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wenxuefeng360 2019-10-21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将会给儿童留下一种内在的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应。——蒙台梭利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幼猴刚出生就被从母亲身边带走,与其它相同的幼猴放在一起抚养到6个月后,将其与长在母猴身边的幼猴进行对比,结果那些不是母猴抚养的猴子极度缺乏安全,表现出怕生、不敢接近新鲜事物等行为。再将其投入到猴群中后发现他们无法融入到猴群,而且地位最低的。更严重的是,如果那些没有经历过母猴抚养长大的猴子产下了自己的孩子,她们也会疏于照料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可见缺乏母爱的早期抚养对幼猴的影响巨大。引人深思的是,在早期抚育方面,猴子和人类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

毋庸置疑,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作用,同样的,我们为孩子创造的原生家庭也将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那么原生家庭到底在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我们又该为孩子创造怎样的原生家庭环境呢?《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给了我们答案。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原生家庭生存之南》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卫报》《泰晤士报》力荐的国民心理学家,他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这些各异的身份促使他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结出的“果实”,活在父亲荣耀下的小布什、被父亲严格要求的迈克尔·杰克逊、被父亲贬低的查尔斯王子……这些真实的案例都被奥利弗·詹姆斯记录在书中,以帮助读者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与读者一起揭开原生家庭的秘密。

正如副标题所言,《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围绕原生家庭展开讨论,从原生家庭的作用原理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带领读者剖析自己当下状况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帮助读者从根本上找到走出心理泥淖的方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新父母们想要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了解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尤其是在0~6岁的婴幼儿)的作用,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这本书都值得大家翻开细读。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先天遗传or后天环境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似乎告诉了我们遗传的重要性,但另一个研究却告诉我们,真相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猫是动物界抓老鼠队伍中第一梯队成员,但猫天生就会抓老鼠吗?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将幼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随猫妈妈长大,另一组则完全不受猫妈妈的影响。待幼猫长大后,研究人员发现由猫妈妈抚养长大的幼猫都是捕鼠能手,但与猫妈妈隔离的幼猫捕鼠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它们会忽视从身边经过的老鼠,甚至还能与老鼠做朋友。可见,捕鼠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

《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在开篇就指出,尽管我们的心理特征是受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但相比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更加重要。

一般来讲,精神疾病越严重越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尽管在自闭症、躁郁症、精神分裂、重度抑郁症等重大罕见的精神疾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概率大概在50%左右,但医生或研究人员发现,导致病人发病的原因都可以在成长环境中找到,并且人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治愈出院后,如果仍然回到消极的家庭环境中,有55%的患者后复发;但如果回到积极的环境中,则仅有16%的患者复发。

通常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精神疾病中越常见的疾病遗传度越小,比如轻度抑郁症、成瘾、人格障碍、暴力和犯罪、进食障碍、神经症、多动症等,这些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困扰着亿万家庭,殊不知这些疾病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的养育经历,比如抚养者缺乏共情,孩子经常被拒绝或被抛弃,甚至经常受到轻视、虐待、过度控制或忽视等,这些情况则导致孩子未来患抑郁症、网络成瘾、烟瘾、酒瘾、性瘾等的风险增高;如果早年经历身体虐待或者性虐待,成年后更可能出现人格障碍;如果早年接受暴力对待、父母关系不和谐,而且母亲因抑郁症存在易怒的症状,那么孩子成年后则更容易具有暴力倾向。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角色塑造: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塑造了不一样的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龙的九个孩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多子女家庭中,尽管成长环境一样,但每一个人却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从遗传学来讲,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他们自身携带的基因是一样的,睡在同一个家里,吃在同一张桌上,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角色!

在同一个家庭中,由于世俗观念、出生顺序、性别等原因,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态度和期望是不一样的,而孩子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引起父母的重视和喜爱就会自发地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为了能够在家庭中生存下去,每个孩子都会另辟蹊径,最终形成了不同家庭角色。

男、女不同

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再加上世俗观念,导致社会、家庭对待男女生的期待也存在差异。父母会更多地给予男孩子关注,也更加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探索,而女孩子则会被要求安静地待着,不要乱跑。而且还会对男孩子更加严厉,对女孩子则更加温柔,导致男孩子往往非常独立,女孩子却比较依赖、被动。

排行不同

出生顺序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研究发现,家里的老大往往具备自信、有主见、强势、有责任心、认同传统权威等特征,与父母更像。而后出生的孩子则相对没那么自信,但利他、同理心强,责任心虽较少,但不易怒,具有冒险、批判精神,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找刺激。所以领导岗位多为家中老大,而那些革命家往往都不是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庭地位的变化,老大比老二更加强壮,导致老大更加自信、有主见、有责任心,但为了保持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老大不得不认同父母的权威、学习父母的行为。而老二面对一个比自己早出生几年的人来说,则更加缺乏自信,强壮、懂事是无法与老大相提并论,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与老大长得不同才能保证自己得到父母的关爱。

取悦父母或老师

为了取悦权威,比如父母或者老师,孩子们会自发朝着权威期望的方向发展。有一项研究显示,英国历届首相中,有幼年丧父或者幼年丧母经历的比例是35%;美国总统中,有这样经历的比例是34%,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恶劣的童年经历可能会促进人们成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取悦权威。逝者已去,家中的大人很可能将对逝者的期望寄托在家中长子或独生子身上,被寄予厚望的孩子自然也会取代逝者的角色开始便奋发图强,化悲痛为力量,致力于完成期望。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令人沮丧的教育方式

高要求——高成就者的悲哀

前面我们说到幼年丧亲或从小就被给予厚望的孩子,他们获得高成就的可能性也许会比较高,那么被给予高期望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研究发现,也许被给予高期望的孩子的职业生涯更好,但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一样高。原因是他们的父母会更容易忽视孩子的内在需要,也更倾向于过多控制、干涉孩子,并试图支配孩子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导致孩子会有低自尊感、对未来绝望、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等情况的出现,最终可能形成焦虑、抑郁的发生。

作为父母,在孩子内心的权威性不言而喻,但正是因为地位的重要性,更要避免过分看中孩子行事的结果,比如考试成绩。如果过分看中成绩,在孩子眼中就会认为自己被爱是有条件的。为了被爱孩子便会不断地追求高要求、高目标,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认为自己只有被外界认可了,才会产生价值。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获得认同,为了被人另眼相看,就会疯狂地奋斗,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外表上光鲜亮丽的他们,内里其实过得十分辛苦,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被无价值感、自卑感、失败感和内疚感困扰,最终患上抑郁症、依恋症也就不奇怪了。

忽视

被寄予厚望、严格要求可能是非常痛苦的,但如果是另一个极端——忽视,就更糟糕了。一项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研究者追踪了220名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幼年时期不太可能得到母乳喂养;到了9岁,功课不用功,表现糟糕,易怒并善于为自己辩护;到了15岁,学习成绩依然差劲,不听话,做事不认真。

童年缺爱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这个世界上的不公平,而不幸的是,这种感觉会跟随他一生。当然,幼小的他们不会将“父母不爱我”这件事的责任归咎到父母身上,反而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才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他也许会觉得父母讨厌自己的性别,也许会痛恨自己的出生顺序,也许对自己的外貌不满等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存在敌对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心,经常处于被动、防御、顺从的地位。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6岁之前,父母必须做的事

6岁之前的教育是在为整个人生打基础,这个基础的牢靠程度直接关系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蒙台梭利的研究发现,6岁之前孩子要经历无数个敏感期,语言呀、色彩呀、音乐呀、阅读呀等等,但我们这次不说这么具体的敏感期,我们要说的是心理基础准备的敏感期,是孩子未来人生获得幸福的能力的重中之重。

0~6个月——自体感发展关键期

自体感是什么呢?简单说,自体感就是“我”与“非我”之间界限的感知能力,如果自体感薄弱,那么就会对什么是我和什么不是我之间的界限感到模糊,外在表征可能会出现贪婪上瘾、暴饮暴食、不信任他人、控制狂、极端、对世界满是厌恶、情绪不稳定、骄傲自大、抑郁,甚至会出现反社会、敌对、冲动、自私等行为。

自体感弱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刚出生的最初6个月。婴儿最初的6个月里,能体验的感觉包含饥饱感、冷热感、恐惧感和安全感,通过这些感觉的产生和满足,婴儿的各种上层感知能力才会逐渐分化出来,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这阶段婴儿受到缺乏共情的抚育,也就是养育者只依从自己的意愿照顾孩子,完全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绑架孩子体验自己的能力,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虚假自体”,致使婴儿感觉自己无能力、无价值。

因自身需求被抑制,一部分婴儿会完全退缩,以消极的态度应对不良抚育,这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另一部分则可能会加剧自己的动作幅度,期望以此寻求外界的肯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可能是多动症的前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自体感发展对人的重要性。

婴儿出生的前6个月是自体感发展的关键期,养育者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共情,让婴儿的需求得以满足,积累关于自己身体感觉的记忆库,打好自体感的基础。

具有共情能力的养育者,她能够观察婴儿的微小动作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在注视和转身方面的需求,给予孩子充分的照顾,用爱与婴儿建立亲密的关系,要充分了解婴儿的需求、能力、特质和弱点。同时养育者还要善于通过语言、动作来回应婴儿,与婴儿充分互动。另外,养育者要根据婴儿的饥饱感去判断是否喂孩子,切不可根据自己制定的喂养时间喂养婴儿。

我们建议,养育者的首选人员自然最好是母亲,但头胎出生的前几个月,母亲的心理健康面对着极大的威胁,调查显示,大约有10%~15%的母亲会患上产后抑郁。产后抑郁的母亲对照顾孩子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家属尤其是丈夫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0~3岁——依恋关系发展敏感期

我们可以把人家关系归纳为4种模式,即安全型、混乱型、缠人型和回避型。

  • 安全型:大约有50%的成年人属于这种模式,他们容易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无论处于何种关系,都能够安然自处,不会担心自己不被人接纳。
  • 回避型:大约有20%的成人属于这种模式,他们不喜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更愿意独处、自给自足,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愿意被依赖。
  • 缠人型:大约有10%的成年人属于这种模式,他们渴望与其他人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密关系,没有亲密关系就觉得非常不自在,但因为情感诉求太大,会让别人感到窒息。
  • 混乱型:大约有20%的成年人属于这种模式,他们想要在情感上建立亲密关系,但真的建立的亲密关系又觉得不自在,而且,他们很难完全信赖别人,害怕被人伤害。

以上四种关系模式对比后,安全型自然是最好的。想要为孩子建立安全型模式,同样需要一个敏感的养育者。首先,主要养育者尽量不要经常离开,如果想要离开不要突然离开。然后养育者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回应,尤其是孩子尝试沟通的行为。最后,还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注意那些粘人、爱生气、不知足的表现,并不是因为他们调皮任性,恰恰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当然,母亲的关爱和关注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母亲不够敏感甚至抑郁,或者母亲需要上班,那也不一定非得是母亲亲自照顾,只要能够有一个充满关爱、能够持续照顾的人替代也可以。

尽管关系模式建立后不会轻易改变,但是如果出现重大事件,也是会出现问题的。比如二胎出生后对老大疏于照顾,父母离婚或者死亡,学龄期遭受逆境,恋爱关系破裂,或者接受心理治疗等事件,都会改变关系模式。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结局,就是他长大后要疗愈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

3~6岁——是非感发展敏感期

3~6岁是对是非、善恶认识(尤其是与自己行为有关)形成的关键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将是非感称作良心,并分为三种类型,即惩罚良心、脆弱良心以及善良良心。具有惩罚良心的人倾向于墨守成规、屈服权威,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产生洁癖,无论在学生生涯阶段还是进入职场,都会勤奋努力,但可能缺乏创新能力;具有脆弱良心的人更可能叛逆,学生期间不服从管教,工作后不服从上司命令,有攻击性行为,不会为坏行为感到不安,也不会因受到惩罚吸取教训;具有善良良心的人则表现最好,他们既不屈服权威也不反感,从小到大都能与人和谐相处,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途径,有一定的容忍度也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形成善良的良心,权威型的父母是理智的父母,他们即能做到全面关心孩子,又能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他们会为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并认可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中来,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同时在行为思想上给予孩子明确的指导,将自己打造成是非观的良好典范,用适当的方式管教孩子,及时纠正错误行为,把爱当做教育的基础。

《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书向我们剖析了环境因素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家庭角色刻画了一个人未来的模样,再加上敏感母亲的照顾,会在0~6个月获得健全的自体感,0~3岁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3~6岁形成较好的是非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原生家庭更是孩子心理的装配车间,是最好的因材施教的机会,所以父母实该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是一本值得细细翻看的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