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鸿雁惊飞。 直把芦花叫白了,呢喃成秋的诗行。 袅袅娜娜,万种风情的 摇曳在季节的守候里。 如《诗经》中走来的芊芊伊人 在河之洲,梳洗着飘逸的长发。 那摇动的,哪里是芦花, 分明是秋在动,是心在动。 风吹芦苇吟秋声。 芦苇古人称葭,称蒹,称苇,称荻,人们因此又把芦花,叫做苇花、荻花。 《诗经·蒹葭》里唱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情思绵绵,意蕴朦胧。是记忆里,有关芦苇最唯美的画面了。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芦花就是秋天的信使。 “秋风忽起溪浪白,零落岸边芦荻花。”秋天到了,芦花就放白了。 芦花迎风弄秋,纤身素洁醉了秋的眼睑。 那洁白的花魂,抽空了细柔的苇茎,却丰富了整个秋天的神韵和气质。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思想家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它有人的喜怒哀乐,亦有人的风骨品性。 爱它的素雅和独立。 淡淡的白,几乎所有的花都凋谢了,连树叶都枯黄落地了,它却孤傲地开始绽放,不加任何修饰,只是淡淡的白,纯然的本色。 外表纤弱,却有着倔强的性格 。各自独立的身躯,即使生长在丛中,也互不牵扯,更不依附着什么,更不被轻易折断。 秋风漫卷时,集体晃动的姿态,更是世上少有的奇妙景象。起伏的银波,轰轰烈烈, 浩浩荡荡,没有一点媚态,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姿态。 爱它的朦胧和诗意。 小小的绒花成团、成片,让人感到一片茫茫又牵出浅浅的清愁,一种莫名的心态,又是人生常常会遇到的心态:当丢失了什么看似寻常却又不可丢失的“什么”时;当期待着什么好似明白却又道不清的“什么” 时。 正是它,使生活不显得太直白寡淡,而是添上些许的诗意和绵绵的遐思。 爱它的寻常和自由。 不择土壤,不惧风雨。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见到芦花,芦花是最懂得随遇而安的花。 它用摇曳显示着自己生命的律动,就像自由的精灵,揣着一份飘逸。 爱它的无私和团结。 芦苇浑身是宝,默默奉献。百姓们一年四季,须臾离不开它。出污泥而不染,处泽畔以护岸。嫩叶可做饲料。苇秆可以编席子、织鱼篓、打帘子,更是农家灶膛里火力旺盛的芦柴。芦根可做清热解毒的中药。 《诗经·大雅·行苇》中有“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说芦苇聚众而长,抱团取暖,懂得相互依靠。 月照芦花相映白。 淡雅素洁的芦花,温情脉脉,花絮轻如柔云,柔情憩静,让人赏心悦目,烂漫地荡漾在和煦的秋色中。 最壮美的当属日出或日落,芦花随太阳或晚霞的色彩变幻,时而涌动成一片绚烂的绸缎,时而化作一片燃烧的火焰。 这时,若有秋雁从芦花丛中飞出,直冲云霄,在明净高远的天空,伸展出华美的舞姿。 那离别的愁绪就该在芦花无力的摇曳中,更添了几分乡愁。 暮色将晚,芦花披着皎洁如水的月光,滑进了温婉的暮色中。雁过长空,影沉水寒,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向远处眺望,空阔而幽暗的水面上,吹拂过瑟瑟带着凉意的秋风,湖边停泊着一条船滑过芦花。应了李后主的词“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皓月借芦花”,月光显得格外皎洁,芦花“凝洁月华临静夜”,也是分外洁净,二者交相辉映,此时的明月芦花浑然一体,不分你我,正是“夜半雨晴洲上白,不知是月是芦花”。 难怪陆游也来赞叹:“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一个会思想的人, 是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了的。 真正意义上的活过, 不是跟着别人走了多久,而是独自走了多远。 有一天,当大地苍茫,芦苇枯去 顺着时光回溯,还能找到一个人 那一定是他的思想。 仿佛在说: “往事如风,风过如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