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断奶, 你还在跟宝宝玩“捉迷藏”? 小心断奶综合症!

 湖南周慎 2019-10-21

小夏生完宝宝8个月了,最近她觉得母乳越来越少了,另外她也想着要上班了,于是跟婆婆商量着把奶给断了。

婆婆说:“你让孩子跟我睡两天,母乳直接就断了,又简单又彻底。”

小夏初为人母,没有断过奶,不过她觉得婆婆的做法挺残忍的,于是跟自己的亲妈打了个电话,问到底要怎么断奶。

妈妈说:“你哥和你当时断奶的时候,都是直接往乳房上摸辣椒水,你们一吃觉得不好吃,自然就不敢吃了。”

小夏听完婆婆和妈妈的话,她觉得这些断奶方法对宝宝来说都挺残忍的,但是权衡之下,她还是选择了婆婆的方法。

断奶之路很“顺利”,3天之后宝宝就不再哭着吃奶了,而小夏也终于不用跟宝宝玩“捉迷藏”了。

小夏放心的去上班了,谁知道上了半个月的班,宝宝就瘦了一大圈,每天都不想吃饭,动不动就爱哭,也没什么精神。

婆婆说:“以前谁家宝宝断奶后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呀,他们断奶后都是很积极的吃饭呀,可咱家宝宝就不喜欢吃饭。”

小夏听完这话后,连忙带孩子去了医院,医生说宝宝这是患上了“断奶综合症”。

原来小夏的孩子断奶之前就没怎么吃过饭,每天也就喝两次小米粥,其它什么水果呀,固体食物等,都很少吃。小夏本来想着断奶后,宝宝就会爱吃,谁知道后果会这么严重。

我们都知道辅食添加的最佳月龄是6个月,而饮食的改变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宝宝长大的重要标志,饮食从流质到半流质,最后过渡到正常的固体饮食,一方面是宝宝身体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宝宝咀嚼能力、消化能力、吸收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小夏的宝宝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就强求给宝宝断了奶。

传统的断奶方式比较讲究效率,就像小夏采用的隔离断奶的一样,在短短的3天内就达到了断奶的效果,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实质效果,宝宝往往会因为你的断奶方法,承担了很大的后果,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伤害,例如“断奶综合症”。

什么是“断奶综合症”呢?

“断奶综合症”是指在短时间内让宝宝的断奶过程达到某种效果之后,宝宝所表现出对断奶后饮食方面的不适应。

“断奶综合症”的症状表现

1、 消瘦,体重减轻

强行断奶的宝宝,由于还没有适应母乳之外的食物,断奶之后对新事物兴趣不够,吃饭时经常会拒吃,引起脾胃功能紊乱,导致食欲差,每天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身体正常的需求,通常会出现消瘦,面色发黄,体重减轻的症状。

2、 抵抗力差,容易生病

断奶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给予宝宝丰富的食物,很多宝宝会因此养成挑食的习惯,比如只喝牛奶、米粥,食物种类单调,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缺乏蛋白质、矿物质,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这样的宝宝一般抵抗力较弱,容易生病,还容易因为缺钙而发生佝偻病。

3、 爱哭,没有安全感

母乳喂养对宝宝来说,除了满足身体发育的正常需求之外,还满足了他们正常的情感体验。

如果事先没有足够的铺垫,粗暴断奶,宝宝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产生母子分离焦虑,妈妈一走开就紧张焦虑,到处寻找。他们通常情绪低落,害怕与别人交往,怕见陌生人。

“断奶综合症”的护理

1、 坚持很重要

当宝宝出现不适应症时,不要因为哭闹就拖延断奶的时间。父母在坚持的同时还需要对宝宝进行情绪上的安抚,多抱抱他,跟他说话,游戏,尽可能多的陪在他身边。

2、 循序渐进,辅食逐渐多样化

不要着急增加新的辅食,尤其是在宝宝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他进食新事物。

可以通过改变事物的做法来增进宝宝的食欲,使他产生对食物的兴趣,不愿意吃的时候就拿开,但中间不要喂其他的食物。每次的量不要多,保持少食多餐。等宝宝完全适应新事物和饮食习惯后,再增加性的食物或者减少哺乳次数。

3、 尝试用餐具喂宝宝

让宝宝习惯用餐具进食,可把母乳或果汁放入杯子中用小勺喂宝宝,让他们知道除了妈妈的乳汁还有很多好吃的。当宝宝习惯于用勺子、杯子、碗、盘等器皿进食后,他们会逐渐淡忘从前在妈妈怀里的进食方法。

4、 选择合适的时间

断奶时间不要选择在炎热的夏天,因为这个季节,天气普遍较热,气温高容易影响孩子的胃口,这个时候断奶容易发生肠道紊乱,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冬天天气寒冷,如果在这时候断奶的话,宝宝晚上容易睡眠不安,这样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说春秋季节可以说是断奶的最佳期。

第一次给宝宝断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千万别听信老人错误的断奶方式,例如母子分离,乳房上摸辣椒水,胶布封乳头等,它们虽然达到了断奶的效果,但同时也给宝宝的身体和心理带来的伤害。

断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等宝妈和宝宝做好一切准备后,“断奶综合症”就会远离宝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