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棕榈大道本科申请(微信号:palmdrive_undergrad)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 《探寻人工智能》 第二季。 这系列视频,由《杨澜访谈录》特别制作,历时2年,遍访5国30城完成。30多家前端实验机构和企业,88位政学两界、商业领袖及一线专家参与其中。 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人工智能最新的成果、实际应用。 提前思考未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知道新一代该怎么做才能应对AI冲击下的机遇和挑战。 刚更新的第四集,镜头对准了“智能时代下的就业和失业”,一个我们一直关注和担忧的热点话题。 毕竟,很多人真的会担心,等孩子大学毕业时,也许刚好面临和机器人的竞争。 如果孩子未来的工作,机器人能完成的更好、更快,那么,毕业几乎等于失业。相信,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人工智能并非遥不可及 “未来”就在眼前 因为我们总是把人工智能和电影想到一起。《星球大战》、《终结者》、《黑客帝国》,所以我们总是觉得人工智能缺乏真实感。 但其实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AI美颜让你的照片大放光彩,智能语音翻译给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AI诊断癌症让你提前防御疾病的干扰…… 如果你想了解人工智能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雄安新区就是一个窗口。 在指挥中心,人工智能正在帮助人们管理这座城市。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器人在园区穿梭。 它们承担着安保执勤,清洁卫生,外卖送货,“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更让人诧异的是,街道上几乎没有红绿灯,没有井盖,甚至没有电线。 从道路交通到水电网络,从市政服务到商业休闲,人工智能将会渗透到雄安的各个角落。 它的每一根钢梁,每一颗树木都会被以数字的形式标注,关于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以0和1的方式被存储和理解。 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远,但绝对不会是你想的那么“遥远”。 20年内,每5名从业者中 就有一位的工作会被AI替代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每5名从业者中就有一位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这并非危言耸听!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职业的更迭。 汽车来了,马车夫失业了;电话来了,报务员失业了;电脑来了,打字员失业了……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不仅会取代我们一部分的体力劳动,还会取代我们一部分的脑力劳动,这是人类从未面对过的挑战。 今天,为了赢得科技竞争主动权,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大力开发或者引进人工智能,投入非常巨大。 这一点光是从互联网行业越来越高的工资水平就可以看出端倪。 下图是求职网站上发布的AI相关职业招聘情况:本科学历,工作年限不同,薪酬在30K-80K。 未来已来,这次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时间”。 谁能提前搞清楚人工智能在未来扮演的角色,谁就能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立足的价值,走在时代前沿。 在这里,你大可猜一猜,五年之后,孩子在大学所学习的技能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什么样的职业最容易被替代? 李开复在《AI · 未来》一书当中,针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就业风险,给出了两个表格。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 强社交高技能非结构化的工作比较安全,比如,理疗师、发型师、老人看护人; 弱社交低技能结构化的工作则比较危险,比如,卡车司机、快餐厨师、服装厂缝纫工。 对于脑力劳动者而言—— 强社交强创意的工作比较安全,比如,心理理疗师、市场公关总监、CEO、社工; 低社交低创意的工作则比较危险,比如,放射科医生、电话销售、客户代表、简单翻译等。 由此可见,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未来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需要太多的天赋,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工作社交范围狭小,平时与他人沟通较少。 如果想要具体到更多的职业,这里我们可以参考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的这份榜单。 榜单中,“电话推销员”被机器人取代的几率为最大,达到了99.0%,几乎接近百分之百。 第二名打字员,被淘汰概率98.5%;第三名会计,被淘汰概率97.6%;接下来依次是保险业务员97.0%;银行职员96.8%;接线员96.5%;前台95.6%;客服91.0%;人事89.7%;保安89.3%;房地产经纪人86%;以及低技能弱社交的工人,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等80%-60%…… 看完最容易被取代的职业,我们再来看看最不容易被取代的职业? 哪些职业最不容易被取代? 如果你的工作,机器人可以完成的更好,或者机器人做决定都比你强,你还能做什么呢? 在杨澜的采访中,李开复表示,他认为未来10-20年内,机器依然做不到的: 第一就是创意,包括了人的战略思维和跨领域思维; 第二是一部分体力劳动者的相关工作,比如在从来没有工作过的地方或不可预测的场景中工作,可能会使得人工智能变得很“弱智”; 第三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任、感情。即便人工智能在未来做到90%-95%的模仿,但是5%-10%的错误,可能就是灾难性的错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该还是需要和人进行沟通的。 这段话,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的职业需要创意,需要很强的跨领域思维能力,以及有大量的沟通交流,情感交流,那么目前这个阶段,你几乎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机器人抢走饭碗。 这刚好和 BBC 所统计的365个职业里,最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具有的特征不谋而合。 第一名是酒店管理者,被淘汰率只有0.4%;第二名是教师,被淘汰率同样只有0.4%;第三名心理医生,被淘汰率0.7%;然后是公关1.4%;建筑师1.8%;牙医、理疗师2.1%;律师、法官3.5%;艺术家 3.8%;音乐家4.5%;科学家 6.2%;健身教练7.5%……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职业的影响,分为正反两个方面。 一方面机器会取代目前现有的一部分岗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提升,需求的提升,又会催生另外一些新的岗位。 “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工人在机器的帮助下,每小时生产的粗布的数量上升了50倍,布的价格大幅降低,由此人们对于布料和服装的需求大幅上升,时尚产业应运而生; 还有汽车的发明,虽然马车被淘汰,马车夫失去了工作,但在汽车制造、快餐厅、旅馆等领域又产生了大量新的岗位。” 所以,虽然人工智能的到来让机器在未来确实会抢走很多人的“饭碗”,但我们也不需要过分焦虑。 因为一批职业消亡,另一批职业也会应运而生。 我们不需要畏惧变化,唯一要担忧的应该是——无法应对变化。 至于一部分人恐惧的“机器人威胁论”:机器人会奴役人类吗?它们会毁掉整个世界和人类文明吗? 《探索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是,“现在担心邪恶的智能机器人奴役人类,就像是在担心火星上人类人口过剩。” 也许,它们看似无所不知的超级智慧,但是离人类的聪明还相去甚远。 孩子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才能赢在未来 马云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我认为不能只教知识。机器学知识更快。” 正如,2017年那场著名的人机大战,已经连续32个月在人类围棋排行榜上排名世界第一的围棋天才柯洁面对人工智能程序,遭遇“三连杀”。 逼他使出浑身解数的,正是世界上最智能的机器之一AlphaGo——一 款由全球顶尖科技公司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 ![]() “它就像是一位可以吸收对手功力的武林高手,每一张棋谱、每一次对弈都给它带来棋力的有效增长。强大到让最聪明的人类感到‘寒冷’。” 而且机器人永远不会生气、永远不会累,所以,如果你将来你想与机器竞争,不可能会赢。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改变教育的方式,教给孩子可以胜过机器的东西,孩子的未来可能就会面临很大的麻烦。 那么,新一代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才能承受住人工智能的冲击呢? 创造力 我们的基因构成中有98%与黑猩猩相同,但语言、价值观、艺术表达、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对技术的研究,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这都是创造力的结果。 大部分有趣的、重要的、人性化的事情都是创造力的结果。 拥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在思想上和活动上更具有独立性,他们往往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充满好奇心,愿意尝试和冒险。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大多没有标准答案。更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生产出自己的作品。 社交能力 一说到社交能力,大家往往会认为就是交朋友。其实,除了这一点,社交能力还包括很多方面。 一个是专业方面,社交圈的建立、人脉的建立,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谈判。 还有一个是个人成长方面。包括更高的情商,周围人的信任,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能够吸引别人和倾听别人的,以及很圆润的处理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的能力。 关于培养学生社交能力这一点,耶鲁大学做的就非常好。 吴军在《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这本书中关于耶鲁大学有这么一段话: 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如果你在耶鲁上学,却没学到这些,就失去了在那里读书的意义。 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的不断引进,不断突破,导致很多知识将会过时。 美国著名作家布莱恩·特雷西说:“拥有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他们永远会是社会的改革者和驱动者。” 只有终身的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断地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步伐。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就会发现,巴菲特一生致力于学习和研究股票投资,在读书这一件事情上他极为专注。 即使在84岁的高龄,依然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求学态度。 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 总结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蒋里表示,“希望年轻人可以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和人的工作方式有什么样的区别,然后,去发展你能够区别于人工智能的那部分能力。” 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在我们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有好奇,有担忧,也有期待。 但无论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还是一个糟糕的时代,只要你提前做好准备,一定能跟上人工职能的步伐,抓住新时代的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