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 如果你看过电影《阿甘正传》,你一定会对这句经典台词印象深刻。 不过,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吃到了自己不想吃的巧克力,遇到了自己不想遇到的命运时,你会怎么办呢? 很多文章和书籍,可能都会教我们:要努力、要奋斗,要和命运抗争到底;要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下去,梦想就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这些鸡汤真的有用吗? 可能对很小的一部分人,比如比尔·盖茨、马云、董明珠们来说,真是有用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样的人,在世界上有几个呢? 我曾经也遇到过很多“坚持梦想”,然而结局却很不好的人: 我们小区有一个邻居,因为坚持唱歌的梦想,从十几岁就开始四处卖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歌星。甚至因此和家人闹掰,放弃了家人帮他找好的工作,但是现在快40了,依然没有稳定的收入,基本要靠啃老才能生存下去。 然而直到现在,他依然怀揣着“当歌星”的梦想,不愿意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现在的他,虽然自己依然认为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在家人的眼里已经成了负担。 我高中的时候,还有一位学长,立志要考清华、北大,第一次高考时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他没有去报到,而是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依然不愿意去,一定要考清华、北大;结果第三年复读的时候,成绩还不如第二年;就这样他一直复读了6年,最后不得不去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而这时跟他同一届的高中同学都已经工作两年了。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关注,只是把它们当做一个饭后的谈资。人们最喜欢听的,依然是那些通过挑战命运、努力奋斗,最终战胜自我,获得成功的“成人童话”。 但是今天,我想给你介绍一本“反鸡汤”的另类书籍,书名叫《臣服实验》,英文名是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这本书的作者叫迈克尔·辛格(Michael A. Singer),是美国一位畅销书作家,也是一位企业家和禅修导师。 虽然这本书的书名里有“实验”两个字,但它并不是一本讲科学实验的书籍,而是一本非常特殊的自传。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本自传并不单纯讲故事,而是夹带了作者自己的不少“私货”。 作者想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的人生打造成一个“实验”,用这个实验来证明他认为正确的一种人生态度;同时也想借助这本书,弘扬自己所悟到的“道”。 那他悟到的“道”是什么呢?就是书名里的前两个字——“臣服”,或者说得干脆点儿,就是投降! 向谁投降?向命运和现实投降。他想通过这本书证明,向命运投降、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不可怕,甚至会让人生变得更美好。 这是不是和大多数“鸡汤文”里所弘扬的奋斗、坚持、努力……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呢? 你也可能会说,让人向命运投降,这不是让人“摆烂”(破罐子破摔)吗?这样的人生不就没有希望了吗?其实,作者说的“投降”,可不是让你“摆烂”,而是让你认清现实,不要对那些无法改变的命运,进行无谓的对抗。 虽然,面对改变不了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厄运,人们确实很难接受,但是如果你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你的人生可能就会有新的起点,甚至还可能从命运的安排中汲取新的能量,获得新的成就。 这就是迈克尔·辛格所要传达的道理,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在诠释这个道理。 · 01 · 他人眼里的成功 or 自己内心的安宁, 你会怎么选? 迈克尔·辛格出生在 1947 年,一开始他的人生其实挺顺利的。20 出头,就已经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也娶到了美丽的妻子,可谓“有家有业”。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家伙相当有出息!所以在这之前,也就谈不上向命运“臣服”了。 但是从他23岁的时候,也就是1970年开始,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这时候的辛格,本来应该对未来充满畅想,却突然变得非常消极、悲观。 辛格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批评自己,好像自己做什么,它都感觉不满意。(there was a voice inside his head, often critical and judgmental.)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声音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辛格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可不行了,必须得找到这个声音出现的原因,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辛格的一位同学给他推荐了一本关于禅宗修行的书籍。辛格说就是这本书,帮他开启了自己的“臣服实验”。 通过这本书,辛格发现了一个他之前从没接触过的新大陆——佛教禅宗。也是这本书,让他找到了能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方法——禅修。 辛格终于发现,自己的脑海里之所以总是出现这个声音,是因为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当时过的生活并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继续过这种别人眼里的幸福生活,并不能给他的内心带来安宁,所以他迷恋上了禅修,迷恋上了打坐、瑜伽、冥想…… 辛格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让他失望,通过修行,他脑海里的声音出现的次数少了很多,他的内心终于能平静了。但是同时,他的生活也回不到过去了。辛格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转折 · 02 · 命运的安排 or 个人的执念, 你会怎么选? 因为沉迷于禅修,辛格的妻子实在无法理解他,最终选择了和他分道扬镳。而失去妻子的辛格,也彻底对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失去了兴趣,他选择了辍学。 这是辛格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从一个有家庭、有学业的成功者,突然变成一个辍学、离婚的“失败者”,辛格为此感到十分痛苦。 但是痛苦的辛格并没有选择和命运对抗,而是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既然城里的家业已经不在,那为什么不干脆离开城市,去一个适合修行的地方,专心地做好禅修呢? 就这样,辛格在佛罗里达的郊区买了几亩地,搬到了一片树林中,住在了自己修建的小木屋里开始专心修行。辛格决定,放弃自己的一切爱好,放弃一切世俗的东西,专心在这里隐居,“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安排”。 但是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不过这一次,是一个善意的玩笑。有一天,在辛格修行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来找他,问他能不能在他的木屋后面,搭个帐篷和他一起修行。 辛格的第一想法是拒绝她,因为他现在的目的是隐居,所以他并不想和其他任何人产生瓜葛。但是突然,另一个想法占据了上风——接受命运的安排,意味着接受一切外来的东西,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执念。 辛格突然明白,隐居的状态,就是自己当下的执念;而这个女人的请求,才是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立刻答应了这个请求,开始带着她一起修行。 当时的辛格也没想到,就是这一次的心态转变,成为了他第二次事业的起点。这个女人并不是第一个来找他修行的人,后来,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都来找辛格,请求辛格带着他们一起修行,就这样,辛格成为了一名被很多人敬仰的修行导师。 眼看着前来修行的人越来越多,辛格就在1975年,在这片树林中成立了一个修行的寺庙,在这个庙里,各种信仰的人都可以来学习瑜伽、冥想等修行方法。 现在,这个寺庙已经成立40多年了,依然是佛罗里达一个非常有名的修行圣地。而辛格,就是这个寺庙的精神支柱。 · 03 · 与旧命运缠斗 or 开启新命运, 你会怎么选? 从辍学的大学研究生,到万人敬仰的人生导师,向命运臣服的辛格,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而且这一仗没有一点儿“火药味儿”,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这也让辛格对自己的“臣服哲学”充满了信心,让他有底气把自己的“臣服实验”继续做下去。 在修行的日子里,辛格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荒废,而是结合修行的过程,最终开花结果了。为了解决一些修行者的健康问题,辛格开发出了一套医疗软件,这套软件被美国一家知名企业(WebMD)收购之后,辛格也摇身一变,成为了这家企业的高管。 也就是在这家企业任职的时候,辛格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低谷。有人举报他,说他金融诈骗,为此美国联邦调查局还专门调查过他。虽然辛格明知这是有人在诬陷自己,但是他并没有对此表达太多的不满。 最终,这个指控被撤销了,但辛格还是交了一些罚款,并在 2005 年辞去了公司的职务。在这件事上,他选择了不和过去多做纠缠,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把剩下的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这里说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写作。在接受 FBI 调查的时候,被暂时停职的辛格就开始了写作。因为停职,反而有了写作的时间,所以辛格并不认为被停职调查就是一件坏事。 2007 年,辛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畅销书《清醒地活》(The Untethered Soul)。这本书一上市,就得到了很多美国读者的认可。所以辛格又在 2015 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畅销书,也就是今天咱们说的这本《臣服实验》。 这两本书的成功,开启了辛格的第三次事业,也让他多了一个新的头衔,畅销书作家。最终也让辛格的人生,再次达到了新的顶峰。 ![]() · 04 ·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让“阿甘”教你怎么吃! 到这儿,迈克尔·辛格的故事,还有这本《臣服实验》的主要理念,就给你讲完了。 说实话,辛格的人生经历并不是特别的曲折离奇,他的“臣服哲学”相比一些佛教经典来说,也不算什么惊人之语。 那我为什么还要给你推荐这本书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全新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关于坚持、奋斗、和命运拼搏到底的故事,但是,真正从这些“正能量”的故事中受益的人又有多少呢?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的,大多数人终会意识到,命运和现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战胜。 而面对不可战胜的命运和现实,又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打击下挺住,依然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呢? ![]() 我想,越是那些曾经深信“胜利鸡汤”的人,在鸡汤蒸发的时候,内心遭受的创伤会越大吧。 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并不是想让你像辛格一样去突然抛弃一切,跑到一个乡下去做所谓的“禅修”,也不是让你模仿辛格推荐的那一套参禅打座的方法。 而是通过辛格的人生,告诉你走向成功的道路可能不只一条,除了和命运战斗,也许还有一条路,就是向命运妥协,充分利用命运安排给你的资源,走向新的世界。 也许,一个人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越早从奋斗的执念中走出来,当曾经的理想破灭时,也不至于因为不能接受,而在生活中充满愤怒、自暴自弃,甚至心如死灰。 ![]() 这本书,也总让我想起那部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你不觉得,阿甘的哲学其实就是这本书里所说的“臣服哲学”吗? 不管生活给阿甘吃哪块“巧克力”,阿甘都能够甘之如饴,心无杂念,没有抱怨。他没有宏伟的理想,有的只是接受命运的安排,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完、做好,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所以,整部电影里看起来最傻的阿甘,其实也是最成功的。 当珍妮参加嬉皮士运动,想通过这种方式对抗命运的时候,阿甘在老老实实的打仗; 当双腿截肢的上尉爬在桅杆上痛骂老天爷,表达对命运不满的时候,阿甘在老老实实地捕鱼; 当跟随阿甘奔跑的这些人,以为自己要听到阿甘振聋发聩的演讲时,阿甘只说了一句:“我累了,现在我想回家了。”(I'm tired.Think I will go home now.) ![]() 我甚至觉得,阿甘的故事可能比辛格的故事,更能诠释什么是“臣服”哲学,什么是对待命运、对待生活最正确的方式……那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从头到尾,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段人生。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曾经和命运战斗过,有一小部分人赢了,获得了更好的人生;但还有更多的人,可能会输给命运。其实输给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最终反而因为放不下对抗之心,辜负了命运的安排。 从这个角度来看,臣服于命运,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个世界上,也许真的有很多阿甘,他们虽然没有在公路上奔跑,但都奔跑在各自人生的道路上! 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命运会给他们安排什么样的巧克力,但是不管拿到哪一块儿巧克力,他们都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 |
|
来自: 善水方圆9i5r0a > 《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