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石斛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昇事静能量 2019-10-21

发展石斛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湖北省英山县石斛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英山石斛名来已久,志上也早有记载。石斛:“干直而不槁,嚼之且无渣滓,味浓厚而富脂膏,养胃易液,却无清凉碍脾之处,确为无上妙品,大别山石斛入药,有降低血压、抑制心血管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癌之效能。其功效奇特,市场稀缺。”英山石斛是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名贵中药材,素有“中华仙草”之称,享有“软黄金”之美誉为进一步探索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最近,我们先后深入到大别山石斛园(雷店镇东明村)和安徽霍山县太平畈乡实地考察了石斛基地,我们发现:石斛产业大有可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做大做强英山县药材产业的希望所在。

一、英山县石斛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英山县人工种植石斛最先是雷家店镇东明村的刘正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以采挖药材为生,为采集野生石斛标本,他跑遍了广西、广东、浙江、安徽、吉林、辽宁等十几个省,踏遍了黄山、庐山、衡山、天柱山、天目山、雁荡山等名山大川,保护性蓄积了全国各地的石斛品种,他家石斛园成了石斛品种“大观园”。在浙江雁荡山的一次采药过程中他发现将山上的野生石斛移植为人工栽培时,经济效益可佳。在刘正言和其子刘宗坤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野生的石斛在他的责任田里也成活下来。经过2年的精心培育,在同一亩水田里种植石斛的效益是种茶、种粮的二十倍,而且可以在适宜的天然林中种植或进行仿野生栽培石斛。后来,又利用木材加工废弃板制作成槽或床种植石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集约化槽栽石斛与在天然林中种植或仿野生栽培相比较,更便于栽培管理,而且收益也比仿野生栽培可观。为扩大石斛种植规模,刘宗坤与东明村委会签订租赁该村月亮石山上闲置的山林200亩,租期30年,已投资200万元,建成了大别山石斛园。目前石斛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亩,年收入60万元,已开发了铜皮石斛、铁皮石斛、钩状石斛等四个品种,初步实现了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石斛产业,已被安徽省十多家大专院校设为教学、科研基地,已成为全国四大人工栽培石斛基地之一。在刘宗坤的带动下,周边的一些群众也加入到种植石斛的行业中来,这不仅给当地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还辐射带动了全县石斛产业的健康发展。

英山县石斛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规模小英山县石斛发展规模不仅小,而且种植比较零星分散,小打小闹,对石斛产品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加工状态,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效益尚未显现,石斛生产经营活动尚未得到规范,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和信息交流平台,难以适应整个行业发展的信息需求。二是成本大。发展石斛产业投资成本较大,每亩集约化栽培石斛投资达5—6万元,有很大一部分群众有发展的意愿,但缺乏发展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斛产业的发展。三是扶持不够。政府在石斛产业的发展和规划上缺少足够的扶持,单靠群众自身力量,是难以做大做强这一富民产业。

二、英山县发展石斛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较为充沛。种植石斛为林下经济,不占山林,效益可观,实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全县的1449平方公里中,有林地95796公顷,可为石斛提供种植生长的适宜土地。

二是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石斛对生长的环境极为挑剔,全国仅为云南、福建、安徽、浙江等省份的少数地方可以生长。英山县种植石斛的历史悠久,环境得天独厚。大别山石斛园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成功解决了石斛的组织培养难题,其石斛园石斛组培育苗技术填补了我省石斛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已成为皖西学院教学实验基地、安徽农大石斛科研基地、安徽中医学院六安市科技专家大院霍山石斛分院、淮北煤师院产学研基地。

三是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重视自身保健,象“石斛”这一集医疗保健效果为一身的神奇药材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断增大,以国内市场为例,仅广西每年各类石斛(石斛草)的集散就达700吨以上,其中大部分是药用价值很低的“木斛”,而现在仅有年产100公斤左右纯正“霍枫斗”,在市场售价高达人民币100元/克以上,并且有市无货,供不应求。近几年来,石斛市场前景好、需求量大,价格持续攀升,在京、沪、浙、皖等省市,将石斛既当药材使用,又当高雅的保健品使用。目前市场上石斛的价格每公斤一万元至四十八万元不等。同样作为药用石斛主要入药有效成分为石斛多糖、石斛碱,能有效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免疫力,尤其石斛多糖对糖尿病患者有极佳的治疗效果,并且效用长久,以石斛为主要原料,配以灵芝孢子粉等保健类中药调配成的保健品有显著的延缓衰老、抗癌防癌的功效,现在石斛制品的市场饱和率不足10%,因此,石斛产业发展带动的石斛制品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石斛种植作为一种新型的名贵中医药产业,近年来引起各地广泛关注,全国已经有10余省市区在种植发展这个产业。

三、进一步加快英山县石斛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统一思想,强化发展石斛产业的责任意识。一是必须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英山县石斛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位于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素有“神仙草”和“软黄金”之称,英山石斛中的米斛在世界范围内唯有雷店镇东明村有这样一片珍稀物种。做好英山县石斛产业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年来英山县石斛产业发展一直在缓慢中前进,而邻近的霍山县早在几年前就响亮地提出“打造霍山石斛大产业,实现霍山经济大发展”口号,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霍山石斛产业化发展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霍山石斛产业化进程,切实保护好并合理开发好珍稀物种霍山石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霍山县的“霍山石斛”已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石斛之乡”,霍山石斛其规模和产值远远超过了英山县,仅太平乡年产值600万元。霍山县2010-2015年计划投资12.8亿元,发展种苗8.6亿株,栽培基地5480亩,年产75吨,年收入10亿元。据悉,浙江一企业实行集约化生产年产值已达5000万元。石斛是大自然恩赐于英山县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无价之宝。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奋力赶超,确保这一古老产业重新焕发新的青春。二是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发展英山石斛产业绝非一朝一夕,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把英山石斛作为主导产业、朝阳产业、生命产业来抓,尽快制定《英山石斛产业发展的2011-2016五年行动规划》,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力争5年达到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值过10亿元,把英山石斛特色产业培育成继茶叶之后比茶叶更有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三是必须要有全新的思路和理念。作为山区农业小县,必须要跳出农业抓农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石斛不仅可以入药,还可以制作保健品,石斛产业内涵丰富,产业链条能够无限延伸。如何打破常规,做好这一特色文章,是英山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关键。因此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方式,坚持与大中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让这一传统产业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不断发展壮大。

(二)认准方向,努力探索石斛产业发展之路。一是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产业化的核心是一业带动百业。我们要围绕石斛这一产业做文章,按照“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带动三产”的思路,全力推进石斛的产业化进程,尽快实现英山县石斛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以雷店、草盘为中心,采取以点带面,最终形成以发展石斛产业为主体,石斛基地一条线、石斛产业一大片的新局面。二是坚持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山县石斛的仿野生种植栽培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其生产周期长、苗木生长缓慢的缺陷,让许多客商望而却步。随着铁皮石斛的迅速崛起,这种传统的栽培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在不放弃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突破常规模式,依托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强与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国医科大、安徽医科大学、湖北中科院等全国大中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把科研基地建在大别山石斛园,并要求所有与我们合作的科研单位必须确保做到原种不流失、不外流,栽种在原产地上。目前,大别山石斛园已成为皖西学院教学实验基地、安徽农大石斛科研基地、安徽中医学院六安市科技专家大院霍山石斛分院产学研基地。我们相信,随着组培技术的不断提高,英山县石斛的发展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古老的产业一定能够焕发勃勃生机。三是坚持走多方共赢之路。就是“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公司做龙头,基地做示范,公司联协会,协会带农户。基地采取以村集中土地流转,一定30年,租金一年一付,确保开发商投资受到保护。基地的开发共有三种方式:第一是纯工厂式开发,一切投入由公司负责,聘请当地有经验的群众栽种与管理。第二是大户牵头入股的方式,将现有石斛入园评估作股,与公司合作开发,称紧密型合作方式。第三,购销式合作方式,也称松散式合作方式。协会牵头与公司签定收购协议,生产在公司的指导下进行,销售由公司统一负责。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企业盈利、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为英山石斛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加快英山县石斛产业发展的措施

英山县发展石斛产业既是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更是富民产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正确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规模化、集约化栽培石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方针,把石斛产业发展成全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是要科学规划,加强引导。要抓住国家加大对石斛产业扶持力度和国内外市场对石斛产品需求旺盛的机遇,结合发展基础和优势,按照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理清思路,科学合理的做好规划编制,全力抓好规划落实。科技、发改部门要将石斛开发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在发展的布局上,将重点先放在有一定种植经验和基础以及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然后逐步带动其他农户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采取规模化种植和零星种植相结合,实施集约化栽培。在经营形式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积极支持大别山石斛园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等方面给予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二是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要通过政策措施,借助国家和省的支持、通过整合林业、科技、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石斛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推广体系。应加大财政资金对石斛特色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前期,县政府应从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产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示范户的扶持力度。要积极推行借鉴安徽霍山“以奖代补”办法:县政府集中安排石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加强石斛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对种植户在验收合格后,米斛、铜铁皮石斛分别给予每平方米200元和30元不等的补助,组培苗按每平方米100元给予补助,把石斛产业发展成全县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抓好示范引导。对于发展石斛资金不足的农户,农村信用社应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审批发放工作力度,根据石斛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特点,采取适度集中在生产前期投放并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支持农户发展石斛生产。尤其注重扶持种植大户,抓好示范引导。

三是要强化科技,坚持大户示范带动。要加强与相关院校、科研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能够有效解决石斛种苗、病虫害防治和规模发展的技术问题,认真做好石斛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认真总结以槽栽为主的集约化栽培种植经验,建立一套能有效指导石斛栽培管理和加工的技术标准。针对石斛种苗较为紧缺的问题,主要通过建立苗圃、向外购苗等多种渠道来确保种苗供应。层层举办样板,切实做到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组,组有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引路作用。要按照壮大基地、发展加工、开拓市场三个环节,大力培育像刘宗坤这样的石斛产业带头人,对龙头企业和石斛种植大户要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等方面给予扶持。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契机,乡镇、村建立石斛专业合作社,引导石斛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在企业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指导等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支援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拓展销售市场,提升经济效益。

四是要强化宣传,加快品牌创建。要加加强英山县石斛品种、培育、加工等生产全过程的标准控制,实行产品标识、原产地保护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尽快申请注册“英山石斛”证明商标,大力开展品牌认证、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统一开展对外宣传推介,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