症。

中气法——专治累积,除积,清除累积在身体不必要的东西(与提气法相反)。

积者,如寒在里或瘀血块;水停于肺,水停腹部、少腹;大便不通。

做阴数六逆气而泻,做完后,把针提起来,逆着针头(逆的方向),对身体外面,跟病的位

置呈相反方向,为去积。

案例:清大肠(活络大肠),取支沟、照海、上/下巨虚(足阳明胃经)、天枢(大肠之募);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阴数泻六,泻完后,逆着针头,针不要对着大肠的积,反过来,向身

体外面走,与病位相反。

导痰针灸法(中气法):善于祛湿化痰,治癫痫病【祛痰名穴】。

病人平躺,脚放平,下针(丰隆)左右捻针得气后,针慢慢提起至皮层,再把针倒过来,斜

针45度,向身体上方(病灶方向)下针(引动痰气),继续采用泻六手法逆针而转泻完后,

再慢慢把针提出来回到皮层,再往下45度下针,留针20分钟(把寒引下来)。

中气法,能除积,先直后卧,泻之。

凡用针之时,先行运气之法,或阳或阴,便卧其针,向外至痛疼,立起其针,不与内气回也。

中气须知运气同,一般造化两般功,手中运气叮咛使,妙理玄机起疲癃。

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

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

五门十变(本穴治疗)

甲胆临泣木已肝行间丙小肠阳谷丁心少府戊胃足三里

己脾太白土庚大肠二间辛肺经渠壬膀胱通谷癸肾脏阴谷

土金水木火

天干歌: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案例:虚症手酸,酸在小肠经(火)=后溪(小肠经母穴)或临泣(胆经本穴→木),木生火

实症背痛,痛在膀胱经(水),下针临泣无效则加下少府、通谷,水生木→增加泻木

的力量(因丁壬合化木)

缓治——肝病,先强土,下针胆经临泣+脾经太白(甲已合化土),再强水,下针肝经行间+

大肠经二间(乙庚合化金),则可金生水;小肠阳谷+肺经经渠(丙辛合化水),最终水会去

生木。

急治——肺积水或肚积水,先排水,因金会克木,先把肺清干净生金,下针肝经行间+大肠

经二间(乙庚合化金)。金去制木来排水。同时强土(固定)。

★急症时,务必想尽办法让病人胃气恢复。

飞经引气

飞经引气四种手法:(苍)青龙摆尾、白虎摇头(青龙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青龙摆尾——补法,取穴下针,左右捻转得气后,将针柄左右摇,此时为补。(补力越强,

病人越热),摇九下。

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

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舡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

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

白虎摇头——泻法,退方进圆。取穴下针,得气后做插提,退时针尾呈方形慢慢退出至皮层

表面,进针时呈圆形回去。取肌肉多处操作且为原穴或本穴。

▲凡下针得气,如要使之上,须关其下,要下须关其上,连连进针,从辰至巳,退针,从巳

至午,拨左而左点,拨右而右点,其实只在左右动,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

之。

针似舡中之橹,犹如赤凤摇头,辨别迎随逆顺,不可违理胡求。





苍龟探穴——补法:一退三进。下针至穴,得气后,退皮层表面,再分三次进针,一次深于

一次,每进间隔些许时间。

赤凤摇头(赤凤迎源)——泻法,退方进圆,进圆的同时要摇动针柄。

★以上四法不留针。补法针孔按住,泻法针孔不要按。

龙虎交战与龙虎升降(相反)

龙为九纯阳,虎为六阴数。

龙虎交战(针灸麻醉止痛)——天、人、地三部各一补一泻(简易龙虎交战)。下针得气后,

把针提到天部,在天部顺着气脉,用捻转法快转,做九次补,再做六次泻。做完后再到人部,

做九次补、六次泻,再到地部做九次补,六次泻。

▲简易龙虎交战——每部做一个补一个泻。

治症:强烈的痛,如头痛、牙痛、癌症痛或意外造成的痛。

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

龙虎交争战,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

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青龙左转九阳宫,白虎右旋六阴通,返复玄机随法取,消息阴阳九六中。

龙虎升降(针灸麻醉止痛)——插提法在三部各一补一泻((简易龙骨升降)。气至后,操作

完三部插提法后,把针提到天部滞留,让气一直在天部循环。

治症:关节卡住,气过不去(正常气要经过关节)。如脱臼、骨头断了(未断亦可用龙虎交

战)、关节有堵塞或风湿关节肿很大。多用于外科、伤科气机堵塞造成的很严重的痛。

▲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

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

龙虎升腾捻妙法,气行上下合交迁,依师口诀分明说,目下教君疾病痊。

五脏交经法(青龙摆尾于本穴)——本穴做补泻,通过青龙摆尾来加强补的力量,力量可达

内脏。【本穴用于脏腑病】

治症:不方便脱衣服

痞块、硬块、积块在腹部时,如子宫里面的肿瘤→五脏交经法下三阴交。

骨头断掉,中间少了一截或骨头有断裂或关节有脱臼。

五脏交经须气溢,候他气血散宣时,苍龙摆尾东西拨,定穴五行君记之。

凡下针之时,气行至溢,须要候气血宣散,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五行定穴分经络,如船

解缆自通亨,必在针头分造化,须交气血自纵横。

通关交经——用于关节周围,如膝盖关节下针膝关;手肘受伤下针曲池。若无效,则通过赤

凤摇头来通关交经加强泻的力量。【接骨、脱臼】

通关交经、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补泻得理。

先用苍龙摆尾,后用赤凤摇头,运入关节之中,后以补则用补中手法,泻则用泻中手法,使

气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后用赤凤以摇头,再行上下八指法,关节宣通气自流。

膈角交经——心口痛、心脏肥大。治心脏病时,先生金,金强病止,不会再恶化,故称膈角。

治症:不让病情再恶化。【五行治疗】

膈角交经,相克相生。

凡用针之时,欲得气相生相克者,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其

邪气自泻除,真气自补生。

膈角要相生,水火在君能,有症直任取,无病手中行,仰卧须停稳,法得气调均,飞经疗

入角,便是一提金。

关节交经——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穴位,在针刺得气后先用行气法,使针感扩散至关节处,然后

留针5—10分钟,再将针立起,施纳气法。反复操做三至五次。

关节交经,气至关节,立起针来,施中气法。

凡下针之时,走气至关节去处,立起针,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关节交经莫大功,必令气走纳经中,手法运之三五度,须知其气自然通。

呼吸补泻法——用于肉较多处。

呼吸补法——先引气,然后病人鼻吸口吐,边吸边把针提起来到皮层,做补,再口吐气,,

针不动,一直等到气吐完时,很快的把针放到皮层下(利用吐气和吸气的间隙),避免动到

病人的气,再做两三次(紧按慢提)。

呼吸泻法——先引气,然后病人鼻吸口吐,与呼吸补法相反,为紧提慢按,吐气时,把针慢

慢压下去,然后在病人吸气时,把针提起来。取针后,针孔不要去按。

子午捣臼法(九入六出治水病)

水病针下水分、水道、关元、中极、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其中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时采用九入六出插提法[大穴]。

临床因地机、三阴交无穴性多为平补平泻。

案例:阴陵泉(治水最大穴),进针时,一寸的距离,九进紧按慢提为补,再做六次泻紧提

慢。

三焦之气不通时,水会累积,故而补泻同时出现在一个穴道,引动三焦之气。

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均,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

愈。

★十二经络之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留针),热则疾之(不留针)。若见凹陷

之病,如肿瘤凹陷下去,则用灸。当没有办法区分虚实时,取其经穴。



下针八法(揣、爪、搓、弹、摇、扪、循、捻)

病在气分(表面),则下针不希望伤到血。

病在荣(在血),则下针不希望伤到气。

卫病较浅,荣痛较深。

揣——指甲戳一戳,下针时深一点,扎到血脉旁边,为治血而不伤气;

病在表,下针则下在气分,肌肉和皮肤中间,很浅,则不伤血。[免伤荣卫]

爪——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宣散气血,欲使不痛]

搓——左右捻转,有弹和摇两种手法,为最浅补泻手法。弹为补,摇为泻。

下针,得气后提豆许(非补泻的提豆许),让气有地可存,再开始做弹、摇。弹即用手指头

弹针,气来,此为弹针法。摇为摇动针头不是摇动针柄。

扪——做补时,起针后,把针孔按到,避免气跑掉;

做泻时,不要去按它,让气往外走。

循——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令气血宣散,邪气散泄]

捻——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如出针,内捻令气行至病所,外捻令邪气至

针下而出。[行气]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

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

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一、爪切者: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

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

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

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持针之士要心雄,势

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

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

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

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

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

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

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摄法应知

气滞经,须令爪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者要穷精。

七、针退者:

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

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退针手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

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

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

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

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者:

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

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

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此乃针中之秘旨也。捻针指法不相

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者:

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

入容侔,致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者:

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

穴开大也。摇针三部六摇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致令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者:

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拔针一法最

为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五俞穴治疗与原络治疗

五俞穴治疗——五俞穴井荣俞经合,“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结痛”、“经主喘

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井与荣=冬天下针,俞、经、合=春夏下针。

五俞穴根据当经病变取穴,而不是任何经络都可下。

案例:关节痛肿,痛风,痛在在肺经上,则下针肺经俞穴。无所谓补泻,得气捻针平补平泻

即可。(利用穴性取舍)。

主客治疗(原络治疗)——主=病变经,客=表或里经。主经上取原穴,客经取络穴。

所有阳经由三焦脉络管辖。故三焦经通过属于络,行阳→阳经有独立的原穴,可直接络到三

焦上。阴经没有原穴,取阴经时由俞穴代替。在原络上下针,无所谓补泻,得气捻针平补平

泻即可。

案例:若大肠为主(有病),肺为客下针大肠原穴,再下肺经络穴。





十二经原穴歌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

胆原丘墟穴,肝原号太冲,

小肠原腕骨,脾经太白容,

心原神门过,胃经冲阳通,

膀胱原京骨,肺经太渊逢,

大肠原合谷,肾原太溪从,

三焦阳池伴,心包大陵同。

▲十二经脉于四肢各有一本穴。

阳经有独立之原穴,可直接络到三焦。阴经没有原穴,取阴经时由俞穴代替。

俞募治疗与会郄治疗

俞募治疗法——属于主客治疗,专治内科病。

所有经及每个内脏都有其俞穴,每个内脏都有其募穴,同时使用募穴跟俞穴,称为俞募治疗。

案例:肺气肿、气喘。下针肺之俞穴,再下对面的中府穴(肺之募穴)斜透至云门

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胃之募穴中脘,再下背后胃俞。

内科病显现热症时,症状如嘴巴燥渴,喜欢喝冰水,舌苔黄,全身脸赤红,大便是下利(浓

臭)或便秘,小便黄,则热症用针。寒症下利,拉不消,舌苔白,脸色白,口不渴,倦怠,

声音无力量,属寒症、虚症时,采用俞募治疗法时用灸。

十二经背俞穴歌

胸三四五九十椎,肺厥心肝胆俞随;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肾二继;

腰四大肠骶一小,骶二膀胱腧所系。

▲背部脊椎两侧距中线一寸半侧线上,从上而下平第三、第四、第五、第九、第十、第十一、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依次为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平第一、第二、第四腰椎棘突下缘依次为三焦俞、肾俞、大肠俞。

平第一、第二骶后孔距中线旁开一寸半依次为小肠俞、膀胱俞。

十二经募穴歌

募亦十二穴,脏腑经气结。

大肠募天枢,肺则中府列,

小肠募关元,心经募巨阙,

肾募是京门,膀胱募中极,

肝经募期门,胆募是日月,

胃募为中脘,脾募章门协,

包络募膻中,三焦石门切。

从阴而引阳,功效称卓绝。

募穴为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之腧穴。

针刺腹部募穴引阳气上行,能抑阴扶阳,谓之从阴引阳。

会郄治疗——内脏痛,止痛用。

案例:便血,血与便混合在一起,不是痔疮,如大肠发炎。下针大肠经郄穴温溜,大肠为腑,

腑会中脘,则下针中脘穴。

病人久咳,咳得肺部痛,伴带血;肺为内脏,脏会章门,下针章门,再下肺经郄穴孔最。

八会穴歌

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

筋会陵泉髓绝骨,脉聚太渊骨大杼。

▲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分别会聚于八个腧穴。

十六郄穴歌

郄为孔隙气血居,止痛还供急症需。

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跗阳阴交信;

肺郄孔最大肠溜(温溜),脾是地机胃梁丘。

小肠养老心阴郄,肝是中都胆外丘;

心包郄门焦会宗,膀金门肾水泉通。

▲郄穴为气血藏聚之孔隙处,有止痛与治疗急性病作用。

下合穴歌

胃下合三里,大小二巨虚;

膀胱委中穴,三焦委阳居;

胆经阳陵泉,腑病效堪碑。

▲阳经有下合穴,阴经则无。六腑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灵枢●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六腑。

胃、胆、膀胱三腑下合穴为其本经合穴。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







九针之使用时机

镵(chán)针——刺热(点刺放血)用,用于头面部。

案例:眼睛红肿、很痛、角膜炎,在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穴)、耳尖用镵针点刺放

血。

圆针——措摩分肉,不入体内,在肌肉中间、筋骨中间、两筋中间,去消导,顺着经搓为补,

逆着经为泻。用于怕针之人或病人元气虚时。

鍉(chí)针——透针用。

案例:养老透间使,瞳子髎透率谷,阴陵泉透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

气足之时方可透,气虚不透。可按压合谷判断(气穴),合谷凸则气足,合谷凹则气不够。

蜂针——即三棱针,可于四肢末梢放血,或背后放血放血、放脓用。

铍(pī)针——扁平刀子样,治疗脓疱用。

圆利针——治痛及酸痛时用。

毫针——长针且细,一般用于内科,病较深时,如阴陵泉透阳陵泉。

长针——长七寸(治下半身瘫痪,大椎旁开5分,延骨一路刺)[基本不用]。

(较细)以毫针与圆利针常用。三棱针放血用。

火针——治痞用。(28号针)

灵龟八法与子午流注

使用时机:急救、急诊。

灵龟八法







492



357



816



八卦指“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此八个卦为圆形,把其放至九宫格里,根据洛数,五居中位,

载九覆一,二四为肩,七三为腰,六八为足。直加,横加,斜加均为十五。

四组八穴控制奇经八脉,控制人体的平衡。

任脉→列缺、督脉→后溪

冲脉→公孙、带脉→足临泣

阳蹻脉→申脉(郄穴跗阳)、阴蹻脉→照海

阳维脉→外关、阴维脉→内关

临泣外关一组,公孙内关一组,后溪申脉一组,列缺照海一组。

取穴时根据当日黄历时辰开穴

★子午流注只看天干不看地支,灵龟八法要看干支。

八法下针,留针十至十五分钟,继下正经穴道。

同一病人一天只可开一次,再扎则无效果。

灵龟八法开到五时,男下照海,女下内关,男下左边,女下右边,下单穴。







子午流注(一针)

飞腾八法——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

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时干壬甲丙戊庚辛乙癸己丁

八卦乾艮坎震巽坤离兑

开穴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耳针疗法(不分虚实):







醒酒——耳珠放血。

耳针——耳朵压痛点处埋针。一般为七天,夏天为四天、五天。需保持干燥,不要碰到水,

避免发炎。

耳诊——耳朵上方三角窝为子宫位置,若有凸起来一块,有概率为肿瘤。

▲耳针治症(同侧)阿是穴埋针、留针。取出后,隔两天检查效果,不痛病愈,仍痛则病未

愈。

耳朵化脓——化脓处,三棱针点剌放血。继下曲池。(曲池上半身消炎解毒穴,下半身用筑

宾)。

判断心脏病治愈效果——先压耳朵,再压第五椎,最后问午时(11点到13点)睡眠好不好。

回阳九针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使用时机:病人心跳已停,但心口还有温度,此时回阳针可把人从阴间拉回阳间。多为回光

返照。

导引术

“善针者善导引也”。

导引初步手法,取以“山,陵,沟,谷”为名的穴道,如承山,阳陵泉,阴陵泉,水沟,陷

谷,阴谷。

阳亢时气血上行,通过水沟可以将其导到深谷。

担法与截法

担法——穴道痛,针下两穴道中间。

案例:肩膀痛和手腕痛,下曲池。

截法——防止病进或截法止血。

案例:手被砍掉出血,出血位置上一寸(靠近身体的一寸,不是往四肢末梢)下针(手部浅

用一寸,腿部用一寸半)若血未止,下一寸再下一针。

带状疱疹(腰蛇),灸两头(截法)。

心脏有问题时,先去治金,病则不再进(截法),再去强木,硬把火推到土上,循环则恢复

正常。(五行截法)

模拟法——即类比法。

腰与屁股上的人字纹之间;

委中与腿肚子上的人字纹承山之间;

以上两者象上相同,故腰上之痛可于对应脚上治。

承山与肛门相对,故承山为痔疮大穴。

手臂上,握拳时,肌肉出现人字纹为孔最穴,孔最穴也善治痔疮。

承山在膀胱经,小腿后面的两个大肌肉中间

故针承山,灸孔最都有止血效果,亦可下长强,或直接在痔疮上用火罐把脓血抽掉。)

(代用)治症法——右手边肺经痛与大肠经痛(实症),下二间、尺泽。若病人没有手,下对

侧束骨,束骨为水,大肠经为金,金生水,故下水穴,水性即出,同样可以泻金经实症。

对称治疗法

①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②上下对称。委中对侧尺泽或曲泽、太渊对侧太溪。

幼儿治症(指针术)

指针——指头当针来用。

治小儿退烧、小孩受惊吓、小孩眼歪。







开天河水——幼童高烧壮热时,将手指按到幼童的外关穴揉两三下,然后往手指头方向推几

下,天河水就会从此处出来。继而让孩童手握拳,将中指往前推呈弓形状,其它指头还在后

面,把自己的手指放在孩童的中指上,轻轻揉几下,烧就会退。中指压到之处为劳宫穴,心

主五液,汗出则烧退。

一般指针上男左女右。

婴儿落地黄疸,于肝胆筋轻轻沿着皮往上推。婴儿吐奶,于脾胃筋轻推。男婴由下往身体推

为去寒,由身体往四肢末梢推为去热。做完揉间使关天河水,气则散。









手上三关——若孩童有黑线横纹青筋于风关(在表)、气关(入腑)尚好治,若青筋或黑线

于命关(入脏),则非常难治。

开天河水只针对一般寒热、高烧,若病在经筋,如癫痫、抽搐,痉挛、角弓反张、脑膜炎,

则天河水+推经筋;

手法一:三阳络揉两三下,让气血从三阳络往下走(力量非常强),男孩往上推去寒(寒往

上抽,绷得很紧),筋经则松掉,抽筋现象消失;若为热症,全身瘫软状,则往手掌方向去

推,去热。女孩反过来左。

手法二:重症,烧未退。病有寒有热,若病在寒(男童),则退寒。开天河水后,从三关(手

指的三个横纹处)开始,握住食指、中指、无名指,往内关方向推,治寒;往指尖的方向推,

去热。若孩童嘴唇为青、脸色白属寒症;若脸红属热症。女童手法与男童相反。

▲开了天河水后要关,找到心包经的间使穴,按着它,揉几下,天河水(气散)则散。







祖孙治疗法——木生火,木为母,火为子,火生土,土为孙,若胆经或肝经实症,可在小肠

经、心经上治疗,也可以到土经上治,同理脾胃虚症,亦可以用火来补。

余者以此类推。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

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

火针三分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

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

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

间使、后溪三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

转。
献花(0)
+1
(本文系过珏jue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