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博士毕业后,必须告诉你10条建议

 tourismer 2019-10-21

我们在读博之初,往往带着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去看待科研——做有趣的主题研究,并学到很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遇见聪明的人,我的研究将有助于治愈癌症,甚至希冀自己的学术贡献能改变世界。

这种想法只能说too young,too naive,天真而可爱。

博士生的生活和想象的是完全不同滴。

但如何在博士之初,对博士的学术历程,有清晰,直接全面的认识呢?

下面过来人的10个建议,或许会让你受益无穷。

建议1:首要目标是发表同行评议论文

如果你想完成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所谓的“Doctor” ,那就必须发表同行评议论文。只有这么做,你才有可能得到博士头衔。

没有同行评议论文的博士,就像没有子嗣的后宫妃子,容易被嫌弃。

这似乎有些太功利主义,甚至危言耸听,尤其是和你为了人类知识的进步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浪漫想法相比。但在学术圈,残酷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 不发表,就滚蛋 Publish or perish。

当然,人们试图通过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开放数据(OpenData)、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来改变游戏规则,比如越来越流行的OA期刊,及其开放论文发表平台(arXiv,bioarXiv),这些都是正在改变科学游戏非常需要的倡议。但是,如果你想在学术游戏比赛中立足脚跟,还是需要发表论文。

所以,最核心也最根本的建议还是写作,写作,写更多的东西,发表更多的论文。

建议2:最困难的是保持积极性

由于读博涉及到对一个课题非常深入的研究,人们可能会认为学习非常复杂的东西是最难的部分。如果你学得不够快,不够好,你就不能完成你的博士学位。真的如此么?其实,并非完全这样。

没有论文可能让你无法毕业,但可能真正无法毕业的原因……就是你自己提前放弃了。

是什么让你放弃博士学位呢?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博士学习阶段的中期,你觉得自己进步不咋样,有迷失在不确定的茫茫大海之感,但你还要忍受几年的痛苦。这时候你可能想,还是离开学术界(academia),进入工业界(industry)领取更高的薪水会别具吸引力。

这一阶段被称为狗屎谷(valley of shit)或博士动机的第三阶段,即“意义危机”。

和你身边的高年级博士好好沟通下,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几乎每个研究生都要经历这个存在危机。

对于此,专注于不断的小进步比评估是否已经实现了更大的目标更有帮助

建议3:尽快完成博士学位

读博中途放弃,这种体验并不爽,没有博士学位就离开更是浪费时间。

你知道更不爽的是什么吗?

花4年、5年,更长时间,还没有完成博士学位……

这种延期情况发生在很多人身上,主要和两个原因有关。

第一,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只是一丢丢,并不深刻,以至于觉察太晚了才发现延期的严重性。

但实际上,在每年的阶段评估中,你就需要好好思考,检查进度,调整方向,从而确定是否一切正常。

第二,博士毕业的期限马上就快到了,他们可能觉得终于有足够的数据来写完最后的章节,这种感觉如此明显而强烈——似乎博士头衔马上就唾手可得,可以开始博士后或找新工作了——但这个思路是完全不对的。

融入新职位后的压力,可能并不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最后的论文章节。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厉害,像超人一般,那就得在业余时间完成论文;但真正在这一点能做到游刃有余的人,其实微乎其微。

所以尽全力,尽快准时完成博士论文,不要拖延。

建议4:把自己当中本领域的专家

读博一开始,我们往往把师兄师姐,导师和同事当做知识点的来源。

但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入,你会发现有些问题,甚至连你的导师都无法回答,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恰恰就是读博的意义,用探究的思路,去摸索试错,进而解答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博士毕业时,你应该成为你研究细分领域的专家,而不是你的导师。

记住一点,导师喜欢做选择题,而博士生需要会做简答题。

你可以向你导师提出问题,并提出几个解决方案,对每个方案都给出论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利用他们的科学直觉,领域积淀来帮助你。

建议5:你并不会惊天动地

关于读博,一个略悲哀的事实——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他们的研究会得到关注有限,并只会被少数其他研究人员引用。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大多数科学家是投入毕生的精力之后才有发现,而不是在几年内就做出重大贡献的。

对普通人而言,博士期间的学术贡献就像龙卷风中的一个屁一样,不值得一提。

那这样看,读博还有啥意思呢?

读博的历练,能锻炼你全方位的思维技能——批判的思维,珍贵的好奇心,高效的沟通方式等等,这是你后来职业发展的通用件技能。

建议6:阅读、写作、交流

在幼儿园,我们学会阅读、写作、绘画和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研究生院是科学家的幼儿园。你得再次学习如何阅读、写作论文,如何同他人互动。

阅读: 通过大量的论文阅读,你能培养培养良好的学术嗅觉和感知力,翻翻文章就能知道哪些文章需要进一步的深度阅读,知道其他同行研究的新颖别致之处。

写作: 在学术论文中你得直奔主题,在兼顾全面和简洁的同时,讲述文章的新颖之处,增强可读性。如果你的母语不是英语,那得好好学习学术英语了,不要让论文看起来像翻译软件翻译的一样,机械而生硬。

社交网络: 虽然有些科学家喜欢清净,但你得注意到和同行保持沟通交流,敞开心态的重要性。社交网络可以给你带来潜在的合作者和机会,有助于你发表更多的论文。

建议7:打造你的网络声誉,提高你的学术足迹

传统上,科学家会通过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来扩大他们的网络,获得曝光率。但在这个新媒体足够发达的世界里,在网络上适当经营自己的网络学术形象也很重要,比如尝试运用researchgate,推特,领英linkedin,写科研博客等,留下学术足迹,提高网络口碑,

比如,通过 Twitter,你可以与其他科学家联系,分享你的新闻,也可以发现与研究相关的新东西。

而Linkedin 可以成为你的在线简历,其他人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你的技能、出版物和学历。

建议8:时间和精力管理

尽管时间管理等概念有些过于宣传之嫌,但好好系统地读一读一些时间和精力管理的书籍,对这些已经通过大量心理研究证明的理论有自己清晰的感知——比如帕累托定律80/20—把精力集中在那20% 能带来80% 好处的任务上(比如写论文)。删除80% 的任务,只有贡献20% 的结果(如不断翻阅和检索素材)。

我们的时间毕竟有限,真正帮助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多少时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投入最有效的精力。在精确感知和合理分配时间的基础,对自己的精力有恰如其分的认知,了解并熟悉自己的精力版块,并在不断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从而把高效的时间和优质精力融为一体,形成心流(flow),才算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建议9:最小行动,及时反馈

博士刚开始,快速取得一些小成果来提高学习动力,增强科研信心,不要急于求成,出大成果,这一点认知很重要。

因为小的结果会给你带来进步的感觉,学习劲头也会得到提升——比如,做一些基础实验培养感觉,参加小型学术会议进行报交流,与其他科研同行讨论交流等等。

在日常学术工作中,应以“足够好”和“尽快交付”(最小行动)为目标,而不是“在几天内完成交付”(过程导向)。只有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做完实验,完成论文初稿,你才有机会更快得到反馈,进行潜在的提高。

记住一点:完成比完美更好,doneis better than perfect.。

建议10:享受过程 

说到底,读博是一个学习过程,这几年的科研历练本身就是一项珍贵的经验。

读博这几年,你将会遇到有趣的人,也有机会探索自己的想法并且变得有创造力。

所以不要忘记,毕竟你还是一个学生,所以想适当享受生活,而不要把每件事都看得太严肃,忘记了生活本身。

纪伯伦说: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

文章来自募格科聘 ,作者蔡梦飞Freem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