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特展上,有一组不起眼的文物,它们是一扇铜窗芯。 原本,它们的家在颐和园。 国博 颐和园有座铜做的阁在说铜窗芯之前,咱们先来看看这座铜做的亭子。说是“亭子”可又不是亭子,而是一座二层阁楼,是当时为皇族服务的僧侣诵经祈福之地。 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有座高7.5米、重207吨的铜亭,名叫“宝云阁”,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按照清宫档案记载:铸造宝云阁铜殿共用银六万五千六百六十三两九钱六厘,用铜四十一万四千斤。铸造完成后,仅雕凿打磨下的铜屑就达五千斤。铜亭的樑、柱、枋、椽、瓦、斗拱及九龙匾额都是用铜铸造的,而建筑的式样、比例、尺度与木结构的殿宇完全一样。所以又把它称为“铜殿”,而古时候人们又把铜称作金,故铜亭又有“金殿”之说,可以相见,这座宝云阁在初建成时,该是多么的金碧辉煌。 清代《万寿山工程则例》中记录了颐和园铜殿宝云阁建造过程中:拨蜡法(就是失蜡法,明清时称拨蜡法)铸造、雕琢、锉凿、打磨、抛光及烧製颜色的用料、用工,对各工序用工多少记载详细,包括对现已失传的“烧蟹青铜古色”法的原料的详细记载,证实宝云阁铜殿的构件及精细的花纹图案是採用失蜡法铸造的,它是这一传统铸造工艺歷史流传过程中的实物珍品。因为铸造如此巨大的铜殿并不容易,施工时要由工匠们分别将铜铸成各种大小尺寸的构件,然后再将各种构件连铸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铜殿。 这不仅需要设计的结构严谨,还需要各个工种的紧密配合。宝云阁的设计是清代著名的建筑世家样式雷,而施工却是许多平凡的工匠。虽然建筑为分体铸造,却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 铜殿不仅形态高贵、华丽,更突出了清代建筑的高大外形和精巧的细部结构,显示出十八世纪中叶中国铸造工艺的最好水准。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之中的稀世珍品。
宝云阁坐落在4米高的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阁的平面呈四方形,重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上立佛塔形宝顶,飞檐装饰龙凤、海马、仙人等造型,阁下用雕刻着花饰和夔龙的汉白玉勾栏式须弥座承托,殿内藻井天花,青色和紫色大理石八卦锦地面,雕花汉白玉鼓镜柱顶石,铜质坎墙,内外均雕有宝相花图案。铜殿装修菱花隔扇门窗,南侧外檐悬挂铜匾“宝云阁”,下层悬挂木匾“大光明藏”,铜对联“慧日杨辉千界晓,慈云垂润万方春”,整座殿宇呈蟹青冷古铜色,极为精美壮观。 铜阁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阁前的牌坊上,书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此后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常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阁后石壁上高约10米的周边莲框,就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石壁上方的高阁叫做五方阁。五方是佛家语“无方色”。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 因为乾隆皇帝喜爱宝云阁,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珠源寺里克隆了一座铜殿名宗镜阁。宗镜阁与宝云阁的样式完全一样,甚至重量都相一致,只可惜这座铜殿1944年被日本鬼子拆除造了军火,所以宝云阁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仅存的一座铜殿。 然风雨沧桑,世道多舛,宝云阁曾屡遭劫难,阁上铜窗更是经历了失而复得的悲喜剧。 铜阁两次遭劫难,铜窗芯不翼而飞成悬案宝云阁完好无损时应有十二个门扇、二十个窗扇,七十页格扇心。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劫圆明三园,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中的宝云阁首遭劫难,虽因是铜铸而逃过火劫,但阁内原供奉的佛像、七层雕漆佛塔和铜掐丝珐琅供物等陈设全被掠去,仅剩一张20吨重的铜桌,铜桌后来也没能幸免于难,1945年的时候被日军盗运到天津,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运返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宝云阁再遭兵火,阁上的10扇精制铜窗在此之后忽然失踪。 要知道宝云阁铜窗每扇重约百公斤左右,十扇铜窗的重量超过一吨!如此量大体重,它们是被侵略军抢掠,还是被窃贼盗拆?它们又是如何流失海外? 话说1908年10月21日,光绪帝驾薨瀛台,次日,慈禧太后也归了西。紫禁城内外顿时一片混乱。一天,负责管理颐和园的太监在例行巡逻检查时,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宝云阁上4扇大号铜窗户和6扇小号铜窗户竟然不翼而飞了。疏于看守导致御苑宝物丢失,按律可是当斩的。但是在那兵荒马乱的乱世,太监们千方百计封锁了消息,而且人人自危谁还顾得上这许多。时光流逝,随着清朝的灭亡,铜窗遗失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奇案,几十年音讯全无。 后来,这座皇家园林由于疏于管理,偷盗不断发生,宝云阁的窗扇又发生了丢失。 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十三日,管理颐和园事务所呈报给北京特别市公署一份文档称:宝云阁东边铜格扇心又缺少了一份,计内外两页,四处寻找访查,仍无踪影。为安全计,便将宝云阁现存格扇心三十九页全行拆下存放库内,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 辗转90载,铜窗芯终归故里1949年接管颐和园时,这些拆下的铜窗扇未入移交清册,存放于园内西十三间库房,被压在堆积甚高的残损硬木家具之下。直到1975年,从法国传来了失踪铜窗的消息,巴黎法王德古玩店致函故宫博物院,称有颐和园之铜窗高价出售,故宫将信函转到颐和园。 但事情真正出现转机,却是1983年冬季的一天。颐和园管理处突然接到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电话,称大使夫人想去看看缺少窗户的铜殿。在宝云阁,大使夫人亲自测量了窗框尺寸等数据,大使夫人此举原来是受她的一个朋友之托。 回国后,大使夫人跟她这位神秘朋友收藏的铜窗比对,竟惊奇发现:无论是4扇大号铜扇和6扇小号铜窗的式样规格,跟在宝云阁实测的数据完全吻合。之后不久,巴黎的这位收藏家通过中间人递来消息,说这10扇铜窗是花巨资购得,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出资把它们买回去。但好事多磨,这一等又是10年。 早些日子,在首都博物馆“园说”展上,也曾有幸见到它。 1992年美国一家经营国际展览公司的美国人鲍威廉闻知此事,去法国找到收藏铜窗的“巴黎巴雷尔画廊”古玩店主人雅克·巴雷尔夫人协商,由她提出三件证明:1、1912年由中国上海海关同意铜窗十扇海运出口收取费用的帐单。2、由法国古董商联合会第十六届国际展览会接待委员会和法国古董鉴赏专家出具的鉴定书:“十块青铜镂空版是北京颐和园铜殿上的镂空版,是乾隆皇帝建造的。”3、1911年一个法国人给另一个法国人的信件,信中述有法国人在上海购得铜窗十扇,曾因是颐和园之物,拟请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出资购买运回北京。 不过鲍威廉因财力有限,他游说了一位有钱的“有识之士”。一年后,鲍威廉游说到了格林伯格,美国国际集团的董事长、中美协会和中美关系委员会的理事。当格林伯格先生了解到铜窗的遭遇后,决定由美国国际集团史带基金会捐款51.5万美元,购回10扇铜窗,并无偿捐回颐和园。 1993年12月2日,捐赠仪式在颐和园举行,运回的铜窗上有格扇心二十页,颐和园库存有三十九页,尚缺少十一页,由颐和园将其补齐。 这样,丢失近百年的十八世纪的珍贵文物终于又安装在原来的位置上,重现出这座精美铜殿的完整形象。 但是,关于这重达1吨的10扇铜窗究竟是怎么“飞”走的,迄今仍是一个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