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稿 周瑜,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区别甚大。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要夸诸葛亮,免不了要牺牲周郎。一方面写周郎谋略出众,一方面写他胸襟不够宽宏,没事就琢磨诸葛亮才华卓著,久后必然为祸,想方设法要害他,终于被诸葛亮三气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 最后还让诸葛亮来卧龙吊孝,一口气憋到死。 正史,其实没有他俩见面的记录。毕竟诸葛亮是到江东做使者,劝孙权联合刘备一起抗曹。之后孙刘联军,主要是周瑜跟刘备勾兑。 正史里诸葛亮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周瑜也不至于去坑他。 周瑜在历史上,很突出的一点品质,就是胸襟特别宽宏。程普初时跟他不睦,但《江表传》说,程普早先颇对周瑜倚老卖老过,周瑜折节容下,于是程普敬服了,到处跟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这么一个人人爱的大好人,三十六岁在巴丘去世,也真不是诸葛亮气的,只能说句迷信的话:江东孙家吧,只要跟荆州沾上关系的,如孙坚死时三十七岁,孙策二十六,周瑜三十六,后来吕蒙四十二——都是英年早逝。 周瑜对东吴意味着什么呢? 孙权后来登基,说过这么句话:
周瑜早年跟孙策是好朋友,同岁,情如兄弟,登堂拜母。 孙策起兵时,周瑜将兵迎策。孙策大喜:“吾得卿,谐也。” 到周瑜脱离袁术奔吴,孙策亲自迎周瑜,当时给二千兵五十骑,鼓吹馆舍增赐无人可比。以及著名的语录: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之后俩人娶了二桥(《三国演义》所谓二乔),孙策还跟周瑜说笑: “桥公儿女虽流离,有我们俩做女婿,也值得高兴了。” 从任何一个角度讲,孙策都是把周瑜放在跟自己对等的角度。兄弟之情,骨肉之分。 孙策遇刺,临终前把权力交给孙权。当时在场托孤的,是张昭。 我们得说几句张昭。 张昭先前是大名士,因为战乱到了江东,成为孙策首席大臣,当时在知识分子队伍里,张昭名气还大过孙策。这事孙策并不计较,还能拿来自嘲呢——毕竟他就是这个性格。 到孙策死前,周瑜在外,孙策就对张昭托孤,说得很实在: 如果孙权才能有限,你就取而代之;如果我们混不下去了,你再缓步西归,从容地找其他势力投靠,别有顾虑。 听上去,像不像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 张昭接了嘱托,就辅佐孙权。劝孙权说这时候不能哭,扶孙权上马。也就这时候,周瑜带兵赴丧。周瑜张昭二人,就此确定了孙权的权力,成为两个当家。 但这里其实有点问题了。 张昭一开始,并没有把东吴当成一个独立政权。曹操在官渡打赢了,要孙权送儿子当人质。张昭们是认可的,以为不妨臣服于曹操。 可以说,张昭代表着中原士大夫势力,不排斥汉朝的招安。 此时就显出周瑜来了。他和他举荐的哥们鲁肃,建议孙权绝婚,这意思: 割据,独立,自己当家做主。 吴国所以为吴国,是从此开始。 赤壁之战前夕的故事,众所周知:以张昭为首的大批文官,说要投降曹操。武将多不肯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了舌战群儒这出戏,让诸葛亮嘲讽张昭、顾雍、步骘、薛琮、陆绩们。得多说一句,顾陆朱张几个姓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吴之四姓”,就算是江东四大家族吧。 之后诸葛亮劝孙权,用了激将法。他知道孙权年轻,那年不到三十岁,而且雄心勃勃,必不肯迁就。 在此关键时刻,周瑜作为军队实权派,回来强调了:非打不可。 孙权当时挥剑砍了桌子一角,说再有说要投降的,与此案同。 这一局,不只是孙权决定不降,也可以看做是周瑜、鲁肃这些割据独立派,对顾陆朱张们的胜利。 我们现在熟知历史,自然觉得周瑜这么决定不难。“反正赤壁能赢。” 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曹操已在十年之内,平吕布,灭袁术,破袁绍,定北方。刘表已死,荆州已降,所当者破,纵横无敌。 孙权时年不到三十,周瑜三十四岁,曹操则是五十多岁,经验丰富,势力雄厚。无论实力还是经验,都远非东吴所能企及。 周瑜敢去迎战,真是天大的胆气。 而且还真赢了。 设若世上没有周瑜,东吴如果败了,如今我们看史书,大概觉得孙权会是又一个陈叔宝?又一个李煜?又一个福王朱由菘?了不起一点,又一个钱俶?东吴,就是又一个南朝陈?南唐? 不知道。 吴国之为吴国,以周瑜北抗曹操奠基。 周瑜在赤壁击败曹操,这件事太有名,不再多提了。很妙的是,下面这两件事。 赤壁之后,曹操写信给孙权,口气是:赤壁之战,我们军队有瘟疫;我是自己烧了船撤退的,居然让周瑜得了这个虚名,哼! 曹操这段话很傲娇,但这里透出一个细节:周瑜当时赢了曹操,名气极大,大到曹操要用言辞来找补面子了——就像后来夏侯渊死掉,曹操赶紧补几句找面子,“渊本非能兵,军中呼为白地将军”。 后来刘备去京,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娶了孙权的妹妹做夫人。孙权坐飞云大船,跟张昭、秦松、鲁肃等十几个人送刘备。孙权单独跟刘备说话时,刘备都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周瑜文武全才,万中无一啊。看他器量这么大,估计当臣子当不久了吧? 这听着味道不对了,是吧? 能让曹操刘备这两大年过五十的枭雄忌惮,跟孙权说小话,这就是当时周瑜的分量了。 日本有个漫画《苍天航路》,里面倒是描述刘备对周瑜的姿态,感佩之极。 “你们孙家两代当家,为了荆襄英年早逝;周瑜如今就以一人之力,在为东吴的天下谋划啊!” 而周瑜临终,还剑孙权,心满意足: “挂念孙家三代,挂念孙家天下,以武将之心度过此生,原来上天赐我如此幸福的天命?” 周瑜,字公瑾,享年三十六岁。 回顾周郎的一生:孙策在世之日,视周瑜为兄弟骨肉。他身死之后,周瑜为他镇住了吴地,守住了吴地,而且以长兄的资历,却以臣属身份见孙权——之前孙权不过是汉朝官封的将军,诸将宾客跟他行礼,也都是下属见将军的礼节,只有周瑜,虽然年长,始终是以臣属礼节见孙权的: 从一开始,他就让孙权习惯了,自己是个领袖。 孙权在是否降曹的决策中,依托周瑜的力量,压制顾陆朱张一群人。赤壁之战,是孙权和周瑜的胜利。打退了曹操,确定了割据,对内对外,都是大胜利。 孙权后来割据称帝的思想,也是周瑜和鲁肃帮他确定的。不妨说,孙权得以称帝,是亲哥哥为他打的天下,是周瑜(与鲁肃)为他奠定的基调。 这就是孙权所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吴国所以为吴国,从周瑜将兵赴丧、罢绝婚约、对孙权行臣属之礼、对抗曹操,才真正开始。他没说什么口号,但在行动上,是为吴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于家于国,周瑜对得起孙策与孙权了。 所以,在10月22日《率土之滨》手游迎来4周年庆之际,以“家国天下”为主题的名将独独选中了周瑜,为他谱写主题曲,推出动态卡面、coser还原、纪录片等一系列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颜人中演唱的《率土之滨》周年贺曲《家国天下》,唱尽周瑜娶小乔、平江东、争天下的家国情怀,也唱出每个怀揣壮志的率土玩家的情怀:先有国后有家,个体承担起责任时,也便对大国和小家产生主人翁精神。玩家建造城池、生产资源、招兵买马,是为“家”;携手组成同盟,平定一方,是为“国”,国与国之间互相竞争,为的是洛阳我主一统天下。没有一次胜利,不是国的胜利,也没有一次胜利,不是家的胜利。国之成就来源于每一个人的努力和积累,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渺小的人因此而变得伟大。 每个为国牺牲的人,都永垂不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