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周断代工程”珍贵资料移交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闻道山人 2019-10-21

近日,记者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获悉,日前,“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将一批“夏商周断代工程”珍贵资料移交至该馆,不久将在该馆展出。

《关于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通知》《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关于夏王朝始年推定的一些思考》《偃师二里头遗址样品系列测定数据拟合结果》《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意义》……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批资料一共有159件,既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会议通知、纪要和工作简报,又有工程的进展汇报、调查成果清单、相关论文等,呈现方式为档案文书、音像制品和书籍。这些资料翔实记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的进展过程,其中有不少关于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相关研究。

徐旭生先生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日志(徐旭生先生家属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资料中,还有“夏商周断代工程”倡导者宋健和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席泽宗等之间的私人来往信件。

1996年5月,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项目的总目标,是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基础。该工程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晚期夏文化。

实验室中清理出的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本期封面图片中文物的全貌。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葬,墓主人为一名35岁男性(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队 供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脉络。在该工程中,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均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这批珍贵资料将进一步丰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内涵,下个月博物馆开馆时,将在二楼第五展厅世纪探索厅展出。”赵晓军说。

小贴士: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宫室建筑形制布局的延续性。封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的是“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2004年,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座东墙长300余米、北墙残长约250米、西墙和南墙分别残长100余米的宫城,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虽然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却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2001-2004年,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钻探、挖掘出井字形大道,明确了城市规划、布局的框架。大路最宽处达20米,相当于现代公路4车道。在这条路上还发现了双轮车辙痕,比此前公认为最古老的车辙还早数百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色彩绚丽、纹饰精美,得益于技术先进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考古人员在宫城遗址南部发现了近2万平方米的青铜铸造作坊,陶窑、坩埚、铜矿石、木炭、陶范等一应俱全。

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一件长64.5厘米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二里头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条龙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参观小贴士:

高铁前往:
洛阳龙门站——21路公交车——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客车前往:
偃师汽车站——11路公交车——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自驾前往:
导航搜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前往
一、取票方式: 
1、 游客持二代居民身份证或临时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学生证、工作证等,到博物馆门口自动取票机取票或人工服务窗口领票即可参观。 
2、 团队参观,须有带队人员有效证件或持单位介绍信领取团体票,并于票面标注具体参观人数。
二、开放时间:
除周一闭馆外,全年(包含法定节假日)免费对社会开放。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 00,开放期间每天16: 30停止入场。
开放日分别于上午10:00,下午14:30,为观众提供两场免费讲解服务。(如遇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需要临时闭馆时,将通过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媒体预先公告。)
三、人数限定:为确保游客安全,保证文明、有序参观,博物馆每天限定参观人数1万人以内,高峰期实行限时发票。

五个展厅2000件文物,洛阳二里头夏都给你讲述最早的中国

最早的夏都,展出文物2000多件,大批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首次展出。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领略“华夏第一王都”曾经的辉煌。

第一展厅 寻找第一王朝踪迹

走进序厅,东西两侧墙面上的大型浮雕,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牙璋、铜鼎等文物“扑面而来”,让您感受到浓浓的二里头文化气息。

第一展厅(第一王朝),分为“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东西夏道兴衰”3个单元,讲述了禹在数十年中,栉风沐雨,亲操耒耜,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浚川,平定水患,而后凝聚民心,使得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开始形成。

故事从考古发现的距今4000年那场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遗迹讲起。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多处遗址都有洪水堆积的遗迹,时间处于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恰好处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

“大禹执耒”艺术雕塑立像、“禹迹”铸铜浮雕长卷、“禹征三苗”战争场景大型浮雕、王城岗遗址沙盘、王城岗奠基坑模型……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尘封往事。

重点文物

王城岗遗址出土典型陶器

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乳足鼎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在此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为“禹都阳城”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实物证据。该陶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陶器。

禹会村遗址出土陶鼎

禹会村遗址是目前淮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因“禹会诸侯”而得名,对研究夏代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该陶鼎为三足,造型优美,有修复痕迹。

第二展厅 看“华夏第一王都”

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开启了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新征程。一代代考古人薪火相传,通过考古成果证实这里曾是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华夏第一王都”,其金相玉质、礼乐相和、龙腾华夏、戈兵攘攘,呈现出统领天下的中央王朝气象。

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国之大事),分为“铸鼎象物”“礼以酒成”“奉玉成礼”“乐以相和”“龙腾华夏”“兵戎森森”“慎终追远”等单元,珍贵文物、大型纪录片《找寻夏墟》,不少文物为首次展出。

绿松石龙形器

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起伏,中部出脊,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额面中脊和鼻梁由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白玉为睛。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鲁博 摄)

刀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7个圆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牙璋

玉璋

长46~48厘米,宽4厘米,全器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

网格纹铜鼎

网格纹铜鼎

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材质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铜铃

二里头文化二期乐器,口径12.2~15.4厘米,高13.5厘米,厚重规整,厚薄均匀,保存完好,显示出很高的制造工艺水平。出土时腔内装有玉铃舌,一并放置于墓主人腰身处,伴出的还有著名的绿松石龙形器。从该件铜铃的出土情况来看,墓主人应具有较为特殊和高贵的身份,而铜铃的属性则应为包括乐器功能在内的祭祀礼器。

玉圭

玉礼器,长17.4厘米,宽4.4厘米,整体略呈长方形,上部有两个穿孔,通体抛光,十分精美。玉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常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是君主权力的象征。该玉圭造型独特,今天的汉字“圭”便是由玉圭形象演化而来的。

陶埙

陶埙

二里头文化三期乐器,高7厘米,口小腹鼓,器身侧面有气孔,已具有了后世陶埙的基本造型,是研究我国早期乐器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玉钺(yuè)

礼器,长9.2厘米,宽8~9.4厘米,上部有两个穿孔,下孔用圆绿松石嵌平。钺本是一种作战使用的兵器,但是从该件器物刃部较钝的特征来看,并非实用性兵器,而是象征君主权力的祭祀性礼器。

乳钉纹铜爵

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酒礼器,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钉形短柱,腹部凸显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兽面纹铜牌饰

铜牌饰礼器,长16.5厘米,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铜牌饰上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纽可见,是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第三展厅 体验二里头王都气派

展厅简介

第三展厅内的多媒体展示区“古之帝王,必立国于中”,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统观。。

第三展厅内视频播放区

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恢宏而完备的都邑规划、排列有序且中轴对称的大型礼仪建筑群、夯土围垣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从贵族到平民不同等级的墓葬、最早的国家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标志着具有广域王权的华夏第一王都自此发轫。

第三展厅内的互动游戏

第三展厅(赫赫夏都·建中立极),通过“土中大邑”“王都气象”“百工洋洋”单元,通过文物、互动游戏、视频、实物复原、数字展示、VR体验等方式,让观众了解二里头先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二里头宫城平面布局和功能区划及发达的手工业等。

第四展厅 看古代二里头人的日常生活

第四展厅

利用不同的农具种植收获多种农作物,饲养多品种的家畜保证肉食来源,手工艺专业化分工明确,懂得选择合适的石材制作石器,陶器制作有了规模化生产……古代二里头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情景?第四展厅(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对此进行了生动展示。

进入展厅,首先是一组大型艺术浮雕,表现了二里头平民与工匠的渔猎、采摘、耕种、收获、纺织、夯土建房、磨石、制陶、冶铜、制玉、磨骨等劳作画面,烹食、取水、沐浴、祈祷等生活场景。“巍巍华夏”单元,则用文物等形式展出了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强力向四方扩张、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农作物、植物炭化标本

粟、黍、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炭化标本,还有狗尾草、紫苏、葡萄、花椒、马鞭草等植物炭化标本;二里头时期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锛等农具,蚌刀、纺轮等工具。

动物骨骼标本

羊、黄牛、猪、狗骨骼标本;骨、角、牙、蚌器等工具;陶质网坠一组。

(四个时期)仓储式陈列”单元,分类展示各期不同造型陶器文物,包括陶器刻符陶片一组、四组陶片矩阵。

第五展厅 一场寻夏的世纪探索

领略了夏王朝沧桑、神秘的历史,又探寻了二里头宏大、规整的遗址。为什么界定为夏代晚期都邑?该遗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五展厅(世纪探索)中找到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