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海明威,记忆中的开始是小时候看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从《老人与海》到《永别了武器》到《丧钟为谁而鸣》……但真的不太了解他与哈瓦那的渊源。直到踏上古巴的土地,步入哈瓦那,才明白海明威对哈瓦那的情有独钟。(感谢绿钥匙国际旅行社在行前为我们做的详细攻略)我喜欢海明威,更喜爱哈瓦那。喜欢海明威,是喜欢他的极富激情,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而哈瓦那,则是他陈旧而不死寂,略有破败却不乏激情的独特魅力。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城郊外的橡树园小镇、一个医生的家庭。父亲酷爱打猎、钓鱼,母亲则喜爱文学。家庭环境锻炼了海明威的毅力和坚韧,也给予了他热爱文学写作的土壤。他一生开拓进取,富有顽强向上的铁汗精神,对作品创作也是精益求精。生活中的海明威虽然遭受过大量的挫折与磨难,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的文学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尽管他对社会现实不满,但他坚守自己的准则,不咒骂,不诅咒,把不满情绪化解到了创作之中,藉此批判社会,帮助人们认识现实。
战争是无情的,也无例外的给海明威造成了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这是他一生抹不去的阴影,也一生都在困扰着他。从他内心的纠结、矛盾,到他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看出来:《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巴恩斯、《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他们要么选择无奈妥协,要么选择逃离……1961年7月2日,海明威选择了让自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海明威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哈瓦那度过的。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哈瓦那,古巴首都,是古巴西部墨西哥湾口的海港城市,它的名字是印第安西博内部落的酋长名字。哈瓦那完好的保存了老城数以千计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和军事防御系统,早在20年前就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了。然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哈瓦那就是诞生《老人与海》的地方:1928年,他初到哈瓦那,就住在老城区的“两个世界”饭店。该饭店建于1923年,位于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就是现在城市博物馆后面的繁华地段。此后1932年至1939年间,海明威每次到古巴都住在“两个世界”的511房间,开始了《丧钟为谁而鸣》的写作并大量为杂志撰文。海明威把“两个世界”饭店称为“非常适合写作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四星级酒店,餐厅依然保留着海明威曾经喜欢的菜肴,511房间也依然属于海明威。
柯希玛尔,是哈瓦那城东的一个小渔村,这是当年海明威出海钓鱼的地方,《老人与海》中提及的露台饭店就在这里,书中的老人就是海明威在这里结识的、结下深厚友谊的渔民老朋友。它最早建于1925年,是一间渔民和过路人光顾的小酒馆,由于海明威的光顾,饭店逐渐出了名。如今这座拥有78年历史的饭店成了众多外国游客的必去之地。餐桌全部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再罩一层红色桌布。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靠窗最近的一张桌子罩的是红色桌布,下面却是黄色桌布。原来,这张与众不同的餐桌就是当年海明威常坐的地方: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风从东面吹进敞开的饭店,海明威坐在这里,凝望着大海,深蓝色的海面上泛着白色的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
维西亚小庄园(La Villa Vigía)是海明威哈瓦那的家,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博物馆。我们中学课本里都学过的、海明威的不朽名著《老人与海》就在此写成。房间墙壁上依然挂着他在非洲狩猎时的战利品,各种兽首似乎在告诉我这里主人曾经的辉煌晓勇,而他生前宠爱的许许多多的猫早已经没有了踪影……
海明威不可能不爱朗姆酒,是的!哈瓦那大教堂广场旁边的一条街聚集了很多古老而著名的小酒馆、小餐馆,其中五分钱小酒店和小佛罗里达餐馆就是海明威最常光顾的地方。点上一支古巴雪茄,要上一杯用朗姆酒加薄荷叶和柠檬调配的鸡尾酒“莫希托(Mojito)”或者另一种同样久负盛名的朗姆鸡尾酒“达伊基里(Daiquiri)”,在满墙不乏名人手迹的顾客留言涂鸦里体味时光的倒流。吧台酒柜的正中央,就是海明威留下的著名字句:“我的莫希托在五分钱小酒店,我的达伊基里在小佛罗里达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