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欢的人微信聊天是什么感觉? 雀跃又小心翼翼,欣喜若狂又故作风轻云淡。 看过个片段,周冬雨和心上人聊天。 她时而纠结该聊什么话题,时而忍不住满脸甜蜜。 24小时抱着手机,翻来覆去看他的动态。 一旦等到对方的「正在输入中」,就会期待到不行。 微信聊天时,在收到消息 10 秒之内给对方回复。 对方和你聊天的对话里,就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了。 收到微信消息后的10秒,最容易陷入兴奋,回复的消息也最情不自禁。 所以和喜欢的人聊天时,其实可以慢一点。 与其因为被喜欢冲昏了头脑,不如晚一点,回复一个平静些的消息。 10秒钟更像是一个缓冲,让彼此的情绪平稳一下。 有一个词叫做「耐受性」: 在一段关系里,只要是频繁去做,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慢慢久了,就会没有任何刺激感和惊喜感。 比如聊天时的秒回,源源不断的付出,都会成为一种「理所应当」。 有匿名的读者,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对自己男友算是好到了极致,每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做好吃的,买好看的。 过去她相信,只要不间断地付出,一段感情就会有好的答案。 但几个月过去,男友别说不秒回了,甚至看到消息都视若无睹了。 她终于忍受不了提了分手,临走前说: “你不可以仗着我的喜欢,伤害我的自尊。”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存在有缓冲地带。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避免我们被激烈的情绪直接引导行为。 确实,持久地维持一段关系,是非常耗时耗心耗精力的事情。 但一味付出从来不是良药,要有度,匀称地,去协调喜欢。 在日本有一对老夫妻,结婚60年几乎没有吵过架。 他们无论是互说爱意,还是闹别扭吵架的方式都很特别: 写在留言板或者小纸条上,传达给对方。 有一次他们在洗碗台旁边闹了矛盾,英子气不过就直接走掉了。 过了一会儿,英子接到修一的纸条: “水都没关上,上哪儿去了?” “对不起,下不为例。” 放慢节奏,充满理智地表达喜欢; 调整情绪,温和平静地解决争执。 在家里各处,都是修一给英子的留言板。 在菜园里,也到处都是丈夫的小木牌,还有小心碰到头的提示板。 “因为不能无时无刻都对她嘘寒问暖,那就用笨一点的方式慢慢来。” “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悲伤来袭。” 可以慢一点喜欢,喜欢得再久一点。 我爸和我妈吵架的时候,我爸基本上都不会说话。 我妈是个火爆性子,在她情绪顶端的时候和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爸就坐在一旁,也不走,等着我妈发完脾气。 他太了解我妈是什么样的人,慢一点的回复,对彼此都有好处。 等她情绪平复以后,他会和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每个人在情绪达到峰值时,面对问题都非常的感性。 讲道理和撞枪口没什么两样,那干脆就等一会儿。 因为爱,所以更要学会降低伤害。 微信聊天时,什么时候最失望? 明明他「正在输入中」,却一直等不到他的消息。 最失望的时刻,永远是那些空欢喜。 《志明与春娇》中,春娇被打动只因为志明一句话: “有些事不用一个晚上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 你看啊,这世上什么东西都在赶「快」。 网速要快,吃饭要快,走路也要快。 怀有期望的等待,就变成了一件很珍贵的事情。 成年以后,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事情消耗着情绪。 投入感情也是需要成本的,没有人喜欢期望落空的感觉。 “适时的冷淡,是为了保持长久热情。” 稍微有点距离的关系,相处起来才不费力。 不只是尊重对方,也是珍视自己。 若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个度,就很难维系这段感情。 我见过十倍速熟络的人,最后以十倍速拉黑彼此。 我也见过从一个名字,一个眼神,一张电影票,一次约会开始。 耐心了解,一点点积累,最后携手同行几十年的。 总有人问我感情里有什么捷径,可以快速找到合适的人。 我的答案就是:感情没有捷径。 如果你也认同,看完文章记得点点“再看”。 好的关系可以慢一点,毕竟喜欢又不赶时间。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