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四装”:装穷、装弱、装笨、装病。 文丨首席教育家 有人说,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弊端,是父母在替代孩子成长。 本该主动“点燃”孩子的,变成了一昧“灌输”; 本该悉心“教育”孩子的,变成了“金钱”买单; 本该孩子独立“成长”的,变成了家长“代劳”; 本该孩子自由“飞翔”的,变成了家长“爬行”。 打着爱的名义什么都替孩子摆平,结果却让孩子长歪了还不自知。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在满足孩子,有远见的父母,早就学会了“装”。 装穷: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之前有个新闻,父亲几十年辛辛苦苦存了300万,把女儿送到加拿大留学。 结果女儿把卡偷走,没有到学校招生办报道,反而拿着这笔钱出国和男友挥霍,到处吃喝玩乐,买奢侈品,十分高调嚣张地炫耀,并且还拉黑了全家。 无路可走的父亲,只能发微博求助。 网友@chilboi也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子,同样在国外留学,带着十几万的名表,开玛莎拉蒂,穿着最时髦的衣服,用着刚出的iPhone x手机,女朋友不断,考试倒从未及格。 你以为这肯定是个纨绔富二代,家里有矿。 可事实是,这个男孩子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为了供他留学,到了退休年纪的老父亲还在家开滴滴。 多少父母付出所有,却养出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没有底线地去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你的付出视而不见。 淡化孩子对钱的向往,别让孩子觉得家里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上进心。 装弱: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和抗挫能力我认识一位家长,最常跟他儿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怕啥,天塌下来有你爸顶着。” 孩子考不上好学校,他就花钱动关系找好的私立中学,结果孩子去了一学期,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去了。 他爸觉得是自己的原因,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力,又重新找了个学校给他儿子上,结果孩子去了没多长时间,又说食堂的菜不好吃,又不愿意去了。 他爸就天天从饭店打包,每天中午定时送到孩子手里。 孩子心里觉得:“只要我说,我爸就给我做,那我还努力干啥?” 这么有一天,他爸出了车祸住院了,没人送饭了,平常也感受不到爸爸的关怀了。 孩子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私立学校也不允许家长随时进去收拾,他妈妈也帮不上忙。这么过了半个月后,被同学排斥,被老师批评,孩子终于崩溃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你不松手,孩子永远不会长大。 没有自主独立的能力,不会独立思考、选择、判断,那根本无法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日后很难适应社会。 装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去参加家长会的时候,女儿老师用一个对话举过例子。 A:“你家孩子真懂事,家务能干,学习还好,你真有福气。 我家女儿和你家女儿一般大,在家啥活都不干,脾气还挺大,你是怎样教导孩子的?” B:“因为我装笨啊,你一笨起来,孩子不就聪明了吗?” 细细品来,还是有点哲理。 如果你想要孩子伟岸,你就必须放低姿态,渺小下去。 否则孩子在你的全能、高大、智慧、永远正确面前,只会自惭形秽,哪里谈得上茁壮成长。 在生活上“装笨”,哪怕孩子做不好、帮倒忙,但这也是一种成长,如果他不做,他就永远不会。 在决策上“装笨”,让孩子有自己选择、做决定的权利,他才会有主见。 在情感上“装笨”,不要把自己塑造成无坚不摧的大人,有时候适当地去依赖一下孩子,倾诉自己的劳累,让孩子看见你的疲倦和脆弱,也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感恩。 在认知上“装笨”,别一到孩子犯迷糊的时候就责怪他这个不会那个不会,然后手把手地教。如果所有的问题你都替孩子解决了,那他还需要思考吗? 给孩子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他的内驱力。 装病:培养孩子的感恩精神和良心、孝心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百分之百的关爱,而且这时候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平时实现不了的愿望,在生病的时候都实现了。 这一招咱们作为父母也可以“学以致用”。 当你觉得孩子不服管教,自己再强势也扭转不了局面时,不如学着“示弱”。 卸下自己的强大,当你坐在沙发上捂着肚子沉默不语,当你靠在床上假装虚弱时,你绝对会发现一个前后脚忙着照顾你的小屁孩。 当孩子看到一贯坚强不催的爸妈突然“倒”了下来,再调皮难管的性格都会收起来,变得感恩、明白你的不容易、懂得孝顺。 适时地向孩子展露无能和软弱,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这种智慧在于你懂得“以退为进”,把握住了教育孩子的尺度,唤醒了他内心好的种子,推动他成为有爱、有担当的人。 不过,办法虽好,不能多用。狼来了的故事,久了孩子就不相信了。 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小学生都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记得刘墉讲过一句话,孩子不懂得珍惜,因为他已经变成笼子里的小鸟,天天等你喂。 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我们习惯了向孩子付出,习惯了竭尽全力事实为他们代劳,却忘了,他们终有一天要撒开你牵着的手,独立成长。 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放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节奏,以更平等、自然的身份去和孩子相处、对话。 “装”一点,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一点。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教育》